文丨炎海y@bigfun社區
可能是由於疫情的緣故,讓本來就撤檔許久的《八佰》變得遙遙無期,最初來自《八佰》的宣傳可以追溯到去年的暑期檔,可能是電影品質不過關,也有可能是由於不可抗力的影響,本來已經被炒的如火如荼的《八佰》卻始終沒有和觀眾見面。一拖再拖的後果就是這部好不容易引起觀眾興趣的作品又迅速被觀眾遺忘,直到後來疫情開始又結束。可能是為了給本來已經極度萎靡的電影市場來一記強心針,也有可能是片方認為時機已到(畢竟是十年來最冰冷的暑期檔),《八佰》就這樣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登上了大銀幕。
關於歷史我這裡不必多說,所有的歷史記錄可以在百度百科中查到,我這裡簡單敘述一下。
1937年八月淞滬會戰時國軍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即使有數倍於敵的兵力也無濟於事。兩個月後面對敗局已定的現狀蔣介石命令軍隊撤退。出於政治目的(因為九國公約的籤字國將於11月6日召開會議,蔣介石希望以八十八師的犧牲來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持。),八十八師師長孫元良決定只留下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這麼一個加強營來據守四行倉庫,因為背靠租界(戰初日本人不想與英美交惡),所以日軍只能在不使用重武器的情況下進攻,於是乎,淞滬會戰以來第一場看似公平的較量開始了。
作品因為是有歷史原型,所以能改編的餘地不大,幾乎就是按照現有的歷史資料儘可能的進行還原,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因為作品的特殊性質,個人認為沒有劇透不劇透這麼一說,所以這裡就來聊一聊電影的優秀與不足之處。
作品以一群散兵遊勇的戰鬥開篇,這些士兵毫無戰鬥力可言,大部分都是內地的農民,以前在大軍閥手下混飯吃,在淞滬會戰中這樣的雜牌軍數不勝數,他們在真正的戰鬥中一觸即潰,活下來的人被當成逃兵殺掉。可能是因為人手不足,一些雜牌軍和逃兵被當成勞工發配到四行倉庫去修築防禦工事,主要人物老鐵(姜武飾演)羊拐(王千源飾演)老算盤(張譯飾演)小湖北和端午等輪番登場。
作品中的他們都是戰爭中普通人的代表,大部分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農民,所以既沒有戰鬥力,也沒有戰鬥意志,老鐵貪生怕死,出場就是一副爛泥扶不上牆的做派,羊拐是典型的老兵油子,厭倦了戰爭的他似乎早已麻木,老算盤完完全全沒有經歷過戰爭,文弱書生一樣的他弱不禁風。小湖北和端午是戰場上的年輕人,他們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洗禮。
不得不說,開場的群像塑造是相當合格的,一場潰敗加上顛沛流離後的安頓讓這些士兵無所適從,這種狀態下的人物群像顯得無比真實。之後的劇情和節奏依然延續了這種高水準。日軍開始進攻四行倉庫。戰爭戲沒有曾經國產戰爭片的隨意和散漫,《八佰》中的前幾場戰爭戲拍的相當嚴格,將戰爭本身的血腥和無情展現的淋漓盡致。在真正的戰爭中,沒有對與錯只有血與火,死亡籠罩在四行倉庫的上方。幾場戰爭戲中,幾個主要人物開始漸漸被正規軍感染,在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後,老鐵開始逐漸擺脫對死亡的恐懼,開始走向前線,羊拐找回了自己的戰鬥意志,融入了八十八師,小湖北和端午漸漸成熟,從開始的逃跑到肩負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作品和傳統戰爭片的最大區別在於,導演沒有完全將視角轉入激戰中的中國士兵,更多的將相機對準了岸邊的黎民百姓,一方面是歷史上四行倉庫戰役的確讓另一邊租界中的中國難民十分關注,另一方面在電影創作中,群眾視角代表了旁觀的客觀視角,觀眾可以通過這些視角來俯瞰一個更加客觀的歷史進程,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思考戰爭本身。而且對岸的黎民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點,這些人其實就是中國四萬萬民眾的縮影,在戰士們保家衛國時,這些人只是冷眼旁觀,就像那個英國人質問方記者:「我很好奇,為什麼在你眼中似乎這場戰爭和你一點關係都沒有呢?」
其實這就是作品向觀眾傳達的信息所在,也是最後謝晉元捫心自問我們這些人犧牲的意義之所在。四行倉庫其實根本不重要,它本身也毫無戰略意義可言,在相關歷史資料的調查後也證實,四行倉庫戰役沒有為拖延時間為大部隊的撤退爭取時間之說。那麼這場戰役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叫醒中國的四萬萬麻木的人民。在戰爭開始時,那些中國平民和四行倉庫對岸租界中的中國難民一樣沒有任何民族意識,所以當士兵在保家衛國時他們只會把這些當成一場戲,但隨著四行倉庫戰役的進行,這些人看到了中國軍隊抗戰的決心,民族意識開始從他們心底萌芽,在整個上海淪陷後,只有四行倉庫敢於升起國旗,讓中國平民看到中國軍隊還沒有放棄抵抗,這種精神價值是要遠大於四行倉庫的戰略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明顯看見作品描繪下的中國平民的心態變化,到最後楊惠敏送國旗和方記者冒死進入四行倉庫進行報導以及普通民眾用命送電話線等情節,這些都是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的表現。
作品中的白馬和趙雲都是作品的意象,多次出現的白馬代表著戰士的求生欲望,實際上普通士兵也不是一心向死,他們也珍惜生命,白馬的狂奔代表著戰士對生的渴望,也暗示著最後一段的劇情。趙雲是中國最典型的傳統形象,他代表著為國為民的職業軍人,電影中面對著對方百萬雄獅,隻身一人一馬的趙子龍更能代表著四行倉庫中堅持著的中國軍人。這種悲情的英雄主義也契合著電影的主題。
以上這些都是電影的優秀部分以及解讀,我們接下來說一些電影的不足之處。實話說,這部電影並沒有達到我預想的優秀。也並不是說電影拍的不好,而是在很多細節和整體的大方向上出現了一些失誤。
正如我剛才所說,這部作品是塑造了優秀的人物群像,但是這些人物群像卻沒有完整的結尾,這讓整部作品顯得失色很多。作品的主要人物是那些殘兵敗寇,無論是羊拐還是老鐵都沒有完整的塑造,讓整部電影顯得極為割裂,這些人物從毫無鬥志到一心為國的轉變其實非常自然,剩下的只剩最後一步,也就是升華。但作品也就僅此為止了,在電影的劇情中這些人被任命殿後,其實和犧牲毫無區別。作品對於這一段悲壯的赴死的渲染十分到位,無論是聲效處理都還是臺詞渲染已經到達了極致,但是就差最後一口氣,觀眾十分期待看著這些人最後壯烈的景象,哪怕是所有人背上手榴彈衝向敵方陣地都可以,但是後面的鏡頭卻一個也沒有交代,仿佛這些人都沒有了後續,觀眾也仿佛不必再看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死的?實際上,這是對於觀眾的不尊重,這樣電影也顯得被閹割一般,作為主要人物卻沒有收尾,之前整部戲的鋪墊全部變成了無用功,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失敗。
作品的優秀之處是給予了河對岸的民眾必要的鏡頭,讓整個作品的視角變得更加多元。但問題之處也在於此,作品應該是主要塑造主要人物和主要形象,但太多雜七雜八的人物佔用了大量的篇幅,讓整個作品顯得極為奇怪,就連普通的官兵也有大量不必要的鏡頭,很多不必要人物可以刪減,必要時可以合併,兩個人的戲完全可以讓一個人來完成,這樣精簡之後會讓作品看的舒服很多。我這裡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你們看過電影之後,主要人物的名字能叫上來嗎?知道有幾個主要人物嘛?
所以這樣作品的人物實際上顯得黯然失色,很多士兵甚至不如民眾亮眼,主要人物也缺乏了最後的升華部分,我們只知道羊拐是個沒碰過女人的人,他可能對於母親有一定的複雜情感,更多的我們都不得為知,老鐵被貼上貪生怕死的標籤,撕掉這個標籤後,似乎也沒有別的亮點,兩個年輕人經過了戰鬥的洗禮,但他們有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到更多的意義呢?反思戰爭還是思考民族大義?除了要為國犧牲責任感外似乎和普通的士兵也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年輕人的標籤似乎還有別的含義,這些都沒有深入挖掘,其實這些人物都主要最後一口氣就能成為優秀的人物形象,但是最後導演的處理卻讓這些人物變成了死板的標籤,實在是有些可惜。
即使是我們拋開電影技法不談,最後一段的處理邏輯上也完全說不通,我參考大量的歷史資料,似乎都沒有找到電影中衝橋的原型。所以我只能猜想這一段劇情是劇組杜撰上去的,所以才顯得如此不真實,我們拋開電影最後的過度渲染,即使沒有過度渲染,這一段也是不成立的。任何一個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在有對方具有高處火力網的布控下,通過沒有任何掩體的橋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使要通過也要付出巨大的傷亡,在之前的所有的劇情中,指揮官謝晉元完全是一個有謀略有膽識的典型職業軍官。但這樣的人又怎麼能犯出這樣低級的錯誤呢?歷史中的真實情況是再堅守幾個月後中國守軍和日本人達成協定,在不武裝的情況下撤入租界,這種歷史事實如果拍成電影,肯定要經過修改,如果原封不動的搬上去,肯定會顯的沒意思,但是這樣的修改明顯是有悖於現實邏輯的。即使是在電影中的語境,指揮官有一萬種撤退的選擇,而劇組設定了一個最愚蠢的,這讓很多有一定軍事常識的觀眾是不能接受的,也許他們會最初被悲壯的渲染所感染,但是他們只要回過頭一想,就能想到指揮官大可不必這麼做,如果是為了製造一種悲情的英雄主義,而強行製造衝橋這一情節,那我只能說這是一種不明智的選擇,因為完全有其他拍攝的方向,只能說這一段也其實是敗筆,只不過很煽情罷了。
雖然有這麼多的問題,《八佰》其實還是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畢竟我國這種類型的作品還是較少,尤其是優秀作品,在這種稀缺好的國產類型片的時代中,能出現這麼一部作品,其實也是值得鼓勵的,相信這一部可以給後來的電影製作者帶來很多經驗,也許下一步可以拍出更好的作品,我們如此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