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末,香港總督麥理浩訪問北京,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第一...

2021-01-1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香港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提出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解決臺灣和香港問題的構想。同時,隨著1997年的日益臨近,英國方面不斷試探中國關於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

  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總督麥理浩時,闡述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他說:「我們歷來認為,香港主權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香港又有它的特殊地位。……即使到了1997年解決這個問題時,我們也會尊重香港的特殊地位。」

  1982年9月22日下午,柴契爾夫人抵達北京。2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被毛澤東譽為「鋼鐵公司」的鄧小平與「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展開了一場世紀交鋒。柴契爾夫人開宗明義繼續宣揚3個不平等條約有效論,提出她以主權換治權的方案。鄧小平則當機立斷,不糾纏歷史,莊重嚴肅地表明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一個是主權問題,一個是1997年後中國採取什麼方式繼續保持香港繁榮,一個是中英兩國政府如何保證15年中不出現大的波動。柴契爾夫人發出危言聳聽的威脅:「如果英國管理香港的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將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大批資金外流,金融中心崩潰,多年積累將毀於一旦。」鄧小平擲地有聲地說:「中國政府各種可能都估計到了。如果發生夫人所說的災難性影響,我們將勇敢地面對這個災難,做出決策。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這次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中最重要的一次會談結束後,新聞稿中說:「雙方本著維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這次訪問後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商談。」

  此後,經過近兩年的磋商和會談,到1984年9月18日,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問題達成了協議,並於9月26日草籤了《中英聯合聲明》和三個附件。

  圖為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人投石問路,香港總督麥理浩訪問北京。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第一次闡述解決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

  (本報記者趙大國整理)

相關焦點

  • 鄧小平與香港:1997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鴻章
    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總督麥理浩 圖源:百度圖片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香港總督麥理浩,鄧小平闡述了中國政府對香港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和全中國人民一樣,鄧小平對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平等條約倍感恥辱。他堅決地說:「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8年後還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著中國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國領導人是李鴻章。」鄧小平說這番話,明確表達了中國領導人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強烈決心。
  • 騏 越 | 香港往事:從「總督」到「行政長官」
    很多必須要做,早就該做,做了以後對香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都因多方掣肘,無疾而終。比如,首任特首董建華,曾經提出一個雄心勃勃的「八萬五公屋」計劃,即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房屋署每年要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在10年內使全港70%的家庭可以擁有自己的住房,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 麥理浩夫人:這個最受香港市民愛戴的英國老人,離世了.
    是殖民地時期的一位港督,這一點相信很多港漂都知道;(*港督:全稱香港總督,是香港殖民地時期由英國派駐香港的英國君主代表。)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不僅是史上任期最長的港督,還是最傑出、最受香港人愛戴的港督之一。
  • 英國是怎麼搞亂香港的?
    自然,香港政治改革的議題便從港英政府的議事日程中徹底消失,直到20世紀80年代。 03和中共交過手的大英帝國深深意識到,要增加港人對英國人統治的香港的歸屬感,單靠暴力鎮壓、「贏心洗腦」工程和「行政吸納政治」,並不能完全取得港人的忠誠;要與左派爭取群眾基礎,就必須解決群眾面臨的社會問題。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據《新京報》消息,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發表推文證實,美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是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其代表作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等。《鄧小平時代》是傅高義享譽海內外的名作。
  • 麥理浩徑,是香港啟用的第一條長途遠足徑
    麥理浩徑,是香港啟用的第一條長途遠足徑。於1979年10月26日啟用,以時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命名。麥理浩徑是香港最長的遠足徑,全長100公裡,共分10段。麥理浩徑共有200支標距柱,每500米一支。1984年後,麥理浩徑擴展民用性質,之後陸續開闢非軍事的衛奕信徑、鳳凰徑、港島徑……1979年3月29日,麥理浩徑落成前約七個月,麥理浩到北京會見鄧小平,得知中國一定會收回香港,香港問題正式出現。麥理浩徑開闢和英國對香港前途憂慮有關。
  • 香港五十年,被偏見掩蓋的滄海桑田
    1976年,毛澤東主席去世,香港左翼團體舉行了盛大的悼念儀式,港督麥理浩也親赴現場敬獻花圈。 1979年,鄧小平在深圳河的對岸畫了一個圈。麥理浩也在這年來到北京,向鄧小平提出了新界續約的問題。 鄧小平給他的答覆讓這位英國官員有些手足無措:中央政府將在1997年收回整個香港。
  • 鄧小平與中英香港問題談判中的幾場較量
    對於英國方面為配合外交談判發動的輿論戰和打出的「經濟牌」,鄧小平和中國政府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反擊。9月24日,也就是「黑色的星期六」當天,一直關注談判進程的鄧小平在大連棒棰島賓館會見來華內部訪問的金日成時說:「英國現在在搞兩手,一個是在香港製造經濟混亂,使港元貶值。
  • 香港的哥怒懟「港毒」,香港青年站起來,別跪著!
    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稱為「黑色聖誕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後在香港籤署降書,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1982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
  • 鄧小平「兩個轉變」外交思想的提出歷程及其重大意義
    (一)20世紀70年代中共在兩個重大問題上的基本認識 20世紀70年代,在兩極爭霸的背景下,隨著美蘇雙方攻守形勢的易勢,整個國際關係呈現出一種劇烈變動的複雜局面。其表象之一便是在西太平洋地區逐步形成了中美蘇戰略三角及由此而來的各方博弈。
  • 鄧小平眼中的二十一世紀
    鄧小平的一生,幾乎貫穿整個20世紀。他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20世紀的中國,影響了20世紀的世界。他沒有能與我們一起走入21世紀,但卻對21世紀做了很多思考、預見和構想。 「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無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距21世紀還有20多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到20世紀末世界將是什麼面貌、中國將是什麼面貌的問題。
  • 香港回歸時英國人離開時在香港挖了多少坑?
    1994年12月19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立起了一塊牌子,上面清楚地寫了一段話: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倒計時
  • 鄧小平怎樣講述中國故事
    對於尼泊爾、緬甸、朝鮮等周邊國家而言,講故事的重點在於解釋中國尊重別國獨立自主和絕不稱霸的信念。鄧小平在尼泊爾指出:「霸權主義者在南亞的激烈爭奪,使這一地區長期不得安寧,嚴重威脅著這一地區國家的獨立和安全,遭到南亞人民的譴責和反對。中國政府和人民深切同情並堅決支持這種正義的立場。」「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毛主席制定的革命外交路線和政策,永遠不稱霸,永遠不做超級大國。
  • 《世紀偉人——鄧小平》丨光輝的一生
    1926年初,鄧小平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夏,鄧小平作為中央代表前往廣西開展工作,化名鄧斌,同張雲逸等於12月和次年2月,先後發動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據地,任紅七軍、紅八軍政治委員和前敵委員會書記。
  • 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會怎樣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會怎樣?中南半島一,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那泰國、緬甸這兩個中南半島的大國就算沒被越南以強大軍事力量徵服吞併,也可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成為越南的附庸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突然辭世,自傳大綱剛備好,中國各界緬懷
    日本重視傅高義對時局的判斷,皆因他對東亞,尤其是對日本和中國的研究深入社會肌理,並敏銳覺察到時代的腳步。早在上世紀60年代,即便鐵幕深鎖,傅高義也已開啟對中國的研究,這段經歷促使他和費正清等美國學者為當時的尼克森政府建言,「現在是跟中國接觸的好機會」。
  • 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電影在90年代消失
    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電影在90年代消失,大部分香港電影變成了為觀眾帶來快樂的「商品」。在這種華麗的氛圍下,沒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導演。為了獲得投資,必須按照「煤炭公司總經理們」的想法進行拍攝,而這些大膽的革新想法很難實現。要想使作品具有藝術性,最好是自己設立電影公司。
  • 70年代,無與倫比的照片
    1970-1979年,這10年屬於20世紀的70年代。    70年代,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特別的年代,這是一個轉型的時代,一個邁入新時代的時代。    國家邁入發展經濟,改革開放道路。    今天我們翻閱70年代一張張老照片,難以想像,今天的經濟發展成果是在40年前那樣的一個時代開啟的。
  • 香港——無為而治下的奇蹟
    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爵士閣下(清廷譯作璞鼎查,The Rt Hon.Sir Henry Pottinger)是一個海盜,當時他的目的是把鴉片、毒品賣進中國,賺錢,越快越好,越多越好。他們也會回到老家,不會留在香港過一生,你說這些人會不會精心設計、建造香港?!所以,香港的建設很多不是政府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