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了沒,ID:A-qingnianleme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本期的文章,來自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她的文章很有深度,我特別喜歡讀。在這篇裡她給出的詳細並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驟,也跟我的想法不謀而合,她會告訴大家她是如何把語文教學融入遊戲,融入每日的親子時光的。
再來介紹一下郝景芳。
郝景芳,清華大學本科畢業,本科和碩士都是讀物理,後來博士讀了經濟學。在工作之餘,她也一直堅持寫作,之前出版過六本作品,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也有文化散文集,2016年得到過一個文學方面的獎項:世界科幻雨果獎,因此她也被稱為斜槓青年:既有理科學習,又有社會科學學習,還有文學學習,所以她在跨學科的學習中有比較多的個人感觸和經驗。
01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詩歌
有一次早上帶女兒去上學,跟她聊她在學校學習的詩歌。晴晴小學一年級,每天早晨早讀的時候都要背一兩首詩,小孩子記憶力好,全班都能記下來,開學兩個月已經背了一小本冊子了。
這天早上在路上,晴晴背了一首清朝詩人袁枚的詩,我問她知不知道這首詩講的是什麼意思,她說不記得了。我於是跟她講,學詩有六層境界——
第一層:記憶。也就是能像你這樣,把詩背下來。
第二層:理解。也就是能明白這首詩講的是什麼,例如明白「二月春風似剪刀"講的是柳葉。
第三層:應用。也就是在某些合適的場合,想到合適的詩句,表達自己。(晴晴自己插嘴:是某一天走在馬路上,看到柳葉,就能想起「二月春風似剪刀」是嗎?我說:對,你說得沒錯。)
第四層:分析。分析就是要想一想,詩人為什麼這麼寫啊?詩人用了什麼方法啊?詩人這句詩,背後的含義是什麼呀?他的詩裡提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詩人當時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詩人寫這首詩是什麼心境?
第五層:評估。也就是自己分析一下,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呀?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這首詩和其他詩比起來,哪首更好?這首詩的特點是什麼樣的?如何看待詩裡的態度和觀點?
第六層:創作。也就是自己可以寫詩啦。
小晴晴認認真真聽完了,然後問:這是第一層到第六層,那我們是一年級到六年級,每年學習一層嗎?
我笑了,說:不是的。其實你現在就可以這六層都學習,你現在也可以評價一首詩寫得好不好,也可以創作自己的詩歌。只是你學得越多,你這六層就學得越好,也就能寫出更好的詩。
後來,當我把這段對話說給其他人的時候,其他媽媽感嘆:你這六層總結得可真好啊!我笑道:這哪裡是我總結的啊,這是著名的布魯姆學習金字塔啊。
02
學習能力金字塔與「大語文」
布魯姆學習金字塔,是教育學家布魯姆總結出的學習能力的層次。金字塔底部是基礎能力,金字塔頂端是高級學習能力。越高層的學習能力,越需要調動學習者的主動學習。
在我們傳統的學校裡,基本上學習的都是「記憶」和「理解」這兩層,差不多是讓學生聽懂老師說的、記住老師說的,最多是到「應用」這一層,在很多題目裡,把學到的知識用進去。只是應用也往往基於記憶——學生不知道怎麼用,靠刷題強行背下來應用方法。
這種情況下,整個多年的學習過程就變成了「機械記憶肌肉」的鍛鍊,就靠大量重複來學習記憶,稍微一放鬆就忘掉。
但在最近這幾年,情況變了。因為高考改革,語文考試開始越來越靈活,需要有更深厚的素養,也需要跨學科綜合、跟真實場景相連。於是學生開始無所適從了,語文考試變成了最難以捉摸的一科,甚至有「得語文者得天下」的說法。「大語文」由此應運而生,校外機構開始有了用武之地,培訓班層出不窮。
但是,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大語文」就意味著要追求走量,以前的語文背10萬字,現在的「大語文」要背100萬字,在強調擴大閱讀量的時候,把關注點只放在「量」上。
這種情況相當於布魯姆金字塔的底部兩層進一步擴大,擴大成為一個無比寬廣的低矮盤子,以為靠底面積的擴大就能帶來高度的提升。但這是做不到的。底面積的擴大不能帶來高度提升,只有高度上的努力,才能帶來高度的提升。
「大語文」之「大」,在於立體。「大語文」學習真正的精髓要義,是要從一開始就要沿布魯姆金字塔的高度方向去學習。
哪怕在孩子小的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分析、評估、創造文學作品,也可以讓孩子感受作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也可以讓孩子開始創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的頭腦不只習慣於機械背誦,也能習慣於深度思考。只有千錘百鍊的思考,才能帶來遊刃有餘的發揮。
背10000首詩不能成為詩人,只有寫詩才能成為詩人。
03
孩子的高級能力可培養嗎?
如果說新時代的學習是要培養孩子的高階能力,那麼問題來了,孩子的高階能力可培養嗎?像語文這麼「玄學」的領域,連成年人都對文章分析沒什麼思路,難道五六歲的孩子能有思路?
可以的,孩子的文學敏感度不弱於成人。
孩子比成年人有更敏銳的共情能力,很多孩子代入到故事裡的時候,會感動或難過得傷心大哭。
孩子也比成年人有更發達的想像能力,當他們聽到一個故事,會自然而然聯想到更多場景。
孩子也比成年人更有好奇心,當他們不明白故事裡人物的做法,會一直為什麼為什麼地問,直到弄明白這背後的緣由。
所有這些,都是大語文學習的起點。
我們讓孩子愛上閱讀、愛上寫作、愛上文史知識,不是靠灌輸,也不是靠頭懸梁錐刺股,而就是靠上面這三點:共情、想像和好奇。我們要做的是帶領孩子進入文本內部,就像進入一個迷宮,然後帶他們去體會情感、聯想創造、刨根問底,這樣,一切的學習都融入思考的過程中了。
具體怎麼做呢?
有四點小的訣竅,每一個父母都可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讓孩子不知不覺對文本的理解力提升,思考能力提升,表達和創作能力提升。
1)討論故事:孩子最容易感受的是故事。父母可以在親子共讀之餘,和孩子討論故事裡的內容,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對比、提問、改寫、感受、審美、分析:你覺得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做?這裡的描述給你什麼樣的感受?你喜歡這個結局嗎?如果是你來寫,你會寫什麼樣的結局?這首詩跟那首詩有什麼不一樣?
2)用遊戲做練習:可以試著和孩子玩遊戲:你能不能說話比我還誇張?你來試試如何描述一樣事物!你來猜猜我講的是什麼情景!
3)引導創作:孩子的作文不是從看圖說話開始的,也不是從模仿課本範文開始的,孩子的作文是從童年的天馬行空開始的。每個孩子頭腦中都有無數奇幻故事,即使沒有聽眾,他們也自言自語講給自己聽。父母應該做的不是壓抑孩子的創作本能,再讓他們另起爐灶學寫文章,而是引導孩子的奇思妙想轉為清晰的語言敘事,進而轉為紙面上的圖文表達,最終轉向規範的寫作。從天馬行空轉向規範寫作,只需要學習規範;但從無話可說轉向規範寫作,需要的就是痛苦的搜腸刮肚了。
4)背景知識:當父母與孩子一起聽了一個故事、看了一個電影,都可以順便挖掘一下背景知識和人物故事,尤其是其中的歷史背景,孩子不是通過年份理解歷史,孩子是通過故事理解歷史,大語文的要義,也在於理解文本和知識的相互映射。
也許上面的tips還是有點抽象,那我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討論——
我曾經給小朋友講過《海的女兒》,當時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故事的結尾是悲劇呢?我讓小朋友們思考喜劇給人的感受和悲劇給人的感受,提出悲傷的事情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思考。這個故事也確實是小朋友思考最多的一個故事。有的小朋友難過得不願意再聽童話,或者反覆討論為什麼小美人魚會死去,或者問我:為什麼不能讓女巫把王子變成美人魚呢?——你看,這是一種對於「人」和「美人魚」物種平權的思考了。
遊戲——
我曾經給小朋友講過《魯濱遜漂流記》,我帶著孩子一起拆解了《魯濱遜漂流記》中描寫環境的細節,然後給孩子出了一個小遊戲:你能不能描寫某一個環境中的細節,讓我猜猜這是哪裡?孩子們興趣很高,描述出了非常多場景,有銀行、有臥室、有海灘,其中不乏精準的細節和敏銳的觀察。
在另一個故事《吃字的鯨魚》講完之後,為了讓孩子理解詞語的感情色彩,我設計了一個「詞語大炮」的小遊戲,跟小朋友們相互發射「褒義詞」和「貶義詞」,讓小朋友感受被不同詞語「擊中」時的情緒,理解文學表達。小朋友很開心,有的小朋友在音頻課結束之後在生活裡還和媽媽經常玩。
賞析——
有關文章的書寫,我在《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之後,讓小朋友體會這個故事的開頭為什麼好,然後又給他們講了《簡愛》、《三國演義》、《霧都孤兒》三個故事的開頭,問他們最想聽哪一個故事,讓他們體會故事開頭代入感和驚奇感的作用。
知識——
最讓孩子感到有興趣的一個故事就是《八十天環遊地球》,所有小朋友都會問,為什麼福格先生最後會發現自己多了一天啊?我於是藉此給孩子講述有關地球的知識。而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故事是《高山流水》,從這個感人的知己故事中,我帶孩子們一起感受了中國古典音樂的整體風格,和中國文人之間的知音情懷。
所有這些講解方法,在生活中父母也都可以應用,跟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感受故事的樂趣,一起研究故事、分析故事、感受故事、評論故事、思考故事、創作故事、學習故事,從小小的故事中理解自然歷史、世間萬物、人情冷暖、文字情緒。這就是立體學習語文,鍛鍊孩子高階思維能力的語文學習。
最重要的是,這是孩子喜歡的語文學習。
04
用文學卡讓孩子愛創作
上面講的是我如何給孩子講閱讀課,從閱讀課中引導孩子賞析和理解故事。在50本書的閱讀課中,我提煉了50個文學知識點,每一本書介紹一個文學知識。
其中既有文學體裁——例如神話、寓言、成語;也有文學修辭——例如比喻、擬人、誇張;還有寫作方法——例如對話、模仿、描寫事物;更重要的是,還有一般任何語文課都不教的小說創作元素——例如衝突、懸念、行動、成長、計謀、選擇等等。
這些文學元素孩子能懂嗎?
可以的,不要低估孩子們的理解力和創造力。
先不說我的音頻課後小朋友的踴躍發言,只說線下活動,我就曾經用這些文學卡,三次帶領不同的小朋友進行過故事創編,效果都很好。
有一次是在一個企業家俱樂部的活動裡,七八個小朋友一桌,身為成功企業家後代,他們的教育和知識基礎都非常好。我當時玩了一個競爭性遊戲,比拼小朋友編故事的能力,讓每個小朋友想一個自己的故事開頭,每抽出一張文學卡,就讓大家競爭舉手,誰能把這張卡上的文學工具加到自己的故事裡,就獲得這張卡,最後比拼誰獲得的卡片最多。小朋友非常踴躍,每個人都編出了很有個性的自己的故事。
另一次是在廣西一個很貧困的山村學校裡,我把孩子們分組,每個組發了幾張文學卡,讓他們小組創作,孩子們很靦腆,但是每個組都創作出了很精彩完整的故事。
這兩件事加起來讓我內心很動容。故事,是不分地域、不分出身、不分背景,能將所有孩子聚合起來的寶藏。
第三次使用故事卡,是給我自己的女兒。
我在家裡跟她一起玩創作的遊戲。我讓她想出主人公,然後每抽出一張卡片,就將這張卡片要求的文學元素加到自己的故事裡。如果卡片是「誇張」,就加入誇張的修辭;如果卡片是「計謀」,就在情節裡加入人物的計謀。女兒編故事,我幫她寫下來。
女兒非常喜歡這個過程。她不僅複習了一些她聽過但是忘掉的知識(例如「擬人是什麼意思」),也讓她有了一次淋漓盡致的創作體驗。最終她口述了兩頁紙的故事,裝訂成了自己創作的第一本小書。她高興地在書架上開闢了一個專區,以後「專門放我自己寫的書」。
05
為什麼要做通識教育
如何才能培養好的寫作能力呢,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給孩子通識教育。
什麼是通識教育?
就是在廣泛閱讀和PBL項目制學習等多種學習形式中,帶領孩子在故事裡遨遊,也在世界各個角落遨遊,我們帶孩子進入森林、沙漠、海洋、宇宙,也帶孩子進入文字、藝術、文明、未來。我們讓孩子得到立體、綜合的知識啟蒙和跨學科的思維啟蒙。
為什麼不講「大語文」,而一定要強調「通識教育」?
說實話,如果我開「大語文」班,把我上面講到的閱讀引導和寫作啟蒙做成兒童課,一定火爆,我相信自己在新概念和雨果獎獲得的成績,足夠支持我開一個「大語文」班。但我堅持拒絕。
原因在於,我認為「大語文」只是「通識教育」的一個結果。如果一個孩子通識學得好,她的大語文肯定沒有問題,而且大數學、大科學、大經濟、大哲學都沒有問題。通識教育是奠定孩子總體的知識基礎,啟迪孩子通用的思維方法。這些知識基礎和思維方法對語文學習有益,更對其他所有學科學習有益。
我並不希望替孩子決定某一方向,我希望孩子能夠接觸廣泛的知識領域,最終由自己選出自己最重要的發展方向。對於有志於從事文學創作的孩子,多學科知識是對文學的滋養。而對於有志於從事科學研究的孩子,良好的文字表達是對科研工作的滋養。
因此,我只堅定從事通識教育,讓孩子在小的時候,全面發展科學、人文、藝術知識和思維。
我一直相信,當一個孩子,具有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思考、純淨的心靈、浩瀚的想像,這個孩子進入任何一個領域都會是頂尖好手。如果ta喜歡語文,ta會是最傑出的詩人和小說家。如果ta喜歡科學,ta可以引領全人類科技發展的方向。如果ta是前沿時尚潮流藝術設計師,那ta能把所有的知識學習,變成最美的視覺探索和風格創造。
我希望孩子首先成為ta自己,然後進入每一個領域,成為頂尖人才。
也許有一天,我會親自輔導某個文學創作班級,但那一定是在所有的通識教育學習的基礎之上。因為我相信,文學不是純技巧,而是豐厚心靈的流露。文學就是對這個世界和人心的理解與表達。
通識教育,比「大語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