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為啥能名垂青史?只因他解決了四個天大難題

2021-02-13 芳華說歷史

要說起明朝在位時間短,且獲得的歷史評價最高的皇帝,那就非明仁宗朱高熾莫屬了。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早年的時候跟隨父親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隨後朱棣稱帝,而朱高熾則從原來的王世子變成了一國的儲君,可謂是風光無限。

但了解明史的讀者都知道,朱高熾雖然是一國之儲君,但一直以來並不被他老爸朱棣看好,總覺得他太過肥胖,身體虛弱,跟自己剛強堅毅,威風凜凜的形象似乎毫不搭邊,於是在朱棣即位之初並不想將朱高熾立為太子,最後還是在楊士奇等人的建議下,朱棣才答應立其為太子!

當然了,即便此時的朱高熾貴為太子,但是對於這個殺伐果斷的父皇來說,想什麼時候廢就什麼時候廢,因此一直以來過得也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


公元1424年9月,明成祖朱棣去世,當了二十多年太子的朱高熾終於轉正,正式登基稱帝,是為明仁宗。不過朱高熾的命運似乎並沒有那麼美好,公元1425年5月,僅當了兩百餘天皇帝的朱高熾就病逝了。

在明朝的十多位皇帝中,朱高熾雖然不是在位最短的皇帝,但卻也能排到第二,在歷史上也能排到一定的名次。不過朱高熾這個「短命」皇帝跟其他的一些「短命」皇帝不同的是,他的歷史評價更高,甚至還被稱為是一代英主,史學家還將其與自己的兒子朱瞻基執政的十年合稱為「仁宣盛世」(仁宣之治),堪比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這朱高熾不過是個在位不足一年的皇帝而已,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歷史評價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因為朱高熾解決了明朝這四個天大的難題!那麼,具體是哪四個呢?


一、改組內閣

我們知道,在朱元璋取消宰相制度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內閣制度」,簡言之,所謂內閣制度實際上就是用來填補宰相遺留下來的空白的。不過總的來說,內閣制度的產生經歷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不斷的發展,一直到明朝中期的時候才基本穩定下來。

內閣作為皇帝最為信任的機構,其權力也最大,其中的大臣也被稱為「內閣大臣」,或者是「內閣首輔大臣」,比如萬曆朝的張居正就是典型的明朝權勢內閣大臣的典型代表之一。不過隨著內閣權力的增大,皇權就難免會出現旁落的危險。因此為了能夠制約內閣權力的做大,朱元璋時期,就規定內閣成員的官階僅局限在正五品,也就是所謂的「官小權大」,來制衡各方。


不過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開展工作時會出現很大阻礙,怎麼說呢?試想一下,一個五品的官員對一個二品的尚書大呼小叫的,這個尚書能買帳嗎?當然不能,於是在這些內閣大臣開展工作的時候,往往就會遇到阻隔。那麼,將這些內閣大臣的官階提升到二品或者是一品不就解決了嗎?

我們能想到的,朱高熾同樣也能想到,但是卻不能這樣做,因為明朝皇帝對「祖制」向來恪守不移,因此朱高熾是不能斷然隨意更改的。於是他便想了一個辦法,既然祖宗的規矩不能變,但這些內閣成員卻可以兼任其他官職,比如一個五品的內閣大臣,就兼任了一個三品的侍郎,或者是二品的尚書。這樣一來,做起事情來也就方便多了!

比如我們熟悉的楊士奇,不僅是內閣大臣,同時還兼任正二品官階的兵部尚書。因此從這一時期開始,「兼職制度」就流傳了下來,並延續了兩百多年。


二、赦免靖難冤臣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所謂的正統地位,對效忠建文帝的諸多大臣給予了最為沉重的打擊,許多忠臣遭到殘酷的清洗,其忠臣家眷或是被誅殺,或是被流放,總之慘不忍睹。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堪稱「讀書種子」的方孝孺,遭到了殘酷的「滅十族」。

雖然朱棣繼位之後,很多大臣包括太子朱高熾也曾建議他下令赦免這些所謂的罪臣,但朱棣都沒有同意。而等到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頒布詔令,赦免了因靖難之役被懲處的罪臣及家眷,並允許一些官員可以官復原職。

也正是由於朱高熾這樣的舉動,讓永樂朝遺留下來的恩怨就此煙消雲散,更為大明帝國贏得了天下士子們的赤誠之心。而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的文官集團之地位才得以快速提升。


三、改變官場風氣

在洪武和永樂兩朝,朝中官員大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當然,兩位君主政治手腕都太強,稍有不慎,便會遭到打擊清理。洪武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永樂朝的方孝孺案等等,讓數以萬計的人成為政治的犧牲品。為了能保全性命,很多臣子平日裡都不敢多言,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臣子們大都不敢有所言語,因此整個官場看上去死氣沉沉的,缺乏活力!

相對於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和父親朱棣來說,朱高熾並不喜歡戰爭,他認為想要實現天下大治,就要施行「仁政」,於是他上臺後便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廢除了一大批朱元璋時期擬定的嚴酷刑罰,比如剝皮實草等,讓官員們能夠放開手腳幹實事。二是建立「三楊內閣」,即由楊士奇、楊榮、楊溥組成的內閣輔政集團,隨後還提拔了一些有能力的官員,將那些不幹實事的冗官淘汰。三是完善監察機制,讓御史每年巡按天下,查核吏治,而這便是日後沿用數百年的「巡按制度」。

在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僅僅幾個月,大明朝的官場風氣煥然一新,同時也為他的兒子朱瞻基開創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輕徭薄賦,改善民生

朱棣朝的時候,雖然開創了永樂盛世,但由於接年的戰爭和鄭和下西洋等多項巨額開支,明朝底層百姓的生活過得並不是很好。為了與民生息,朱高熾上臺後便開始輕徭薄賦,安置因戰亂而背井離鄉的流民,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除此之外,永樂朝遺留下來的還是國庫的虛空,於是朱高熾便下令厲行節儉,大大減少了皇室的日常開支。

在應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朱高熾也積極調撥國庫資源全力賑濟災民,並將原來由官府圈佔的山林沼澤對人民開放,鼓勵他們屯墾漁獵,增加收入,保障生活。

事實證明,朱高熾這一系列舉措是非常之明智的,在這樣的仁政下,百姓生產生活得以大幅提升,從而促使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國庫日益充盈。明朝真正的達到穩定和興盛,正因如此,宣宗時期才能開創明朝又一盛世。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明仁宗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期間的為政舉措,我們可以看到,朱高熾自始至終都秉持著「仁政」的思想,不僅在政治、經濟、民生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更讓天下人重新燃起了對大明帝國的信心和擁護,當然了,這也極大鞏固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所以,這樣看來,明仁宗之所以能名垂青史,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相關焦點

  • 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便而暴斃,何以稱仁?
    朱高熾從小有小兒麻痺症,朱棣不是很喜歡他,一度想改立二兒子做太子。後來主要是考慮到朱高熾在靖難戰役時守北京城的功勞,以及對皇太孫朱瞻基的喜愛,才讓其太子之位相保。朱瞻基的繼承權是朱棣欽定的,不是朱高熾自己選的,故有「皇太孫」之稱,可見朱棣對這個孫子的喜愛之情。
  •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十個月,死因成謎
    明朝不如唐朝恢宏,也不及宋朝風雅,就連皇帝似乎也少了些特色,常常被人提起的大多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被敵人抓走的明英宗朱祁鎮……,可是很少有人在意明仁宗朱高熾,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太子,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
  • 朱高熾在位只有短短10個月,所作所為卻絕對擔得起一個「仁」字
    在明朝的歷史中,明仁宗 朱高熾 的名字不僅從來不及他的爺爺朱元璋、父親朱棣、兒子朱瞻基那般響亮、風光,還因其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10個月而鮮為人知
  • 朱高熾登基一年就死了,朱高熾的死亡原因是什麼?
    當年蘇東坡40出頭就稱呼自己為老夫聊發少年狂了,可見朱高熾也可以稱呼自己老夫了。這個歲數,再加上300多斤的體重加持,朱高熾的身體能好到哪裡去呢?他自幼便體弱多病,稱帝以後,這身體就越來越不像樣子了。太祖高皇帝奄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再造寰區。然猶翼翼兢兢,無敢豫怠。先皇帝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 朱高熾做皇帝不到一年,能做什麼好事,為何有極高的評價?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如果要不是他的父親造反,他恐怕這一輩子都與皇位無緣,可他的父親朱棣偏偏發動了靖難之役,自己做了皇帝。 可是,朱高熾的身體並不好,他做了皇帝還不到一年,就因病去世了。可是雖然在位時間不久,但是他在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這是為什麼呢?
  • 明仁宗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為何獲得這麼高的歷史評價?
    從他當政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也真當得起一個「仁」的稱號。「仁」,可以說是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就是 「仁」,其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孔子將其定義為「愛人」,稱能推行恭、寬、信、敏、惠這五種美德者即為「仁」。
  • 朱高熾登基不到一年便暴斃,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
    朱高熾在明朝十幾位皇帝當中,是很有意思的一位。在位時間極短,但是後世的評價卻很高。而朱高熾的死亡在歷史上也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疑點。朱高熾有一個特殊的稱呼叫做「九月之君」,意思是從他從47歲起當皇帝直到他死去,才僅僅在位九個月。
  • 明仁宗朱高熾為何在位不到一年就突然離世?
    但由於朱棣過於強勢和嫌棄,以致於朱高熾在老爹面前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古代都是父為子綱的,爹再不好,做兒子的也只能受著,不像現在可以拍拍屁股離家出走。如果只是做一個燕王世子,將來繼承王位變成燕王,可能朱高熾的生活還不至於太糟糕。可是偏偏老爹是個不省心的,一激動把皇位奪過來了。朱高熾就從燕王世子一躍成為了皇太子,一當就是20年。這20年的太子生涯,著實不好過。
  • 明仁宗「朱胖胖」在位僅9個月,為何評價卻很高?只因人家管得寬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1424年8月登基,1425年5月就駕崩了,在位不足一年。雖然執政僅僅9個月,但他在歷史上的評價卻很高,《明史》中贊他可與漢朝的文帝、景帝相提並論。在位時間如此之短,為何朱高熾還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
  • 朱高熾到底有多厲害?以「仁」示天下,朱棣都不敢廢他的皇太子位
    後來朱元璋要他審閱幾份官員的奏章,朱元璋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朱元璋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如果不是早立了皇長孫朱允炆為太子的話,估計朱元璋都有傳位給朱棣,好讓這位好孫兒將來繼承大統。而朱棣雖然不太喜歡朱高熾,但對於朱高熾的能力還是十分認可的,在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朱高熾奉命留守北京。
  • 朱高熾為何登基不到一年就死了?真的是因為沉迷於美色?
    而史學界對於朱高熾的死因,也是有很多的說法的,第一種就是,朱高熾是因為縱慾過度而死的。其實從史料方面來看,朱高熾的貪色程度並不是很厲害,還算比較一般的。他身為一個九五之尊的皇帝,會喜歡美人,喜歡美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還並沒有因為美色不早朝,不理政務那個地步。
  • 朱高熾登基前,朱高煦和朱高燧曾迫害他,二人最終的結局怎麼樣?
    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仁宗的沒幾個,而朱高熾在位還沒到一年,卻獲得了仁宗廟號,後世對他的評價也是很高,要說其仁愛之心在對他兩個弟弟身上也是得到了很大的體現,而他的兩個弟弟結局卻是大為不同,一個是屢教不改自己作死,還有一個是得太子之恩後收斂感恩,得到了善終。
  • 只做了一年皇帝的朱高熾,真的命苦嗎?
    梁冠華扮演的太子朱高熾,承包了劇中很多笑點,他經常窩囊又委屈,經常被父親朱棣責罵,胖胖的身軀又萌又搞笑。他又有宅心仁厚、大智若愚的一面,很多觀眾表示相對主線而言,更喜歡胖太子這條副線。歷史上的朱高熾確實身形較胖,不太受朱棣喜歡,儘管如此,朱棣還是選擇把皇位傳給他,一方面是由於他嫡長子的身份,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兒子,朱瞻基深受祖父朱棣的喜愛。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超過200年國祚的王朝,除明代外,就只有四個,即210年的西漢,289年的唐代,218年的遼代,276年的清代,而這四個王朝皆是明主輩出的朝代,我們熟知的漢武帝、漢宣帝、唐太宗、唐玄宗、遼太祖、清聖祖等明主,皆是出自於此四王朝。由此,試想,能與這四王朝相提並論,且國祚與清並列第二的明朝,它豈會無明君呢!
  • 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熾造反為什麼沒有成功?原因令人無語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弟弟,和明宣宗朱瞻基當然也就是叔侄關係了。朱高煦有五大特點。一是有本領。他天生英武,力氣過人,而且善於騎射,和朱棣「很類已」。特別是在靖難之役時,朱高煦多次充當急先鋒,並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中,朱棣很讚賞他,認為這個兒子有自己的風範。甚至,朱棣有一次撫摸著他的背部道說了8個字:「努力哦,世子常常生病。」
  • 歷史人物|朱高熾
    可是在以後幾年中,他成了他幾個兄弟的支持者發動的旨在反對他的陰謀的受害者。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剛從徵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誹謗他的兄長未能為皇帝完成某些任務。朱棣申斥了朱高熾,並囚禁了他的兩名最親密的顧問,即大學士楊溥和黃淮。朱高煦最後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作為一個直接威脅而被清除。
  • 明仁宗朱高熾真心喜歡兒子朱瞻基嗎?
    朱瞻基一出生就深受爺爺成祖朱棣的喜愛,更是將他培養成未來的皇位繼承人,可能隔代親的原因,爺爺深愛這個大孫子。當然朱瞻基也從小聰慧、能文善武,朱棣遠徵蒙古,還不忘帶著這個孫子,教他帶兵打仗知識。後來朱棣更是聽從當時文學大儒解縉的勸告,以「好聖孫」說服朱棣封朱高熾為太子。
  • 歷史故事——朱高熾的死亡之謎
    一般來說,殉葬的都是沒有生育子女的妃子,但在五名殉葬的妃嬪中,有一名妃子生了三個兒子,仍被要求殉葬。這個妃子非常特殊,就是恭肅貴妃郭氏,明朝開國名將郭英的孫女,真正的功臣之後。郭貴妃給朱高熾生了三個兒子,分別是第八子滕懷王朱瞻塏、第九子梁莊王朱瞻垍、第十子衛恭王朱瞻埏。儘管郭貴妃生了三個兒子,還是功臣之後,仍被要求殉葬,而家世和她差不多,地位沒她高,而且又無子的敬妃張氏,卻以功臣之女特恩免於殉葬。
  • 朱高熾:形態過胖使他失寵於朱棣;溫文敦厚得益於文臣,成功守擂
    作為朱棣的嫡長子,他本就該穩穩接過皇位。但卻因為他體態過胖、身體素質虛弱,使朱棣好幾次想換下太子給他的弟弟朱高熙。幸好,他的溫文敦厚性格深得朝臣喜歡,終於讓他保住了太子之位並順利繼皇位,而他,在位期間也做了像明君做的事情。他便是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年8月,仁孝文皇后徐氏炎朱棣生下第一個兒子朱高熾。
  • 明仁宗朱高熾
    [明][公元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