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作家文摘》第2394期
濮存昕
編者按
12月15日,中國戲劇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閉幕。濮存昕當選中國劇協第九屆主席,成功連任。在圓滿完成了上一個5年劇協主席的履職工作後,面對如何履新下一個5年,他話語裡滿是希望與振奮。
■沉甸甸的責任感
談起劇協的工作,濮存昕的話語當中,滿滿都是沉甸甸的責任感:「我們戲劇這個行業,重視舞臺,重視講臺,多少院團長都把心思撲在了工作上,所以面對院團的同行們,我們劇協首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傾聽。」他說重要的是思考,是去琢磨如何將傾聽而來的心聲、意見、建議轉化成「建言獻策」,找到可以突破的瓶頸,這才能不辱沒主席團的職責。
「我就是個一天到晚背臺詞的人」,對於劇協的工作,濮存昕想到的辦法就是多跟同行交流,聽聽他們怎麼說。例如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目前只獎勵45歲以下的藝術家,如何把範圍擴大,對於老藝術家的努力也給予更多的關注、支持和鼓勵;例如電影界的獎項範圍十分豐富,包括導演、劇本、攝像甚至化妝,而戲劇領域的獎項多數只在演員範圍,如何把舞臺、燈光等各個戲劇工種都納入獎項,拓展戲劇獎勵……
濮存昕在北京人藝建院68周年紀念演出中表演《上帝的寵兒》片段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從『十四五』規劃裡找發展的方向、排除前行道路的阻力,我們戲劇這個『盤子』一定也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需要改進。國家有國家級的鼓勵機制,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也可以有它的獎項,這種獎項也許不是物質的,學校裡給孩子一個五角星,孩子就有榮譽感,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為人才緊缺的行當奔走,舉辦了『京津冀武戲武功獲獎演員展演』,一個武行演員能參加一次這樣的活動,可能可以記好多年。我們需要讓這種獎勵機制普及化,讓更普遍的戲劇人才獲益。」濮存昕說。
■關注戲劇的傳承與教育
濮存昕非常關注青年戲劇人的福利待遇,他說,這其實是一個傳承和教育的問題。青年演員一茬一茬地出,院團也繼續著出人出新的機制,但是可以擔得起守正創新責任的「大家」,可以稱得上高峰的作品依然不夠,「包括北京人藝,從建院以來就沒有培養、訓練新人的機制。當前戲劇領域,新秀出現只能憑作品、憑演出機會,這值得重視」,青年演員一頭擔負著傳承的重任,另一頭則要守住創新的原則。
藝術家們在守正基礎上的創新一定要真誠,把自己的生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中。「這需要功力,需要我們把祖師爺的教導傳承給青年們。」濮存昕說。
第八屆大學生戲劇節濮存昕為獲獎學生劇團頒獎
各地各方面代表反映的戲劇工作狀況也給濮存昕帶來啟示?濮存昕說:「比如有些地方,上百個演出團體的創作演出沒有資金來源,處於一種自娛自樂、自生自滅的狀態。作為劇協,我們可能無法給予他們直接的資金支持,但是如果他們把事情做好,他們的創作演出能成為一個品牌,是可以爭取到各級藝術基金支持的,誰來幫他們說話?當然應該有劇協的聲音。我們的民間聯絡機制應該更加健全,所有和舞臺有關的藝術工作者,都是我們關心支持的對象。」
■為戲劇爭取更多觀眾
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戲劇演出領域一度停擺,線上演出、「雲」劇場模式橫空出世,受到強烈關注。對此,濮存昕說:「線上模式是應急的,戲劇本身是現場藝術,應是當面的、現場的。」
在電影、電視、新媒體等藝術分眾的時代,如何為戲劇爭取更多觀眾?濮存昕認為,要走民族化的道路,就是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於我們自信的表達,表達中國的人情世故。去國外旅遊,最吸引你的是什麼?是那裡人們的生活方式,是他們街道的景象,是當地的規矩、法則。我們尊重這些,我們的戲劇藝術也會讓他們尊重我們。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於不忘傳承。創新,不是你的技術比前輩的好,而是在傳承中把自己的生命真誠地擺進去,是你把心掏出來了,領著弦兒唱,不是跟著弦兒唱,一個腔多一口氣、差半拍,全都是由心而來的,那就是創新。藝術家把真誠的生命投入到技法中,呈現出來的就是精品。
《李白》劇照
濮存昕說:「偉大的金字塔,最寬廣的是底座,在文化藝術領域,中國就擁有這樣的底座,而我們黨的領導,對中國文藝真知灼見的方向性引領就好似陽光雨露,讓我們有了層出不窮的好作品。作為戲劇人,作為劇協主席團的一員,一定要努力,讓更廣泛的觀眾看到更多的好戲。」
往期精彩文章:
海飛:生活在多重世界的我們
親歷外交|五星紅旗讚歌
呂錚:續寫《三叉戟》前傳,在平靜中瘋狂奔跑
蕭乾憶林徽因:她可不是只會抿嘴一笑的嬌小姐
聞一多的藝術人生
鄧小平的「兩個大局」構想
劉光第:晚清最窮京官
音樂中送別馬拉度納
來源:綜合自12月25日《中國藝術報》、12月16日微信公眾號「金臺資訊」
責編:劉海波
審校: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