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藝天王小淳迎來二胎女兒
日本綜藝天王小淳(田村淳)近日就向大家報喜,表示他的二女兒健健康康來到這個世上,和大女兒長得幾乎一模一樣,連護理師都大呼不可思議。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小淳與二女兒的初次見面時間並不長,不過從他止不住的笑容與不停感嘆「太可愛了!」看出小淳的好心情。
-
小野貓
不管是家裡的黑白貓,還是外面這個小野貓。不過,家裡的養溫順了。還是需要小野貓來刺激一下的。不知道小野貓來不來。電話不打,微信不加,簡訊也不發。就我一個人守著一個大包廂默默發呆。眼看著時間就要到了。門外還是服務員的聲音,跟小野貓沒半點關係。越想越氣。
-
〖周日版·康復篇〗 我與小淳的「合作」之路
我邊觀察邊記錄,是哪些原因讓小淳在康復中這麼抗拒。我記錄了以下幾個可能的行為:①我是陌生的;②開了奶奶和姥姥的照顧不習慣;③密閉的空間中不舒服;④換了學習場景和模式不適應過2-3周的觀察記錄,每天下課都會和姥姥或者奶奶進行溝通,發現是第一項和第二項佔的比較多,而且剛開始都不要允許我去抱他去上課,這種哭鬧的情緒持續了整整一個月。
-
日本國寶電影導演的臨終作品,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攝影構圖與色彩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作品《秋刀魚之味》,拍攝於上個世紀60年代初,影片拍攝的時代,處於日本經濟起飛的60年代,故事的內容是鰥夫嫁女的故事,全片一直到最後都在著力表現著一個經歷過戰爭和國家巨變依舊在職場卻單身步入老年的男人的孤獨感。
-
小津安二郎鏡頭中的家
小津安二郎堅持無限遠離好萊塢電影節奏,其緩慢細膩敘事手法被稱為「小津調」。「小津調」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深刻影響了侯孝賢、許鞍華、山田洋次、是枝裕和等電影巨匠。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富日常韻味,而又深刻展示著潛藏內心的複雜情緒,獨特的幽默又時常閃現出小津式哲學。
-
笠智眾回憶小津!
他一生一共出演了至少155部電影,其中包括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木下惠介的《二十四隻眼睛》、岡本喜八的《日本最長的一天》這些經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在笠智眾的作品序列中,有三分之一都是與小津安二郎導演合作的。作為小津最鍾愛的演員,他在《東京物語》、《麥秋》等作品中的角色,早已成為日本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形象。在電影史上的雙人組中,他與小津無疑是最為人稱道的搭檔之一。
-
幕色|今天是電影的生日,用這組動人的黑白影像為電影慶生
但是大家都知道,電影最初,是只有黑白兩色的。然而總有反其意而用之的電影,比如2012年的奧斯卡大贏家《藝術家》,全片黑白畫風,致敬的是好萊塢默片。剝掉了色彩華麗的外衣,本片的意義則是在於對昔日電影繁盛時期的追憶,主旨是情懷與致敬。因此,黑白電影在當下世界中也同樣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
【想讀】繞「舌」三日,小津之味
1984年,德國導演維姆•文德斯拍紀錄片《尋找小津》。他採訪攝影師、演員,走訪柏青哥店,拍攝工廠裡的工人、公園裡的遊客,可唯獨忘了還有美食。或許是覺得不夠,或許是有話要說,貴田莊寫下《小津安二郎美食三昧》,完成了他的「尋找」。書中,他一不評判電影,二不討論生平。
-
感光追蹤 | 「黑」男孩小淳楷獲頭條網友超過96萬次閱讀和50萬愛心善款
8月5日,小淳楷第二次移植順利出倉,經檢查,臍帶血植入成功,嵌合率100%。目前,小淳楷的血小板還未完全漲起來,正處於抗感染、抗排異的關鍵時期。不過他的精神狀態和食慾還不錯。接下來,小淳楷的抗排異時間還不好預估,如果一切順利,最快一個月左右就可以出院了。* * *「啊.」6月30號深夜,北京市昌平區的一個街道一角,一個人坐在地上,突然發出一聲悲涼的長嘯,引起了路人的注意。
-
《浮草》小津之餘音
前天晚上看了34年黑白版本,昨晚看了這部,難較高下。我比較喜歡第一部的班主和小男孩,而第二部的視覺更優。這是我第一次看小津的色彩片,驚豔到了。窗格和紅罐子、綠瓶子讓人印象深刻。故事來說,這部加了很多情節,個人更傾向第一部的講述,更多留白。不過這部班主和女演員雨中吵架的戲做得更足,讓故事的矛盾更激烈。兒子的情事戲這部交待得更清楚,較之第一部的簡潔各有千秋。
-
《東京物語》————溫暖的小津安二郎!
致敬小津、小津的影像風格、大師小津、日本的溫情大師。這一系列的標籤,是鄙人從小聽到大的詞彙。但他的電影我35歲是第一次看,《東京物語》是第一部。或許冥冥之中,註定讓我以這樣的年齡和方式了解小津,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它對生活的認真是我從未有過的感受、它對情感的真實是使我感到寒冷的溫暖尖刀、它對家庭的宏觀著重於人的思想、它對自由的釋放是親情中極度少見的。
-
雲上觀影 | 春節特別策劃 | 小津與反小津(年初七-年初九)
小津與反小津
-
從時空之維再思小津家庭倫理電影的詩學
其中,在眾多的文本之中,德勒茲的《時間—影像》一書,從哲學的高度論述了電影影像內蘊的時間性,其中對小津電影的評價,也成為該著作的一個亮點。可以說,德勒茲重新「發現」了日本電影導演小津,甚至稱其為「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的發明者」[7]。
-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出版:在生活與電影之間的真實小津
《全日記》給喜歡小津、喜歡電影的影迷讀者們,提供了一件探尋「真正的小津」的最好工具。最近,著名導演賈樟柯在一次小津安二郎的研討會上評論說:「過去了解的小津實際是一個『美學化了的小津』,閱讀《小津安二郎全日記》使我從小津的美學世界進入其私人的世俗世界和日常世界,體會到一種『矛盾的統一』。就好像一體兩面一樣,電影作品呈現出來的小津和日記裡所描寫的小津之間有時候分裂,有時候一致,有很多電影創作上的蛛絲馬跡,也可以通過日記了解到。」
-
食物,天氣和時間: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人生
而「風雨」是他克制的真實感受,他的最後一部黑白電影《東京暮色》裡有罕見的黃昏暮色和細雪,彩色版的《浮草》裡有滂沱的雨,這兩部被認為「不成功」的小津電影,偏偏是他放棄情感管理後偶然的真情流露。 「雖然味道足,但不諳世事」 《麥秋》緊隨《晚春》,都是大齡姑娘找對象的故事,小津說,他想在相似的情節裡表達「人受到自然與人事的不同情境觸發的感動」。
-
小津安二郎 | 電影和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 原節子動作影像消失了,代之純視覺聽覺影像,因而演員和看似普通的對白構成電影的主要內容。 談了這麼久小津本人,我們也來看看小津所產生的影響力。小津作為世界級的導演自然是擁有眾多擁護者的,其中包括許多大導演,他的影像風格、創作理念都深深影響了許多電影人,甚至是成為其電影啟蒙。
-
《彼岸花》小津安二郎-彼岸花 vs 我兩歲了
看了彼岸花發現作為「嫁女」體裁的忠實書寫者的小津無論在這個體裁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表達效果,基本上和秋刀魚之味的味道完全相同,但加入了很多對逝去年華的感傷(如同學會上的古歌),小津甚至在作同體裁的影片時連演員都用的是同樣的一班人馬,仍然是在歌頌婚姻的自由/父母的諒解/親情、友情的偉大,在同樣的平淡如水中將秋日全家最後的出遊那如隨想曲般暗淡的底色在片尾
-
從黑白影像到象徵主義元素,深度解讀電影《被塗汙的鳥》
甚至有些早期的黑白電影為了凸顯出顏色所蘊含的戲劇張力,耗費巨大人力在電影膠片上一幀幀地手工上色,最有代表性的便是1927年愛森斯坦拍攝的《十月》,黑白畫面上出現了一面彩色的紅旗飄揚,這面旗幟代表了反抗和希望,顏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但是有的導演卻喜歡反其道而行之,在彩色電影雲集的今天,很多導演卻又開始嘗試用黑白影像講故事。
-
從黑白影像到象徵主義元素,深度解讀電影《被塗汙的鳥》
>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作品《塔洛》更是拿獎拿到手軟,就連至今仍未公映的小成本文藝電影《村戲》也獲得了空前的關注。範偉正是憑藉黑白影片《不成問題的問題》獲得了影帝,而年輕導演黃信堯的作品《大佛普拉斯》也將小成本電影的黑色幽默發揮到極致。
-
人物 小津安二郎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早期默片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裡的感嘆一種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