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草》小津之餘音

2020-10-20 elephantshoe
前天晚上看了34年黑白版本,昨晚看了這部,難較高下。我比較喜歡第一部的班主和小男孩,而第二部的視覺更優。這是我第一次看小津的色彩片,驚豔到了。窗格和紅罐子、綠瓶子讓人印象深刻。故事來說,這部加了很多情節,個人更傾向第一部的講述,更多留白。不過這部班主和女演員雨中吵架的戲做得更足,讓故事的矛盾更激烈。兒子的情事戲這部交待得更清楚,較之第一部的簡潔各有千秋。其他配角的戲份有點多且並沒讓人留下印象,倒是第一部來得更簡潔卻印象深刻,尤其喜歡第一部的小男孩。
小津的片生活味十足,平實而富力度,看完有餘音繞梁之感~

相關焦點

  • 《浮草》浮生若草
    <圖片1>      今村曾將自己描寫底層生活的劇本給小津看,小津問:「你為什麼要寫這些蛆蟲一樣的人?」今村回答:「寫蛆蟲一樣的人,我是要寫到死的。」小津是審美的,今村是審醜的。無高低之分,唯關注不同。而將這師徒倆的作品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日本。一個矛盾又統一的日本。
  • 《浮草》淺談小津
    主題在小津的絕大多數電影裡,主題總是「分離」。無論是嫁女、生病、死亡,廣義上,每一部電影講述的故事都始於「在一起」而終於「分離」。一切都逃不過分離的價值觀,也使得每一個團聚或者稀鬆平常的在一起都變得岌岌可危。略微熟悉了小津之後,觀眾在看他的作品時便會產生一種對什麼時候這和諧狀態將被打破的潛意識的期待,不經意地進入了小津的世界。
  • 《浮草》小談
    《浮草》是小津安二郎的第三部彩色電影,拍攝於1959年,時年小津55歲,寶刀猶壯。5年後,小津去世。再後來,小津成為神話。
  • 《浮草》小津安二郎掠影之一地雞毛
    接連看了小津安二郎九片。《早安》。《東京物語》。《彼岸花》。《秋刀魚之味》。《秋日和》。《早春》。《小早川家之秋》。《東京暮色》。《浮草》。手頭還餘《浮草物語》、《青春之夢今何在》、《非常線之女》等數片,翻了翻,均是默片,估計看不動了,全部放低。查了下,居然全是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作品。都是囫圇吞棗,但估計整體風格應該脫不出這些了,沒精力一一細說,攏在一起作個小結,也算了卻一樁心事。
  • 《浮草》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從這方面看,《浮草》顯然也是這樣;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卻也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這部電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還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語》。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聲,導演是否能夠妥善處理這種轉換之中的種種問題?
  • 這部電影被小津拍了兩次
    但事實上,小津在劇情上完全翻拍自己舊作的電影,卻唯有1959年的《浮草》一部。而相較於同時期小津的其他作品,彩色攝影,全新的演員陣容以及高戲劇衝突的故事,讓本片也有了完全迥異的風格。《浮草》便是這樣一部相似而又獨特的小津電影作品。
  • 小津安二郎的攝影絕活:克制
    除去那些耳熟能詳的《東京物語》、《晚春》、《早安》,以小津安二郎的晚期作品《浮草》*為例,我們能透過其影像,一窺他對於電影攝影的三樣絕活,直至現今都值得後人所學習。《浮草》在小津安二郎的所有作品中佔有十分特殊的地位。1、這部電影是他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還是自己的作品「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語》。
  • 《浮草》另一種講法的故事~
    我看的電影不多,很喜歡小津的《浮草》,對於《浮草》的觀感,淺評如下:一、哀而不傷     「哀而不傷」,是《論語·八佾》中孔子對《關雎》的評語,《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距今二千四百多年。
  • FIFF4丨DAY2《浮草》痴男怨女,生如浮草,隨風飄蕩
    第4屆#法羅島電影節#無人知曉單元第2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浮草》,下面為大家帶來場刊團的評價了!你從未在此:小津在多年後翻拍自己原作的集大成之作,彌補了當年因為技術原因而造成的缺憾。但是文本本身乏善可陳,毫無看點,令人遺憾。曾母慧毯:永不分離。
  • 《浮草》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謂驚喜連連。1、戲劇衝突較以往更為強烈和外化;2、竟然出現了數次接吻的鏡頭;(這個當真不容易)3、對色彩的運用堪稱大師級別;(之前都是黑白電影,拍彩色電影竟然駕輕就熟、手到擒來)雖然有諸多的「變化」,但《浮草》依舊有著小津一貫的「不變」,那就是對小人物喜怒哀樂的關注。
  • 《浮草》瞎聊
    浮草一部經典偉大的電影,堪稱影響了21世紀電影的電影,文森特特地去過日本考察這部所謂的電影,追尋小津,也不知道這部電影是不是深刻的打動了歐洲,但是我知道歐洲對於這個日本天才的理解可能某種領域要超過東方人的世界價值吧。浮草的意思首先浮這個字有點浮世繪那是肯定,包括浮世繪這樣那樣的內容,可能從價值來說還是碗啊,蓆子啊什麼的。
  • 《浮草》浮草和無腳鳥
    與阿飛正傳比較起來,浮草顯得更為滄桑.同樣是兩個沒有根的男人,阿飛死在導演的刻意安排下,放大了一個浪蕩兒的視覺悲劇.但我認為浮草的結局,才是最讓人回味的人生歷練.   本沒有將兩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較過,也比較不來,一部是香港文藝導演的意淫之作,一部是日本一代大師的人生之談,且背景都是大相逕庭,但卻在看完《浮草》後忽然想起阿,看到阿飛想起駒十郎。
  • 《浮草》:人生如寄 悲涼無限
     《浮草》是小津的第三部彩色片。這部攝於一九五九年的作品,是小津為踐履自己與已過世三年的大映名導(其時在大映任要職)溝口健二的當年諾言而拍的,因此不但演員幾乎全是大映人馬,掌鏡的也是溝口健二戰後作品的御用攝影師宮川一夫。宮川一夫對彩色攝影造詣,使小津獲益良多,因此《浮草》營釀出較其前作《彼岸花》和《早安》更濃麗明媚奔放灑脫的影像,而他對紅色的喜愛仍然在此部作品中保留了下來。
  • 小津安二郎經典電影【浮草】
    話說有些電影就像生活一樣看似平淡無奇卻總能讓人體悟到生活中飽含的那份哀愁與無奈,令人不勝唏噓本期就為大家分享一部這樣的電影來自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經典電影
  • 《浮草物語》等反映的"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演變歷程
    >1、電影《浮草物語》小津安二郎的一部重要作品,上映後引起了轟動。拍完主部電影後,小津安二郎才31歲(1934年),年富力強,因此他用極為旺盛的精力對作品各方面的內容乃至於細節,都進行了精雕細刻,這讓電影更加成功。這不是導演首次反映家庭觀念演變歷程的電影,其實這是&34;中的第二部。前面的一部是《瞬間的幻想》,此部過後,他又拍攝了《東京之宿》。前面那一部《瞬間的幻想》的主題,同樣是反映當時日本社會關於家庭及人性觀念的探討內容。
  • 《浮草》漂泊有情的浮草,哀而不傷的敘述。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大多通過中產階層的日常生活,來揭示日本社會和文化的深處,給觀眾留下無盡的思考空間。而《浮草》這部電影,卻將鏡頭轉向流浪於鄉下小鎮演出的流動戲班,這些藝人居無定所,游離於日本社會的主流規範之外,老百姓喜歡他們表演,但這並不妨礙對他們的歧視。這部電影情節簡單,經常用簡單的對話和幾個動作帶出很多的背景。
  • 《浮草》再看浮草
    最近我家真是日本電影展映,自原節子去世,把所有的原節子找來看了一遍,她十六歲時第一部電影都找來了;然後看小津,看溝口;好在都是我看過的,有的影片當年看的時候就不止看過一遍,重溫的時候不僅僅是重逢和期待,有時候更是新的體會。浮草。
  • 《浮草》浮草:流浪中的孤獨和溫情
        實在怨不得我喜歡《浮草》,連小津都情不禁地對這部戲憐愛有加,以至於他會在相隔二十多年後又重拍這部電影。我先看的是五九年彩色有聲的《浮草》,出於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又看了三四年黑白無聲的《浮草物語》。小津的兩次拍攝幾乎一點都沒有更改電影的故事,人物和事情都完全一樣,但兩部電影的差別是巨大的,從它們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後期的小津相對於早期的小津是多麼地完美。
  • 食物,天氣和時間: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人生
    日本學者蓮石重彥曾總結過,小津的電影片名雖有強烈直白的季節感,如《晚春》《麥秋》《秋日和》,但季節的痕跡在他的電影裡是模糊的,他的畫面總是明亮乾淨。  黑澤明的電影裡有雨,溝口健二的電影裡霧氣瀰漫,小津的電影卻似乎停駐在無休無止無邊無界的白日豔陽天。在他成功的、受歡迎的電影裡,「晴朗」是他創造的修辭。這種修辭,如他偏愛的巴赫音樂,創造了嚴謹的節奏和結構之美。
  • 電影拾零—小津安二郎
    這是小津獨道之處。另外,與溝口健二長鏡頭完全不同的是小津的固定機位和仰拍鏡頭,一動一靜,都極有個人特色。【小早川家之秋】,小津安二郎作品。看了兩篇影評,一篇對小津推崇備至,一篇對小津冷嘲熱諷,前者認為小津專注家庭題材,精雕細琢,充滿哲思。後者以為小津無謂重複,沒有創意,黔驢技窮。都有道理吧。但可以肯定的是,小津對家庭生活的臨摹已臻化境,若是慢嚼細品,必是耐人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