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關注城市「文化地標」如何建 雲南人有話說……

2020-12-22 閃電新聞

(資料來源:國家發改委、住建部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當前,隨著城市發展,建設「文化地標」成為城市構築文化空間、樹立城市形象的選擇。專家和讀者建議,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一方面,要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建立制度規範、健全約束機制;另一方面,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強化審批監管、明確建設管理重點領域。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城市「文化地標」更有文化。

11月23日,讀者來信版刊登《堅決糾正濫建「文化地標」》報導,引起社會關注。就如何杜絕地方濫建「文化地標」問題,有讀者來信提出建設性意見。與此同時,記者採訪相關專家和地方管理部門的同志,他們表示,杜絕濫建「文化地標」的行為,要從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建立健全制度規範、強化審批監管等多方面發力。

引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建立健全建設管理制度

「文化地標」是一座城市「精氣神」的集中體現,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築、雕塑等,在營造公共環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城市風貌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有些地方建設的地標,忽視本地實際、割裂歷史文脈,不僅違背了城市發展規律,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風貌。

對此,雲南省建水縣讀者陳雨欣表示,地方濫建「文化地標」背後是政績觀的錯位,一些地方熱衷於造亮點、建門面,認為讓群眾「看得到」比「得實惠」更重要,「這樣的政績觀導致在建設『文化地標』時,脫離實際,也脫離群眾。」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經管學部教授金武剛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很多地方建設「文化地標」的初衷是積極、正向的,但還要引導他們用全面、辯證、長遠眼光看待「文化地標」,同時強化制度規範,不斷健全「文化地標」建設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讓地方在建設「文化地標」的過程中少出錯、不出錯。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朱子瑜則認為,我國從全國和地方層面都出臺了相應法律法規,對「文化地標」建設的籌資方式、決策機制、運作程序、維護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避免濫建現象發生,建議地方政府按照城鄉規劃法、建築法、文物保護法等規定,強化對大型雕塑選址、體量、題材等指導約束,按照工程建設項目履行建設審批程序。

比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明確提出,在保護範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對此,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呂舟認為,建設「文化地標」要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依法依規制定規劃。尤其是一些歷史文化名城等重要地段地區,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對危害文物保護單位安全、破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當地應當及時調查處理,必要時,要依法對這些建築物、構築物予以拆遷。

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從源頭管住濫建行為

建設「文化地標」,地方政府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山東讀者李長瑞來信表示,要著力從源頭管住濫建「文化地標」的行為,對重點投資項目要堅持民主決策,防止主要負責人「拍腦袋」決策,同時還要嚴格備案把關和日常監管,有關部門要履行好職責,對不符合規定程序的「文化地標」項目堅決制止,把形象工程堵在門外,不做勞民傷財的事。

近年來,有些地方鑽法律法規的空子,將「文化地標」交給企業建設,以此規避審批監管。對此,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張松表示,「文化地標」代表著整座城市的社會形象,屬於公共資源,企業投資建設「文化地標」也應依法決策、科學論證,「一方面要加強市場監管力度,注重使用功能以及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環保要求,防止片面追求建築外觀形象;另一方面,有關部門也要健全完善地方法規,建立健全設計方案比選論證和公開公示制度。對於一些不符合城市定位、規劃、設計要求,或專家意見分歧較大、公示爭議較大的項目,不批准設計方案,不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的通知》中明確了建設管理重點,要求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和自然景觀環境等重要地區以及城市重要軸線、景觀節點上的雕塑建設管理。華匯集團規劃諮詢研究院院長陳揚表示,各地應加強自然生態、景觀敏感等重點地段的城市風貌管理。比如,在風景名勝區內,建設項目應當符合風景名勝區規劃,並與景觀相協調,不得破壞景觀、汙染環境、妨礙遊覽。在核心景區內,不建設與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無關的其他建築物,已經建設的,也應當按照風景名勝區規劃,逐步遷出。

浙江省紹興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人輩出。當地建設了一批小而美的名人故居和雕塑。「傑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和高尚精神,得到群眾認可後逐漸升華為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之魂和精神財富。」紹興市政協委員、城建檔案館原館長屠劍虹建議,在歷史文化名城等保護範圍內,不要建設超大體量公共建築,新建「文化地標」要確保其與城市功能、環境、空間尺度相匹配。同時,加強涉及歷史人物等重大題材雕塑的審查審批,體現思想性、公共性、藝術性等價值特徵。

「不同地區新建『文化地標』,要結合當地實際。經濟欠發達地區應慎重,要考慮自身財政負擔問題。」呂舟表示,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結合群眾對城市文化、公共藝術需求,可以規劃建設標誌性、紀念性、主題性雕塑,但要注意三點:一是題材、規模、投資合適,不要過大;二是進行科學論證,搞清楚「為什麼建」「如何建」「建成什麼樣」;三是反覆聽取規劃、建築、藝術、歷史、環保、文化等領域專家的意見建議。

城市「文化地標」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

從標記深圳開拓進取的「拓荒牛」雕塑、表達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蘭州「黃河母親」雕塑,到國家體育場「鳥巢」勾勒鋼鐵天際線……「文化地標」反映著一座城市的精神。城市需要怎樣的「文化地標」?專家和讀者表示,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

「在盤活存量上多下功夫,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呂舟舉例,一些歷史文化名城、重要工業遺址,可以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在保護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實現「老樹生新芽」,從而建設自己的「文化地標」。

張松認為,做優增量要考慮「適用、經濟、綠色、美觀」,把社會效應放在突出位置,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新建「文化地標」不能只是空殼而沒有實用性。

雲南省保山市的圍棋生產已有500多年歷史,相關工藝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當地在修建公園時,考慮在園內建設一座以圍棋文化為主題的棋院。經反覆論證,棋院以我國傳統建築形式中的「樓」為主體,完成規劃建設,體量適中,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匹配。如今,棋院每年都有國家級圍棋賽事,平時也向群眾免費開放。保山市民趙瑞說:「現在有點空閒時間,首選就是去棋院,這裡的自然風景與棋院文化相得益彰,是保山一張亮麗的名片。」

在提高質量方面,不少讀者表示,「文化地標」不應過度聚焦在建築、雕塑、街區等方面,還應該深刻挖掘文化內涵。對此,金武剛說,一座城市應該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坐標」,但不要拘泥於「地標」。地方政府可以將標誌性文化空間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時,就可以在規劃線路時設置並命名站點,提高影響力,或者結合群眾喜歡打卡、定位的社交習慣,在地圖、美食、旅遊等APP上標註出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

浙江省新昌縣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高雪軍讀者表示,一些地方在籌建「文化地標」時,喜歡拿來主義,造成各地文化景觀同質化明顯,「不同的地方要有不同的特色。建議地方政府積極引導創作人員、設計單位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城市設計、城市風貌等方面的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責任編輯:李茂穎

作者:黃超 楊文明 竇瀚洋

相關焦點

  • 2021國考申論熱點:濫建「文化地標」,實質是在破壞文化!
    各方觀點   @南方都市報:將建設文化地標當作個人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是一些地方不顧實際也要大建文化地標的重要原因。   @人民日報:那些在輿論場牽動公眾神經的「形象工程」,恰恰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違反了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不管包裝、宣傳的如何熱鬧甚至轟轟烈烈,都經不起深究。
  • 雲南這個城市「發財了」,耗資40億的地標火了,當地人很吃香!
    上述問題應該會給很多人帶來糾葛感,但也有人說是孩子。 有些人必須選擇一切。 於是南北景點擠滿了很多遊客,去蘇州的遊客選擇了展館的庭園,去雲南的遊客去麗江古城。 麗江是個迷人的地方,這裡有美麗的舞蹈和充滿風情的美人,不知不覺,麗江古城就成了雲南的地標。
  • 防範文化地標成為權力濫用的產物
    貴州獨山縣水司樓,是不是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的政績工程?隨著住建部的一紙整改通報,答案不言自明。近期,住建部會同有關部門發布通報,要求湖北、貴州省住建廳配合有關部門跟蹤指導做好項目整改。  無論是以「全球最大」為賣點的關公雕像,還是號稱「天下第一」的水司樓,建設之初就直奔「全球最大」「天下第一」的頭銜,殊不知類似頭銜與歷史和文化風馬牛不相及,又如何有希望成為新的文化地標?住建部明確表態要「加強大型城市雕塑建設管理」,值得肯定,也必將有助於剎住這股好大喜功的濫建「文化地標」歪風。但對於如何整改,網友紛紛表示擔憂。
  • 清華大學教授:城市地標不應對網紅效應盲目追求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城市地標:不應對網紅效應盲目追求(城市更新,藝術何為?)圖①: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圖②: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建築群。作為設計師,在與地方政府交流或參與城市建設項目時,經常聽到這樣的願景——希望把新項目打造成新的城市地標,同時成為網紅打卡地。建設者有這樣的願望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卻無形中將網紅打卡地與城市地標之間畫上了等號,仿佛能夠網紅起來,也可以成為新地標。這種現象背後的問題值得探究。
  • 從城市天際線到城市地標,這裡展示了天府新區的地標「3in1」
    文化地標:連接城市的情感紐帶要對一個城市帶入感情,並產生親近感以及對這裡的嚮往之情,文化地標就起著這中間的情感紐帶作用。在這裡,秉承著厚重的文化,又承載著人們的城市記憶。對於成都人民而言,寬窄巷子大概就是排在NO.1的文化地標。對於外地遊客而言,寬窄巷子也是大部分人的首選打卡地。
  • 寶安中心區又增新文化地標:深圳出版集團將建書城與民俗館
    這意味著,繼圖書館、青少年宮、公共文化藝術中心之後,寶安中心區的中央綠軸將再添公共文化地標。當天,深圳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以3.33億元競得該宗地,綜合樓面單價5550元/平方米。土地面積65902.45平方米,建面6萬平方米,土地年限40年,其中民俗館建面約1萬平方米。土地用途為公共綠地+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公共管理與服務設施用地。
  • 廣州地標名片:讓高質量文化設施,滲入城市的肌理
    「珠江三塔」就是那個時代外國人了解廣州最直觀的「文化地標」,是廣州向世界介紹自己的名片。 時代不斷變化,城市的文化名片也出了一版又一版。到了今天,我們能在廣州的「城市客廳」花城廣場上,看到廣州大劇院等四大文化場館;能在珠江航船上,看到廣州塔、琶洲會展中;還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看到多種多樣的藝術空間、文博場館、市民廣場和街心公園。
  • 蘇州在建一座地標建築,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預計年底建成
    作為江蘇省國內的經濟名城,多年前蘇州市超越了其省會城市南京省內第一經濟地位,成為江蘇省正確的大經濟中心,對全省前進發揮了領先作用,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蘇州在建一座地標建築,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預計年底建成。
  • @沙坪垻人:這些城市地標,你打卡了多少個?
    @沙坪垻人:這些城市地標,你打卡了多少個?有實力的城市地標也是選擇一座城市的焦點所在是一個具有現代園林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敞開式綜合性公園同時承載著大多數老沙坪垻人的記憶
  • 雲南具有東南亞特色的城市,有中國第一金佛塔,下一個網紅城市
    東南亞最具特色的城市,雲南有中國第一黃金塔。在中國旅遊的地方真的很多,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逐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祖國多山多水的地方,旅遊的風景,令人難忘?如今面對各種各樣的宣傳,各種網絡紅光景點的誕生讓我們不適應客廳,面對網絡紅光小景點,您如何選擇?
  • 總有一些地標讓一座城市過目不忘,用詩和遠方串聯瀟湘萬狀
    紅網時刻記者 胡邦建 長沙報導瀟湘如畫,盛世萬千。鋪開三湘大地的地圖,那些星羅棋布般的文化建築、旅遊景點,像一顆顆明珠,讓這方沃土熠熠生輝。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文旅地標,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瀟湘萬狀。
  • 專訪中國建築大師何鏡堂:寧波地標建築應體現文化特色
    他是中國建築界無人不曉的建築大師,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是寧波幫博物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師……今天,寧波特別邀請到這位重量級嘉賓——何鏡堂,為熱愛建築的250名人士做了一堂有關城市重大文化建築的講座,甬派記者有幸專訪到了大師。他的一生和作品,都是國家的寶藏「重大文化建築往往是城市一定歷史階段的縮影。
  • 【關注】文化產業「下南洋」——雲南文化產業「橋頭堡」效應初顯
    而在3年多前,這家影視劇譯製企業還只是停留在1個年輕人頭腦裡的想法,當時該企業的創始人皇甫濤由於經常接觸昆明的東南亞留學生和寮國等國的傳媒工作者,得知寮國的文化產品比較欠缺,不僅沒有自己生產的影視作品,就連譯製外國的影視劇都很少。他從而萌生了一個點子,即可以利用留學生們的語言優勢,將中國走紅的國產劇譯製成東南亞各國的語言,播放到東南亞地區。
  • 《地標70年》圓滿收官,城市故事牽動過億流量
    經濟發展關乎你我,吸引過億關注吳曉波在回顧2019年時提到,今年所做的事情中有兩件事最為印象深刻,一個是完成了50本書評,推出著作《影響商業的50本書》,第二個就是製作《地標70年》這檔紀錄片。片中鏡頭記錄的,既有北京中關村、上海陸家嘴、深圳南山區這些為人矚目的地標發展史,以及他們輝煌背後的壓力與挑戰;也有東莞厚街、江西景德鎮、西安鼓樓、杭州夢想小鎮、北大荒等這些正在發生著微妙變化的地標,曾經的輝煌正在慢慢復甦,新生的力量不斷蓬勃生長;還有798、橫店、鐵西區、宜賓等熟悉又陌生的地標,與它們相關的一些事物名聲在外,這些地方卻又離不少人有一定距離,依照自身獨特的邏輯在不斷發展演進
  • 偉大的城市都有夢想,紐約要建新地標曼哈頓大廈了
    >關注我們,每天收到你意想不到的好文很久以來,有一群人想要實現在現實世界建出這座影視作品中的紐約地標——鋼鐵俠大廈。鋼鐵俠大廈這群人叫 Related,瑞聯集團。美國最大的私人房地產公司,相當於中國的萬達,紐約有近百棟樓都是他家建設並運營的。因為這個夢想,瑞聯幸運的得到了曼哈頓最後一片未被開發的土地。
  • 人民日報刊文:在城市更新中延續城市文脈 把握保護與發展的關係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在城市更新中延續城市文脈(觀點)作者:叢曉男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未來城市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城市文脈是城市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特有歷史文化印記,是城市氣質的重要體現。
  • 雲南的下一個網紅城市,12月也能穿短袖,還藏有絕美的拍照聖地
    雲南一直以來被譽為是中國最美麗的地區之一,而說起去雲南旅遊,想必是每個旅遊愛好者都喜歡去的地方。但其實在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除了著名的蒼山洱海、大理古城,還有很多值得一去的小眾寶藏景點。可能在大多數人的眼中,芒市還是一個很陌生的城市,但它與緬甸交界,是中國通往南亞和東南亞的重要門戶,並且由於毗鄰東南亞,整座城市也非常具有異域風情,但其實它還成為了2018年的十佳魅力城市。這次來到冬天的芒市,更多的是為了一座寶藏景點而來。純白色的銀塔超級漂亮,仿佛來到泰國的白廟,隨手一拍都是滿滿的ins風,特別容易出片。
  • 雲南屏邊縣:一個「公園城市」的雛形
    「屏邊不主張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設模式,我們從一開始要建的,就是山水相依、滿城皆綠、獨具韻味,精、特、美的宜居宜業宜遊城市,讓生活在屏邊的人民群眾感到幸福、自豪,甚至是驕傲。」屏邊縣委書記蘇暢說。「海綿城市」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中,城市路網、汙水管網不斷完善,原有的河流水系最大限度修復,火山、花海、牧羊河溪流溼地公園一期、二期、屏邊大道低碳慢行綠地系統等一批集時代特點、現代氣息的城市地標相繼開工建設,形成自然河流景觀帶、生態綠廊、城市綠環、社區公園和道路綠帶的開放空間……城,已不再是那座城,屏邊打開了「城在林中、景在城中、人在景中」的新畫卷,詩意地棲息,成為屏邊人對家鄉的定義
  • 曾號稱是雲南的第一高樓,最高規劃建333米,卻至今都沒建成
    在目前雲南省城市發展建設和規劃中,他的城市高層建築建設是中國發展很快的,不同的高樓大廈隨著雲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而且,對人們來說,這座城市的高層建築在高度上是不同的,因為他們所擁有的這種差異而旅遊,客人的感覺其實也不一樣。
  • 飄帶的兩端——從蘇州灣文化中心看地標建築與建築傳播
    文化中心並非一棟建築,幾個單獨的體量由飄帶捆綁相聚而成也是有意為之,因此質疑「大」,就是質疑「飄帶」的合法性。所以要問:它值得質疑嗎?對此,包贊巴克的意思是:「要有一種紐帶將場地中的要素(城市,天空,湖水,人)聯繫起來。」 說的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