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中國粵劇網」藍色字可加關注
陳小漢,1936年 8月1日出生,廣東臺山人。
他出身於三代粵劇世家,父親陳醒漢有「鑽石文武生」、「一代戲雄」的美譽,母親楊影霞也是星洲粵劇紅伶。陳小漢11歲入行,他聰明穎慧,少年便嶄露頭角,與不少粵劇大師同臺演出。
1947年至1956年,他在新加坡、香港兩地演戲,拜粵劇一代宗師薛覺先為師,深得薛派藝術真諦。同時又獲粵劇藝術家任劍輝、音樂名家尹自重、名班主李少芸等人器重,分別在大鳳凰、寶豐粵劇團當主要演員,並參與多部粵劇電影的拍攝。
1957年,陳小漢被祖國粵劇繁榮的景象所吸引,嚮往國營劇團的優越體制,毅然回國發展。先後在廣州粵劇工作團、廣州粵劇團一團、廣東粵劇院試驗隊、廣東粵劇院三團演出隊、廣州粵劇團二團、東風劇團和雄風劇團擔任主要演員,主演了《郭子儀祝壽》、《奇花公主》、《泗水關》、《斬經堂》、《落霞孤鶩》、《孫成罵殿》等一批藝術質量較高的劇目。他孜孜不倦追求藝術,跟京劇名宿路凌雲學藝,跟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靚少佳、羅品超學戲,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傳統粵劇知識。他扮相俊朗,演唱細膩,韻味濃鬱,演技嫻熟洗鍊,颱風瀟灑,文武兼善,尤其精於「扇子功」和「水袖功」。
1979年,粵劇重新恢復古裝戲,由他主演的薛派名劇《範蠡獻西施》,唱腔典雅精美,表演細膩傳神,把範蠡的風流儒雅、俊逸睿智,以及對西施的款款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劇中《別館盟心》和《夢會太湖》兩大段唱腔演唱得韻味醇濃、華彩疊現,該劇在行內外被視為經典劇目,隨學者眾。
數十年來,陳小漢潛心鑽研粵劇唱腔,把唱曲視如生命,不分冬夏、不分晝夜,甚至在病床上也沉緬於一字一腔的研究,達到痴迷程度。他在博採眾家所長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聲音特點,摸索出簡潔明朗、跌宕有致、聲情並茂的演唱技巧,創立了自成一家的粵劇唱腔藝術流派——B腔,大大豐富了粵劇粵曲的聲腔藝術。陳小漢開創粵劇粵曲界男演員舉行個人演唱會的先河,從1992年開始,先後在穗、港、澳、中山等地舉辦了《陳小漢唱腔欣賞會》、《B腔韻動五洲情——陳小漢藝術欣賞會》、《B腔名曲獻知音——陳小漢唱腔欣賞會》、《一音一律總關情——B腔粵韻展繽紛》共四次個人演唱會。演繹了悲壯慷慨的《易水送荊軻》、情真意切的《幽會小周后》、抒情流暢的《夢會太湖》、悽婉滄桑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等原唱曲目,塑造了風流倜儻的潘必正,瀟灑不羈的李太白、堅毅沉鬱的曹雪芹、佻達庸俗的秋胡、剛強深情的吳漢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典型藝術形象,展現出B腔「以情帶腔,以腔傳情,腔隨情轉,因情造腔,靈活變化,韻味濃鬱,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和獨特魅力。陳小漢出版的音像製品有數十種之多,如《西樓恨》、《吳漢殺妻》、《光緒皇暖珍妃》、《琴挑》、《同是天涯淪落人》、《幽會小周后》、《夢會太湖》、《別館盟心》、《夢會驪宮》、《夜撰紅樓夢》、《寶玉怨婚》、《斷腸碑》、《高山流水萬古情》等B腔名曲,膾炙人口,在海內外廣泛傳唱。
陳小漢在粵劇導演領域也頗有建樹,20世紀80年代先後與文少非、小木蘭、郭慧、吳寶志等人合作執導了《蘭苑恩仇》、《梁天來》、《刁蠻公主》、《女兒香》、《宋皇告狀》、《一把存忠劍》、《範蠡獻西施》等劇目,均深受觀眾歡迎。
陳小漢經驗豐富,造詣精深,是粵劇界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師。「文革」結束後,他一方面擔綱演出,另方面以極大熱情為年青演員及來自海外的粵劇演員示範、輔導粵劇傳統唱腔、身段和水袖,深得後學的尊崇。幾十年來,他熱心扶掖後背,桃李滿門,為培養人才、傳承粵劇不辭勞苦,貢獻良多。
陳小漢一向重情重義,熱心公益,尊重前輩,體貼同輩,關愛後輩,他常常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力,呼籲上級領導、社會各界、海內外賢達為全省粵劇界扶貧助困,解決許多實際困難,贏得人們由衷的感謝。
陳小漢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一級演員、粵劇「B腔」創始人,於2016年5月16日16時30分因病逝世,享年80歲。陳小漢的一生是為粵劇奮鬥的一生,為粵劇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離世是粵劇界的重大損失。
音容宛在,儀範永存,願陳小漢在天堂無病無痛,早登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