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於生死之間:我在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工作這十年

2020-12-22 海報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穩 張珈瑋 呂樂 濟南報導

「對於大多數患者家屬和臨床醫生來說,我們帶來的更多的是死亡……」

「緊張,特別緊張,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手心都是汗,把手裡的筆和紙都沾溼了,比我高考、結婚都緊張……」

「經常失眠,手機從來不關機,經常半夜就要去外地……」

「聽到過很多特別難聽的話,特別刺耳,曾經有一次,有40多個人圍攻我……」

類似於這樣的表述,還有很多,全部來自於三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而這三個人,從事同一個職業——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隸屬於同一個組織——人體器官獲取組織(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簡稱opo)。

死亡,只是生命的結束,卻不是最終的結局。而在死與生之間,他們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器官捐獻」這份來自生命盡頭的饋贈,是許多家庭重生的希望。

40多人圍攻

2020年初冬的一個下午,在山東濟南山大二院見到劉紅的時候,她穿著一身白大褂,和醫院裡忙忙碌碌來回穿梭的醫生別無二致。交談中,劉紅平易近人的氣質、清晰流利的表達,樂觀開朗的性格,完全讓人想不到,10年間,她零距離接觸了300多次死亡。

劉紅是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用她的話說,她是一個奔走在生死之間的人。

今年是我國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十周年,也是劉紅從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第十年。「2010年7月,我參加全國第一期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培訓班,當時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雖然開展這項工作很有難度,但是凡事總得有個開端,總得有先行者。」

就這樣,劉紅成為了全國首批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之一。「剛開始的時候,從事這個工作的人很少,山東省也就只有13個專職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

「我們的工作,就是及時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向家屬宣講器官捐獻政策。」經過短短幾天的培訓之後,劉紅開始研究國家的相關政策,和醫院裡的臨床醫生交流,了解病人的相關情況。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之後,劉紅才發現,她還是低估了這件事情的難度。

「剛開始試點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沒聽過器官捐獻。要把國家的相關政策介紹給患者家屬,讓家屬在接受救治無望的結果的同時,還要認可捐獻並同意捐獻,特別難。」劉紅說,從2015年1月1日開始,公民自願捐獻成為唯一的合法來源,但直到那時,很多老百姓都幾乎沒聽說過器官捐獻。

「剛開始的時候,100個人能有5個同意捐獻就算是成功率很高了。」直到2013年,劉紅才成功協調了第一例器官捐獻。

劉紅和臨床醫生在討論患者病情

「你捨得這樣對你的父母嗎?」「你沒有孩子嗎?你不怕遭報應嗎?」從2011年開始從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每次聽到這樣的話還是會讓王憲英特別難受。「聽到過很多特別難聽的話,特別刺耳。曾經有一次,有一個潛在的器官捐獻者是一個15歲的小孩,我去協調的時候,有40多個人圍攻我,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

「別說家屬接受不了,連很多臨床醫生都不能理解,他們覺得我是從他們手裡『搶』病人。」王憲英說,尤其是一些區縣的臨床醫生,為了避免醫患之間產生矛盾,顧忌會更多一些。「剛開始我去基層的醫院,ICU的大夫、神經外科的醫生,他們不理解這個工作,有的乾脆直接就不讓我們進門。」

「最難的是在和患者家屬見面之前。」今年29歲的萬兆朋,兩年前正式成為了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他至今對第一次協調的情形記憶尤新。

「當時很緊張,來回踱步,反覆問自己,我應該說什麼,家屬問我相關的問題我能不能很流暢地回答出來。手裡握的筆和紙都是汗,人生前二十幾年可能就從來沒有這麼緊張過。」

一直在路上

除了患者家屬和臨床醫生的不接受,剛開始時,他們還要面對家人的不理解。「中國人講人死為大,入土為安。我剛從臨床轉過來時,家裡的老人就非常不理解,覺得我的工作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擔心我的安全。還有就是因為這個工作要經常出差,顧不了家。」

正式成為一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時候,萬兆朋剛剛結婚不到1年。「我妻子倒是非常支持我,但是我還是覺得非常對不起她。因為我們這個工作,經常出差,不能在家陪她。」萬兆朋說,他最難過時候,是妻子忘帶鑰匙,但他不能及時送過去,只能讓妻子在門口等開鎖公司來開門的時候。

由於山東多數城市沒有器官移植中心資質,只要收到當地有潛在捐獻者的通知,萬兆朋就要立刻趕往當地醫院,無論節假日還是深夜。

「一年當中,基本上是一直在路上,有可能回到家剛坐下和家人一塊吃頓飯,突然來電話,有合適的潛在器官捐獻者,立馬就得走。」籤字筆和器官捐獻登記表是他隨身背包裡從來沒變過的兩樣東西。

「手機24小時不關機,節假日也是。那時候經常失眠,經常凌晨4點,我還在想,如果有案例讓我明天早上趕到,我該怎麼跟家屬說,怎麼讓家屬同意捐獻去幫助有需要的人。」王憲英說,她錯過一秒,或許一個等待移植的患者就要錯過一生。

作為一個女性,王憲英坦言,幹這個工作壓力會更大。「一開始家裡都不理解,說你一個女同志整天往外跑,還有兩個孩子,就感覺壓力特別大。不過現在幹這麼多年了,慢慢的父母都理解了,都很支持,感覺這是個好事。」

「半年以後吧,家裡老人在電視上經常看到一些關於器官捐獻的宣傳,慢慢地也就了解了,接受了。」萬兆朋說,現在家裡老人給他打電話,一聽他在出差,就知道他可能是和患者家屬在一起,就會簡單叮囑一句然後掛斷電話讓他安心工作。

雖然經常出差,但是更多時候,「空跑一趟」才是這份工作的常態。

「有時是因為患者不適合捐獻,有時是因為患者家屬不同意捐獻,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時候都是無功而返。」萬兆朋說,願意捐獻器官的病人,需要轉運至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進行嚴格的治療評估。「有時病人在當地送上急救車的時候還同意,但是剛送到醫院家屬又改了主意,只能再送回去。」

剛開始「空跑」的概率高達80%以上。

「儘管只有10%的把握,我們也要按照200%的努力去做。因為發現一個潛在器官捐獻者不容易,我們非常珍惜,但是如果家屬不同意的話,我們也非常理解。」萬兆朋說。

據統計,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十年來,已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但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缺口依然很大。

「沒有死亡,就沒有器官捐獻。但是沒有器官捐獻,就意味著對無數器官衰竭的病人來說就沒有任何希望。」萬兆朋說,每當他在醫院看到那些換了器官的人恢復得越來越好的時候,他就會覺得自己從事的職業,是一件無比有意義的事。

「最難過是他們說『願意』的時候」

「我覺得最難過的時候,不是我被拒絕的時候,而是他們抬起頭來,說『願意』的時候。」一個同樣的問題,劉紅、王憲英、萬兆朋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心情很複雜,因為如果我成功的話,那就代表我接觸家庭的親屬去世了。這是一件很難過很悲傷的事情。因為我們畢竟是和捐獻者家庭接觸,受者這邊我們是不接觸的,所以你說成功好還是失敗好?特別的矛盾,特別的矛盾。」 劉紅說,當患者家屬同意捐獻,他們把患者往手術室送的時候,家屬的狀態是最讓她難受的,尤其是當捐獻者還是孩子的時候。

有一個六歲的小男孩讓劉紅至今印象深刻。「小男孩患了腦瘤,後來轉到重症監護室。父母不能隨時陪同,孩子媽媽就在監護室門口,一遍遍翻看手機裡存的視頻和照片。」劉紅回憶道,「但是捐獻的那天晚上,我就感覺到,孩子媽媽的悲傷程度好像一下子減輕了,特別冷靜,好像找到了精神寄託,一下子釋懷了。但反而那個時候我的感觸特別深,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劉紅至今還記得,這個孩子去世後,捐獻了兩個腎臟、一個肝臟,給了三個人新生命。

醫生向器官捐獻者致敬

「後來過了幾年,那個媽媽又生了個小男孩,我們過去看望她,那個時候才感覺到這個家庭真正能夠重新開始。」劉紅一直留著這些捐獻器官家庭的聯繫方式。她一直認為,這些人對於生命的認知是最深刻的,這超越了學歷、財富甚至所有。

「四五年前,有一個濟南的小男孩,得了腦癱。病危的時候,父母主動提出來要器官捐獻。男孩的表妹今年成年,在她18歲成年禮的時候,登記成為了器官捐獻志願者。她說因為她的哥哥就是一個器官捐獻志願者。」劉紅說,男孩的器官捐獻是生命的傳遞,而男孩表妹讓她感受到了精神的傳承。

「讓我最難受的是一個3歲的小姑娘,她的父母同意器官捐獻之後,我把她從手術轉移床抱到手術臺上。放下她的那一瞬間,我的眼淚止不住就下來了。這麼好的一個小天使,為什麼就不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怎麼這個意外就發生在她的身上了?她還沒有來得及去欣賞這個世界的美好。」萬兆朋說,從那以後很長時間,他看到孩子就會受不了。

「我前一段時間遇到一個大叔,他兒子做完手術最終沒搶救過來,腦死亡了,沒有自主呼吸。他對象是個殘疾人,他們只有這一個孩子。但是見到我們之後,他一邊哭著一邊說,『王大夫,你看看我兒能救多少人,我們就救多少人』。」王憲英說, 最終他兒子救了5個人。

「感動不止於『成功』」

成功的案例都很相似,有時候更讓他們印象深刻是那些失敗的案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能是我們的原因,可能是家屬的,也可能是病人本身的。」

「有一個17歲的孩子,騎摩託車出了車禍。他的父親是一個熱衷於公益事業的人,同意了器官捐獻。但是孩子母親堅決不同意,也接受不了。孩子母親家裡的兄弟姊妹都過來做工作,一家人都挺認可這個事情的。」劉紅說,「我們就勸她說年紀也不大,才40歲,以我們醫療機構的能力,她將來還有希望能再要一個孩子。這才知道,她早就把子宮切除了。」

「還有一個小姑娘,是一個大學生。父母開始的時候是很贊成的,結果出去和他親戚一商量,就不同意了。後來他親戚直接不讓他父母單獨和我們見面。」劉紅說,後來她才知道,因為小姑娘還沒結婚,家裡想給她結陰親。

「哪怕萬分之一的機會我們也要去試一試,因為很多時候看著山窮水盡反而一下子又有了希望。但是有時候可能希望很大,反而一下子又不行了。我們一開始的工作一直就是這樣。」劉紅說。

「剛開始的時候,是子女給父母做捐獻的決定,後來慢慢會有一些父母給子女做決定的案例,再到現在是一些老年夫妻相互做決定,主動提出器官捐獻的案例也越來越多。」十年來,劉紅能夠明顯的感覺到,社會和民眾對於器官捐獻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人們逐漸意識到,讓器官「活」在他人身體裡,也是生命延續的一種方式。

自2010年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山東省在十年間共建立人體器官獲取組織12個,實現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2911例,共捐獻出腎臟5476個、肝臟2500個、心臟134個、肺臟98個、胰腺55個,在線登記器官捐獻志願者數量達到112810人。全省近8000名器官衰竭終末期患者通過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體系重獲新生。

截止到2020年12月11日,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達268萬人

今年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十周年。截止到2020年12月11日,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達268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但據統計,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缺口依然很大。

劉紅說,這些年,她見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了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的隊伍,他們更年輕,更有朝氣。他們和全國所有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一起,正在為填上中國器官移植需求的缺口而努力。

「有人說我們是最英雄的』混蛋』,但我覺得我們更像燃起的一個小小的火苗。」王憲英說, 並不是只有她一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全國有這麼多,山東省有很多,濟南也有很多,她覺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人說,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越來越多,代表著我國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越來越成熟。劉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如果有一天我國沒有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了,就說明我國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真正成熟了。

「我希望以後我能失業,社會再也不需要我們協調員了,公眾可以通過社會渠道進行捐獻的申請和實施,整個流程更公眾化,我覺得那樣是最成熟的狀態。」

相關焦點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生死「擺渡人」(組圖)
    閆娟供圖 攝   中新網太原9月13日電 題: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生死「擺渡人」  作者 範麗芳  「每天都會看到有人生、有人死,我的工作就是協助死者的家屬完成器官捐獻意願,同時讓等待移植的患者有活下去的希望。」
  • 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
    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平首先通報了中國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工作情況,隨後與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申衛星、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副主任侯峰忠、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代表曹燕芳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發布會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組織宣傳部部長邵鋒主持。來自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青年報、中國紅十字報等二十餘家媒體參加了發布會。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死亡不是孤立的自然過程,它有著每個社會獨特的文化和社會因素,國家器官捐獻體系必須尊重這些因素。許多國家按腦死亡法的規定判定死亡,腦死亡通常被視為手術獲取可移植器官的基礎。而中國尚無這樣的法律,因此我們開展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非常困難( 但並非毫無可能) 。國際同行們經常問我的問題是:「中國如何在沒有腦死亡立法的情況下開展器官捐獻呢?」這正是新體系中需要解決的科研問題。
  • 福建省紅十字會「五抓五促」 規範推動人體器官捐獻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抓組織領導,促責任落實成立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人體器官捐獻專家組、人體器官獲取組織、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等,並明確了相關組織機構的職責和作用。2017年經省編辦批准,依託「福建省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成立「福建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
  • 科學家發現新器官 可能是人體內最大的數個器官之一
    3月29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一個研究團隊已識別出一個以前未被發現的器官,它可能是人體內最大的數個器官之一。他們發現,曾被認為遍布全身的密集結締組織實際上是充滿流體的間質(interstitium)網絡,並發揮著「減震器」的作用。
  • 人體器官捐獻:因愛而生,為愛而捐 - 中國城市報-人民網
    「我其實很早就知道公民可以自願登記器官捐贈意願,但當時太小,不符合登記標準。」何思穎告訴記者。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管理系統給出的信息規定顯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18歲以上),願意在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遺體、角膜、組織用於臨床治療、醫學教學和科學研究,可以通過網絡或書面途徑進行志願登記,表達捐獻意願。
  • 深圳市開展 「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月」系列活動
    為進一步推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普及人體器官捐獻知識、傳播人體器官捐獻理念,營造全社會支持參與人體器官捐獻的良好氛圍
  • 人體有多少器官?每顆牙齒都算一個器官嗎?
    Lee)解釋稱,器官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協同工作的人體組織集合體,每個器官都為人類的表現或者生存提供相應的功能。但並不是每個器官都是生存所必需的,只有5個器官——大腦、心臟、肝臟、腎(至少1個)和肺(至少1個)是生存絕對必要的。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重要器官的功能都意味著面臨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人體可以在沒有其他一些器官的情況下存活,或者使用醫療設備代替一個沒有功能的器官。
  • 張藝謀特邀執導《「移」路同行》,真實記錄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間
    郭燕紅說:「中國對新冠肺炎患者的器官移植手術沒有他國經驗可循,醫務工作者身著三級防護服開展手術,表達了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的決心和信心。」在完成每一次「生命接力」的背後,還有一群默默無聞、奔走在生死之間的「擺渡人」——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截至目前,我們建立了2200餘人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
  • 生死「器」約_騰訊新聞_騰訊網
    本來,因為使用死囚器官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移植界共同遵守的倫理準則,中國移植界一直面臨「三不」:不承認臨床移植成果;不允許在國際權威雜誌發表臨床器官移植文章;不同意中國移植專家加入世界移植組織。2015年10月,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全球器官捐獻移植大會上,中國正式加入器官移植國際組織。 中國公民捐獻例數迅速增長,各地的OPO(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發展迅速,官方也開始放手大力支持。
  • 首次實現人體器官透明化!這詭異的圖譜,其實有一個偉大的使命
    在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透明小鼠器官在細胞水平上的完整3D視圖,但該方法並不適用於人體器官。由於不溶性分子的積累,以及組織中膠原蛋白的積累,人體器官特別「僵硬」。因此,使小鼠器官透明的傳統洗滌劑對人體器官,尤其是成人器官不起作用。
  • 新聞1+1|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
    2020年11月7日,「生命接力·救在身邊」 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十周年宣傳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11月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人體器官捐獻,「大愛」下的法治》。中國公民逝世後自願無償器官捐獻已啟動十年,2010年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只有34例,2019年達到5818例,增長了170多倍。截至2020年11月14日,志願登記人數為257萬,累計實現捐獻31610例,捐獻器官92685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成效顯著數字的背後,是器官捐獻事業十年來的成績,更體現了國人觀念的變化。十年,對於器官移植受者和這項事業來說是一個起點。
  • 跨越生死的三個瞬間!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病人最後還是因器官功能衰竭不治時,梁曉寧第一次面對生死,悲傷地哭了。丘遠軍安慰她:「生為醫者何須畏生死,更應該的是勇敢地守護在生死線上。」 2020年,丘遠軍因突發腦幹出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梁曉寧在ICU外痛哭,感受到丈夫的生命在一點一點地流逝。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實現...
    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懷著難以言狀的感情接受《經濟參考報》獨家專訪。  黃潔夫用「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改革形容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改革的艱難歷程。
  • 首都航空再次搭建空中通道,成功保障人體器官運輸
    隨著我國民航業的發展壯大,每年人體器官航空運輸案例均呈上升趨勢,承運的次數、承運航司、以及涉及的機場也是越來越多。首都航空曾多次圓滿完成人體活體器官運輸工作,首都航空始終秉承「為社會做點事,為他人做點事」的初心,在每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比賽中都取得了勝利。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
    他每日奔走各地,尋找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向家屬宣講器官捐獻政策。在即將失去親人、陷於悲痛中的家庭面前,他一開口,迎來的可能是質疑、冷眼和咒罵。但人們的觀念在不斷變化。以前,劉源的成功率不高,現在,10次協調能成功5次。工作六年來,他已成功協調310餘例器官捐獻,自己也已籤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
  • 【學術前沿】JMCB類器官專輯 | 精準搭建人體器官微模型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導讀類器官是一種由不同類型幹細胞通過自組織方式製備,能夠模擬原生器官結構和功能的一類三維「微器官模型」。相比傳統的二維培養模型,類器官代表著一種能夠概括整個生物體生理過程的創新技術,具有更接近生理細胞組成和行為、更穩定的基因組、更適合於生物轉染和高通量篩選等優勢。而與動物模型相比,類器官模型的操作更簡單,還能用於研究疾病發生和發展等機理。針對該領域的研究進展及應用潛力,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JMCB) 最新推出了類器官專輯。
  • 人體最重要的8個器官都害怕什麼?
    胃、心臟、肺、腎臟、肝臟、腸道、胰腺、膽囊,這8個器官是人體最重要的臟器,傷害了它們,將影響人體健康。但「器官殺手」可能就在你的身邊,如何保護好身體器官健康?一、心臟怕鹹食鹽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的發病率提高。除了食鹽、味精、醬油中也含有鹽,使用過量,都會導致攝鹽量超標。研究證明,鈉鹽攝入量與血壓升高程度成正比,控制鈉鹽攝入可有效降低血壓。
  • ...在人體七類器官組織中,脾臟紅髓裡未鑑定到明顯改變的蛋白,而...
    【新冠患者體內5336個蛋白質分子發生改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郭天南課題組與合作團隊在《細胞》期刊在線發表最新研究論文,報導了新冠肺炎死亡患者體內多器官組織樣本中蛋白質分子病理全景圖。「研究揭示,與非新冠患者的對照組織樣本比較,新冠肺炎死亡患者組織樣本中5336個蛋白質發生了改變。」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研究員郭天南表示。
  • 「南方都市報」跨越生死的三個瞬間!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病人最後還是因器官功能衰竭不治時,梁曉寧第一次面對生死,悲傷地哭了。丘遠軍安慰她:「生為醫者何須畏生死,更應該的是勇敢地守護在生死線上。」 2020年,丘遠軍因突發腦幹出血,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梁曉寧在ICU外痛哭,感受到丈夫的生命在一點一點地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