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9月22日6點許,英國皇家海軍「阿布基爾」號、「克雷西」號、「胡格」號三艘巡洋艦,以10節航速在荷蘭海岸線20英裡處緩緩航行,到6點半許,「阿布基爾」號上突然傳出一聲巨響,隨後水兵們開始檢查狀況,他們發現「阿布基爾」號水線下被炸開一個大洞。當時周圍並沒有德軍艦艇,因此阿布基爾號的船長認定自己的船觸發了這片海域的水雷,隨後招呼同行的「克雷西」號和「胡格」號過來實施救援。
「胡格」號
當不明所以的「胡格」號和「克雷西」號抵近進行救援時,水兵們發現了水面上出現了兩道粗粗的白線向他們延伸,這時他們才意識到他們遭受了德軍潛艇的打擊,不過此時為時已晚,兩枚魚雷又命中了「胡格」號。為了營救周圍的戰友,「克雷西」號並未做出反魚雷機動或加速脫離這片海域,而是停在原地繼續救援落水的水兵們,結果它也成為了德國潛艇的又一個戰果。
「克雷西」號,與「胡格」號同級
攻擊這三艘英國巡洋艦的,是德國海軍的U-9號潛艇,該潛艇在艦艏和艦艉上各有一對450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艉的魚雷發射管只能在港內裝填),是當時德國海軍的新銳武器之一。被擊沉的三艘英國巡洋艦,其排水量都在12000噸以上,除此之外,三艘巡洋艦上的1400多名水兵也因軍艦沉沒而葬身海底(三艘軍艦上約有2400人),這場失敗是英國皇家海軍自中世紀以來遭受的最慘重的損失之一。
U-9號潛艇三視圖
柯南道爾與他的充氣橡膠頸圈設想
此役過後英國皇家海軍開始探索反潛作戰,並開始想辦法提高水兵落水後的生存率。《福爾摩斯探案集》的作者,著名作家阿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下稱柯南道爾)很快就為英國皇家海軍提出了一條建議,即為水兵們裝備一條充氣的橡膠頸圈,這樣即使船沉了也能讓他們浮在水面上。不過,他並未直接給英國軍方提供建議,而一邊向戰爭辦公室寄信,一邊藉助自己的作家名氣在多家媒體上刊登了他的設想及草圖,這樣的話就可以讓他的設想就不會埋沒在迂腐的官僚體系中了。
著名作家阿瑟·柯南·道爾
很快,民眾就通過媒體接受了他的設想,認為這是一條合理的建議,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正視這位作家的設想並且為水兵們開發充氣式橡膠頸圈。後來英國皇家海軍通過實驗,證明了這種充氣式橡膠頸圈確實能夠大幅度提升水兵們落水之後的生存率,之後英國皇家海軍就開始為水兵們裝備這種充氣式橡膠頸圈了,而這就是現代救生浮領原型的由來。
福爾摩斯的塑像與挪威奧斯陸海事博物館中的19世紀初期的救生衣
柯南道爾與防彈衣、防彈盾牌的設想
憑藉著充氣式橡膠頸圈,柯南道爾成為了當時的熱點人物。此時英吉利海峽彼岸的比利時伊普爾地區正在連續進行著血腥的第二次伊普爾戰役。1915年4月22日,德第4集團軍向伊普爾突出部的英第5軍、法第20軍陣地連續釋放6000罐18萬公斤氯氣,很快就撕破了英法聯軍的防線。
第二次伊普爾戰役
為了穩住戰線,英法聯軍強行堵住了被撕破的防線缺口,然而德軍故伎重施,再次使用了毒氣。在毒氣的攻擊下,英法聯軍開始向伊普爾城內潰退,在潰退過程中英法聯軍共計陣亡7萬人。
柯南道爾聞聽了第二次伊普爾戰役的戰況後悲痛不已,他在《泰晤士報》上刊文暗示英國軍隊的戰爭策略需要改變,並強調了如果必要,英國軍隊應該為士兵們配備防彈衣,這樣他們才能夠免遭屠戮。這次,英國戰爭辦公室不敢耽擱此事,急忙開始研究防彈衣的可行性方案,很快就得出了這條提議「並不可行」的結論。
Dayfield防彈衣模型圖,圖源為英國皇家軍械庫
英國軍方認為,如果為士兵們配發防彈衣的話,那麼士兵自身的裝備和防彈衣加起來的話將達到300磅(折合136千克),沒有人能攜帶如此重的裝備進行作戰。不過,英國軍方還是給柯南道爾留足了面子,並未公開這個結果,而是通過信件回復了柯南道爾,柯南道爾想了想,他的這項提議確實有些不切實際。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聯軍為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到法德邊境,在法國北方的索姆河區域與德軍展開了血腥的陣地戰,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索姆河戰役。在索姆河戰役中,英法聯軍86個師不斷衝擊德軍由67個師組成的陣地,並且雙方均投入了重炮和機槍,這導致索姆河戰役成為了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之一。
索姆河戰役炮兵陣地
在索姆河戰役爆發後,柯南道爾收到了他兒子和侄子的陣亡通知,這讓他難以保持理智,因此他以極其激烈的言辭在報刊上抨擊英軍中那些無能的軍官,並再次為軍隊提出了提議。柯南道爾指出,英國軍隊在裝備頭盔之後,士兵因頭部受傷而死亡的機率確實大大降低了,那麼如果無法為士兵裝配重量過重的防彈衣,為什麼不為他們裝備輕便得多的盾牌呢?這一定會降低英軍的傷亡人數。
由於其他民眾也有很多人因索姆河戰役失去了他們的親人,因此很多人都站在了柯南道爾這邊,支持柯南道爾的言論,而且民眾們的言辭也越來越激烈,為了穩住局勢,英國軍方決定以柯南道爾入手,試圖以儘量平和的話語讓柯南道爾停止他「外行指揮內行」的行為。
柯南道爾手持中世紀的頭盔
不久後,英國首相戴維·勞埃德·喬治(David Lloyd George)親自回復了柯南道爾的信件,稱他會與將軍們探討為士兵們配發防彈盾牌的方案,但英國軍方現階段正在模擬防彈盾牌的實用性,要知道在戰場上除了槍械所發射的子彈外,德軍的炮彈、噴火器和毒氣也同樣致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坦克模型
1917年春天,英國首相戴維·勞埃德·喬治邀請柯南道爾與他共進早餐,這給足了柯南道爾面子。在這頓早餐之間,柯南道爾將自己的設想細節一五一十地告知了戴維·勞埃德·喬治,而戴維·勞埃德·喬治卻給予了他「我們很快會進一步研究防彈盾牌的可能」。1918年,英國首相戴維·勞埃德·喬治帶著柯南道爾視察西部前線時,戴維·勞埃德·喬治讓柯南道爾見識了一樣新東西——坦克。這時,柯南道爾才幡然醒悟——喔,時代變了。
尾聲
雖然柯南道爾只為軍隊提供了橡膠充氣頸圈這一極具意義的概念,但是後來他並未對軍隊的發展帶來什麼太有價值的提議。不過,英國首相戴維·勞埃德·喬治還是認可了柯南道爾的行為,稱這些行為都是源自於柯南道爾的愛國之心。
柯南道爾
柯南·道爾稱,在捍衛自己的國家時,與所有英國人都是平等的。在他55歲時,還試圖報名加入英軍。而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插曲,這些事情已經鮮為人知,現如今,誰會知道大作家柯南道爾還以這樣的形式,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