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五種功德門
十四、四者屋門——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
11、逾越生死對待,體驗現行臨終
弟子:怎麼樣培養對死亡的愛樂?
師:這話有點自殺的味道。佛教教誨實是在本質上超越生死糾結或者我們對生死的對待。生死是對立的二元世間的特定果報,這個果報是我們對二元認識的堅固執著造成的。我們沒有必要嚮往或愛樂死亡,而是如實面對生死變化,在變化中自如運用自心,那很有意義。
生死必然逼迫著每一個未覺悟的人。你覺悟生死,它就不是個事了。因為生死是對立事,就是造作相續而建立生死無常的變化。我們不用怕這個變化,也不用追求這個變化。因為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都在其中。
弟子:但是我觀察自己,在面對生死時有畏懼心……
師:畏懼生死,還是對變化的畏懼,就是你對未知的東西會有畏懼。若了解了就沒有畏懼,主體還是無明的蒙蔽與糾結。超越生死是佛陀的基本教法。要解決畏懼生死的問題,一定要知道生死的分別、執著的來源——它是妄想執著二元相續帶來的東西。對死亡畏懼是因為未真正了解生死,或者沒有很好地認知與觀察過,生死來了真是大事情。
對念佛人來說,往生或者死亡變化原本是可以運用喜悅的內容。怎麼運用喜悅?能往生!有極樂世界的回歸!一旦這個必生心念達成事實,你對死亡肯定不會畏懼。要真正了解生也安住在安心之中,死也安住在必生的清晰回歸中,我們對生死疑慮或畏懼就會變得從容。
現在很多人把一生修行都放在了「臨終往生」四個字上。我們只能說現行的臨終,就是把每個現行都當成臨終來處理。把每一個現行都當成臨終就行了,你就會有一個「我現在畏懼什麼、不畏懼什麼、為什麼會畏懼」的觀察,就會在現行中有喜悅。我們講過現行的三世延續,可以把它說成過去、現在、未來。臨終可能是個未來,未來是啥?就在現行中表達,在你每一個現行中認真審觀它。我們不必迎合它,也不必排斥它,就在每個現行中如實觀察,了解其無常、無我、受是苦、本質也空的實質。那麼我們對變化或死亡的畏懼就可能變成喜悅。
真正能掌握自己什麼時間死、用什麼方法死,這樣的人現在不多。有人認為念佛幾天後就可以往生,但他認為的「往生」就是死亡。這種誤解給人心裡帶來麻煩。以前國內很多城市掀起過一股「往生熱」,很多居士團體在搞,也有出家師父。有人講若念七天七夜一定往生,很多人就去實踐。但大部分人越念越健康,因為他越來越簡單。他抱著必死之心——他認為往生就是死亡,必死之心就是單一,啥都放下了,窗戶門也都釘上了,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念得精神煥發,甚至疾病都消除了。但他懷疑怎麼不能往生呢?這就有不對稱性了。
學習淨土不是愛好生死,也不是排斥生死,實是超越生死。在我們平時實踐中,心智對生死對立與染著超然於外,無所牽掛。生死來了坦蕩面對:哦,此處是死處,此處是生處。所謂生死無外乎是個變化,你就對徹底捨棄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生起了真正意樂與嚮往。但若認為念佛是死亡,就會有誤區。
「臨命終時」的說法實是對特別著相有情的一種愛護。他問你不死亡怎麼往生?或者問你不死亡怎麼脫離這個世界?這個知見十分堅固,甚至大部分人都這樣認為,那就等死相現前時再說吧!這實是一種徹底悲心與方便。若是智者,知道世尊所有教誨的確逾越了生死對待糾結,在生死變化中而從容面對一切變化,對一切變化了無染著。這樣身心安樂,對一切現行能從容安詳處置。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思維,主要是不畏懼生死罷了。生死沒有什麼,但是生死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過去人說閉生死關,要處理生死之事,不透達生死決不出關!很多人要立閉生死關的誓願。但什麼叫生死關?所謂「關」就是你在這個地方不懂或不了解,生,不知何以為生,死,不知何以為死,就在這兒糾結。
過去閉生死關的人特別多。我以前到祁連山一個地方住,那裡有幾個生死關的洞。比如一個人要閉生死關,別人幫他把洞門叉死,在裡面無法打開,問題解決不了就出不來。給他一塊酥油或者其他東西,就坐在裡面修法或觀察等等,一直到突破生死認知,有通變力他就可以出來了,否則死在裡面。
弟子: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是什麼作為?
師:《無量壽經》中有詳細的描述。我們需要讀經,若不讀經不知道說啥好!經中對生彼國人幹些啥、長相怎樣、具何功德作為等等都有說到。《阿彌陀經》中也有寫,下去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