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淨土法門的傳承
慈法法師 講授
(緣起:2013年4月,慈師在海城保安寺安住期間,青島學佛大眾因久慕慈師法潤,派出五位代表前往海城祈請。慈師應允來到青島,應眾渴求與機緣,在27日到29日期間作了淨土傳承的開示。)6、教行相契唯佛是念——現行念佛相應抉擇依正二報
剛才講現行還是運用。現行!現行本身就是運用的問題。剛才一個法師說這個現行像是道理,我們怎麼運用,怎麼契入?說現行,或者說緣起——它的作用與現行一樣,就是起作用,起作用那一刻。緣起,緣起!一個外緣啟發出來了,作用了,現行!都講的很準確了。
我們要認為這還是道理,就把緣起分幾個層面看。我們嘗試把現行、緣起或者作為分成幾個階段,看能不能作個認知。實際這是一切法的根本緣起。我們心具萬法,或者心生萬法,這一定沒問題的,萬法由心生。現行緣起,你舉心動念——你可以認識它。剛才那個法師說這是道理,怎麼用?舉心動念!我們在作為、言說、意識、思考的現行緣起中,舉心動念可以把握吧?或者你靜一靜,就看到自己的舉心動念,可以吧?這個地方可以下手。
因為本具、心具等等,他能出生一切法,同時含納一切法。他含納著一切,也出生著一切。就是他可以包含一切,可以出生一切,彰顯一切!所以這個能生萬法,同時他含納著萬法。包括果地教,果地覺為因地心這樣一個法。他同時在、沒有距離地在、沒有障礙地在這裡含著。這可以說是重要緣起,是最為親切的緣起或者現行。我們用舉心動念展示清淨、圓滿、無礙或者接受清淨、圓滿、無礙,現行中就那麼清淨、圓滿、無礙地起作用了。我們嘗試先用理念這樣指導自己,或者說作意指導自己,先不管它究竟不究竟。
今天有個小夥子跟我談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問題,我們先不管,先講我就有意識地作意這樣做——作意!我們剛接受這個法,作意很重要。就是意樂,有意樂地去做,鼓勵自己高高興興去做,自心信樂,自心好樂,自心踴躍於此。自心,就是用心與它對稱相應。或者用意樂的方式,都可以。這不是大話,也不是道理,人人可以做啊!道理上我還不懂,我作意讓自己高興這樣做、有意識這樣做,可以吧?就是故意這樣做,命令自己這樣做,逼自己這樣做,可以吧?所以我們的作為、意識、言說,這個現行緣起不是道理,是可以作為的。
很多人言說清淨、圓滿、無礙,但他行為上搞不來清淨、圓滿,到思維上也搞不來,他說這言說沒用——實際言說亦是口業,可以利他人。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六祖大師聽人敲著魚子,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結束了,這就是口業啊!這個口業就培養出一個大師,這個大師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影響了整個佛教!這不是一句話嗎?我們天天也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師都上哪兒去了?大師都回家了吧?都柴米油鹽去了對嗎?同樣一句話,為什麼對六祖大師這樣的人就展示出他不可思議的功德?善根成熟!這一句話就可以利益他了。
像世尊在世時,世尊隨便說一個法,下面就有多少人證阿羅漢,多少人從一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一直登到十地,都是言下!就是耳根一聞、言說一說,成就了。早期比丘都是「善來」,證阿羅漢果了。現在說你要這樣修那樣修,釋迦牟尼佛從來不說,說「善來」,成了!你說這是一群懶漢?不是,善根成熟了,怎麼能叫懶漢?
我們在這個時代做不到沒問題。但是我們每一個言下還都起著作用——對你、對沒有成熟的人不起作用,但是是個種子;對意識成熟的人,你在利益著無量無邊的人。因為我們每一個言說都在無盡法界中滌蕩著、傳播著、相續著,你要小心!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說、每一句話,哪怕你是最普通凡夫,你的聲音都在法界激蕩著,在作著自利利他,或者自害害他,或者中性語言,口業不可思議!謹慎啊!
有時我們會說這道理誰都會講,事情做不到——你已經會講這個道理,也不得了,要是能做到更好!六祖大師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敲魚子念經的居士也不見得是個菩薩,也可能是個菩薩,不管他是什麼,他讓六祖大師聽到了,所以這個意業、意樂不可思議,言說不可思議!當然了,我們中國人特別在意作為。實際身業、意業、口業是等量的。身業做完似乎就完了,但意業多有相續性,口業多有廣泛性。你說一句話傳播很遠;你的作為就自己享受、自己受報,作為反而很小;意業相續,綿綿不斷。口業不得了啊!我們說一句有益的話,像佛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佛道」,我們天天這麼傳揚,不得了啊!可以利益無量眾生,給無量眾生帶來信心、帶來法益!但我們平時會輕視口業,胡亂說話,不在意。意業那麼厲害,展示著你的未來、標誌著你的未來,潛流就是未來,很多人也不在意。
他的意識、思維、心地在做些什麼?言說上在做些什麼?作為上在做些什麼?這三個都是業,至少要公正對待我們的三業。公正地對待,不要偏頗。
我們說現行緣起,先說意業或心業,接著說口業。像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人說念佛聲音好聽,有人說不喜歡聽念佛聲音,什麼人都有。有人喜歡歌頌,有人喜歡訴苦,有人張家長李家短,有人喜歡念佛、念真言,多少億、多少千萬、多少百萬遍地念,口業真不一樣。有人講佛教,有人講殺盜妄淫,有人講愚痴話:埋怨親人,埋怨單位,埋怨社會,埋怨時代……都是口業。有人少言寡語,說一句話平平淡淡。口業差異十分大。
我們在淨土教法或者阿彌陀佛報德中,現行念阿彌陀佛無疑最簡單,這個口業最簡單。所以古德講多念佛。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古德們真認識到這一點了。蓮池大師八十來歲,還給自己規定功課——日誦十萬遍阿彌陀佛。那麼大年齡,也很有名聲,很厲害的老人家了!他明白口業的重要性,在這個法界的重要性,他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現在一些有善德的善士、善良人、真正有慧根的人,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人中妙好之人,其功德與觀音勢至等,與文殊等,是大智慧、大慈悲、有大雄大力!你說說這個說說那個,來一句「阿彌陀佛」多好?明亮,清晰,還知因知果。你說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幹啥?未來是啥果報你都不知道,你造那麼多無明業幹啥?我們早期學佛時,師長基本上要求勿說廢言。就是你感覺到沒有用的,一定不要去說!
有時大家感到在一起不說閒話似乎活不了,已經習慣了,尤其現在人閒話更多。我們把這些說閒話、妄想紛飛的時間去念佛,心智自然專注,功德自然不可思議了!我們的現行,口業很好把握,很好運用。很多人說果地覺為因地心不好修行,實際不是不好做,是你不願意做!口業的相貌,我們說很多雜言等等,都可以說,但是你的果報怎麼相續?念佛人是什麼樣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心能生種種法。
身業。身業是作為上的直接表現。你做的是殺、盜、妄還是什麼,自己很容易看到;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大家都有個標準。各類人受各種教育,各種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受戒背景、身份背景不一樣,他作為就不一樣。
再一個是環境。身口意是正報,環境是依報。環境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在現行緣起中,環境是照耀之處,而不是被受之處。真正念佛人,只能利益環境。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利益環境。環境不會制約你。要是制約你,不是念佛人。如果環境對我們還有制約、還有影響,那麼我們還沒有真正唯佛是念。環境中還給自己帶來一些徘徊、猶豫,你還沒有生決定見。一旦生決定見,這個環境只是你利益環境,像太陽照到什麼地方都是光明的。任何環境對我們來說都變得無意義了,他只帶來溫暖、生機、光明,不管其他的。
真正作為念佛人的現行,環境變得沒有意義,環境只是布施對象。修其他法門,環境基本上是第一、第二位的東西。但在實踐阿彌陀佛果地覺為因地心中,九界就是環境,環境都是你利益對象。真正念佛人,環境是利益回施的對象。如果不是利益回施九界眾生,你還不是念佛人,還是其他的,被環境制約、被環境影響、被環境牽制,可以測驗自己。在現行緣起上是不是真正念佛人、依法而行者?可以測試自己。
我以前在國內提倡短期出家,讓他們去南傳佛教熱帶地區,穿穿裙子,穿穿披單,念念「薩比諦呦」等等。實際是想在環境中讓大家體會一個法則。他們回到內地,裙子穿不成了,披單不能披了,風一吹就撩跑了。環境不行。在我們國內,從中佛協到很多宗教機構,都派人去南傳出過家,但回來以後都不行。因為服飾、環境不行,他修不來,大部分都回家了。花費了很多心血到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到一些很好的禪師地方去禪修,學了以後,回來沒了。為什麼?沒環境!
念佛法門不需要環境!三善道三惡道三聖道都可以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回施。這地方你不需要求它什麼,只是給予它——這是真正念佛人的清淨、圓滿、無礙的心。這個法師提出現行容易口號化,我們就把它具體化。很多人讀過往生論,身業、口業 、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他從五個方面展示我們怎麼念佛,沒有空洞的。佛法不空洞,實實在在,我們鑽空子就會空洞。你要實實在在地運用,就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環境去了解自己的作為,啟發自己的作為,啟發自己的現行、緣起,抉擇自己的心念,抉擇自己的口業,抉擇自己的行為,抉擇自己的環境。
有法師提出來,實際是慈悲大家,給大家提出這個角度,使我們能實際運用果地覺為因地心的圓滿清淨教法,讓我們圓滿地在身業、口業、意業中運用他、展示他。這個法師提出來,有他的慈悲,也是大家面臨的比較嚴肅的問題。很多念佛人說念佛沒有用,就是因為沒有了解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怎麼用,沒有實踐過。所以我建議,明天下午有一節課,專門把往生論傳承給大家口授一遍。包括一些修法的口授,希望大家能有這個體會再學習實踐。
往生論是三經一論中的一論,是對淨土法門的根本揭示。現在人不關注於此,所以兜圈子較多。一說就是我修行淨土沒有用、我念佛沒有用。為什麼?他不知道怎麼修證!所以一定要認真地通過自己身業、口業、意業、方便智業等等深入實踐,反覆實踐了解,不敢馬虎,不敢自欺啊!修行人!自己的法身慧命啊!不能空泛於言說之下,把自己生命浪費過去,那是自欺了!
學佛人要舒展大方,又要如履薄冰,就是不敢馬虎,要兢兢業業!真不敢馬虎,馬虎的效果自己承擔。就怕似是而非的東西。似是而非的東西是什麼?妄解,它有相似作為——這個地方十分麻煩!妄解相似、相似說,看著說的是這個,但到問題上就不起作用。這個地方要警惕,一定要認真。
過去人說通途修行的階段,「教」是第一位,教的相續;「解」在第二位,常態下有教我能理解,才去做,有行,有行證。現在我們學習淨土,是提倡有教去實踐,依教去實踐,這時才能生信、才能作解、與人交流,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果。如果還按照那個次序,一學就理解,然後給人說,全廢了!妄解相似說,不起作用。這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菩薩!你沒有真正實踐過,沒有正信,就沒辦法真正理解其實質內容。你這時給人說,十分危險。這個危險就是相似語,說的是那樣話,但不是那個內容。這是十分重要的大問題!
所以我們步步都重要,哪一點不重要?都很重要。我接受了佛法、教法,去依教實踐,不作理解,實踐!實踐,慢慢有信心了,再去實踐,你就理解了。這個理解是什麼?是通過修行產生的智慧契合的感受,或者說這種內受用、自受用。你再與別人展示或者交流,就有證量,有證量的展示,而不是空泛語言。
所以在佛教中,最忌諱鸚鵡學舌這個麻煩事!就是有口無心,沒有證實過,沒有行持過,一說就容易出現大麻煩,就是自受用不具足。自受用不具足,說者無力,到關鍵問題上會相似說:可能、大概、我想……很麻煩!在淨土圓滿教中,教與行這兩者契合,你再說你信、你有解,就是與人交流,表達這個證量。這樣的表達比較有意義,就是真正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你真正實踐過,再給人暢明果地覺的清淨、圓滿、無礙,你會得自在。要是心地不隨順清淨、圓滿、無礙的教法或者果地回施,自性、俱生智揭示不出來,貪嗔痴慢疑必然還覆蓋你,你展示的東西沒有真正內涵。
自受用一定是內涵!這個「證」是自受用的內涵。這是刻不容緩的地方,刻不容緩!不允許我們有絲毫輕易。沒有自受用你給別人展示受用,那是什麼?就是相似說。你說時沒有底氣,怎麼給人講?講些什麼?這一點要思維。
以前我遇到一夥出家師父到雲南參學。走到我那個地方,跟我說他們念佛修行多久多久了,然後說人家對你講的法則有異議。我合掌說我隨喜你們的功德。我說要有過患一定懺悔,但有一點:教法所依你要認清。他還是堅持說念佛不達到什麼樣功夫,這個人不能往生。我說你這個說法是相似語,你達到沒有?他說我沒有達到。我說沒有達到,你就沒資格談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你沒有資格去教導別人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說你的老師是誰?他說是誰誰。我說他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沒?他說也沒有。我說他也沒資格!你沒有資格去說這個法,沒有資格去要求別人,為什麼?你自己都沒做到!我說你老師的老師達到沒有?他說我想也沒達到。我說你傳播的全部是虛假東西。為什麼?大家沒有實際佛法利益,你傳達的是什麼?你是虛言相承,以訛傳訛啊!
當時這個出家師父說法師,你是不是說嚴重了?我說不嚴重,法身慧命非小事啊!你的老師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做到?在這個教法上亦復如是。我們雖然仰信阿彌陀佛願力回施,接受阿彌陀佛的願力回施,也要在身、口、意運用實踐——實踐過、運用過才能理解,才知道我們是正信,契合了才有內涵。要不然你怎麼說話,怎麼交流?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教行二法在這個時代很重要。我們依的是圓滿教法,圓滿教法也要實踐。你不實踐咋說?那是口頭言說,沒有受用,沒有內涵!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真誠愛護自己這短暫一生,尊重自己短暫一生的法緣與機會,使我們這個短暫一生中有機會得到真正佛法利益。
問:我剛接觸佛法,有些名詞也聽不懂,您講的覺地果為因地是什麼?
師:果地覺為因地心。第一堂課這個菩薩沒聽,或者以前沒接觸過。這個果是蘋果的果,這個果是唯依佛果說。唯依佛果,就是不說其他,只說佛果。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說,人天善惡都不說,唯說佛果。這個果是佛所覺悟,是佛所證到的功德相,或者願望的親證。好比說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從因地發願,通過兆載永劫修持圓成了因地之願。
他因地發了四十八個願。因地法藏比丘在佛前發願:我來世為一切眾生作大安,布施一切眾生,把圓滿回施一切眾生,若不這樣,我就不成佛;一切眾生往生有障礙,我就不成佛;一切眾生不往生彼國,一生成佛,我不成佛!他說了很多這樣的話,比如我國無有三惡道、我國眾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國人天具足五眼六通……世間所有需要——菩薩需要、聲聞需要、人天需要、地獄餓鬼畜生的需要他都說完了。幹什麼?願願度眾生!他所有的願都是度眾生,願願滿足眾生的需求。
我們可以讀一讀四十八願。他這個果地覺是依他的因地願望,通過二百一十億佛土觀察,建立了這樣一個超越世間的願望,通過兆載永劫的修持,成就了這個佛國或者功德。就是依因地之願,因地的願他圓滿了,所有願望圓滿了,證實了這個願是可行的、可作為的、有實際作用力的、可以消除眾生顧慮的。
好比說第一個願,他對三惡道眾生所發,說我國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很多人造了很多惡業,他想我這麼多業,殺盜妄淫,肯定是地獄了。阿彌陀佛說你來我國吧!我國無有三惡道。你看,滿足三惡道眾生。有人說我造的業,可能在地獄裡要滾來滾去,這一生不受報,下一生可能還受果報。他說往生我國不復三惡道——往生極樂世界再也不會又回到三惡道。沒有那樣機會了,一開始就從三惡道說起。
然後你看我們人類,啥也不滿足——財富不滿足,長相不滿足,福德因緣不滿足,神通變化不滿足。他說往生我國的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神通德自在,眼通、耳通,什麼通都通。所以他現在來滿足人類、天人、修羅等善道的願望。然後他又發願說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即得不退轉。那是對三聖道!從菩薩、聲聞、緣覺,他給他們發願說你們也有份。你證得聲聞緣覺了,證得寂滅,但是沒有大悲心,他說生我國者皆得三種忍,三種忍中皆有慈悲方便。
這個果是這樣一個甜甜的果,很圓滿、很清淨、很真實。所謂圓成因地之願,這個圓成是他親證了這個事實,就是這個願不虛設,所以稱為願力成就,他以他的願力成就清淨國土。我們讀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如阿彌陀經中所描述,彼國是什麼樣子什麼樣子。很多人讀過。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的描述,觀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的描述,他是願力所成就。你表達的是什麼?就是佛果,他的依正二報、自他受用。
我們念佛人要圓滿接受他的依正二報、自他受用,把阿彌陀佛自他受用與自己完整聯繫起來,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與我們是親密無間的,就是往生的安心的事實。所以這個果是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事實——極樂世界。包括他願力成就的極樂世界,以及自他受用。他這個受用就是自身圓滿、莊嚴、清淨乃至普利一切眾生無礙。這就是他的果、果的事實。他所有的果地覺悟我們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依果地覺為因地心。「因」是我們現行中的一些做法,身、口、意的一些做法所依。所依,不是名詞,也不是名相,還是需要了解。通過這些名詞名相,我們才能交流。
我們要學這個果地教,一定了解這個果是我們現在的緣起——所依的言行的緣起、意識的緣起、作為的緣起。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了解,念阿彌陀佛,了解阿彌陀佛依正二報、願力、功德等等。我們了解就是憶佛念佛嘛!憶佛念佛必然見佛,這真實不虛。佛的果地覺,果地覺真正讓我們身心放鬆下來,真正隨順起來了。所以這個教法是隨順佛願力,得入佛這種清淨圓滿無礙的果報,運用他清淨圓滿的果報來作我們現行緣起。這一點真需要學習、串習、積累,真需要一些串習!
對自己要有耐心!我們在世間買個房子、買臺車子,也要積累一下。況且了脫無始以來的生死,要成佛,這樣的大事情要慢慢地有耐心,要有積累,要有一些做法,要有接受過程,要對自己有真誠。但得諸樂,無有眾苦——這個方法很好,很簡單,很究竟,但要有耐心!大部分人沒有耐心,稱不了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個耐心,耐心!就是用平等心、平常心去認認真真地一點一滴地學習、接受、實踐,耐心很重要!
我們凡夫的心沒有耐心,活一百年就耐不住煩了,死掉了。活不下去了嘛!老了嘛!不想支持它了。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他們有耐心,可以活八萬四千歲,比我們高几百倍壽命,他們有那麼大耐心。我們對自己太缺乏耐心。你學習阿彌陀佛,要把無量壽這個耐心學會。你這個耐心學會,身體換多少遍都沒問題。身體生生世世,但是你這個無量壽的耐心不死。所以過去人說念佛人不老不死。什麼不老?這個耐心不死,願力不死,其他的該死還得死。
問:有位菩薩問每天做功課如何回向?還有一個問題,如果父母往生了,他應該怎麼做?請法師慈悲開示!
師:依《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也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提出的第五念門就是回向,稱為出功德門,這樣的念佛修持。原典上教言很簡單,說: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我們回向什麼?他念佛不為自求了,因為不需要功德了。他知道自心與佛心本來是圓滿的,只是我們後得智有差別。後得智差別就是凡夫為自己、菩薩為其他眾生、諸佛為一切眾生。所以他發願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什麼大悲?如佛大悲,不為自求,但為利益世間。
去年安居期間,我講了一節課:現行果地覺——為利眾生而成佛。為什麼現行果地覺要提出來,為利眾生而成佛?一切諸佛如來出世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佛出世不是為了眾生,為自己沒法成佛!
明天下午,我們會把往生論給大家口述一遍。往生論第五門是出功德門,也就是回向門。做法是:稱念一句阿彌陀佛,乃至點滴善業作為都回向眾生成就無上菩提。別無他作為了,就是以大悲心而念佛,以普利眾生而念佛,回向眾生而念佛!佛如是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佛回向眾生,他也回向眾生。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是什麼樣子?很多人說善人能往生、修行人能往生,沒問題;但說惡人往生、仇人往生、自己看不起的人往生,他感到有問題,他認為某種壞人不能往生,或者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普度九界、利益十方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就被他堵住了,或者割掉一半。什麼一半?我喜歡的人能往生,我不喜歡的人不能往生。這樣遮人,壞人慧命啊!不能因為你不喜歡、你煩惱這一類人、你看不上這一類人,就不願意別人往生,那你是什麼人?阿彌陀佛國土是九界眾生同歸彼國。聞我名號,俱來我剎,無有障礙的。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與願力所使,功德所在,平等一味地普利眾生,所以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這些菩薩會宣傳這樣的,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某一類人不能往生、某一類人不能往生……說了很多,因為自己心中有障礙,他就設計了自己編排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讓這一類人站在門外,不讓人進去。為什麼?那是你自己的阿彌陀佛國土,不是阿彌陀佛清淨圓滿無礙的國土,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大願所設的國土。你那個國土人不往生也剛好。你編排那個阿彌陀佛國土,連最平等的慈悲心都沒有,人不往生才好!去了你那國土更顛倒,分別心更熾盛。
回向門中,就是不舍一切苦惱眾生!不舍!這個不舍就是一切眾生鹹能往生——這樣一個平等、清淨、圓滿的大願。
很多人會用自己的凡夫心、分別心、愛憎心去衡量阿彌陀佛國土,改造極樂世界的實質內容,那很悲慘。有人很固執,像把門人一樣說這樣的人不能往生、那樣的人不能往生……阿彌陀佛都是真正敞開國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我們要修淨土,一定時時刻刻都是回向,回向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無礙往生,全部是綠色通道才可以!要不然清淨緣起、圓滿緣起、真實緣起不能生起。這個緣起是在何時、何地、何處都可以用,這才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成就。不管何時、何地、何因、何緣都能往生,這才是真實不虛的佛大悲願力,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真誠。
要看不到這一點,我們不好放心啊!可能這一輩子很謹慎地做事情,突然犯了個錯誤,咋辦?說完了,大門被人關了——那不叫極樂世界了。阿彌陀佛充滿了慈悲善巧,廣大心智來接納著十方一切國土有情,令眾生離苦得樂,一生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是回向,順佛願順佛力而回向眾生,令眾生生起無上信心,這是佛的大智、大悲、大勇,消除眾生分別執著業力的禁錮或障礙,就是佛的智慧慈悲方便,於一切眾生開方便之門,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回向,往生論中有這樣一種念法,就是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就是以大悲心念佛,利益世間。九界眾生——三惡道、三善道、三聖道,同樣利益,一視同仁。不能說我只攀菩薩的緣,三惡道我看不起,讓你們受罪去吧!那不行,你這菩薩不名菩薩,至少不名淨土修行的菩薩,你可以是其他菩薩。
這個角度就是回向、回向功德、回向的修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有作為都可以檢點自己,假設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心智中一定有障礙,或者說不圓滿、不清淨、不徹底。那就不是圓滿清淨無礙的修法,一定有障礙。這個障礙在什麼地方?我們要清楚。說大悲心中出生一切功德一切善巧,能出生一切陀羅尼,總持一切法,利益一切眾生。淨土教法不是盲目讚嘆的說法,是有其實質作用力,就是他的圓滿性、清淨性或者真實性。回向門我們可以認真實踐觀察。
明天下午,這個可以給大家口述口述,稍微口述以後作個提醒。很簡單,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入生死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佛願力故,以佛本願故,以佛願力而施展無礙的心智,利益世間,無畏於世間。世間有情說這個能生、那個不能生,實際是畏懼、是期盼、是不平等、是有障礙、不圓滿啊!是在這種心理蒙蔽下的言說、思維或交流,不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樣一個威德的實質。
往生的處理實際十分簡單,一般是幾個法界,我們可以審思:佛的法界,就是佛所成就;自性法界,本來的安住;再一個是我們現行所依的法則、所依的心地;再一個就是去世的親人,他自身個體業力的擇取。無外乎從這幾個角度。依著佛願力,你就念佛願力回向給他;依一切眾生自性的本來狀態,人人怎麼死都很好,因為法界體性智中一切都是正常的、平等一味的、不來不去的,一切幻化都是無常的;再一個是你自己的願望對你去世親人,你可以給他有個交代,你怎麼安排他;下一個就是他自身業力的擇取了。這幾個力量合到一起是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