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行相契唯佛是念——現行念佛相應抉擇依正二報||淨土法門的傳承

2021-02-15 遇無空過者

三、淨土法門的傳承

慈法法師 講授

(緣起:2013年4月,慈師在海城保安寺安住期間,青島學佛大眾因久慕慈師法潤,派出五位代表前往海城祈請。慈師應允來到青島,應眾渴求與機緣,在27日到29日期間作了淨土傳承的開示。)

6、教行相契唯佛是念——現行念佛相應抉擇依正二報

剛才講現行還是運用。現行!現行本身就是運用的問題。剛才一個法師說這個現行像是道理,我們怎麼運用,怎麼契入?說現行,或者說緣起——它的作用與現行一樣,就是起作用,起作用那一刻。緣起,緣起!一個外緣啟發出來了,作用了,現行!都講的很準確了。

我們要認為這還是道理,就把緣起分幾個層面看。我們嘗試把現行、緣起或者作為分成幾個階段,看能不能作個認知。實際這是一切法的根本緣起。我們心具萬法,或者心生萬法,這一定沒問題的,萬法由心生。現行緣起,你舉心動念——你可以認識它。剛才那個法師說這是道理,怎麼用?舉心動念!我們在作為、言說、意識、思考的現行緣起中,舉心動念可以把握吧?或者你靜一靜,就看到自己的舉心動念,可以吧?這個地方可以下手。

因為本具、心具等等,他能出生一切法,同時含納一切法。他含納著一切,也出生著一切。就是他可以包含一切,可以出生一切,彰顯一切!所以這個能生萬法,同時他含納著萬法。包括果地教,果地覺為因地心這樣一個法。他同時在、沒有距離地在、沒有障礙地在這裡含著。這可以說是重要緣起,是最為親切的緣起或者現行。我們用舉心動念展示清淨、圓滿、無礙或者接受清淨、圓滿、無礙,現行中就那麼清淨、圓滿、無礙地起作用了。我們嘗試先用理念這樣指導自己,或者說作意指導自己,先不管它究竟不究竟。

今天有個小夥子跟我談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問題,我們先不管,先講我就有意識地作意這樣做——作意!我們剛接受這個法,作意很重要。就是意樂,有意樂地去做,鼓勵自己高高興興去做,自心信樂,自心好樂,自心踴躍於此。自心,就是用心與它對稱相應。或者用意樂的方式,都可以。這不是大話,也不是道理,人人可以做啊!道理上我還不懂,我作意讓自己高興這樣做、有意識這樣做,可以吧?就是故意這樣做,命令自己這樣做,逼自己這樣做,可以吧?所以我們的作為、意識、言說,這個現行緣起不是道理,是可以作為的。

很多人言說清淨、圓滿、無礙,但他行為上搞不來清淨、圓滿,到思維上也搞不來,他說這言說沒用——實際言說亦是口業,可以利他人。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六祖大師聽人敲著魚子,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結束了,這就是口業啊!這個口業就培養出一個大師,這個大師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影響了整個佛教!這不是一句話嗎?我們天天也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師都上哪兒去了?大師都回家了吧?都柴米油鹽去了對嗎?同樣一句話,為什麼對六祖大師這樣的人就展示出他不可思議的功德?善根成熟!這一句話就可以利益他了。

像世尊在世時,世尊隨便說一個法,下面就有多少人證阿羅漢,多少人從一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一直登到十地,都是言下!就是耳根一聞、言說一說,成就了。早期比丘都是「善來」,證阿羅漢果了。現在說你要這樣修那樣修,釋迦牟尼佛從來不說,說「善來」,成了!你說這是一群懶漢?不是,善根成熟了,怎麼能叫懶漢?

我們在這個時代做不到沒問題。但是我們每一個言下還都起著作用——對你、對沒有成熟的人不起作用,但是是個種子;對意識成熟的人,你在利益著無量無邊的人。因為我們每一個言說都在無盡法界中滌蕩著、傳播著、相續著,你要小心!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說、每一句話,哪怕你是最普通凡夫,你的聲音都在法界激蕩著,在作著自利利他,或者自害害他,或者中性語言,口業不可思議!謹慎啊!

有時我們會說這道理誰都會講,事情做不到——你已經會講這個道理,也不得了,要是能做到更好!六祖大師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敲魚子念經的居士也不見得是個菩薩,也可能是個菩薩,不管他是什麼,他讓六祖大師聽到了,所以這個意業、意樂不可思議,言說不可思議!當然了,我們中國人特別在意作為。實際身業、意業、口業是等量的。身業做完似乎就完了,但意業多有相續性,口業多有廣泛性。你說一句話傳播很遠;你的作為就自己享受、自己受報,作為反而很小;意業相續,綿綿不斷。口業不得了啊!我們說一句有益的話,像佛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佛道」,我們天天這麼傳揚,不得了啊!可以利益無量眾生,給無量眾生帶來信心、帶來法益!但我們平時會輕視口業,胡亂說話,不在意。意業那麼厲害,展示著你的未來、標誌著你的未來,潛流就是未來,很多人也不在意。

他的意識、思維、心地在做些什麼?言說上在做些什麼?作為上在做些什麼?這三個都是業,至少要公正對待我們的三業。公正地對待,不要偏頗。

我們說現行緣起,先說意業或心業,接著說口業。像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人說念佛聲音好聽,有人說不喜歡聽念佛聲音,什麼人都有。有人喜歡歌頌,有人喜歡訴苦,有人張家長李家短,有人喜歡念佛、念真言,多少億、多少千萬、多少百萬遍地念,口業真不一樣。有人講佛教,有人講殺盜妄淫,有人講愚痴話:埋怨親人,埋怨單位,埋怨社會,埋怨時代……都是口業。有人少言寡語,說一句話平平淡淡。口業差異十分大。

    我們在淨土教法或者阿彌陀佛報德中,現行念阿彌陀佛無疑最簡單,這個口業最簡單。所以古德講多念佛。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古德們真認識到這一點了。蓮池大師八十來歲,還給自己規定功課——日誦十萬遍阿彌陀佛。那麼大年齡,也很有名聲,很厲害的老人家了!他明白口業的重要性,在這個法界的重要性,他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現在一些有善德的善士、善良人、真正有慧根的人,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說念佛人是人中芬陀利華、人中妙好之人,其功德與觀音勢至等,與文殊等,是大智慧、大慈悲、有大雄大力!你說說這個說說那個,來一句「阿彌陀佛」多好?明亮,清晰,還知因知果。你說了半天,也不知道你幹啥?未來是啥果報你都不知道,你造那麼多無明業幹啥?我們早期學佛時,師長基本上要求勿說廢言。就是你感覺到沒有用的,一定不要去說!

有時大家感到在一起不說閒話似乎活不了,已經習慣了,尤其現在人閒話更多。我們把這些說閒話、妄想紛飛的時間去念佛,心智自然專注,功德自然不可思議了!我們的現行,口業很好把握,很好運用。很多人說果地覺為因地心不好修行,實際不是不好做,是你不願意做!口業的相貌,我們說很多雜言等等,都可以說,但是你的果報怎麼相續?念佛人是什麼樣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心能生種種法。

身業。身業是作為上的直接表現。你做的是殺、盜、妄還是什麼,自己很容易看到;應該做還是不應該做,大家都有個標準。各類人受各種教育,各種文化背景、歷史背景、受戒背景、身份背景不一樣,他作為就不一樣。

再一個是環境。身口意是正報,環境是依報。環境對我們來說也很重要,在現行緣起中,環境是照耀之處,而不是被受之處。真正念佛人,只能利益環境。你到任何地方,都是利益環境。環境不會制約你。要是制約你,不是念佛人。如果環境對我們還有制約、還有影響,那麼我們還沒有真正唯佛是念。環境中還給自己帶來一些徘徊、猶豫,你還沒有生決定見。一旦生決定見,這個環境只是你利益環境,像太陽照到什麼地方都是光明的。任何環境對我們來說都變得無意義了,他只帶來溫暖、生機、光明,不管其他的。

真正作為念佛人的現行,環境變得沒有意義,環境只是布施對象。修其他法門,環境基本上是第一、第二位的東西。但在實踐阿彌陀佛果地覺為因地心中,九界就是環境,環境都是你利益對象。真正念佛人,環境是利益回施的對象。如果不是利益回施九界眾生,你還不是念佛人,還是其他的,被環境制約、被環境影響、被環境牽制,可以測驗自己。在現行緣起上是不是真正念佛人、依法而行者?可以測試自己。

    我以前在國內提倡短期出家,讓他們去南傳佛教熱帶地區,穿穿裙子,穿穿披單,念念「薩比諦呦」等等。實際是想在環境中讓大家體會一個法則。他們回到內地,裙子穿不成了,披單不能披了,風一吹就撩跑了。環境不行。在我們國內,從中佛協到很多宗教機構,都派人去南傳出過家,但回來以後都不行。因為服飾、環境不行,他修不來,大部分都回家了。花費了很多心血到斯裡蘭卡、泰國、緬甸,到一些很好的禪師地方去禪修,學了以後,回來沒了。為什麼?沒環境!

    念佛法門不需要環境!三善道三惡道三聖道都可以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回施。這地方你不需要求它什麼,只是給予它——這是真正念佛人的清淨、圓滿、無礙的心。這個法師提出現行容易口號化,我們就把它具體化。很多人讀過往生論,身業、口業 、意業、智業、方便智業——他從五個方面展示我們怎麼念佛,沒有空洞的。佛法不空洞,實實在在,我們鑽空子就會空洞。你要實實在在地運用,就通過身業、口業、意業,智業、環境去了解自己的作為,啟發自己的作為,啟發自己的現行、緣起,抉擇自己的心念,抉擇自己的口業,抉擇自己的行為,抉擇自己的環境。

有法師提出來,實際是慈悲大家,給大家提出這個角度,使我們能實際運用果地覺為因地心的圓滿清淨教法,讓我們圓滿地在身業、口業、意業中運用他、展示他。這個法師提出來,有他的慈悲,也是大家面臨的比較嚴肅的問題。很多念佛人說念佛沒有用,就是因為沒有了解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怎麼用,沒有實踐過。所以我建議,明天下午有一節課,專門把往生論傳承給大家口授一遍。包括一些修法的口授,希望大家能有這個體會再學習實踐。

往生論是三經一論中的一論,是對淨土法門的根本揭示。現在人不關注於此,所以兜圈子較多。一說就是我修行淨土沒有用、我念佛沒有用。為什麼?他不知道怎麼修證!所以一定要認真地通過自己身業、口業、意業、方便智業等等深入實踐,反覆實踐了解,不敢馬虎,不敢自欺啊!修行人!自己的法身慧命啊!不能空泛於言說之下,把自己生命浪費過去,那是自欺了!

學佛人要舒展大方,又要如履薄冰,就是不敢馬虎,要兢兢業業!真不敢馬虎,馬虎的效果自己承擔。就怕似是而非的東西。似是而非的東西是什麼?妄解,它有相似作為——這個地方十分麻煩!妄解相似、相似說,看著說的是這個,但到問題上就不起作用。這個地方要警惕,一定要認真。

    過去人說通途修行的階段,「教」是第一位,教的相續;「解」在第二位,常態下有教我能理解,才去做,有行,有行證。現在我們學習淨土,是提倡有教去實踐,依教去實踐,這時才能生信、才能作解、與人交流,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果。如果還按照那個次序,一學就理解,然後給人說,全廢了!妄解相似說,不起作用。這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菩薩!你沒有真正實踐過,沒有正信,就沒辦法真正理解其實質內容。你這時給人說,十分危險。這個危險就是相似語,說的是那樣話,但不是那個內容。這是十分重要的大問題!

所以我們步步都重要,哪一點不重要?都很重要。我接受了佛法、教法,去依教實踐,不作理解,實踐!實踐,慢慢有信心了,再去實踐,你就理解了。這個理解是什麼?是通過修行產生的智慧契合的感受,或者說這種內受用、自受用。你再與別人展示或者交流,就有證量,有證量的展示,而不是空泛語言。

所以在佛教中,最忌諱鸚鵡學舌這個麻煩事!就是有口無心,沒有證實過,沒有行持過,一說就容易出現大麻煩,就是自受用不具足。自受用不具足,說者無力,到關鍵問題上會相似說:可能、大概、我想……很麻煩!在淨土圓滿教中,教與行這兩者契合,你再說你信、你有解,就是與人交流,表達這個證量。這樣的表達比較有意義,就是真正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你真正實踐過,再給人暢明果地覺的清淨、圓滿、無礙,你會得自在。要是心地不隨順清淨、圓滿、無礙的教法或者果地回施,自性、俱生智揭示不出來,貪嗔痴慢疑必然還覆蓋你,你展示的東西沒有真正內涵。

自受用一定是內涵!這個「證」是自受用的內涵。這是刻不容緩的地方,刻不容緩!不允許我們有絲毫輕易。沒有自受用你給別人展示受用,那是什麼?就是相似說。你說時沒有底氣,怎麼給人講?講些什麼?這一點要思維。

    以前我遇到一夥出家師父到雲南參學。走到我那個地方,跟我說他們念佛修行多久多久了,然後說人家對你講的法則有異議。我合掌說我隨喜你們的功德。我說要有過患一定懺悔,但有一點:教法所依你要認清。他還是堅持說念佛不達到什麼樣功夫,這個人不能往生。我說你這個說法是相似語,你達到沒有?他說我沒有達到。我說沒有達到,你就沒資格談一心不亂、功夫成片,你沒有資格去教導別人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說你的老師是誰?他說是誰誰。我說他達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沒?他說也沒有。我說他也沒資格!你沒有資格去說這個法,沒有資格去要求別人,為什麼?你自己都沒做到!我說你老師的老師達到沒有?他說我想也沒達到。我說你傳播的全部是虛假東西。為什麼?大家沒有實際佛法利益,你傳達的是什麼?你是虛言相承,以訛傳訛啊!

當時這個出家師父說法師,你是不是說嚴重了?我說不嚴重,法身慧命非小事啊!你的老師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做到?在這個教法上亦復如是。我們雖然仰信阿彌陀佛願力回施,接受阿彌陀佛的願力回施,也要在身、口、意運用實踐——實踐過、運用過才能理解,才知道我們是正信,契合了才有內涵。要不然你怎麼說話,怎麼交流?這一點很重要!

所以教行二法在這個時代很重要。我們依的是圓滿教法,圓滿教法也要實踐。你不實踐咋說?那是口頭言說,沒有受用,沒有內涵!希望我們每一個人真誠愛護自己這短暫一生,尊重自己短暫一生的法緣與機會,使我們這個短暫一生中有機會得到真正佛法利益。

問:我剛接觸佛法,有些名詞也聽不懂,您講的覺地果為因地是什麼?

師:果地覺為因地心。第一堂課這個菩薩沒聽,或者以前沒接觸過。這個果是蘋果的果,這個果是唯依佛果說。唯依佛果,就是不說其他,只說佛果。聲聞緣覺菩薩都不說,人天善惡都不說,唯說佛果。這個果是佛所覺悟,是佛所證到的功德相,或者願望的親證。好比說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從因地發願,通過兆載永劫修持圓成了因地之願。

他因地發了四十八個願。因地法藏比丘在佛前發願:我來世為一切眾生作大安,布施一切眾生,把圓滿回施一切眾生,若不這樣,我就不成佛;一切眾生往生有障礙,我就不成佛;一切眾生不往生彼國,一生成佛,我不成佛!他說了很多這樣的話,比如我國無有三惡道、我國眾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國人天具足五眼六通……世間所有需要——菩薩需要、聲聞需要、人天需要、地獄餓鬼畜生的需要他都說完了。幹什麼?願願度眾生!他所有的願都是度眾生,願願滿足眾生的需求。

我們可以讀一讀四十八願。他這個果地覺是依他的因地願望,通過二百一十億佛土觀察,建立了這樣一個超越世間的願望,通過兆載永劫的修持,成就了這個佛國或者功德。就是依因地之願,因地的願他圓滿了,所有願望圓滿了,證實了這個願是可行的、可作為的、有實際作用力的、可以消除眾生顧慮的。

好比說第一個願,他對三惡道眾生所發,說我國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很多人造了很多惡業,他想我這麼多業,殺盜妄淫,肯定是地獄了。阿彌陀佛說你來我國吧!我國無有三惡道。你看,滿足三惡道眾生。有人說我造的業,可能在地獄裡要滾來滾去,這一生不受報,下一生可能還受果報。他說往生我國不復三惡道——往生極樂世界再也不會又回到三惡道。沒有那樣機會了,一開始就從三惡道說起。

然後你看我們人類,啥也不滿足——財富不滿足,長相不滿足,福德因緣不滿足,神通變化不滿足。他說往生我國的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神通德自在,眼通、耳通,什麼通都通。所以他現在來滿足人類、天人、修羅等善道的願望。然後他又發願說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即得不退轉。那是對三聖道!從菩薩、聲聞、緣覺,他給他們發願說你們也有份。你證得聲聞緣覺了,證得寂滅,但是沒有大悲心,他說生我國者皆得三種忍,三種忍中皆有慈悲方便。

這個果是這樣一個甜甜的果,很圓滿、很清淨、很真實。所謂圓成因地之願,這個圓成是他親證了這個事實,就是這個願不虛設,所以稱為願力成就,他以他的願力成就清淨國土。我們讀過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如阿彌陀經中所描述,彼國是什麼樣子什麼樣子。很多人讀過。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的描述,觀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的描述,他是願力所成就。你表達的是什麼?就是佛果,他的依正二報、自他受用。

我們念佛人要圓滿接受他的依正二報、自他受用,把阿彌陀佛自他受用與自己完整聯繫起來,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與我們是親密無間的,就是往生的安心的事實。所以這個果是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的事實——極樂世界。包括他願力成就的極樂世界,以及自他受用。他這個受用就是自身圓滿、莊嚴、清淨乃至普利一切眾生無礙。這就是他的果、果的事實。他所有的果地覺悟我們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依果地覺為因地心。「因」是我們現行中的一些做法,身、口、意的一些做法所依。所依,不是名詞,也不是名相,還是需要了解。通過這些名詞名相,我們才能交流。

我們要學這個果地教,一定了解這個果是我們現在的緣起——所依的言行的緣起、意識的緣起、作為的緣起。所以我們要不斷地了解,念阿彌陀佛,了解阿彌陀佛依正二報、願力、功德等等。我們了解就是憶佛念佛嘛!憶佛念佛必然見佛,這真實不虛。佛的果地覺,果地覺真正讓我們身心放鬆下來,真正隨順起來了。所以這個教法是隨順佛願力,得入佛這種清淨圓滿無礙的果報,運用他清淨圓滿的果報來作我們現行緣起。這一點真需要學習、串習、積累,真需要一些串習!

對自己要有耐心!我們在世間買個房子、買臺車子,也要積累一下。況且了脫無始以來的生死,要成佛,這樣的大事情要慢慢地有耐心,要有積累,要有一些做法,要有接受過程,要對自己有真誠。但得諸樂,無有眾苦——這個方法很好,很簡單,很究竟,但要有耐心!大部分人沒有耐心,稱不了無量壽。無量壽就是個耐心,耐心!就是用平等心、平常心去認認真真地一點一滴地學習、接受、實踐,耐心很重要!

我們凡夫的心沒有耐心,活一百年就耐不住煩了,死掉了。活不下去了嘛!老了嘛!不想支持它了。人壽八萬四千歲時,他們有耐心,可以活八萬四千歲,比我們高几百倍壽命,他們有那麼大耐心。我們對自己太缺乏耐心。你學習阿彌陀佛,要把無量壽這個耐心學會。你這個耐心學會,身體換多少遍都沒問題。身體生生世世,但是你這個無量壽的耐心不死。所以過去人說念佛人不老不死。什麼不老?這個耐心不死,願力不死,其他的該死還得死。

問:有位菩薩問每天做功課如何回向?還有一個問題,如果父母往生了,他應該怎麼做?請法師慈悲開示!

師:依《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也就是往生論,天親菩薩提出的第五念門就是回向,稱為出功德門,這樣的念佛修持。原典上教言很簡單,說: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我們回向什麼?他念佛不為自求了,因為不需要功德了。他知道自心與佛心本來是圓滿的,只是我們後得智有差別。後得智差別就是凡夫為自己、菩薩為其他眾生、諸佛為一切眾生。所以他發願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什麼大悲?如佛大悲,不為自求,但為利益世間。

    去年安居期間,我講了一節課:現行果地覺——為利眾生而成佛。為什麼現行果地覺要提出來,為利眾生而成佛?一切諸佛如來出世就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佛出世不是為了眾生,為自己沒法成佛!

明天下午,我們會把往生論給大家口述一遍。往生論第五門是出功德門,也就是回向門。做法是:稱念一句阿彌陀佛,乃至點滴善業作為都回向眾生成就無上菩提。別無他作為了,就是以大悲心而念佛,以普利眾生而念佛,回向眾生而念佛!佛如是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佛回向眾生,他也回向眾生。

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是什麼樣子?很多人說善人能往生、修行人能往生,沒問題;但說惡人往生、仇人往生、自己看不起的人往生,他感到有問題,他認為某種壞人不能往生,或者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普度九界、利益十方一切眾生的大悲心就被他堵住了,或者割掉一半。什麼一半?我喜歡的人能往生,我不喜歡的人不能往生。這樣遮人,壞人慧命啊!不能因為你不喜歡、你煩惱這一類人、你看不上這一類人,就不願意別人往生,那你是什麼人?阿彌陀佛國土是九界眾生同歸彼國。聞我名號,俱來我剎,無有障礙的。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與願力所使,功德所在,平等一味地普利眾生,所以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這些菩薩會宣傳這樣的,說某一類人不能往生、某一類人不能往生、某一類人不能往生……說了很多,因為自己心中有障礙,他就設計了自己編排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讓這一類人站在門外,不讓人進去。為什麼?那是你自己的阿彌陀佛國土,不是阿彌陀佛清淨圓滿無礙的國土,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大願所設的國土。你那個國土人不往生也剛好。你編排那個阿彌陀佛國土,連最平等的慈悲心都沒有,人不往生才好!去了你那國土更顛倒,分別心更熾盛。

回向門中,就是不舍一切苦惱眾生!不舍!這個不舍就是一切眾生鹹能往生——這樣一個平等、清淨、圓滿的大願。

很多人會用自己的凡夫心、分別心、愛憎心去衡量阿彌陀佛國土,改造極樂世界的實質內容,那很悲慘。有人很固執,像把門人一樣說這樣的人不能往生、那樣的人不能往生……阿彌陀佛都是真正敞開國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所以我們要修淨土,一定時時刻刻都是回向,回向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無礙往生,全部是綠色通道才可以!要不然清淨緣起、圓滿緣起、真實緣起不能生起。這個緣起是在何時、何地、何處都可以用,這才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成就。不管何時、何地、何因、何緣都能往生,這才是真實不虛的佛大悲願力,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真誠。

要看不到這一點,我們不好放心啊!可能這一輩子很謹慎地做事情,突然犯了個錯誤,咋辦?說完了,大門被人關了——那不叫極樂世界了。阿彌陀佛充滿了慈悲善巧,廣大心智來接納著十方一切國土有情,令眾生離苦得樂,一生成就無上菩提。這個是回向,順佛願順佛力而回向眾生,令眾生生起無上信心,這是佛的大智、大悲、大勇,消除眾生分別執著業力的禁錮或障礙,就是佛的智慧慈悲方便,於一切眾生開方便之門,令眾生出離生死苦海。

回向,往生論中有這樣一種念法,就是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就是以大悲心念佛,利益世間。九界眾生——三惡道、三善道、三聖道,同樣利益,一視同仁。不能說我只攀菩薩的緣,三惡道我看不起,讓你們受罪去吧!那不行,你這菩薩不名菩薩,至少不名淨土修行的菩薩,你可以是其他菩薩。

這個角度就是回向、回向功德、回向的修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有作為都可以檢點自己,假設捨棄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心智中一定有障礙,或者說不圓滿、不清淨、不徹底。那就不是圓滿清淨無礙的修法,一定有障礙。這個障礙在什麼地方?我們要清楚。說大悲心中出生一切功德一切善巧,能出生一切陀羅尼,總持一切法,利益一切眾生。淨土教法不是盲目讚嘆的說法,是有其實質作用力,就是他的圓滿性、清淨性或者真實性。回向門我們可以認真實踐觀察。

明天下午,這個可以給大家口述口述,稍微口述以後作個提醒。很簡單,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入生死煩惱林中,遊戲神通,至教化地。以佛願力故,以佛本願故,以佛願力而施展無礙的心智,利益世間,無畏於世間。世間有情說這個能生、那個不能生,實際是畏懼、是期盼、是不平等、是有障礙、不圓滿啊!是在這種心理蒙蔽下的言說、思維或交流,不是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這樣一個威德的實質。

往生的處理實際十分簡單,一般是幾個法界,我們可以審思:佛的法界,就是佛所成就;自性法界,本來的安住;再一個是我們現行所依的法則、所依的心地;再一個就是去世的親人,他自身個體業力的擇取。無外乎從這幾個角度。依著佛願力,你就念佛願力回向給他;依一切眾生自性的本來狀態,人人怎麼死都很好,因為法界體性智中一切都是正常的、平等一味的、不來不去的,一切幻化都是無常的;再一個是你自己的願望對你去世親人,你可以給他有個交代,你怎麼安排他;下一個就是他自身業力的擇取了。這幾個力量合到一起是不可思議的。

相關焦點

  • 念佛悠悠泛泛,很難真正相應,到底是什麼原因?
    常見許多人念佛悠悠泛泛,很難真正相應,到底是何原因呢?為什麼念佛人很難真正相應?或者更廣地講,為什麼有些人學佛幾十年,都沒有明顯的改變?我們這裡主要是從修學淨土的行人上來講,原因大致有三方面。《淨土十要》與《樂邦文類》,是讓我們依於淨土的教理,能夠斷疑生信;《淨土聖賢錄》是從事相上來講,以往生的公案、事例,讓我們生起信心。所以,一者是從理上或者是從教上來講,一者是從事相上而言,以真實的事例來作證明,都可以讓我們增上信心。
  • 從「回向」略談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此乃阿彌陀佛在因地興大悲,發起真實悲願心,以「他力回向」名號功德,致使眾生信心求念而得生,同時令歸命彌陀的念佛人「巧方便回向」,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往生彌陀報土。這種「他力回向」可視為「往相回向」。我們不妨從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五念門」中的「回向門」,探究淨土法門的菩提心,特別是前後的重重因果。
  • 傳喜法師:為什麼要學習淨土法門?
    釋迦佛最推崇淨土法門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翻譯成中國話叫「堪忍」,實際上就是忍苦的世界。從出生到老、病、死,從我們的正報到環境的依報,處處需要忍耐苦痛。為了讓我們身心能夠脫離苦的逼迫,步入安穩無憂惱處,佛陀一生說法重點在淨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世界,阿彌陀佛以無盡大願接引十方世界發心眾生。眾生若得往生,蓮花做父母,正報殊勝,依報莊嚴,沒有外在的逼惱、內在的煩惱,無一切苦,具足一切生命的順緣。
  • 大安法師:修淨土法門從哪下手呢?
    因為淨土法門全體是建立在佛的果覺層面,佛的智慧是二乘、菩薩不能窺測的。我們業力凡夫更是不能了解,這叫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九法界眾生靠自力不能信解的一個法門。於是我們就得要謙卑下來,仰惟就是仰信,惟佛的教法是從,聽招呼,佛叫我們幹什麼就幹什麼。所以信心很重要,信為道元功德母。
  • 刀兵劫的眾生,還能相信念佛法門嗎
    結語 末法端賴念佛出火宅我們現在處於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法運當中的末法時期,這個時代要出離三界的火宅,依佛言祖語教敕,唯有仰賴念佛往生淨土一法,方克有成。茲從三方面予以闡釋:一、佛法滅盡後,念佛法門住世百年;二、五濁惡世,非念佛必不能度;三、往生極樂為今世修行唯一目標。一、佛法滅盡後,念佛法門住世百年《無量壽經》中,釋尊懸記:「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 楷定記|「四平」念佛,莫追玄奇!
    因為這裡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果是真如法界身,怎麼會有形相呢?因為是「絕於眼對」的,所以常以虛空為喻。善導大師對這種解釋很不滿,然後就批評,說「絕無少分相似」。說到淨土宗正觀的一個基本概念,說得非常清楚,是什麼呢?「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 「持名念佛」的6種念佛方法和2種儀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佛的方法有4種─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觀像念佛是先觀阿彌陀佛的聖像或畫像,觀想佛的三十二相;觀想念佛是依《觀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十六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與西方三聖的相好莊嚴;實相念佛是即離生滅、有無、能所的對待,契入自性清淨心,亦即念自性天真佛(真如佛性、實相妙理);持名念佛則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 恭請為師父上人念佛回向...
    可見,藏密的淨土法門與其他諸多法門同時誕生,歷經千年而彌新。噶瑪恰美仁波切,先閉關實修二十多年得大手印和大圓滿成就,大徹大悟後轉而廣弘淨土法門。臨終示現攜母親和小狗肉身(已轉為淨相)往生彌陀淨土。這與漢傳淨宗之善導大師等諸祖師先依禪宗徹悟之後轉弘淨土為不約而同的示現。祖師的良苦用心,在於向世人警示,淨土法門不是根基差的修行人不得已的歸宿,而是值得各種根基的人奉行的無上大法。
  • 修正法師:《依天台止觀修學得道如林》,天台與淨土原無二相
    為佛法之傳承憂!為末世之邪見熾盛憂!何為止觀?止者,置心一處,心無異緣,所謂心一境性也;觀者,於所緣境了了清楚,明明不昧。這是從世界法或世俗諦邊來說。將念佛法門與天台止觀截然分開,實在是大錯特錯!天台宗之一心三觀,從性德邊入,則體一念即三千,非橫非縱,非生非含,理具事造兩重三千同居一念。若從修德邊入,則如靈峰大師說:「若欲體達現前心識無體性相狀者,不出四性四運二種推法。
  • 在家念佛的講究!
    想要做到「一」,就必須要專注正境,就是要專注到一個正定中正的境界,而非專注在某個妄念當中,如果能始終保持在一個正的狀態,一個雜念都不產生,修行的方向就對了。行、走、坐、臥、唯此一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對於諸多的事情我們事一心理一心的,理解佛陀的要解,念念佛號沒有一絲的妄想和邪念。保持心中的一絲不亂的狀態。
  • 達照法師講解念佛法門實修之處,正是了義念佛
    我們從事相上,只是把聲音契入,一心不亂的,沒有其它的聲音加入;然後第二步,在一切道理上,不但念佛的聲音,你跟「阿彌陀佛」相應,就是你講話的聲音、流水的聲音、罵人的聲音,也是跟「阿彌陀佛」的聲音一樣了。這是契入第二步。
  • 佛教:雖然淨土法門修行很簡單,但很多人不願意念,為什麼呢?
    淨土法門,也可以說難以理解,因為是唯佛與佛才能究竟的。但是淨土法門的行持卻非常簡單,誰都可以念佛。雖然念佛很簡單,但是這麼簡單的行法,在我們普通大眾當中,很多人還不願意念佛。這裡面的障礙在哪裡?就是過不了「信」這一關,不願意相信。所以,這是一個難信之法。
  • 大安法師:念佛法門,至簡至捷,圓頓了義
    「頓」,頓然,當生念佛當生解決問題,乃至當下這一念能夠感應,就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念念往生啊!就在我們能念佛的一念當中,頓然超越通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片言裡,我們跟觀音、勢至一生補處菩薩齊等。對於一個念佛行人來說,觀世音、大勢至菩薩跟我們是朋友的關係,是我們的勝友。
  • 印光大師細講:如何念佛
    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裡,故不知也。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真有信、願,妄當自已。儻平日有過頭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譽、得緣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為自己本心,越精進勇猛,此種妄想,越多越大。
  • 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念不好?
    它要求的條件很簡單,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真正發願求生淨土親近彌陀,功夫就是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沒有一個不成就,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明心見性。所以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話是真的,絕不騙人。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為什麼念不好?就是對於這個世間沒看破、有留戀,關鍵就在此地。你還有心思,就是你還沒放下。你還有牽掛,這是你沒放下;你還有哪些事情心願沒了,你沒放下。
  • 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若非宿種今熟,及法身示現二種人。縱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頓了。根機鈍者,則久經長劫,尚難了脫,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來憫念眾生自力了脫之難,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雖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極重罪人,尚得往生。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善人乎。況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之佛弟子乎。淨土法門,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
  • 《念佛成佛有聲書》6一10集(文字版)
    密宗裡有許多儀軌,若做不到就不相應。所以要有時間,要有修學的環境。總之,都沒有這一句佛號方便。何況其他法門全靠「自力」,念佛法門稱「二力法門」,有彌陀弘願誓力的加持,這與修學其他法門不一樣。念佛用的功夫少,收穫則不可思議。我們常說淨土法門是「二力法門」。「二力」:一是自己信願持名之力,一是佛力加持。
  • 什麼是念佛、念法、念僧?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楞嚴經指掌疏》說:心存佛國,即是念佛;心持咒印,即是念法;事善知識,即是念僧。不以自修為累;不以度生為擾,無所畏懼。因此說,眾生修行,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心存佛國、心持咒印、事善知識,即是念佛、念法、念僧,當下即為其土眾生,這個「土」是指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 淨空老法師:你常常作好夢,與三善道相應;常作惡夢,與三惡道相應;常常夢到念佛,夢到佛菩薩,這與淨土相應,與佛法相應.
    敬請點上方藍色「應常念佛而生喜」關注! 回復「阿彌陀佛」與淨空老法師一同常念佛!
  • 阿彌陀佛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真的是嘴念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嗎,其實沒有那麼簡單的,要真是一句佛號就能往生淨土,那眾生都能成佛了,成佛首先我們必須具備堅定的出離心,念佛才能產生真實的意義與功效,如果僅為自已的今生來世種種利益來念佛,由於不具備出離心,念佛法門也變成了世間法,觀修就是讓你生起對六道輪迴的出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