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論」來自於弗洛伊德的學說。
它認為,人「過去」的行為,決定了人的「現在」。「現在」的人的表現,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家庭不和諧,父母不上心,那麼他幾乎不可能健康成長。
不得不說,弗洛伊德的確是一代大師。但弗洛伊德的學說,幾乎不能影響人的未來。過去無法改變,即使一個人能了解自己的過去,也絲毫不能對未來造成影響。
換句話說:就算你知道你的過去又能怎麼樣?能改變現在的自己嗎?原生家庭是無法改變的,那就讓自己一直傷害下去嗎?
這時,與他出生在一個時代,三大心理學家中的第三位——也是最桀驁不馴的一位,阿德勒,在不懈的探究和實踐後,開始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協會。與「決定論」正相反,他提出了「目的論」。
一般人認為,這個人無法走出一扇門,是因為他過去遭受過一些心理創傷,比如父母的不和、對自身相貌的自卑、對成績的不滿足。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他很悲傷、不自信,導致他不敢出門。
阿德勒指出,這一切都是錯的。甚至是反的。
他認為,正是因為這個人不想出門,所以才製造出「不敢出門」的假象,導致一想到出門都害怕、發抖。
沒錯,他的情況和過去沒有關係。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立場。
但是讀者會反駁:這樣說的話,這個人豈不是變成了毫無理由地閉門不出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他不願出門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若非如此,根本就講不通!
是的,那樣的確講不通。所以阿德勒注重的是現在的「目的」,而不是過去的「原因」。
這個人並不是因為不安才不出門,而是先有了「不出門」這個目的,之後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不安或者恐懼等情緒。這就是目的論。
這個時候又有反駁:開玩笑吧?你是說他自己製造了不安和恐懼!你是說這個人是在裝病嗎?
不是裝病。他感覺到的不安和恐懼是真實的,有時候還可能被劇烈的腹痛和頭痛所困擾,但是,這些症狀也是達到「不出門」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來的。
這正是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所在。一般人認為的都是從原因論出發的。但是,我們只依賴原因論的話,就算再怎麼探究一個人的過去,我們終將止步不前。
「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在哪裡呢?
假如你是一位病人,因為感冒發燒要去看醫生。如果醫生只說:「你感冒發燒的原因是昨天晚上淋了雨。」你會滿意嗎?
滿意個p!關鍵是我要治病啊!你光告訴我我怎麼得病的有什麼用?你應該開藥給我才對啊?
這就是原因論。
立足於原因論的人們,尋求一般的心理諮詢時,醫生僅僅只會指出「你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所以錯不在你。」你覺得這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嗎?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而痛苦,而是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身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
這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對人格形成沒有影響。相反,影響很大。但並不是因為這份「經歷」在給予影響,而是「我們自己給經歷賦予什麼意義」在給予影響。人生不是他人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讓我們再次回到出不了房間的人吧。
你又會想了:你的意思是說,這個人樂意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難道你以為他是主動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敢認真的說,以我的常識,這肯定不是他主動選擇的。
那我們就假設,這個人認為自己是「由於父母虐待而無法接觸社會」吧。
這實際上說明,他內心深處有著某種「目的」。這種「目的」,促使他以為「父母虐待我我才不能適應社會的」。
而這個內心深處的「目的」,就是「不出門」。
他為了「不出門」,產生了「父母虐待我才使無法適應社會」的想法。
那你也就奇怪了:就假設你說的是對的,那他內心深處有著這樣的「目的」,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為了做什麼呢?他為啥要「不出門」呢?
那麼,請你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總是悶在房間裡,你會怎麼想呢?
父母會很擔心,如何讓他回歸社會?如何讓他振作精神?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我是不是虧欠了孩子什麼?
問題就在這裡。
如果閉門不出的話,父母會十分擔心。這樣就可以把父母的關注集於一身,而且還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
另一方面,如果踏出房門,就會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成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員。而且沒人會重視自己。這就是大多數閉居在家者的心理。是的。這個人是為了「他人的關心」才設立了「不出門」的目的。
不僅僅是他,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強,看起來比一般人優秀的人,其實有著強烈自卑感。
存在不同意見、價值觀,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是意義所在。
一個人的意義是沒有用的,真正的意義是從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所以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交友和愛,這些任務也都是人際關係的任務,往往越拖延,就越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