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心理學

2021-02-23 王十忐

原因論」來自於弗洛伊德的學說。

它認為,人「過去」的行為,決定了人的「現在」。「現在」的人的表現,是因為某些原因造成的。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家庭不和諧,父母不上心,那麼他幾乎不可能健康成長。

不得不說,弗洛伊德的確是一代大師。但弗洛伊德的學說,幾乎不能影響人的未來。過去無法改變,即使一個人能了解自己的過去,也絲毫不能對未來造成影響。

換句話說:就算你知道你的過去又能怎麼樣?能改變現在的自己嗎?原生家庭是無法改變的,那就讓自己一直傷害下去嗎?

這時,與他出生在一個時代,三大心理學家中的第三位——也是最桀驁不馴的一位,阿德勒,在不懈的探究和實踐後,開始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協會。與「決定論」正相反,他提出了「目的論」。

一般人認為,這個人無法走出一扇門,是因為他過去遭受過一些心理創傷,比如父母的不和、對自身相貌的自卑、對成績的不滿足。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他很悲傷、不自信,導致他不敢出門。

阿德勒指出,這一切都是錯的。甚至是反的。

他認為,正是因為這個人不想出門,所以才製造出「不敢出門」的假象,導致一想到出門都害怕、發抖。

沒錯,他的情況和過去沒有關係。這就是阿德勒思想的立場。

但是讀者會反駁:這樣說的話,這個人豈不是變成了毫無理由地閉門不出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他不願出門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若非如此,根本就講不通!

是的,那樣的確講不通。所以阿德勒注重的是現在的「目的」,而不是過去的「原因」。

這個人並不是因為不安才不出門,而是先有了「不出門」這個目的,之後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不安或者恐懼等情緒。這就是目的論。

這個時候又有反駁:開玩笑吧?你是說他自己製造了不安和恐懼!你是說這個人是在裝病嗎?

不是裝病。他感覺到的不安和恐懼是真實的,有時候還可能被劇烈的腹痛和頭痛所困擾,但是,這些症狀也是達到「不出門」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來的。

這正是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所在。一般人認為的都是從原因論出發的。但是,我們只依賴原因論的話,就算再怎麼探究一個人的過去,我們終將止步不前。

「原因論」和「目的論」的區別在哪裡呢?

假如你是一位病人,因為感冒發燒要去看醫生。如果醫生只說:「你感冒發燒的原因是昨天晚上淋了雨。」你會滿意嗎?

滿意個p!關鍵是我要治病啊!你光告訴我我怎麼得病的有什麼用?你應該開藥給我才對啊?

這就是原因論。

立足於原因論的人們,尋求一般的心理諮詢時,醫生僅僅只會指出「你痛苦是因為過去的事情,所以錯不在你。」你覺得這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嗎?

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而痛苦,而是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身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這段經歷的意義。

這並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對人格形成沒有影響。相反,影響很大。但並不是因為這份「經歷」在給予影響,而是「我們自己給經歷賦予什麼意義」在給予影響。人生不是他人賦予的,而是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讓我們再次回到出不了房間的人吧。

你又會想了:你的意思是說,這個人樂意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難道你以為他是主動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我敢認真的說,以我的常識,這肯定不是他主動選擇的。

那我們就假設,這個人認為自己是「由於父母虐待而無法接觸社會」吧。

這實際上說明,他內心深處有著某種「目的」。這種「目的」,促使他以為「父母虐待我我才不能適應社會的」。

而這個內心深處的「目的」,就是「不出門」。

他為了「不出門」,產生了「父母虐待我才使無法適應社會」的想法。

那你也就奇怪了:就假設你說的是對的,那他內心深處有著這樣的「目的」,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是為了做什麼呢?他為啥要「不出門」呢?

那麼,請你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總是悶在房間裡,你會怎麼想呢?

父母會很擔心,如何讓他回歸社會?如何讓他振作精神?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我是不是虧欠了孩子什麼?

問題就在這裡。

如果閉門不出的話,父母會十分擔心。這樣就可以把父母的關注集於一身,而且還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

另一方面,如果踏出房門,就會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成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員。而且沒人會重視自己。這就是大多數閉居在家者的心理。是的。這個人是為了「他人的關心」才設立了「不出門」的目的。

不僅僅是他,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努力讓自己看起來很強,看起來比一般人優秀的人,其實有著強烈自卑感。

存在不同意見、價值觀,是理所當然的事,也是意義所在。

一個人的意義是沒有用的,真正的意義是從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來的,所以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交友和愛,這些任務也都是人際關係的任務,往往越拖延,就越難解決。

相關焦點

  • 阿德勒心理學博士瑪麗娜關於「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分享
    2018年11月5日,由國際阿德勒心理學博士瑪麗娜·布魯斯丁和三有成長聯合創始人張婷婷導師聯合開啟關於「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線上分享!有幾個重大的社會運動,影響了阿德勒心理學理念的發展。其中影響最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阿德勒在1916和1918年期間作為一名軍醫跟隨戰爭在戰場上進行服務。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新課到|阿德勒心理學工作坊·初階
    •   「鼓勵」為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什麼是真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常常提到的「社會情懷」到底是什麼呢?• 「社會情懷」和歸屬感、價值感有什麼聯繫?•   上方卡—「生活態度取向」對人有什麼幫助?•   正面管教中那些簡單易行的方法背後支持的心理學背景是怎樣的?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摘錄
    關於自卑情結,個體心理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訓練這一類人揚棄猶豫不決的態度。面對這些人,最適當的做法是激勵鼓舞,而非使之灰心喪氣。我們必須讓自卑的人徹底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對困境、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自信;也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感。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主要著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神經症問題:病例史手冊》《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首次登陸大銀川-兒童心理及教育研究者的必修課
    阿德勒心理學深深影響著許多知名心理學家,包括人本主義大師馬斯洛、卡爾·羅傑斯,以及認知心理學派的亞倫·貝克等人。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四、理論評價/簡述對阿德勒的評價(一)理論貢獻1.阿德勒提出了人本主義的人性觀,認為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不必受命運支配,人具有利他思想、充滿博愛,具有合作性、獨特性和覺察性。2.阿德勒認為意識是人格的中心,人是一個自我意識的個體,他能充分了解自我實現的意義,從而計劃並指引個人的行為。
  • 心理學:自卑的出路在哪?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來告訴你答案
    導語無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還是以教育相關的領域出發,自卑都是一個值得研究與探討的話題。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增長,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更加緊密與複雜,自卑也就成為了抑鬱與焦慮等心理障礙的根源性問題。自卑,不僅具有廣泛性,同時具備不可消除性,就像矛盾一樣,只可以降低或減少矛盾,但不可以消除矛盾。至於原因,我們做出如下分析。
  • 《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勇氣,是衝破內心束縛的原動力,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自己的,而是由自己選擇創造的,自己選擇如何生活。01 什麼是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阿德勒心理學雖好,但小心用錯了地方
    阿德勒講的課題分離,有一個大的前提,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為了讓人際關係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距離」。《被討厭的勇氣》對課題分離的論述,是緊接在人生三大課題中的愛的課題之後。書中的青年,自卑、封閉,受到親密關係的人情負擔所累。對於這樣的主體,對於這些情境,課題分離是解決他的問題的良藥。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阿德勒心理學把這種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迴避自己要做的人生課題的情況叫做「人生謊言」。阿德勒心理學還有關於人的行為方面和心理方面的目標:行為方面:學會自立,學會與社會和諧共處;心理方面:具有自己有能力的意識,具有「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我們只有直面人生課題,才能夠實現這些目標。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02從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重要性《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理念: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了一些,阿德勒這個人,在心理學領域,有三位大師,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榮格,另外一位就是阿德勒,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 猶太思想家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衝撞與纏鬥
    《自卑與超越》中文版的一部分2019年是弗洛伊德去世八十周年,2020年是阿德勒誕生150周年,上海大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選擇了這樣的時候再度翻譯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雖不足以重新掀起一場心理學的熱潮,但在曾經滄海的中年讀者心中卻能夠激起一陣崢嶸歲月的波瀾,激情退去,我們總不免再度回到那個問題:兩位心理學大師何以產生如此天差地遠的分歧乃至鬧到水火不容的境地?
  • 『受傷的醫者』「兄友弟恭」愁殺人——個體心理學鼻祖阿德勒(Alfred W. Adler)醫師
    「兄友弟恭」愁殺人——個體心理學鼻祖阿德勒(Alfred W.
  • 豆瓣9.0《小森林》:從阿德勒心理學看日式生活美學後的心靈自愈
    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在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 讓我們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依託,看主人公市子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從逃避、探索、覺醒、到逾越獲得心靈自由,完成自愈的過程。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不是能力問題,純粹是「缺乏直面課題的勇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首先應該找回受挫的勇氣。 市子最初缺乏的便是「直面自己人生課題的勇氣」。
  •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帶你重新審視人生
    書中的100句話幾乎涵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所有領域,包括自卑、自我決定性、勇氣、情感、性格、團體意識等。所有你不擅長的、你想躲閃的都有一個隱藏著的原因,只有正視這個原因,你才能改變自己,重獲勇氣。讀完這本書,將自我從過去、人際關係和情感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將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自己。拋開過去,擁有隨時隨地改變的勇氣,才能找到一切人生問題的答案。
  •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作者 :張英熙(臺北巿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善於鼓勵的人有種獨特的能力可以在每個人身上看見美善的本質並以言語和行動反映出對方內在的美好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然而不都有機會最需要鼓勵的孩子,往往最難得到鼓勵父母、師長要先成為一面明鏡,好映照出孩子美善的心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鼓勵是心理治療的核心
  • 「心理學,精神病學家」之,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他們生有四個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亞歷山德拉(Alexandra)和庫爾特(Kurt)後來成為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主要貢獻推動了精神分析社會文化派形成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從根本上講是伊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