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和雨》:喜劇電影的背後,隱藏著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2020-09-05 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文/不愛看書的花花晨

在日本,像是枝裕和擅長溫情治癒系的導演,不算少數,衝田修一就是其中一位。他的代表作品《啄木鳥和雨》,2012年上映後,成績不俗,曾經獲得過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電影的故事內容比較簡單:69歲的伐木工人岸克彥大叔,偶遇來到小鎮拍電影的年輕導演田邊幸一。因人手不夠,大叔充當臨時群演。在拍電影的過程中,克彥大叔和幸一,由陌生到熟悉,由疑惑到信任,亦父亦友。拍完電影後,幸一甩掉了精神壓力,重新找到自我;大叔和兒子緊張對立的父子關係,也重修於好。

整部影片平淡恬靜,延續日系電影一貫的風格。剛開始觀看時,因為節奏較慢,我特別想快進,但隨著劇情的慢慢深入,讓人越來越著迷。就像涓涓細流一樣,沁人心脾,甘甜清爽,令人回味無窮。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幸一看完拍攝的樣片後,非常不滿意,他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導演。當晚他跑到小鎮的地鐵站,準備逃到東京,從此不想再拍電影。劇組的副導鳥居先生趕到車站,及時把他攔下,憤怒的向他大吼:你可以當導演啊,這還不夠幸福嗎?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

幸一像一個做錯事的小孩,跪在地上,抱頭求饒,毫無導演的氣場。大多數人可能覺得幸一非常可笑,在我看來,他卻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年輕人。他放棄繼承家業,一心一意拍電影做個好導演;劇本扉頁的「自我」二字,表明幸一直在尋找真實的自己,可是他缺乏接納和改變自我的勇氣,一直在原地徘徊。

克大叔雖然是一個伐木工,但他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敢作敢為。正是他一次次幫助了幸一,最後幸一勇敢的坐上了導演專屬之椅。勇氣,是衝破內心束縛的原動力,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自己的,而是由自己選擇創造的,自己選擇如何生活。

01 什麼是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在阿波羅神廟的三條箴言中,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從古希臘起,人們就在研究一個基本問題:我是誰。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不經檢視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


奧地利出身的精神科醫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20世紀初根據自己的理論開設了「個體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和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為,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的經歷,尤其是童年的經歷會變成我們的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因為過去的經歷,導致現在的不幸,這是典型的「原因論」。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年長3歲的姐姐,她非常聽父母的話,漂亮懂事,學習成績優秀出色。小時候鄰居經常拿我和姐姐對比:你看姐姐長得多漂亮,你看姐姐學習多好,每次聽到這種話,我都想找個地方躲起來,我從小就有深深的自卑感,和姐姐相比,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我之所以現在過得不幸福,是因為過去童年慘痛的經歷,使我受到了心理創傷。

阿德勒對此觀點持否定意見,他認為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所以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心理學。它注重「目的論」,而非「原因論」,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這就是「目的論」。

舉個例子:有位姑娘,在公共場合一見人說話就臉紅。她愛慕一個男孩子,卻不敢向他表白。用姑娘的話說:等我改掉「臉紅恐懼症」的毛病,就會表白對方。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情況,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來看,姑娘因為有了「臉紅恐懼症」,所以不敢向男孩表白,一切合乎情理,錯不在姑娘。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阿德勒「目的論」犀利指出了問題所在。姑娘所謂的「臉紅恐懼症」,只不過是她有了不敢向男孩表白的想法和目的,所以才製造了「臉紅恐懼症」。只要有了這種症狀,姑娘就會利用它,進行自我逃避,有時還會自我幻想:等我治好了臉紅的毛病,我就可以表白……

「勇氣」心理學認為這種想法對姑娘一點用處也沒有。她應該樹立向前邁進的勇氣,鼓勵自己。後來姑娘克服心理壓力,主動約男孩出來,反倒是男孩先向她表白了。

02 缺乏改變的勇氣,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25歲的幸一,是一名年輕導演,在外人看來,他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幸一卻生活得很痛苦。父親經營旅館,希望他能子繼父業,然而幸一卻選擇當一名導演,走上文藝道路。因為得不到認同,幸一毫無半點導演氣場;因為沒有改變自我的勇氣,他自卑且敏感。


  • 每天披散著頭髮,背著斜肩包,松松垮垮的站著,表情呆滯。幸一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抱著劇本,邊啃手邊看,很少與別人交流。
  • 看到拍攝的樣片,幸一感覺非常糟糕,認為自己寫的劇本太差,沒有一個人喜歡看,他像只駝鳥,選擇離開劇組,想坐地鐵逃到東京;
  • 為了順利拍攝電影,他給自己規定不能吃甜食;面對演員的質疑,他不敢說出自己的要求;劇組配了導演專屬坐椅,幸一卻從來不敢坐上去,

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天都在困擾幸一,他甚至都不敢選擇穿什麼顏色的襪子。每天都有兩個小人在打架,「別穿藍襪子」、「別穿黑襪子」,到底該聽哪種聲音,他感到迷茫無措。在幸一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敷衍了事;好不容易邁出勇氣,向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時,一遇到困難和麻煩,就偃旗息鼓,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搖擺不定。這條似乎看不見光明的道路,還能走多久?於是就會產生絕望和逃避。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真正的絕望伴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更深層次的絕望源自於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且極度不喜歡自己。自己沒能達成某個目標,是令人無法忍受的,於是人就想要變成一個完全不同的自己,卻時常糾結自己的失敗並且陷入絕望。

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關鍵是自己如何從泥潭中走出來。只要拾起面對自己的勇氣,就能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和詣。

03 電影帶給我們的思考:身處低谷時,應該從三點做起,增強自我改變的勇氣

當幸一在雨中比劃出手勢,大喊OK時,他內心是驕傲和幸福的。他終於不再是一個畏畏縮縮的導演,得到電影界老前輩的認可,激動得當場痛哭。


生活中的我們,如何才能勇敢做自己呢?

第一,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並不是自我肯定。你可能會問,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區別。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我很強」,是一種容易導致優越情結的想法,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舉個例子:每月的公司考評會上,得了60分,你可以說:哎呀,運氣不太好,下個月我只要好好做,就能得100分的!這是一種自我肯定;另外一種想法就是:這次得了60,不要緊,我應該向那些得100分的同事看齊,如何做才能更接近100分呢。後者就是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有時比自我肯定要難,因為我們要有接受不完美自我的勇氣。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廣為流傳:請賜予我平靜,接受我無法改變的;請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給予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第二,他者信賴

大多數人認為信賴別人,就是相信別人,其實不然。相信這個詞需要分成信用和信賴兩個詞語分別考慮。信用,是需要附加條件的。

舉個例子:因為債務原因,需要向銀行借一筆錢。銀行首先根據信用系統,查詢你的信用值,有無過往逾期記錄等不良歷史,才會放心給你借款。銀行的這種態度並不是信賴你,而是信用分值起了作用。

而信賴就不一樣了。相信他人是不加任何附近條件的。即使沒有足以構成信用的客觀依據也依然相信,這就是信賴。

就像這部電影中,拍攝最後一場戲時天空突降大雨,拍攝工作被迫暫停。到底該不該繼續下去,幸一不知如何應對。恰巧此時,遠處從雨中跑來的克大叔,卻堅定告訴他,天不久會放晴。


可當時雨越下越大,怎麼看也不像是要停的節奏。但是幸一無比信賴克大叔,提前做好拍攝準備,神奇的事情發生,大雨停了。幸一利用短暫的時間,終於完成了最後的拍攝。


想讓別人信賴你,自己首先要先去信賴別人。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最終就會與任何人也建立不了深厚的關係。雖然無條件的選擇信賴別人,會有可能遭遇背叛,受到打擊;但是只有通過他者信賴,對別人進一步加深關係的勇氣之後,人際關係的喜悅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悅也會隨之增加。

第三,他者貢獻

首先需要糾正一下,「他者貢獻」的意思並不是一定要「自我犧牲」,「他者貢獻」並不一定是捨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它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以「我」的價值而採取的一種手段。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社會上工作勞動,他者貢獻可以理解為工作和勞動,並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存在的價值。


有的人可能會立刻反駁:工作就是為了掙錢,不付給我報酬,誰會去工作呢?沒錯,金錢是肯定我們工作成績的回報,是對我們勞動的認可。但是有些情形下,即使沒有高額的回報,很多人卻依然選擇為他人做貢獻。

比如這次疫情中,那些挺身而出的醫生和護士們,他們平時默默無聞,只是平凡的你我他。因為防控疫情,他們勇敢的衝在第一線,不計生死,不計報酬,這種精神不正是他者貢獻嗎?有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不是他人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能為他人做什麼,並且積極地加以實踐。

結語

生活中的我們,就像是電影中的幸一,在人生低谷時,難免會自我懷疑,選擇逃避。但是擁有了改變自我的勇氣,人生才有了向上發展的機會。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這三者是不可缺少的整體,有了這三條信念,過往經歷將不會再束縛你。即使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難和迷茫,勇敢選擇接受和改變,才會雨過天晴,人生大放光彩。朋友,請勇敢踏出自我接納的第一步吧!


——感謝閱讀——

參考書籍:《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我是不愛看書的花花晨,記錄感動你我的故事,共同成長,歡迎留言關注。

相關焦點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2007年上映的皮克斯動畫《美食總動員》(又名《料理鼠王》),講述了一隻生活在垃圾堆中,卻擁有靈敏嗅覺和烹飪天賦的小老鼠雷米,在一次被人類追殺的逃離中,意外找到自己廚神偶像生前工作餐廳的故事。雷米選擇隱藏自己的夢想,幫助小人物林奎尼當上大廚,卻遭背叛和嘲笑,但它不畏懼被討厭、嫌棄,直面外界評價,最終得到了尊重和自我實現。
  • 阿德勒心理學博士瑪麗娜關於「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分享
    2018年11月5日,由國際阿德勒心理學博士瑪麗娜·布魯斯丁和三有成長聯合創始人張婷婷導師聯合開啟關於「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線上分享!當我們去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和其他學派不一樣的地方是,阿德勒心理學其實是一種生活的哲學。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世界三大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榮格和阿德勒。讀弗洛伊德的作品,你就會理解到在潛意識裡的因果聯繫。而阿德勒的著作則引導人們認識過去與未來之間的因果聯繫的假象。1911年,阿德勒被迫離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同時帶走了幾位親密的同事,他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拍桌子決定要成立一個新的團體——自由精神分析協會。他們想要更多的自由,想要打破原來精神分析的框架與束縛。1913年,這個團體更名為「個體心理學學會」。阿德勒開始稱自己的理論為個體心理學。
  •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著):所有的痛苦來自於人際關係
    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知道阿德勒的人都知道,阿德勒寫過一本非常著名的《自卑與超越》,憑藉著自創的個體心理學,在心理學論壇上獲得一席之地。不同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榮格的集體心理,阿德勒將心理學研究轉變為追求自身的改變和卓越。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新課到|阿德勒心理學工作坊·初階
    •   「鼓勵」為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什麼是真正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常常提到的「社會情懷」到底是什麼呢?• 「社會情懷」和歸屬感、價值感有什麼聯繫?•   上方卡—「生活態度取向」對人有什麼幫助?•   正面管教中那些簡單易行的方法背後支持的心理學背景是怎樣的?
  • /啄木鳥與雨/
    今日電影推薦:《啄木鳥與雨》 這部電影在平緩的故事中,帶著獨特的態度。一個伐木工人和一個年輕導演,看似毫無交集的兩個人,卻治癒著對方,因為他們都堅信即使雨天,天空也終會放晴。電影裡的伐木工人每天過著簡單重複的生活,因為一次悄然地遇見,他開始有機會對電影藝術發揮自己渺小的見解。
  • 文藝輕喜劇 | 啄木鳥和雨
    《啄木鳥和雨》是一部由衝田修一執導,役所廣司 / 小慄旬 / 高良健吾主演的一部喜劇類型的電影。畫風好喜歡啊啊啊!!
  • 啄木鳥和雨 キツツキと雨 (2011)
    類型: 喜劇官方網站: kitsutsuki-rain.jp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語言: 日語上映日期: 2012-02-11(日本)片長: 129分鐘又名: The Woodsman and the Rain / Kitsutsuki to ame啄木鳥和雨的劇情簡介 · · · · · ·  寧靜的山村進入雨季。
  • 豆瓣7.8《啄木鳥和雨》:終此一生,我們活著就是為了追尋「自我」
    第三種人的狀態,介於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他好像知道人生方向,但是他經常懷疑自己,也很容易被別人影響,以至於迷失自我。《啄木鳥和雨》的主角幸一就是第三種人。幸一,新人導演,生性靦腆,優柔寡斷,在攝製組裡毫無威信可言。導演專屬的那把椅子,他從來不敢坐上去,覺得自己沒資格。
  • 《啄木鳥和雨》|大叔與導演,一場相互治癒的生命之旅
    後來大叔還在他們拍攝的電影中出演了喪屍,由此,開始了岸克彥大叔與新人導演幸一的互相成長之路。影片獲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這算是對《啄木鳥和雨》這部電影的一個肯定。雖然這個故事並不鮮見,格局也不大,但小格局,平常事,卻更深入人心。
  • 阿德勒的心理學
    這時,與他出生在一個時代,三大心理學家中的第三位——也是最桀驁不馴的一位,阿德勒,在不懈的探究和實踐後,開始公開反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協會。與「決定論」正相反,他提出了「目的論」。一般人認為,這個人無法走出一扇門,是因為他過去遭受過一些心理創傷,比如父母的不和、對自身相貌的自卑、對成績的不滿足。
  •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摘錄
    個體心理學將這種為了達成人生目標的一致性行動稱為「人生風格」。現在再回來談談正常人——這類人是我們用來衡量一類的標準。正常人,指的是生活在社會裡的個體,過著調試得宜的生活模式,不論他們有無意願,社會都會因為正常人的努力而獲益。而且,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正常人還具備足夠的精力和勇氣,能積極面對問題和困境。多關心他人,從自身的牢籠中脫逃出來。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你用「我之所以不能談戀愛是因為我一見到人就胡說」來逃避。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自卑補償:因為自卑,所以奮力追求卓越,補償缺憾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中,自卑與補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個人追求優越的基本動力;追求優越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核心,也是支配個體行為的總目標。在阿德勒看來,人類雖然有自卑的原始基因,但它是人的行為的原始的決定力量或向上意志的基本動力,是隱藏在個體背後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不是弗洛伊德的性,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使自卑感成為人類心理上的負擔,成為人類精神上的壓力。
  • 知樂日記:阿德勒的書《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文:知樂 圖:網絡 音樂歌單: 昨天晚上看到老高的視頻分享了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介紹 讓我驚喜的發現 他的心理學觀點幾乎全是靈性語言
  • 阿德勒心理學雖好,但小心用錯了地方
    用電影的語言表達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這裡是羊梨拆書之《被討厭的勇氣》系列節目第十六集。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第二夜:一切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1,為什麼我們會討厭自己?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於和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於和「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較。3,為什麼我們會感到不幸?因為我們不知道:人,其實不需要和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成長超越自己就可以。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工作坊首次登陸大銀川-兒童心理及教育研究者的必修課
    現代暢銷書《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的作品也反映出阿德勒思想,聞名全球的人際關係學家戴爾·卡內基也曾經說過:"阿德勒是位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真理往往精簡、不隨時代改變。阿德勒認為,個體心理學可能是針對「人類生活問題」進行解答、最一致的心理學理論。
  • 豆瓣9.0《小森林》:從阿德勒心理學看日式生活美學後的心靈自愈
    整部影片看似簡單、明快,用美景和美食治癒人心,凸顯的是人們對生活、自然以及人本身的敬畏, 實則在這些清新美好的日式生活美學的背後蘊藏了一些簡單但深刻的人生哲理,給人帶來心靈和思想上的雙重洗滌和啟發,讓人久看不厭,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