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樂日記:阿德勒的書《被討厭的勇氣》

2020-12-26 騰訊網

被討厭的勇氣

文:知樂 圖:網絡

音樂歌單:

増田俊郎 - 小春日和

四季音色 - 輕風

風潮唱片 - 落花

梁邦彥 - 風の誓い

Kevin Kern-Water Lilies

今天是沒那麼困的一天

太陽也開始在這個城市上空恢復他的光彩

傍晚帶著相機記錄了下了這一刻

不過今天是唯一記不住夢境的一天

在晚邊的時候,

有同學也和我說到夢的話題

透過我最近的夢

我發現經由夢獲得的能量和支持

讓我獲得了一個很清晰的視野

比如我們生活所需要的,

就是經由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感覺而已

心裡有什麼樣的夢,

就會產生什麼的戲劇人生

以前只是發生在靈性的頭腦裡

而最近這樣的感覺幾乎是時刻和當下同在的

讓我覺得當下的世界也是一個夢而已

而當下的夢境世界在進行全新的進化

身體就是一個大大的箱子

裡面承載了很多的次元

今天看到一句話說:「夫妻如果是為對方而活著的話就會很痛苦」

我想如果夫妻是為了一個共同夢想而結合的話呢?

比如下面這樣:

活出五維度版本的自己,成為一個新世界的榜樣

我的存在的意義,就是讓對方成為她最真實的自己

我發現哪怕只是微信上的聯繫

也是很容易創造出那種氛圍的

形成一種能量上的支持

我現會練習用這樣的方式和人互動

昨天晚上看到老高的視頻分享了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介紹

讓我驚喜的發現

他的心理學觀點幾乎全是靈性語言

而且也正是我當下所需要的

下面的文字來自於他書中的句子

我摘錄中其中精華的部份

下面為大家分享我的學習

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

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不能獲得自由

世界很單純,人生也一樣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

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

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

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

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

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

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

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跟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 的時候

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愛

沒有自卑感

也不必誇耀自己的優越性

可以處於平衡、極為自然的狀態

真正的愛,就是這麼一回事

不是我們被限制,讓我們不能做

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選擇不做

不用辛苦地活在別人的期待裡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

不完美也沒什麼不好

這樣才有人味,也是可愛之處

人生是不斷與「理想的自己」進行比較

而非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下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而是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

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

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

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

世上的父母總是說「為你著想」之類的話

但是,父母們的行為有時候很明顯

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虛榮又或者是支配慾

也就是說,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

正因為察覺到了這種欺騙行為,孩子才會反抗

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

如果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係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

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

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追求優越性」的人應該是在同一平面上

是自己不斷超前邁進

而不是比別人高出一等

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

捨棄真正的自我

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在人際關係建立中

將「對他人無條件的信賴」作為基石

即便由此遭到別人「背叛」

但決定背不背叛是他人的課題

同樣,如果不想與某人搞好關係的話

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徹底剪斷關係

因為剪斷關係是自己的課題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

但可以更改主觀的解釋

因為我們都住在主觀的世界裡

脆弱可以作為武器

用在人際交往中

利用和控制其他人

最好的例子就是嬰兒

所有的人類都是活在主觀之中

只要改變自己的看法

世界就會改變

從那一瞬間開始

人就能獲得重生

世界簡單的令人驚奇

但是,人總是用自己賦予的看法和想法

主觀地將事情複雜化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人際關係

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

那麼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的認定

人生不是取決於命運和過去的創傷,而是你的思考方式

縱使被說壞話、被討厭,也沒什麼好在意的

因為「對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對方的課題

主張的對錯與勝負毫無關係

如果你認為自己正確的話

那麼無論對方持什麼意見都應該無所謂

但是,很多人都會陷入權力之爭

試圖讓對方屈服

正因為如此,

才會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等於」承認失敗「

如果遭人當面辱罵

我就需要考慮一下那個人隱藏的「目的」

當自己被對方的言行所激怒的時候

也要認清對方是在挑起「權力之爭」

我在想要表揚他人的時候

心中多少也會有些」操縱「意識

企圖通過說一些恭維的話來討好上司,這也完全是一種操縱吧

反過來說,我自己也因為被某人表揚而被操縱著

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存在「競爭」

那人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

承認錯誤、賠禮道歉、退出權力之爭

這些都不是」失敗「

人只有在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賞罰式教育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

「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

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就做壞事」

如果意識到競爭或勝負

那麼勢必就會產生自卑感

因為常常拿自己和別人相比就會產生「優於這個

輸於那個」之類的想法

而自卑情結或優越情結就會隨之而生

愛是一種決定

下決心愛,與任何人都有可能產生愛

晚安,喜悅

知樂

2020.6.11

相關焦點

  • 讀書筆記: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近期讀到喜歡的一本: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全書又稱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阿德勒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最終因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而分道揚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不完全受潛意識與本性的驅使,其中社會因素與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阿德勒的《超越自卑》,或者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都更加注重一個人自我意識的建立與強大,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連接。
  • 薦書 | 阿德勒: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是真正自由的開始.(下篇)
    這是一本我在短時間內看了三遍的書,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看再看總有新的收穫。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它分享給vin公眾號的朋友們。《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採用哲學家和青年對話的方式,仿佛把我們拉回到了蘇格拉底時代,置身某個小鎮廣場上,聆聽一場思想的激蕩。通過哲學家的口,層層深入,抽絲剝繭,引出阿德勒哲學的要義,讓原本對阿德勒思想難以置信的青年,在經過了五個夜晚的對談後,從迷惘到頓悟,大呼:簡直醍醐灌頂,為什麼我沒有早點遇到阿德勒。
  • 東湖夜讀·為你講書⑤|《被討厭的勇氣》: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如果這是我生命想綻放出美的光彩,那麼,即使有被討厭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往那裡走去。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前段時間,因為疫情持續蔓延,很多人待在家裡遠程辦公。雖然生活上有諸多不便,但是減少了一部分人際關係,也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複雜的人際關係,有時就像枷鎖一樣束縛我們。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接下來,我將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對於成長和追尋夢想的重要性。02從電影的兩個主要角色的視角,看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的重要性《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學家提出了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項理念:
  • 送書活動丨討好型人格必讀《被討厭的勇氣》免費送!!
    送書活動第二期的書籍是人氣非常高的《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這兩本書到底講了什麼呢?弗洛伊德大家如雷貫耳,但阿德勒可能沒幾個人知道,這本書講的正是阿德勒的哲學。可能大家普遍有個潛意識,「哲學」應該都是深奧複雜又晦澀難懂的吧,哲學書有什麼好看的?
  • 「活出生命的勇氣」岸見一郎-阿德勒
    如果找到阿德勒這一派的心理諮詢師,他不會問過去發生了什麼,而會考慮她目前這樣有什麼好處。乍一聽可能沒辦法理解,她這樣還能有什麼好處呢?阿德勒會說,喜歡一個人的時候,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失戀很可能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你用「我之所以不能談戀愛是因為我一見到人就胡說」來逃避。
  • 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
    ★蔡康永、張德芬 陳文茜、曾寶儀、勇氣推薦!★張沛超、胡慎之、動機在杭州 作序推薦!★阿德勒思想擁有改變人一生的力量。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是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執筆與演講,同時還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青年做心理輔導。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譯著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作品。本書由其負責原案。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完成,兩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研究。岸見一郎研究的是哲學和阿德勒的心理學,同時也在精神科醫院為許多年輕人做指導。作家古賀史健的創作風格以對話創作見長,即你問我答的形式,並且對阿德勒心理學思想感到十分震撼,於是便經常拜訪岸見一郎,向其請教阿德勒的哲學。為何要對兩位作者做如此介紹,如果你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明白了。
  • 害怕被討厭,這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的表現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在《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一書中針對害怕被別人討厭這類問題做出了細緻分析。書中提到,我們總是擔心被別人嫌棄、不被喜歡的原因,不是因為對方不好相處,而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一、我們為什麼會缺少被討厭的勇氣?
  •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的「爽」
    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如果你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你會發現,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活著。本書的作者叫做岸見一郎,是一位日本的哲學家。它用一位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為我們通俗地演繹了阿德勒心理學的精髓。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更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 被討厭的勇氣-上篇
    最近看了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我把書中的核心思想適當的進行了提煉總結,將會分成上下兩篇文章。如果時間充足的話,還是推薦拿書一看,因為每個人的共鳴不同,收穫也會不同。這本書主要是以一位哲人和青年的對話形式展開,哲人早期是研究希臘哲學,而後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書中表明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年齡相仿,是平等的研究者關係,後因觀點對立導致關係破裂),主張世界非常簡單,人是可以改變的,並且擁有隨時獲得幸福的能力。
  • 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你的樣子由你自己決定,不受任何人左右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以青年和哲人對話的形式闡明阿德勒心理學。得到了很多媒體人士的強力推薦。曾寶儀的推薦語是:「它期許我這一年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繼續大膽的許下做自己的願望,並勇敢實現它!」
  • 【節日刷片】日劇《被討厭的勇氣》
    那麼,假期刷一部阿德勒神劇吧,找回每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這是《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所揭露的一段發人深省的經典語錄。阿德勒說:「要除去所有的煩惱,唯有獨自一人活在宇宙中。」偏偏那是不可能的。作者由阿德勒的學說,探討了人生種種道理,其中最發人深省的就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必然會有創傷或是不如意的經歷,但其實過去的經驗或是傷害都不能影響你,重點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你所經歷的。」
  • 熬夜看點啥丨陳韻如被討厭的勇氣
    -最近在讀《被討厭的勇氣》,常常會想到今年年初播出《想見你》裡的陳韻如。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但是其實說這句話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是「目的論」的倡導者,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強調「治癒童年」的行為而不是「不幸童年」這個定論,阿德勒認為行為是有作用的,只是過程十分艱辛。《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有關係。
  • 閱讀|《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或許可以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思考。本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呈現。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間一問一答,讀起來像是撥開層層迷霧,頗有種悟道的感覺。但你可以改變的是你的思想,你的脾氣,你的修養…你讀過的書,你走過的路,你經歷過的一切都將會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且由內而外的體現在你的行動和氣質上。所以,用平淡之心去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用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物;用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 被討厭的勇氣|當代青年的人生自救指南
    這是近期熱播的臺劇《想見你》中陳韻如在日記裡寫下的話,她敏感內向、焦慮不安、有著強烈的自卑感,她用悲觀把自己「包裹」起來。她自始自終都覺得自己是「讓人討厭的人」。當看到陳韻如迫切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想要拯救她,因為她的身上多少帶了我們自己的影子,救她也是自救。
  • 為什麼有些人討厭自己?對自我評價比較低?那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昨天晚上,自五一勞動節後又一次拿起了《被討厭的勇氣》,再一次凌晨入睡。上次閱讀了一部分內容,也就是第一章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書中的見解是我們的不幸是我們自己造成,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薦讀: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除了專攻哲學以外,同時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古賀史健,1973年生於福岡,是一位文學作家,他們合作出版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著名的書。阿德勒心理學會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很多人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反而是因為『不想走出去』的目的,製造出不安的情緒作為手段,這被稱為『目的論』。」這是一般人都會在不自覺中行使的手段,只是在於嚴重或輕微。阿德勒明確否定心理創傷,因為他提倡無論任何經驗,本身都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
  • 走出抑鬱症必讀書籍之《被討厭的勇氣》
    書中「課題分離」的概念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也是徹底告別玻璃心的秘籍。但書中有很多極端、分裂、過於理想化的觀點,需要帶著批判思維閱讀,對於人格不夠成熟的人來說,誤導大於啟發,如果把這本書視為人生指引書,你會發現初讀時振奮人心,實踐時寸步難行,並且很有可能會變得更加被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