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和常建都是盛唐的著名詩人,王維早7年出生,也比常建早4年離世。王維是大唐公認的才子,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還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
常建的詩作本來不多,更沒有王維那樣光芒奪目。他長期仕途失意,更具羈旅愁苦,卻經常在詩歌中表達其淡泊情懷。
唐代時禪宗已經盛行,從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逐漸地受其影響。士大夫們寒窗讀書時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但是因為宦海沉浮,加之個人不斷感悟修行,也逐漸地以接近佛禪為榮。下面介紹兩首禪意濃濃的唐詩,令人神清氣爽,更覺異曲同工之妙。
題破山寺後禪院
唐代: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這首詩是常建的代表作,作者在一次遊破山寺後院時,偶然間有感而作。破山寺即常熟興福寺,修建於梁代,是一座著名的古寺,經常有各方遊客慕名前往。詩人遊玩了後禪院之後,深感其幽靜恬淡,於是即興賦詩。
前兩句點題,並指出時間。中間兩聯最為膾炙人口,曲徑通幽、繁花靜放,還有鳥聲潭影、詩人悅心,真乃水令人遠、動中襯靜,一幅恬美的寺院風景圖。最後一聯表達惟聞鐘磬,更顯靜謐異常。詩人在此稍作休憩,山容鳥語,處處令人靜心。
詩人於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松林,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花木繽紛、意境優雅,顯出一種詩意的境界。
明媚的陽光,使飛鳥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更蕩滌著人們心中的汙垢。而餘鐘磬音,也如清澈的潭水,可寄託遁世無門的超脫情懷。
過香積寺
唐代: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裡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
王維的作品非常具有清微淡遠之味,此詩寫作者赴寺道中的山景,卻從側面描寫周圍景物,進而烘託山寺之幽勝。詩人先寫路途遙遠,「數裡入雲峰」,立刻給人一種神秘和虛幻的感覺。
詩人一邊攀登,一邊描繪途中景物。古木夾道、寂無人跡,山泉遇危石阻擋,就吞吐盤薄而下;烈日當空、萬松濃蔭,反覺清涼無比。
詩人採用這種襯託對照的手法,非常高妙,令人印象深刻。而鍊字方面,一個「咽」字、一個「冷」字,更感到山中見聞仿佛清絕塵寰。
最後兩句又歸到山寺,「薄暮空潭曲,安禪製毒龍」,同時也見出禪理高深。 安禪,即安靜地打坐,指佛家思想;毒龍,比喻世俗人的欲望。佛法可以製毒龍,也能克制心中的慾念。
縱覽這兩首禪詩,常建抒寫寺中靜趣,王維歌詠寺外幽景,皆不從本寺落筆,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可謂異曲同工之妙。詩人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境,形成一種孤高幽僻的意境。作者不說禪意,而禪意也盡在字裡行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