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最有溫度的自媒體
主編蘇小叨:貪玩毒舌,愛叨叨!江湖人稱叨姐是也,深愛蘇州這座城市,抱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致力為每一個在蘇州打拼的人,提供最新鮮的資訊和最牛逼的福利活動!
合作/ 交朋友,請召喚蘇小叨:suxiaodao0505
《吳越春秋》記載:欲東並大越,越在東南,故立蛇門以制敵國。
在伍子胥所建的蘇州八城門中,有一個叫做蛇門,不過和閶門的繁華,平門的熱鬧相比,這裡卻是被蘇州人遺忘的角落。
▲ 今日蛇門城門和城牆
蛇門是蘇州最初建起來的8個城門中,唯一一個沒有遺址的地方。
蛇門最初究竟是如何被毀的?是不是桂花公園裡的那段新恢復的城牆就是古代蛇門的位置?或者還有其他什麼地方呢?蛇門城樓上那塊碑,到底去哪裡了?
▲ 桂花公園的舊城門也被人稱為蛇門
蛇門迷蹤,倒顯得撲朔迷離起來。
蘇州人對蛇,一直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敬是因為有對蛇的崇拜,認為蛇,是家裡的守護神。
▲ 農曆癸巳年「金蛇舞春風」展覽
記得小時候搬家,都是住了百年以上的老房子,床板一掀開,一條大蛇盤亙在床底,這是「家蛇」,是萬萬不能去驚擾的,更別提打了,這種蛇,一般都是無毒的,以吃老宅子裡的老鼠為生,和家人倒是和平相處的。
▲ 蛇盤兔剪紙,有越過越富之意
在婁門外,有一座蛇王廟,民間四月十二,為蛇王生日,這一天蘇州人要為蛇王舉行廟會,一是去燒香,二是請一張字符回來,貼在門上,可除蛇患。
▲ 東園北大門進門處的石亭,供奉著蛇王,民間用來紀念600多年前的方孝孺
不過,蛇門,和真實的蛇,其實沒有多大關係。按照天幹地支,城南巳位,在生肖中屬蛇,這個門,也被稱為蛇門,這是春秋古城八門中,唯一一個用動物來命名的城門。
▲ 蛇門城樓
據說當時的城門上,還真懸掛著一條木蛇。一定得是木頭的,因為在五行中,巳屬木。
▲ 遠處的蛇門與護城河
伍子胥建城,從來不是無緣無故。
當年的吳王闔閭是意氣風發的,吳在辰位,屬龍,自然想要壓制住越國,於是,有了蛇門,蛇門上放一條木蛇,頭向內,表示越國臣服於吳國。
▲ 吳王闔閭向越國復仇
歷史的進程,總是讓人唏噓,最終吳國被越國所滅。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等的,就是破城的這一刻。
▲ 蘇州城牆博物館內記錄著蛇門的故事
很難想像,當他率兵從蛇門進入這座城市的時候,抬頭看見這條木蛇橫亙在城門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了,「伐宗廟,掘社稷」,「城郭丘墟,殿生荊棘」後,這座充滿強烈政治色彩的城門,安能讓它屹立如舊麼?
▲ 蛇門城牆
反正,蛇門成了所有城門中,最短命的一個,在宋人的《平江圖》裡,就已失去了蹤影。
▲ 平江圖碑
其實,蛇門不是沒有重開過。比如蘇州郡守中,最有政績之一的範仲淹,就重開過蛇門;南宋時,也有多人建議重開蛇門。
▲ 蘇州火車站的範仲淹雕像
盧熊《蘇州府志》記載:「紹興間,胡舜申謂『東南長生之水由此門(指蛇門)入,不可堵塞。』乾道初,秘閣沈度,淳熙二年,修撰韓彥古,皆欲開闢之,不果。」
▲《蘇州府志五十一卷》廬熊撰,據明洪武12年抄本影印
大概是因為蛇門這個位置,對於蘇州城來說,實在過於荒涼,這裡一直是蘇州城外的亂墳崗,三國的孫策墓,就在這裡一帶。
▲ 倒閉已久的蘇州染絲場,據傳是孫策墓
民國時代蘇州發展實業,在這裡造了蘇綸廠,但職工上班卻是個問題,兩條腿是走不到的,必須要在胥門坐上40分鐘的船,才能到達。直到80年代初,這一帶,住的都是船上打魚的漁民。
最初蛇門究竟在哪裡?這大概是讓很多文史專家們糾結的問題。
▲ 蛇門水城門
竹輝橋下的桂花公園裡,有一段古城牆,1998年公園建成的時候,也把城牆修葺一新,很多人都說,這裡便是古蛇門了。不過,查查資料,倒是有些迷糊了。
▲ 蘇州城牆一角在古城東南覓渡橋對岸,相傳乃蛇門遺址
按照按古代十二時辰方向排列,巳(蛇)在五點鐘方向。《吳郡志》所錄胡舜申《開胥蛇門議》中記載道:蛇門在城之巳方,故以蛇名,蛇門直南正對吳江運河,吳時欲以絕越,遂不開東南門,即蛇門也。
▲ 桂花公園內的築城像
從這裡看來,蛇門在蘇州的東南方,即現在的桂花公園裡似乎是合理的。
而從宋代繪製的《平江圖》裡來看,在近似的位置,我們發現了一個叫做「赤門灣」的地方。
▲ 從垛口處看覓渡橋
有人說,這裡並不是古蛇門的遺址,而是一個只存在了很短時間的赤門遺址。《吳門表隱》中提到赤門時稱:「赤門,自燕家橋直南,唐時塞。門外接覓渡橋。今盤、葑間有赤門灣。」
▲ 透過橋孔可以看見邊上新建的覓渡橋
赤門也是一個「短命」的城門,文史資料中只見零星只言的記載,年代較早的《吳地記》說:「匠門南三裡有葑門、赤門。有赤闌將軍墳,在蛇門東。陸無水道,故名赤門。」
▲ 赤闌相王廟
赤闌將軍墳,就是相王墳,這位赤闌將軍,名黑莫郝,時任南面討擊將軍,當時是伍子胥手下的一員大將。
▲ 相王路,原稱相王弄
還有一種說法,蛇門,其實就在今天第一絲廠對面的河邊。
我們在《蘇州老街志》裡看到一張《吳縣城廂圖》,在這張畫於1940年的地圖上,居然標有蛇門的位置,看上去應該就在今天的人民橋北堍東面約500米處。
▲ 吳縣城廂圖
在這張地圖上看,蛇門並沒有獨立的城樓,只有一個小門,正對著南面的日租界青暘地,北面還有一條蛇門路,其中南段大致在今天的養蠶裡一村一帶,西段大致在今天的竹輝路一帶。
▲ 竹輝路上的桂花公園內景
不過這真的是蛇門舊址嗎?誰也不能打包票。
▲ 如今桂花公園中的「蛇門」
畢竟,離開蛇門堙滅的時間近千年,在南宋的《平江圖》和其他地圖都沒有標,這樣突然冒出來的蛇門,除非有更多的佐證,才能證實,這裡就是古蛇門的遺址了。
1952年建人民路開南門時,曾在城牆下挖得一方界石,上書「蛇門」兩字,很多人都親眼目睹。而此前,據說日本人也同樣發現過一塊寫「蛇門」的石碑。
▲ 民國《吳縣誌》標註的古蛇門方位
上世紀40年代初,日寇佔領蘇州,在城南青暘地圈了一塊地,作為租界,但是,因為沒有橋梁,交通不便,想在租界上的孫策墳(南門路蘇州第一絲廠附近)對河處搭橋通行。
▲ 青暘地大致位置
在拆除城南的城牆時,曾挖到過一塊刻有「蛇門」字樣的石碑。
在日本的文化裡,蛇是不祥之兆,日本人打消了拆城牆的念頭;並且把已經拆掉的城牆重新修好,只在那裡開了一個小城門,還把蛇門城額放置在城門門楣上。
▲ 夜色下的蛇門
這兩塊石碑,成了敲定蛇門最終方位的最好佐證。
不過是70年前的事情,比起蛇門2500年的歷史,自然近多了,但,石碑卻消失了。
據說,在南門附近出現的蛇門石碑,被周圍居民搬回了家,從此不知所蹤。
▲ 城牆平臺
而日本人發現的那塊石碑,倒是一直放在了城門上,直到「大躍進」,全國人民大煉鋼鐵,砌高爐需要大量磚頭,人們把目光盯上了這千百年來無人問津的古城牆。
隨便搬,免費。
▲ 城牆西側殘坡
一下子不知從哪裡湧來許多船隻,天天到那些殘存的古城牆下拆運城磚:那塊日本鬼子所發現的蛇門城額,極可能連同城磚一起被搬走,多半是被砌了高爐,也可能被哪家農戶砌進了房屋甚至豬圈。
▲ 花枝掩映下的城門
從此,蛇門周圍,連城牆也一併消失了。
雖說當年的蛇門早已不見蹤影,今天的蛇門重建於1998年。但那雄偉的城樓、綿長的城牆,仿佛仍在述說著伍子胥建蛇門的故事。
城門裡的蘇州,
這一站,
我在蛇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