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年少時代

2021-02-09 樅陽在線

「一天一天的長大了,一年一年的遺忘了,一步一步成為年少時代無法理解的大人,是否到最後,我們還能唱一首歌,把這一路的風景,寫成天邊永恆的銀河。」

千百個日子,我同此時一樣坐在桌前,從卷帙浩繁的山海之中,抬起頭來,仰視著一片不算蔚藍的天空。偶爾有幾朵白雲飄過,卻也只是打了個照面,正如滄海中的一滴,不起半分波瀾。日日不變的,除了寫不完的作業,長不完的青春痘,笑不完的淚水,便是這片被窗簷遮擋住的一角的天空。它是最靜的,亦是最動的。它風吹不興,卻使人意興遄飛。它是想像的產物,與真實作了個結合,誕出最荒謬的奇談。


這份安靜,使我聯想到一個毫無特色的下午。那個晴朗明媚的天,漏下寸寸金光,從校園行道樹斑駁的葉間窺視,不言,已悄然明晰你的心。我從校門邁入,一步一步踩著那光影,即使只盛著一個小小的圓,也是整個世界。我輕輕地觸動它,仿佛分享一個不與人知的秘密。年少的女孩,心思透亮,只願周遭光明,願尋著一點一點的陽光的暖,也能在心上開出一蓬聖潔純白的蓮。行走中,我伸出手,想用手掌的須臾承載滿心的日光。果然,指尖暖暖的,竟有一絲觸電之覺。驀然地想到,若是幾十年後滿載成熟與蒼老的我回到這裡,會否認得當年手掌下的一片陰涼?而此刻停下腳步,駐足於人群中暢想的我,又可曾記得「人潮經過又離去,只有你在原地」的蒼涼?只是上學路上一瞬間的思緒,卻仿佛急急透射出一個真理:沒有感動能永遠凝滯,沒有時間能停止不行。領悟了,卻有無力的錯覺———不朽難存。瞬間,心蒼老了許久,飛思轉回窗前:明媚的天,這也是你要輕輕訴說的嗎?


這份訴說,又牽引出了一絲絲惆悵的感受。記起校園廣播站,總在學生邁入校園之際奏響歌聲,或哀婉,或歡快,或調皮,或感動。伴隨著班級中喧囂的聲音,渾雜成一首樂曲,飽含青春氣息的樂曲。這些歌曲,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是無足輕重的,而我樂於逆而行之。不愛吵鬧,卻愛那固執唱出的音符。有時,寧願獨處於走廊之上,讓教室牆壁作一天然屏障,隔絕開浮生喧譁與我心獨寂。那一句一句動人的歌兒,是播送者情感的傳遞,更是傾聽者全心的接收,這份傳遞,猶如月夜蓮池上的一個清涼的夢,霧般朦朧美好,卻又有風的清澈感動。歌不同,人心亦不同,那一份珍貴的情感便要失去了。


這份感嘆,卻是在年少時代常有的,常愛坐在跑道邊,看操場上揮汗如雨的人們。學校中的幾十位體育生便常是主角。他們身著單調的運動裝,認真沉浸於訓練中。風雨無阻,寒暑不侵,臉上的汗水未曾間斷,奔跑的速度從不減緩。明明是同齡的少年,他們的臉上卻多了些堅韌與頑強。猶然憶起曾經一次放學頗晚,匆匆趕回家路過操場時,仍有一女生在暮色冥冥中咬牙堅持,她單薄的身影在偌大的操場中顯得如此邈小,但形象卻高大了起來———是多少個這樣寂寞努力的時刻,才造就了日後排山倒海般的喝彩。放棄了華美服飾。放棄了歡樂休憩,放棄了年幼嬌氣,才扛得起未來的形狀!如此的拼搏,如此的犧牲,如此的無悔。我想那些於高三燈火下徹夜靜讀學長學姐們懂得,那些一次次被成績挫敗卻從未放棄堅持的同學懂得,每一個擁有年輕體魄和倔強之心的人都懂得。因為這是年少時代,是不怕受傷,不怕失敗,沒有後悔只有無畏的勇敢的青春。熱血與堅持,衝擊於追夢人心中。多年之後,亦會感謝當初那個自己。


三個鏡頭,三段青春,都被悄悄匯入了頭頂這片天空裡。雖然學業束縛我坐於窗前僅得一角天空,但心不可被困,神可隨眼前這無垠一起延伸,由這些點滴卻珍貴的碎片,組成完美或不完美的年少時代,屬於自己的年少時代,一直通向名為未來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創作觀:文學創作史上的時代明珠
    導語:南北朝時期,文學開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門類,往往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時刻,人們的思想精神得到自由,於是多元化的文學創作觀開始興起,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以鍾榮《詩品》為首的對於文學創作觀進行分類分析的文學書籍,這些書籍的產生使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這個時期的文學成為了歷史上的一顆明珠,滋味說,三義說等等都給予了文學創作不一樣的靈感方向
  • 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 "+"出網絡文學新時代
    原標題: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搭建優質融合平臺——「+」出網絡文學新時代 根據CNNIC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4.06億。在網絡文學1.0時代,讀者、作者、作品實現了全面爆發。 在這種背景下,網絡文學急需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高峰。這不僅要求新時代下網絡文學要捋順產業鏈條,以更加融合的姿態來推動產業發展,也要求網絡文學立足當下,多出反映時代脈搏的精品力作。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小時代》凡爾賽文學集大成者
    今天閱讀社也來推薦一下凡爾賽文學的經典文學作品。首先什麼是凡爾賽文學?百度百科這樣介紹到:凡爾賽文學,網絡熱詞,指通過先抑後揚、自問自答或第三人稱視角,不經意間露出"貴族生活的線索。因為凡爾賽文學爆火的「蒙淇淇77 」的文風正是正兒八經地道極了的凡爾賽文學。
  • 《時代文學》冬季(博興)讀書改稿會成功舉辦
    合影留念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於淋凡 高夢君 濱州報導  12月15日上午,由《時代文學》雜誌社、博興縣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縣文化館、縣圖書館、縣作家協會承辦的2020年《時代文學》冬季(博興)讀書改稿會在博興縣成功舉辦。
  • 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中新網天津11月17日電 題:碎片化閱讀時代,百花文學獎緣何長青?  中新網記者 張道正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碎片化閱讀,文學不再是唯一精神的產品,有評論家認為,文學作為社會文化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
  • 王蒙: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
    「我想告訴大家,任何時候我們都離不開文學。」王蒙表示,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正因為如此,所以儘管自己已經86歲了仍筆耕不輟,依然是「一線勞力」。去年疫情期間,王蒙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雖然歲數大了,但他還是不願意讓時間虛度,為此專門寫了一篇《2020年的春天》,記錄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
  • 泛娛樂時代,粉絲經濟升華文學價值
    《小時代》系列在豆瓣的評分不高於5.0分,但4部電影票房累計18億元,撐起這系列IP的是導演、原作者郭敬明的粉絲。目前小時代電影的貼吧有32萬人活躍,他們討論劇情,反覆去電影院「刷片刷票房」,把這部電影做成「粉絲經濟」的實例。網絡作家風凌天下靠作品和讀者們交流,粉絲群體被稱為「風神教」,他們靠貼吧、QQ、微博聚集在一起。
  • 臺灣文學全盛時代 文學家扮演重要角色
    核心提示:臺灣在五六零年代,文學活動非常蓬勃多元,像白先勇、余光中,或者是鄭愁予、楊牧,他們這一群在臺灣五六零年代,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他其實可能早上醒來,報紙的副刊,或報紙的專欄,很多談論的就是文學活動。
  • 抗美援朝文學:民族精神的時代表徵
    抗美援朝文學成為新中國文學的磅礴開篇之一。對於這場持續了三年零一個月、發生在東北亞半島上的帶有國際性的區域戰爭的文學寫作,牽動了一個民族的眼光和神經,屬於新中國成立伊始的第一場大規模政治性文學生產活動。
  • 第一屆次時代文學大賽獲獎名單
    就像我們平時徵稿選中的作品,不管點擊多少,我們都要付稿費,即便稿費不多,也要給,這是次時代文學的原則。是比賽就要有第一第二,就像學校考試,即便都不及格,也會有班級第一第二,即便都90分以上,也會有第一第二,參加比賽就必須面對結果。但我想說,結果並不是那麼重要,在寫作品,修改再修改,投入郵箱,等待回信,發表時刻,得到讚賞和好評,分享給朋友······過程中帶來的快樂比結果更值得紀念。
  • 推動新時代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建構
    北京大學中文系謝冕教授以親歷者的視角,回顧並闡述了他對當代文學批評的理解和看法。他從四個方面對70年來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探索進行了梳理:一是文藝批評的方向調整,當代文藝批評隨著時代前進不斷豐富研究方向。二是文藝批評的理論資源。
  • 被豆瓣4.8的《小時代》:郭導S卡背後的青春文學
    筆者最想談一談的,則以郭敬明為標誌性的10年前的青春文學,橋歸橋、路歸路、且讓筆者冒著挨槍子的風險,說一說自己對於這類文學的看法。《小時代》其實是富有時代感的疼痛文學作品,雖然不能大言不慚的說《小時代》就是青春文學的鼻祖,但是可以這樣說,10年前的文學市場,被郭敬明為首的疼痛青春
  • 12分鐘就能看完一部近百萬字文學巨著的媒介時代,文學及其批評如何...
    ,一方面意味著我們的寫作中故事和寫作技術之間的分離更為顯著,這可能對過分追求技術的寫作帶來了一種正向衝擊,「也就是說,我們時代的文學敘事有一種向故事回歸的趨勢,寫作的情節性、戲劇性、完整性的追求會更為突出。」
  • 2020南京文學季 青春寫作與時代共情共鳴共美
    南京,是世界「文學之都」;《青春》,是南京的文化名片。提到南京的文學,就不得不提《青春》,「青年寫、青年讀,面向當代青年,為無名者鋪路,培養文學新人,用優秀作品鼓舞人」,這樣的辦刊宗旨,讓這本傳統文學期刊收穫了一代代作者和讀者。時隔35年重啟回歸的第六屆「青春文學獎」,更是讓世人矚目。
  • 「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文學現實題材主題徵文大賽揭曉
    書寫時代風華,描摹人世煙火 22部獲獎作品體現出作者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深入生活,紮根現實的創作精神,他們用網絡文學作品觸摸時代脈搏、抒寫時代風貌、記錄人民生活、彰顯不同凡響的中國精神、中國風採、中國力量。
  • 葛紅兵:文學作為主流的時代已經過去 - 熱點推薦 - 湖南在線...
    」  文學好比自行車影視好比汽車文學已經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藝術樣式了  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文學生態下,王光東認為,一些很好的作品,可能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發掘出它的價值。 「我們評價文學到底要用什麼樣的標準?現在評價文學的標準比較多元化,每一個人對文學作品的評價標準和看法都不盡相同。統一的文學標準不存在。
  • 跟賈平凹回故鄉《文學的故鄉》央視首播
    紀錄片《文學的故鄉》深度聚焦中國當代文學和作家,以紀實影像為載體尋找文學的發生與萌芽,跨越秦嶺和黃河,跟蹤拍攝賈平凹、莫言、阿來、遲子建、畢飛宇、劉震雲6位作家回到故鄉、回到文學現場的歷程,講述文學背後的故事。該片首集走進秦嶺深處的棣花鎮,跟隨賈平凹尋訪他出生的祖屋、《秦腔》裡的清風街以及《高興》裡的原型——劉高興,為觀眾還原文學作品中的實景,走進文學的故鄉。
  • 金宇澄:文學能把時代表情留存下來 | 上海明日談話
    攝影/王寅  金宇澄  作家  文學能把時代表情留存下來,  否則我們只剩粗線條的歷史框架小說以傳統話本形式為結構、改良滬語行文,意在借用傳統,洗刷衝淡西方文學施於華語文學創作的影響。而娓娓道來的敘說口氣和姿態,是本雅明所謂不疾不徐話說從頭的古老講故事方式。
  • 新書推薦丨臺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得主新作,講述一份奇特的年少記憶
    這話不無道理,年少時期的經歷往往對一個人的影響很大,甚至可能影響一生。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本散文集,名叫《童年不會消失》,裡面說的便是關於作者草白——臺灣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獲得者,記錄下的她在年少時期遇見的人,看到的景,度過的日夜,展現了悲傷與喜悅、荒誕與滑稽等內心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