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前不久,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應邀來到廣州黃埔書院進行主題分享。「我想告訴大家,任何時候我們都離不開文學。」王蒙表示,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正因為如此,所以儘管自己已經86歲了仍筆耕不輟,依然是「一線勞力」。去年疫情期間,王蒙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雖然歲數大了,但他還是不願意讓時間虛度,為此專門寫了一篇《2020年的春天》,記錄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
疫情期間「苦中作樂」
雖然已86歲,但王蒙依舊精神矍鑠。2019年9月,王蒙獲得「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前夕,本報記者當時曾在北京見過他,與那時相比,如今白頭髮似乎又略微多了一些。王蒙透露,自己現在每天都會堅持到樓下散步,此外還堅持半冷水洗澡,並且喜歡遊泳,這就是他的「長壽秘訣」。
王蒙坦言,去年疫情期間他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但歲數大了,也不可能去到抗疫一線,但他還是覺得要做點什麼,不讓時間虛度。為此他專門寫了一篇《2020年的春天》,記錄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除此以外,由於疫情期間要減少外出,王蒙和家人也學會「苦中作樂」,很多個晚上,一家人都會在家庭微信群裡進行「歌詠比賽」,他的3個子女都一起參與進來,其樂融融。「我把所有會唱的紅歌都唱了一遍,還有一些世界名曲我也會唱。孩子們都說爸爸你可真厲害,但他們有他們的優勢,他們用手機軟體能調出伴奏音樂來,比我的技術高,唱完了我們還要互相打分。」王蒙笑著說。
而當王蒙在臺上演講時,記者就坐在觀眾席上他妻子的座位後面,演講前,臺下的妻子向他揮揮手,王蒙眼中含著笑意點了點頭。這位八旬老藝術家依然享受著自己甜蜜的愛情。
「文學是藝術的硬通貨」
在王蒙看來,文學是不會滅亡的,文學仍然在一切藝術形式中居於特別重要的部分,文學不但是文字的藝術,也是思維的藝術。在講學現場,王蒙旁徵博引,展示了自己文學大家的功底和風範。
王蒙表示,儘管現在很多人看手機,但文學是藝術的硬通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他認為文學也創造著生活,比如懂文學可以教人談戀愛、寫情書。「如果沒有文學,愛情還能剩下什麼呢?只剩下動物的本能。」他幽默地說,「通過文學的閱讀,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智商、情商,各個方面的知識,改善我們的品德,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作用太大了,你怎麼估計他的作用都不為過。」
「我不懂粵語也愛看粵劇」
王蒙語重心長地表示,在今天,我們要創作出人人都懂的、點擊率和票房高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但更要有尖端的、能代表我們時代巔峰的高級作品,不能永遠停留在文化快餐的水平上。「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水平上,上無法對祖宗,下無法見兒孫。」說到這裡,王蒙提高了音調。
王蒙說,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依舊要追求最偉大、最天才、最經典的作品。他舉例說,自己來廣州很多次了,每次來都有全新的感受。受到嶺南文化的滋養,廣州有著非常豐厚的文學土壤,也誕生出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儘管王蒙聽不懂粵語,但這並不妨礙他對粵劇的喜愛,尤其對紅線女一生的戲劇藝術追求充滿敬意。
王蒙告訴記者,每次來廣州,都能感受到廣州的新變化,這次來廣州,他專程到珠江邊走了走,更加深切感受到廣州醇厚的人居環境。「晚上的時候,吹著江風,有跑步的小夥子,也有唱歌的大媽和下棋的老者,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似乎都徜徉在珠江的臂彎裡。」而說起廣州美食,王蒙也頓時來了興致。他說,以前來廣州時,感覺大街小巷都飄著美食的香味。「廣州的美食實在太多了,吃上幾天幾夜也不重樣。誰能抵擋住廣州美食的誘惑?」他笑著說。
要把閱讀當「硬仗」
這次來廣州,王蒙也和公眾交流了自己的閱讀心得。他說,不能光「悅讀」,還要有苦讀和攻讀。在讀書過程中要下功夫,費牛勁,就像打仗攻陷堡壘一樣。「我們要看有點看不懂的內容,要讀點能讓我們長學問、長見識,獲得新經驗的書。」
王蒙以自身為例,他說自己英語很差,但卻讀過大本的英語書,秘訣就是苦讀。「一本英語書如果詞彙能看懂40%,我就敢看。我一邊看一邊查字典,一邊查字典一邊猜,這也是一種樂趣。」到後來,他還翻譯過眾多國外的文學名著。他覺得讀這些書是極大的享受,讀完以後真的感覺到自己有所提高。所以他建議,讀書要啃點硬骨頭,要讀一些自己不能夠完全掌握的書,或是一些跟自己的本行距離比較遠的書。閱讀不單有量,還要有質,要把閱讀當成一場又一場的硬仗來打。
在60多年的創作歷程中,王蒙寫了1800多萬字作品,但直到今天,他依然筆耕不輟,基本上每年都有新作問世,他笑言,自己到現在依然是「一線勞力」,因為是興趣所在,所以不覺得累。「有時寫作的興致來了,我能一整天都把自己關在書齋裡面。」他笑著說,要趁著自己精神頭還挺足,繼續保持著這種勞動力。(文、圖/記者 肖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