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孟廟有一大奇觀,就是廟內古樹蒼鬱,蔥籠茂密,為孟廟平添一份滄桑悠遠、大氣沉穩之意。
孟廟古樹奇觀,歷來為人們所稱讚。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在其《題孟廟古檜一首》詩中讚美道:「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刑。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
孟廟內共有各種樹木430多株,多為古老的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點綴其間。這些樹木,冬夏長青,形狀特殊別致,如虯如龍,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各異。
其中有宋宣和年間建廟時所栽植的檜樹,已有近900年的歷史,雖然歷經風雨雷電和兵火戰亂的侵襲摧殘,現在依然是枝幹挺拔,蒼鬱茂盛。
知言門外,植有45株柏檜,沿東廟牆外南北一字排列,拔地參天,姿態萬千,頗為壯觀。其最南端的一株是世所罕見的「古柏抱槐」,樹幹周徑4.6米,高13.8米,樹冠直徑12.3米,樹幹要三人才能摟抱過來,古老的側柏樹幹中心,從根部起突生出一株巨槐,兩樹身合為一體,上面雖枝葉交錯,但柏槐分明,青蔥茂密。據國內植物專家考證,這株古柏抱槐栽植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是國內罕有的雙樹寄生的奇特景觀。有人把「柏抱槐」形容為「夫妻樹」,觀其連理纏綿,相依為命,相互擁抱,永不分離的形態,確有深情厚愛的象徵意義。
在齋戒門內,致嚴堂前的東西兩側,一雌一雄兩株古老巨大的銀杏樹參天而立,綠蔭蔽滿整個庭院。據考證,兩樹植於元代,至今已有700餘年。西側銀杏樹下,有一株枝幹粗壯、直徑約40釐米的古老的紫藤蘿,旋轉纏繞著銀杏樹幹,凌空而上,蜿蜒曲折,宛如虯龍百折,逶迤起伏,一直伸展到樹頂,美妙奇絕。每到初夏時節,藤系銀杏,一串串葡萄似的碎花盛開,如紫玉串串,散發出陣陣誘人的清香。
在寢殿前露臺和甬道上,有3株古檜。據《三遷志》記載,為北宋宣和年間所植,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是孟廟內最為古老的樹木之一,現依然青翠蓊鬱,茁壯茂盛。奇妙的是其中一株古檜,不僅樹頂枝幹造型有如「鹿回頭」,而且在樹幹之上的鳥洞中寄生出數株枸杞,枝繁葉茂。每當夏秋之際,檜寓枸杞,碧綠的枸杞葉簇擁著紅紅的果實,迎風搖曳,妙趣橫生,煞是喜人。
在寢殿西側焚帛池院的西垣牆上,斜倚著一株古槐,經測量,原樹幹直徑在6米以上。現樹幹枯朽,在古槐樹皮上又生長出新的樹幹,高大茂盛。中空的樹幹形成直徑約1米的圓洞,入夜,明月從洞中透出,被稱之為「洞槐望月」,頗富古雅奇趣。據考證,此槐樹最早栽植於唐代,當比孟廟歷史還長。
這些千姿百態的古樹名木,不僅為宏偉壯觀的孟廟增添了絢麗森然的色彩,而且使古老的孟廟更增加了歷史的凝重感。觀賞這些姿態奇異氣勢雄偉的古老松檜,置身於這個肅穆森森的環境中,欣賞著這些古樹凌霜不凋的秀色,堅貞獨立的氣概,很容易聯想到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名言,讓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