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故事》:沒有藝術這回事,只有藝術家而已

2020-12-22 愛讀書的小圓子

貢布裡希爵士的《藝術的故事》就像《蒙娜·麗莎》一樣,飲譽世界,把知識和享受傳給人們。——法國盧佛宮館長皮埃爾·羅森伯格,1998年

《藝術的故事》

《藝術的故事》是有關藝術的書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全文的筆調平實簡單、敘事清晰。這部經典著作拉近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也是一本藝術掃盲史。

貢布裡希講述他的寫作是「各種傳統不斷迂迴、不斷改變的歷史,每一件作品在這歷史中都既回顧過去又導向未來」。它概述了從最早的洞窟繪畫到當今的實驗藝術的發展歷程。

威冷道夫的維也納

「一條生動的鏈條,將我們身處的時代與古埃及時期聯繫起來」

在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裡,男人追求女人是用棒子敲翻帶回家,這時候繪畫雕塑的出現,並不僅僅被當作純粹的藝術作品,應該當時的原始民族還沒有藝術的概念,他們需要的是有明確用途的東西。

到後面,多元的藝術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欣賞作品本身的價值,也過了藝術服務於宗教、政治的時代。藝術出現不同流派。雕刻和繪畫,開始出現優雅、輕鬆、鬥爭、狂暴的不同藝術特徵。

「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為豐富的人名、時期和風格找到淺顯易懂的秩序來。」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們了解藝術的故事、讓我們細細的品味世界藝術的發展,以及l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該書被譽為「藝術史中的聖經」, 是不可不讀的一部經典著作。

把它放在床頭每晚多兩頁,就像小時候大人給你講故事一樣。讀完《藝術的故事》面對一件藝術品我們應該去尋找什麼,感受什麼,應該摒棄什麼,或許你能從一幅畫中看到另一個世界,但這個世界也許只存在於自己一個人的心裡。

書中的圖片是完整的,圖文並茂,值得我們去讀。讀過這本書之後我至少有一個收穫,就是即便是個我們不是藝術生,也可以在任何場合與任何人公開談藝術了。就像是個引路人一般,為你打開藝術世界的一幽默有趣的門。裡面的一些觀點,客觀且有深度,眼界和思想有一定的高度。

當生活中看到藝術的時候,當再次回顧那些遠古先民的藝術作品時,你會發現藝術的很多精華的東西,純粹與真實。看到藝術品的反應,不是簡單而膚淺的理解,而是開始明白人類豐富情感世界和所知的表現力。

他將藝術史濃縮為一個故事,然而這卻是一個為所有人講的故事,一個關於所有人的故事

貢布裡希

在《藝術的故事》裡,貢布裡希說過這麼一段話:"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而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另一條就是藝術。

不看過是偉大,就不知道什麼是渺小!看這本書時總有撥雲見日的感覺。

相關焦點

  • 藝術啟蒙,從這 99 位藝術家開始
    為此,三聯中讀精心籌備了這門面對 6-12 歲孩子的全藝術家科普課程,為他們介紹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偉大、最知名的 99 位藝術家及其大作,一次性打通孩子的藝術任督二脈。👆點擊試聽精品課《給孩子的藝術啟蒙課》01每天 5 分鐘get 99 位大藝術家的精彩人生這門課內容輕鬆,每天刷牙時、在路上時、或在睡前聽上 5 分鐘,就能了解 99 位藝術家的故事,以及他們畫筆下最著名的世界級名畫
  • 藝術個性對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到底有多重要?
    藝術個性對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以這麼說,缺少藝術個性的藝術作品是很難成為經典作品,甚至很難稱其為成功的藝術作品的。但是,藝術個性和藝術家本人的個性並不是一回事,不是說有個性的藝術家就一定能創作出有藝術個性的作品。
  • 邢丹文《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這個系列作品用一種非常詩意和非常個人化的敘述語言,描繪了上世紀 60 年代出生的一代藝術家在 90 年代中國的生存狀態。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說:「我真誠地相信這一批畫家、作家和音樂家, 他們改變了歷史,改變了世界。我想借用一個藝術家的話來形容他們做了什麼,這句話是這樣說的,整個 宇宙停住,去俯視著我們的足跡。」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這個撥動藝術家心靈之弦的東西是什麼呢?是生活,沒有生活,藝術家的靈感創作源泉就會枯竭,藝術家就失去了創作的動力。但是生活不是藝術,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精心觀察、體驗、提煉、鍛造、升華成藝術家的情感,變成藝術家的直覺感應的物象表現,它才成為藝術。
  • 道林格雷的畫像:藝術、倫理、藝術家
    這部美劇or英劇,真是刷新我的三觀,我倒是覺得他並沒有小說中的感覺,不過顏算是合格吧,只有一點超符合他真是男女通吃...看完這些介紹,讓我們再來看看Greg Buzwell寫的這篇文章—— 黑暗欲望和禁果是在道林•格雷的畫像的文心。格雷格•布茲維爾考察了奧斯卡•王爾德小說中藝術與道德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其作品中既有傳統的哥德式主題,又有新美學運動理論。
  • 2014七夕節—13對藝術家的愛情傳奇【藝術+】
    很多年過去了,這本書的內容依然在流傳。面對這些著名的藝術家,我們或許曾被他們的作品所震撼,但他們真實的愛欲肯定比作品更驚世駭俗!約翰倫農與小野洋子、沙特與西蒙波娃、歐姬芙與史蒂格利茲、韋伯與莎拉布萊曼等的愛情、性慾、才華、野心、激情、背叛、犧牲……有人說:藝術家也許是離愛情最近同時也最遠的一群人。
  • 鳳凰藝術 | 2020年,這20位青年藝術家值得關注
    展覽中不乏年輕藝術家記錄下了疫情期間的體悟與感受。正如本次終審評委之一、雕塑家、四川美術學院副校長焦興濤在前言中寫下:「一旦重大的社會事件和危機發生的時候,藝術會不會成為最先被『約分』掉的部分?這個問題值得每個藝術家去思考。明天雕塑獎關注的不僅僅是雕塑概念的一步步重構,也在一步一個腳印中沉思:今天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藝術,藝術能夠給予明天什麼樣的關懷?
  • 空藝術|釜山不只有喪屍,還有藝術
    但是,釜山只有喪屍嗎?由中國昊美術館館長尹在甲擔任總策展人,共有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121位(組)藝術家參展,在釜山市立美術館等三個展廳共呈現出316件各類藝術作品。「an/other avant-garde china-japan-korea」中「an」代表著前衛藝術的精神是獨一無二的,「other」代表雖然前衛藝術的精神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當時中日韓三國的藝術所處環境,以及他們的表現方式各有不同。此外,雖然中日韓三國可以代表亞洲的一部分,但是這並不是全部,因此,按照羅馬字母的順序在題目後面用「china-japan-korea」進行標示。
  • 行為藝術之父烏雷已逝!藝術史上最著名的愛情故事再沒有續集!
    他還首創了「表演攝影」這一藝術形式,通常他都會身著女裝,濃妝豔抹在相機前表演並記錄下來。兩人一樣熱愛藝術,一樣才華橫溢,而且都是11月30日出生的,他們就像磁鐵的兩端被彼此深深吸引,儘管阿布拉莫維奇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應該愛上另一個藝術家」。
  • 美術史上的裸體藝術故事——《身體藝術手冊》
    西方美術史上的裸體藝術故事,黑田清輝的裸體畫風波,人體畫的功能,躺姿、理性、拘束、肉感、熱情與蒼白、夢與象徵的裸體畫,現代藝術家筆下的裸體,英美的人體寫生課程。評論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
  • 壹美閱讀 | 「壹美好書•與閱同行」:《藝術的故事》
    H.貢布裡希之作《藝術的故事》一直被藝術史學界視作入門的「聖經」。2017年7月,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將這本書和錄取通知書一起送給新生,並附言:「《藝術的故事》是關於西方藝術史的經典之作,自1950年出版以來影響了一大批愛好藝術的普通讀者和專業人士。……書中關於藝術作品的評論,清徹而富有洞見,不斷引發人們對於藝術的深入思考,令人常讀常新。」
  • 《國產藝術凌凌捌》直面藝術家的生活之重
    一步紀錄片,將生活之重、藝術之重赤裸裸的擺到所有人面前,明明白白的告訴你,不是只有你我的生活滿地雞毛,那些你眼中的明星們,生活路上也滿布沙礫。也許高中大學時組樂隊是因為音樂夢想,但後來這夢想裡一定摻雜進了生活的壓力。最初的那些年,藝術家真的純粹就是搞藝術,不像現在,所謂藝術家只是明星鍍上的光環,就像買個假證一樣簡單。
  • 感受波普藝術的靈魂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藝術作品展在寧開幕
    在波普的世界裡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 30部藝術家電影+20部藝術紀錄片
    很快地,這三個年輕藝術家便成為全馬德裡最能掀起潮流的知名人物。然而,達利發現,他已逐漸愛上羅卡,完全無法自拔,對此,羅卡渾然不覺。而面對兩位摯友日益高漲的盛名,布紐爾決定前往巴黎尋求自己藝術生涯的成功。
  • 杜尚:人人都是藝術家,藝術大眾化
    其實,身在某個藝術系統之中又批評那個系統是藝術史上的常事,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不都是在西方的油畫系統之中又批評那個系統嗎?徐冰作為杜尚的門徒又批評杜尚引發的藝術系統,與上述現象並無二致。豈止是藝術,德山"呵佛罵祖"、焚燒經疏,並不是要在佛門之外另立系統,恰恰相反,那純系佛門"系統"中事,且入"主流"矣。陳丹青沒有搞清徐冰的意思。
  • 美育第一課:從貢布裡希的《藝術的故事》開講
    (英)貢布裡希著、範景中譯、楊成凱校《藝術的故事》西方一位藝術家對貢布裡希說,「我一直認為藝術史對於藝術家來說,就像鳥類學對於鳥一樣。」也就是說:鳥根本就不懂鳥類學。藝術史學者愛說什麼就說什麼,跟藝術家本人無關。
  • 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一場關於表演藝術的發現之旅
    我之所以用這種形式來描述當時的盛況,感覺至少比新聞報導般平鋪直敘的講述方式要有趣一點(當然,這可沒有一點自誇的意思),如此大費周折旨在證明一點,同一個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去演繹,其效果就會有別樣的呈現。而《藝術家》這部無聲黑白電影(我們常說的默片),能如此輕鬆的擊敗眾多實力強勁的優秀作品,問鼎84界奧斯卡最佳影片,它最終獲勝的關鍵也正在於此。
  • 裝置藝術家華成:人人都愛裝置藝術
    這究竟是傷痕累累的「破境」,還是命中注定的「破境」……「鏡子就像是沒有存檔的相機,呈現著我們生活最真實的面貌。」這裡面,公共藝術起題很大,起初的方向主要針對戶外空間,做大型人物題材雕塑和歷史題材建築,後隨著當代藝術在中國的流行,逐漸成為了代名詞。對此華成通過這幾個關鍵詞:即公共性、場地性、實踐性、地域性、參與性、融合性,表達了自身對公共藝術的理解。
  • 木心《聖安東尼再誘惑》| 街上除了藝術什麼都沒有了
    (好像美術自己會做成歷史似的,真是便宜了多少美術史家呵)每個時代(時代是劃不清的,哪有頭尾分明的時代),每個時代的社會各處,皆為走運者的藝術所充滿,不是「街上除了藝術什麼都有了」,是「街上除了藝術什麼都沒有了」,大眾所賴以認知的便是這種走運者的藝術,因為,哦,藝術家的「運」,的種種「運」,是由大眾構成的,沒有這樣大的大眾,何走運之有?
  • 「藝術家的家」專輯 | 「行為藝術之母」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的生活劇場
    每件藝術作品都折射藝術家的內心。作為藝術家的工作/生活的空間,家不僅僅是休息的空間,常常也起到工作室的作用。空間的功能性及風格,更是和他的個人生活、審美、作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代表著其最必要的訴求。如何看待「外物」,每個藝術家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