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個性對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到底有多重要?

2020-12-27 筆動驚龍

藝術個性對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可以這麼說,缺少藝術個性的藝術作品是很難成為經典作品,甚至很難稱其為成功的藝術作品的。但是,藝術個性和藝術家本人的個性並不是一回事,不是說有個性的藝術家就一定能創作出有藝術個性的作品。

一般來說,藝術家總是會有些個性的,或恃才傲物,或狂放不羈,或超然世外……大家總是習慣把那些不修邊幅、放浪形骸的人說成是有「藝術家氣質」,不管是羨慕還是嘲諷,都能從側面說明藝術家在大家心目中的確是應該有些個性的。

梵谷是個繪畫天才,對藝術的痴迷程度無以復加。就因為他喜歡的一個風塵女子說他的耳朵好看,梵谷竟然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送給那個風塵女子。事後,梵谷還輕鬆地畫了一幅《割掉耳朵後的梵谷自畫像》,竟然也成了名畫。如果這也算藝術家的個性,更多的應該是有些神經質了。藝術家的精神境界很多時候的確很難被常人所理解,並非簡單用「個性」兩個字就能解釋清楚的。

受到傳統文化和中庸思想薰陶的中國藝術家們,總是喜歡把個性表現得更為含蓄一些。時至今日,急功近利、善於炒作的藝術家越來越多,隨波逐流、安於現狀的藝術家遍地都是,但是真正有個性的藝術家已經難得一見了。

驚龍軒印象最深的最有個性的中國畫家有兩位,一位是林風眠,另一位是他的得意弟子吳冠中。

黃永玉在《比我老的老頭》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話悼念林風眠:1991年8月12日,92歲的林風眠來到天堂門口。「幹什麼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問他。「畫家!」林風眠回答。

作為與徐悲鴻、劉海粟齊名的最早將油畫藝術引入中國的著名畫家,中國近現代中國美術的半壁江山都是繪畫巨擘林風眠先生直接培養出來的學生:吳冠中,朱德群,李可染,趙無極,董希文,席德進,蘇天賜……其中,吳冠中、朱德群、趙無極在世界油畫界的影響力中國畫壇很難有人可以比肩。林風眠的個性和藝術個性都非同一般,其作品因為個人風格太過強烈,被稱為「風眠體」。但是個性太強的藝術家命運大多坎坷,林風眠也不例外。

抗戰時期,林風眠隱居重慶嘉陵江南岸彈子石破軍火庫中7年,潛心研究創作,一天最多能畫上八九十張。不少名流特地去拜訪林風眠,見如此陋室不禁感慨道:「住在這種地方,不是白痴,就是得道之人了。您得道了。」

林風眠卻說:「在北京和杭州當了十幾年校長,住洋房,乘私人轎車,身上一點人氣幾乎耗光了。你必須真正生活著,能體驗今天中國幾萬萬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林風眠的個性可見一斑。

反觀當今畫壇,隨波逐流、追名逐利者居多,連最權威的全國美展都被吐槽成了「照片臨摹展」,曾經被藝術家引以為傲的個性正在漸行漸遠,的確值得反思。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相關焦點

  • 感受波普藝術的靈魂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藝術作品展在寧開幕
    在波普的世界裡生活就是藝術,藝術就是生活。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1987)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 藝術家的食物-關於食物的藝術作品
    食物是生命的重要來源, 有許多令人心動的記憶都與舒適的食品聯繫在一起,它們在整個歷史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即便是最樸實的藝術表達形式,也具備更廣泛的文化記憶、反映更大的政治話題以及藝術家個人的感官反應。過去一百年來最具標誌性的靜物圖像可能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金寶湯罐頭(Campbell's Soup Cans)(1962年)。
  • 讓村上隆帶領我們認識當代藝術:抽象藝術的解析欣賞
    村上隆,是一個有爭議的藝術家。一方面他不被日本傳統藝術家所認可,當然他本人也認為當代日本本土是沒有真正的藝術家的;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有在海外拍出日本藝術家的最高價,很受年輕一代的喜愛和擁戴。這種極端化的差異,相信他的作文字作品《村上隆的藝術戰鬥論》也一定是爭議滿滿。
  • 漫談藝術家深入生活與藝術創作的關係
    藝術家對於生活觀察、體驗,首先要擺脫實用的束縛,不管生活中的事物對於你是有用的還是無用的,最關鍵的是用身心細緻地觀察,得到真情實感,再經過心靈感覺得出藝術的美感。在認真觀察、體驗生活的同時,還要和生活保持適當的距離,把你從生活中體驗的東西進行鍛造、升華,產生一種美感,把它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這就是藝術。藝術家既能深入到生活中又能從生活中走出來。藝術反映的生活更新鮮、更生動。藝術是藝術家的情感和自身技藝鍛造出來的產物,是自身內心的寫照,情感與技藝的獨特及深邃使藝術作品愈見個性。
  • 國外藝術博士:艾未未大量山寨歐美藝術家作品
    (「藝術戰爭」文章和作品推送合作,長期合作5折優惠,年度合作3折優惠。合作聯繫(微信號:330300000)。)國外藝術博士:艾未未大量山寨歐美藝術家作品段煉讓我寫一篇關於中國藝術家抄襲/模仿西方藝術家的文章,我在文章裡區分了幾種不同形式的抄襲/模仿。
  • 韓國藝術家崔美京,她用藝術作品詮釋了生活
    許多細心的網友會發現,畫面中的女主人公非常像Choi Mi kyung本人,擁有清新文藝的氣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擁有自己的個性和品味,她在個人的插畫作品中表現了獨立女性的具體體現。
  • 2017上海玻璃博物館藝術大展,個性張揚的藝術玻璃視覺盛宴!
    上海玻璃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寶山區長江西路685號上海玻璃博物館園區內,作為上海玻璃儀器一廠的前身,上海玻璃博物館吸引了更多個性張揚的藝術玻璃在此展出,展示了跨膚色跨國界跨語言的藝術共賞。今年,該館的古玻璃系列展也將在今年展開新的篇章。  上海玻璃博物館自2011年建成開館以來,至今已有6年的時間,期間展出了眾多成功而出色的中國古玻璃特色展覽。
  • 藝術家宅家中食色作品!北京藝術家疾情下的生活
    藝術簡歷:2019年 北京紫金之巔中軸色彩書畫展;2018年 墨墨無聞—— 畫瓷篆刻展 右藝坊;2018年 見花開----水墨作品展 北京華僑大廈;2018年 飲清涼 三人書畫展;2018年 清風入夏吳昌碩故居清風館雙個展;2018年 生長 宋莊優秀藝術家五四青年邀請展;2017
  • 邢丹文《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文 / 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是2017年邢丹文在北京紅磚美術館大型個展的策展人,他以敏銳的眼光和深入的研究,對策展想法做了清晰的闡述,並借用法國作家、詩人讓•熱內的最後一部著作《愛之囚》為解讀邢丹文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視角:第一個主題是邢丹文和她的城市的秘密關係,有一種孤單的感覺,有一種人造的虛假的表象,而同時也有對於環境和生存感的深切關注
  • 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之一,是油畫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性!
    摘要:色層是油畫藝術的重要審美語言之一,是油畫藝術的重要美學品性。色層的美感體驗與油畫藝術家的製作技法和其使用的材料息息相關。不同時代油畫繪畫材料的改進使油畫色層美感享受不同,不同的發展的美感享受有刺激人們對繪畫材料和技法的進一步追求。進入當代,不斷研發的新材料給油畫色層表現給予更多的物資支持。
  • 15位重量級藝術家的影像藝術作品,來靜安這裡看
    > 重量級藝術家的影像藝術作品。 展覽旨在重新審視藝術家在東亞錄像藝術興起之時對於這一媒介的處理方式,並以期為跨國性當代藝術媒介的錄像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歷史梳理做出貢獻。本次主題錄像藝術展覽時間至2021年3月21日。 據本次展覽策展人、亞太媒體藝術創始人金曼介紹,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錄像藝術將全球的藝術家勾連起來。
  • 米奇融入藝術作品 APPortfolio迪士尼聯名藝術家限量款釋出
    APPortfolio齊集近年國際頂尖藝術家陣容,策劃以迪士尼經典角色為創作靈感的「POP INFINITY」系列式藝術項目。項目更與K11 MUSEA合辦打造採用全景全景虛擬體驗呈現的「POP INFINITY Art Collectibles」,以全新概念改變傳統藝術收藏模式。
  • 義大利藝術家VanessaBeecroft《藝術之星和蘇丹雙胞胎》
    《藝術之星和蘇丹雙胞胎》紐西蘭女導演Pietra Brettkelly對義大利藝術家VanessaBeecroft長達十六個月跟蹤拍攝,該紀錄片近日完成。這個名為《藝術之星和蘇丹雙胞胎》的紀錄片,記錄了藝術家VanessaBeecroft在蘇丹收養一對雙胞胎的經歷,此片在今年的蘇丹電影節上展出。藝術家VanessaBeecroft 1969年出生在義大利,現在美國布魯克林和紐約之間生活和工作,她是一位女性主義藝術家,她的許多作品讓人感受到女性的存在,對男性很有脅迫力。
  • 「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群展:呈現跨代際30餘位藝術家作品
    中新網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 高凱)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日前開啟大型群展「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以跨代際的30餘位藝術家,涵蓋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藝術先驅到當下新興藝術家創作的70多件作品回顧「計算機藝術」的源起、當下發展,及對未來的展望。
  • 藝術家Franz Kline:第九街 NINTH STREET等藝術作品賞析
    他解釋了他的單色調色板是如何描述負面和正面空間的,他說:「我畫的是白色和黑色,而白色同樣重要。」他對黑白的運用非常類似於德庫寧的繪畫作品。波洛克在20世紀40年代。似乎也有人提到日本書法在克萊恩的黑白畫中,儘管他一直否認這種聯繫。
  • 僅5天,一次全球新銳藝術家新媒體藝術作品呈現
    關於藝術家雷劍豪青年藝術家,目前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喜歡挖掘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點並融入創作中,他的創作現階段多用來探索與思考科技與藝術之間的關係。魔法牛皮紙(現場可以與之互動)在這個作品裡作者嘗試通過聲音,肢體,表演,和技術來探索我們身體中自然循環和節奏的可能性。關於藝術家陳一涵生活在紐約, 她的作品關注性別,身體,行為和符號學等話題。創作媒介以行為表演、裝置、影像為主。本科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留學美國,研究生畢業於紐約大學人機互動專業。
  • 波蘭藝術家萊昂·維喬科夫斯基油畫藝術作品欣賞
    《粉紅杜鵑花》(Pink azaleas)1903年, 70.5*95 cm他的作品在比得哥什的第一次展覽是在1924年舉行的。1925年,在巴黎獲得了海葵和年輕橡樹的榮譽勳章和金質獎章。。。。。。日本女人 1897年,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從1934年直到去世,他一直是華沙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1935年,他因對波蘭藝術的貢獻而被授予金牌學術桂冠。
  • 專訪青年藝術家張天語:用藝術之光,勾勒心馳神往
    近年來,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持續推行,大大促進了音樂、體育等教育的高速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美術教育也不斷受到重視,尤其表現為藝術碩士人才培養的數量與質量不斷增長,並誕生了許多優秀的青年藝術家。畢業於中央美院油畫系的碩士研究生張天語,就是當代青年藝術家的典型代表。
  • 藝術有讀 016 | 傳奇、神話與魔力:藝術家傳記中的套路
    嘉賓· 張一帆:播客《文化土豆》主播· 張宇凌:藝術史學家,專欄作家兩位作者參考大量藝術史文獻、引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的藝術家事例,總結傳記中對於藝術家形象的描繪。他們發現很多藝術家傳記中的逸事都來自於希臘神話,藝術家的形象從神話中獨立出來,單獨保留了許多神話的要素和概念,並留傳給後人。本期藝術有讀藉由《藝術家的形象——傳奇、神話與魔力》這本書為大家還原藝術家傳記中的套路描寫,以及「測量藝術家的種種傳奇與人類內心某種恆定的特質之間的關聯度」(貢布裡希)。
  • 純藝術 | 概念藝術與裝置藝術研討會
    概念藝術的很多例子(著名的藝術品或聲明)質疑藝術本身的概念。有的概念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由觀眾而非藝術家或藝術品本身創作的。由於觀念和概念是藝術的主要特徵,對於審美和材料的關注在概念藝術中則處於次要地位。概念藝術家認識到所有藝術在本質上都是概念。為了強調這些術語,概念藝術家儘量減少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有人將這種傾向稱為藝術的去材料化),這是概念藝術的一個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