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周末版:謝晉的胸襟

2020-12-24 中國西藏網

  作者:甘以雯(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審)

  謝晉導演逝世整整12年了。20世紀90年代初,我有幸與這位大師短暫合作了一段時間,他的音容笑貌,至今還經常在我眼前浮現。

  1991年,我參加慈善電視系列劇《啟明星》(原名為《暖流》)劇組,擔任文學編輯。這部劇由天津市政府出資支持,可在導演問題上斟酌不定。考慮到是描寫殘疾兒童生活的題材,考慮到謝導是兩個智障孩子的父親,我建議邀請謝晉執導。劇本作家兼劇組負責人航鷹委派我寫信邀請。幸運的是,謝導接受了我們的邀請,同意出任導演。這部劇最終剪輯成電影,我也有機會接觸到這位馳名中外的導演大師。

  與孫犁先生從神交到握手

  初春三月,為參加《啟明星》開機式,謝導來到了天津。謝導永遠是那麼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臨別時,我送給謝導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孫犁先生的《耕堂讀書記》。沒想到,就是這本小小的圖書,引起了一段佳話。

  不久,謝導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住在北京京豐賓館,我和航鷹去看望他,他房間的桌子上就放著那本《耕堂讀書記》。「這本書寫得很好,我正在讀。」謝導說。

  緊接著,謝導去日本拍攝影片《清涼寺鐘聲》,《耕堂讀書記》又與他相伴,一有時間,他便認真閱讀。

  再一次見到謝導,是在上海。臨別時,我問他在天津還有什麼要辦的事情。謝導略一思索,鄭重地說:「我生平最佩服的作家是孫犁,我雖然沒有見過他,但神交已久。請代我向他問好,有機會我去看他。我送你兩本書,也請你給孫犁和航鷹帶兩本去。」這兩本書均為謝導所著,一本是《謝晉談藝錄》,一本是《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送孫犁先生書的扉頁上工工整整地寫著:孫犁老師教正。

  孫犁先生自春節前夕患病,一直不大會客。當我登門送上那兩本書時,孫犁先生說:「我對謝晉也仰慕已久。請你告訴他,我歡迎他來。不用提前約,我24小時都在家,只是我身體不好,有嚴重的心臟病,不能激動。」

  過了幾日,謝導給我打來電話,告知我馬上要來天津。聽說孫犁有心臟病,他馬上說:「我不會讓他激動,我能控制自己……」

  7月27日,我陪同謝導來到孫犁先生家,孫犁先生的氣色比上次強了許多。一見面,便熱情地對謝導說:「久仰,久仰。」剛剛落座,孫老便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兩本書,誠摯地對謝導說:「你送了我兩本書,我也送你兩本書。」其一便是《耕堂讀書記》,上面寫好了題款。

  謝導說:「《牧馬人》首映式時我來過天津,市委書記問我與天津的誰熟。我說天津我最佩服的是孫犁。他說孫犁的名氣這麼大,連謝晉都佩服他,可他的房子還沒解決。」謝導看著這套新房子笑著說。

  孫犁先生說:「你的兩本書我看了,你是根據中國國情搞電影的,所以有成就。我以前很愛看電影,現在大概有幾十年不看了,可情況是知道的。我看報紙和刊物,對你很了解。」

  「我搞的電影經常是有爭論的,《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好幾個都是几上幾下……」謝導無可奈何地笑著說。

  「畢竟不是那些年了,不要管它,一點反應沒有也不好。我搞文學一直是在風雨飄搖中搞的。」孫犁先生沉思著說道。

  時間很短,聊的內容卻很豐富,政治、文學、電影、交友,什麼都談;一會兒敘舊,一會兒話今,兩人就像久別重逢的老友。最後,謝導高聲念起懸掛於白牆上孫老親筆書寫的詩:

  不自修飾不自哀,

  不信人間有蓬萊。

  陰晴冷暖隨日過,

  此生只待化塵埃。

  一位78歲的文學大師;一位68歲的電影藝術大師。一位足不出戶,終日與書相伴,在文學之路上踽踽前行;一位整日乘飛機東奔西跑,足跡遍及海內外,為中國的電影事業身體力行。幾十年的藝海生涯,對人生與藝術的執著追求,使兩位大師神交已久;兩本小小的書籍,蘊滿了深情,使兩位大師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沉重的生活變得楚楚有情

  「我叫阿四,爸爸叫謝晉,住在……請給我家打電話。」謝導的兒子要到殘疾人工廠上班,謝導擔心他走失,便為他做了個小牌牌帶在身上。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已經教過上百遍,阿四有時還說不上來。謝導很有耐心,由於自己耳背,他嗓音很大,渾厚的聲音在不大的房間裡嗡嗡作響。

  誰能想到,這就是一位馳名中外的大導演如火如荼生活的一個側面。作為兩個智障孩子的父親,他要承受多麼大的精神壓力!

  「文革」中,批鬥會上遭受精神和肉體的折磨,謝導沒有落一滴眼淚;而回家的路上,看見自己的兩個孩子被人塞進了垃圾桶,他心如刀絞,淚水潸然而下。在牛棚裡,他幾次想到以死來解脫苦難和屈辱,但撫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支撐著他,終於挺了過來。

  從牛棚出來,補發了幾年的工資,他全部存在了銀行,告訴長女,待他死後,作為兩個弟弟的撫養金。

  在兩個智障孩子的身上,他傾注了滿腔的心血,滿腔的愛。孩子雖然智力殘缺,卻能夠感受到他的愛心,也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回報著父親。

  浩劫中,阿四待父親依然如故,每當父親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時,阿四總是眼巴巴地守在門口等候;父親剛剛坐下,便忙不迭地拿出拖鞋為他換上,儘管分不清哪是左哪是右;接著便急慌慌往茶杯裡放茶葉,儘管有時多有時少……每當這時,謝導的心頭便湧上一股暖流。

  孩子的殘疾,對一個家庭,是沉重的負擔。可由於有了愛,家庭成員的感情得以溝通,共同擔起了生活的重擔,使他那有缺憾的家庭,充滿了溫馨;使他那沉重的生活,變得楚楚有情。

  謝導在美國工作的長子謝衍,才學出眾,儀表堂堂,可一生未婚。他每交女友,總是提前講清:我有兩個殘疾弟弟,將來我要撫養他們。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電影事業,而且繼承了父親的愛心和擔當精神。

  1991年11月初,謝導帶隊赴韓國參加國際電影節期間,阿三又一次病危住院。返滬一下飛機,謝導直奔醫院,阿三緊緊拉住父親的手不肯放開。第二天,阿三病逝。謝導號啕大哭,年近七旬的老人,淌著熱淚為兒子理了最後一次發,颳了最後一次鬍鬚。

  聞聽噩耗,謝導夫人和長子謝衍從美國匆匆返滬。到了醫院,謝衍將罩在弟弟身上的被單輕輕地打開,輕輕地撫摸了弟弟的全身。當謝衍獨自返回美國時,沉浸在悲痛中的阿四堅持要送長兄到機場,兄弟二人揮淚而別。誰能想到,後來謝衍也因病早逝。

  以善良和真情聚集人才

  謝導待人,寬容大度,絕不嫉賢妒能,絕不持門戶之見。對待像張藝謀這樣風格流派不同於己而又成就斐然的年輕導演,他總是讚不絕口並為之呼籲,大藝術家的胸懷溢於言表。

  作為導演,他善於發現並大膽使用演員。早在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女籃5號》,他大膽使用了向梅,這位名牌大學的工科生,從此跨入影視界門檻;拍攝《紅色娘子軍》,他發現並起用了祝希娟,使其成為首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陳衝和張瑜在熒幕上露面,是在謝導導演的《青春》中扮演啞妹和阿燕;年僅19歲的表演系一年級學生叢珊,在《牧馬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農村婦女形象;在《啟明星》中,他大膽使用了16個智障兒童,並讓九歲的智障兒童劉洋擔任主演,這些孩子以他們獨有的魅力,為片子增添了光彩。

  謝導總是那麼忙,來去匆匆,但似乎是在不經意間,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特點,並巧妙地幫助你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從討論劇本、挑選演員,到拍攝、剪輯、後期製作,他總是用人所長。他的老搭檔、攝影師盧俊福,在他不在場的情況下,可以代行導演之責。謝導會鼓勵演員自己去設計片中的細節。每逢「大戰」前夕,他更珍視「大將」的情緒,吃飯時,會親自為「大將」斟酒夾菜,此時,不用謝導說話,「大將」便會士氣倍增,傾心傾力把戲拍好。拍攝《啟明星》高潮戲的前一天晚上,謝導為主演劉子楓斟了酒。晚上我去看劉子楓時,他正在屋內來回徘徊,一步一步精心地設計著戲,第二天的戲拍得很成功。

  對待工作人員,即便只合作過一兩次的人,謝導也會銘記在心,十分誠懇地關心和幫助他們。還是在拍攝《春苗》時合作過的照明組長王多根,經謝導的幫助剛調回上影廠,便突患腦溢血。聞聽此訊,謝導即刻趕了過去,那時,王多根的眼睛尚未闔閉,謝導用手為他闔上了雙目。在《啟明星》審片期間,劇組的一個配角演員病危,時間那麼緊,事情那麼多,於登機返滬前,謝導還是擠出半個小時去家裡看望了那個老演員,還帶上了一兜蘋果。病床上的老演員激動萬分,緊緊握住謝導的手,不知如何是好。最後,他讓家人拿出幾幅自己的畫作,挑出一幅送給謝導作為紀念。

  謝導以自己的善良和真情,誠懇待人,更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擁戴。他的周圍聚集了一批人才,這也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原因。

  為了心愛的電影藝術

  謝導總是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學識去捕捉機遇,親自閱讀、篩選文學作品,親自組織劇本,一旦確定拍攝,就百折不撓。執著的追求,決定了他的藝途會坎坎坷坷,也奠定了他藝術之樹碩果纍纍的根基。

  在《紅色娘子軍》中,他執意拍了一大段吳瓊花和洪常青的愛情戲,反映了他們對人情人性的追求,但引起異議,在審片時被砍掉,給他留下終身的遺憾。《天雲山傳奇》從一開拍就有人盯著不放,謝導硬是頂著風浪拍了出來。至於《芙蓉鎮》,更是几上幾下。那時只要一沾人情人性人道主義,就會有人議論紛紛,謝導拍片子,又偏偏長於描繪美好的人情人性,這就免不了進入漩渦裡。為了心愛的電影藝術,他披荊斬棘,終於闖出了自己的路子。

  1982年年底,小說《高山下的花環》風靡全國,謝導看了這部「寫大事、抒大情」的作品後,激動不已,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他當即給作者李存葆發了一份200多字的電報,約定了劇本。可是不久,廣播劇、歌劇、話劇、電視連續劇紛紛出臺,許多人顧慮影片出來沒有人看。謝導鐵下心,宣告:「沒有退路了,拍不好《高山下的花環》,我和電影界告別!」他觀看了多部戰爭大片,受美國越戰片《現代啟示錄》的啟發,他不惜花巨資採用三部攝影機拍攝,拍出了高質量的影片,賣出的拷貝數量達到了當時國產影片的最高峰,而且捧回了「金雞」「百花」雙項大獎。

  謝導對電影,真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旦接下劇本,就全身心投入。在《啟明星》拍攝現場,他頭戴遮陽帽,腳蹬旅遊鞋,無論嚴冬還是盛夏,衣服外面總要套上一件縫著十幾個大口袋的工作坎肩。大口袋時常被撐得滿滿的,裡面有他隨手用的物品:香菸、打火機、水杯、劇本、工作筆記本、筆、手帕,有時還要裝上瓶酒……由於他高高的個子、挺拔的身軀,再加上快捷的步履、抖擻的精神,這些鼓鼓囊囊的口袋不僅沒有使他顯得臃腫,反而顯出了大帥風度。拍攝場上,誰也沒有他精神,誰也無法與他身上煥發的朝氣和蓬勃的生命力相比。用一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此時的謝導,仿佛是戀愛中的年輕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完全沉浸於藝術中了。是啊,電影的的確確是謝導一生為之奮鬥、為之奉獻的戀人。

  謝導生命不朽,精神永恆。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光明文化周末版:花生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7日 16版) [ 責編:孫宗鶴 ]
  • 光明文化周末版:春雪如酒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22日 16版)
  • 光明文化周末版:冬雪之美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03日 16版) [ 責編:陳暢 ]
  • 謝晉和他認識的一個小尼姑
    本文選自賽人的電影文集《與光同塵:漫談110年以來的中國電影》,虹膜正在獨家銷售籤名版,具體信息詳見文末。
  • 光明文化周末版:詩堪入畫方稱妙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16版) [ 責編:姚坤森 ]
  • 光明文化周末版:聽見花開的路上(報告文學)
    《光明日報》(2019年05月03日 06版)
  • 謝晉和他的兒子
    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裡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
  • 謝晉的偉大,無需多言
    餘秋雨說,如果把20世紀按前後50年分成兩半,列舉出後半個50年中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化人,那麼,即使把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謝晉。作為中國第三代導演中最為知名的一位,謝晉的電影伴隨很多人走過了青澀歲月。
  • 《芙蓉鎮》:堪稱謝晉電影的扛鼎之作!
    導語:《芙蓉鎮》:堪稱謝晉電影的扛鼎之作!三年困難時期結束後,在湘西南僻遠的一個叫芙蓉鎮的小鎮上,芙蓉姐胡玉音與丈夫黎桂桂在糧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隊支書黎滿庚的支持下,擺起了米豆腐攤子。「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王秋赦當上了書記,李國香當上了工作組長,胡玉音倍受屈辱,正直的「右派」分子秦書田非常同情絕望之中的胡玉音,兩人在患難中結為夫妻,結果遭到與王秋赦勾搭成奸的李國香的嫉恨。隨後,秦書田被判刑10年,胡玉音也被判了3年,因懷孕而監外執行。孤苦無依的胡玉音險些死於分娩,幸有受誣陷被停職反省的谷燕山仗義相助,方保得母子倆平安。
  • 紀念一代名導謝晉仙逝十周年:緬懷謝晉謝衍父子(五)
    或許是一種偶然的巧合,十年前的今天,為了表彰謝晉的藝術成就,總結謝晉的創作道路,由中國文聯、中國影協和上海市文聯、浙江省文聯聯合舉辦的「謝晉從影50周年研討活動」正在進行之中。在杭州舉行研討活動時,依據會議的日程安排,謝導將帶出集研討會的全體人員回故鄉參加上虞市政府表彰他為電影事業做出的卓越貢獻,在新建的文化廣場樹立的紀念碑揭碑儀式,參觀他的母校春暉中學,並帶與會者到謝導在謝塘的老家作客。作為這次活動的聯絡員,我前二天便同顧志坤一同前往杭州,出席研討會並聯絡協調。其時,女兒正在浙廣讀書,出於謝晉爺爺對她的關愛及對影視創作的執著,也向學校請假參加了這次研討活動。
  • 謝晉在學院的日子
    就是那天,我初識謝導;就是那天,上師大與謝導正式籤定合約,謝導創辦的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正式加盟上海師範大學,成為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公辦)。--我永遠記得,那天是2000年3月30日。謝導籤約非常爽快,他不談一分錢,更沒有說要股份,等於是把辛苦創建起來的明星學校拱手相送。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希望能夠延續原來的辦學方針--嚴謹治學,多出人才。僅此而已。
  • 盛唐氣象與男人的胸襟與氣度
    盛唐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在人類文明史中的價值和地位都給後人留下了深刻影響,它被全世界諸多國家的學者所研究,並成為中華文脈傳承中的重要節點和心理積澱。唐朝氣象給後世中華兒女留下了太多思考和想像,是華夏兒女永久的追求和理想。然而重塑盛唐氣象,靠穿越不可能實現。
  • 導演謝晉:中年痛失雙親,晚年哀送兩子,生活可以消滅他,卻無法打敗他
    位於上海青浦的福壽園內一隅,安葬著謝晉、徐大雯夫婦,以及其長子謝衍和次子阿三4人。園內楊柳依依芳草萋萋,櫻花綻放,漫天飛舞,有一種特別悽婉的美。有人說,如果把20世紀分成前後兩半,要列舉出後半個50年中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化人,那麼,即使把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謝晉。同樣,回溯世界電影的發展史。
  • 妻子眼中的謝晉導演
    ●謝晉與兒子阿四阿三還在的時候,謝晉對我說:「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門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門,他就離不開門了,分分秒秒等我回來。」謝晉說的門孔,俗稱「貓眼」,誰都知道是大門中央張望外面的世界的一個小裝置。平日聽到敲門或電鈴,先在這裡看一眼,認出是誰,再決定開門還是不開門。但對阿三來說,這個閃著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種永遠的等待。
  • 林青霞和謝晉的遺憾,因為一個安檢員,錯失歷史性的合作
    白先勇對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對謝晉更有自信,他認為謝晉能讓這部電影超過《亂世佳人》。二、主角鎖定林青霞《最後的貴族》中最重要的角色當然是李彤,演這個角色需要演員熟悉中國傳統文化也要熟悉美國的生活和文化無疑,這樣一個人物對於八十年代的絕大多數國內女演員來說都有些難,謝晉和白先勇在商量劇本時不約而同想到的女主角人選就是林青霞,林青霞的身世和李彤也有相近之處,她的父母也是1949年去的臺灣省,住的地方是眷村,她的親姐姐還留在煙臺生活,因此她能夠理解白先勇,也能理解李彤。此外林青霞走遍世界各地,對美國生活和文化相當熟悉。
  • 她是「烏雞國王后」,被大導演謝晉捧紅,曾因太漂亮錯失角色
    能讓大導演謝晉如此青睞。看過向梅照片的人,都被驚豔過!殊不知,這位旗袍美人出身文化世家,父親武兆發還是我國細胞生物學界泰鬥級人物,曾擔任過北京師範大學一級教授(向梅,原名武相梅)。為了爭取向梅出演,謝晉導演和劇組不得不向「高教部」提出申請,最後才得以放行。誰都沒想到,最後這部電影竟在「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謝晉導演因此一戰成名。而向梅在影片中的表現,也得到謝導的充分肯定,為兩人再度合作《紅色娘子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 姜文:「毫無疑問,謝晉導演是座豐碑!」
    在百花獎和金雞獎的歷史上,有一項紀錄的創立者,正是謝晉導演。謝晉導演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1962年,第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謝晉導演憑藉《紅色娘子軍》拿到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1981年,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謝晉導演憑藉《天雲山傳奇》同時獲得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也獲得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 決戰光明頂賺錢版下載
    決戰光明頂賺錢版下載遊戲簡介: 決戰光明頂遊戲中盡享豐富多彩的動作打擊體驗;更有各類玩法來滿足玩家俠客養成後的PK需求! 決戰光明頂賺錢版下載遊戲福利: 註冊角色就送1元紅包 30天480級送66元紅包 30天510級送666元紅包 60天610級送888元紅包 60天666級送1688
  • 謝晉的故鄉情 | 趙暢
    謝晉(1923-2008)每當新春佳節來臨,我總是格外想念著名鄉賢謝晉導演,雖然他已離開我們十多年了
  • 大腕齊聚光明文化藝術中心 擬打造深圳北部文化藝術高地
    9月19日,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儀式在光明文化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慶生;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成員田夫;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深圳市政協黨組成員、光明區委書記王宏彬;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華僑城集團副總經理張立勇等領導出席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