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學校有一支主打創意與環保的樂隊,樂隊的樂器每一件都「不走尋常路」:牛骨頭拼接做成美觀、堅固的二胡;鵝蛋殼打眼變成小巧可愛的壎;架子鼓是用PVC和洗車用的麂皮做成,最上面的吊鑔片竟然是家家戶戶都有的鋁鍋蓋;古箏琴身是用有機玻璃做成……
這些樂器幾乎都是師生共同找材料、動手製作而成。他們把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廢品變成了「寶」,演奏出動人心弦的樂曲,別出心裁的創意還讓樂隊在不少大賽上斬獲獎項。
樂隊的四名學生在製作樂器,牛骨頭、有機玻璃都是他們的製作材料。
兩名學生正在給古箏調弦,用的工具竟然是套筒扳手,因為這架用有機玻璃做的古箏上,用來固定琴弦的是一個個長螺絲釘。
樂隊師生們用鵝蛋殼做成的壎,有機玻璃做的長笛,藍色的小排簫是用高科技的3D印表機列印出來的,學校科技辦公室負責老師還打算列印出小吉他、二胡等,組成一支「迷你樂隊」。
這是一個鵝蛋殼做的壎,別看這個樂器最小,卻最費時間。師生們在製作這個壎的時候先後嘗試了雞蛋殼、鴨蛋殼,花了三個星期才做好,上面的孔都是用小手挫一點點打出來的。
科技辦公室負責老師伊娜在敲打手中的樂器,這個樂器是用牛骨頭做成,這些牛骨是老師們加工牛骨頭的廠裡面,從幾米高的骨頭山裡撿出來的,在他們手中變廢為寶,成了樂器。
樂隊用這幾個神秘的大箱子參加了北京市青少年未來工程師『創意樂隊』項目」比賽,箱子上畫了幾個大大的問號,裡面裝的是什麼呢?
箱子打開,露出了一架古箏,其他箱子裡還有氣球做動力的手風琴、皮鼓……,這些手藝不輸專業木工的木箱子,都是老師們自己製作的。
伊娜老師帶領學生演奏起了《梁祝》。這些樂器既環保又充滿創意。
(詳細報導見4月15日《通州時訊》4-5版)
記者 楊莉/文 唐建/攝
— END —
這裡是《通州時訊》
微信號:bjtzsx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