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題材 第六代導演的迷茫 從《心迷宮》看獨立電影的兩難

2020-09-05 不肯媚俗

心迷宮以原片名《殯棺》徵戰各影展,可說是先在華語影壇繞了一圈,最開始在第八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大放異彩,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



值得一提的是,FIRST青年電影展歷經多年磨練後,在推廣優秀的中國獨立青年導演上已愈發有份量,比如兩次獲獎的郝傑或更之前的《到阜陽六百裡》。


爾後,也得以至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併入圍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兩項大獎,在金馬影展播映時亦獲得相當的口碑。

2015年以《心迷宮》這個新片名(為了降低觀眾對於原片名抱持過度文藝之冷門電影的想像),試金石般的投向了中國院線。


首周末不但以435萬人民幣的票房成績創下了中國獨立電影開畫紀錄,也在評論圈激起了熱烈討論,影評們宛如當年發掘寧浩一般興奮,在各種五花八門的中國商業電影中看到了一絲希望。

回頭看寧浩《瘋狂的石頭》在2006年取得巨大成功後,可說是帶動了近幾年中國年輕獨立導演發展各種類型電影的躍躍欲試


他們玩結構、玩敘事,於是我們在這些作品中看見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昆丁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奉俊昊等導演的電影美學紛紛中國化


其後管虎的《鬥牛》(2009)與《殺生》(2012 )等片又為此拓展了紮實的農村草根情懷,類型移駕至中國偏鄉農村,在黑色幽默的調性上賦予高度娛樂性外的寫實基礎


這樣的融合,似乎在廣電總局嚴密的電影審查機制下,開拓了與第六代導演地下化截然不同的抵抗策略。

這一批新興導演的電影寓言性十足,它們動蕩、顛覆、荒謬甚至魔幻感十足,卻相當的反映社會現實問題,不失批判力。

《心迷宮》也正是在上述中國類型電影發展脈絡下的產物從敘事結構上來看,導演也自稱深受克裡斯託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劇本結構影響,發想劇本時更參考伊納裡圖(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的《21克 21 Grams》(21 Grmas, 2003)。


《心迷宮》全片分成三段,以三個不同敘事者角度講述同一個鄉野奇談。

三段式故事並不新奇,九零年代以降更是百花齊放,多角度的敘事環形結構也容易讓人想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經典的《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剝洋蔥式地漸漸導向真相與情感核心。

而劇情背景設定也同樣將觀眾帶至一不知名的農村,導演刻意選擇了這樣一個有點窮又不太窮的村子(當初在選景時放棄了北京附近一較窮的村落)。


深藏在山中,自成一閉鎖的小社會,阻撓外界任何介入(比如警政系統等,村裡是傳統的村長最大)。

空間設定不但帶有寓言式的諷刺(搭配著觀眾置身事外的全知視角),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敘事上最低限度的邏輯,使電影的茶壺裡的風暴得以成立。


懸疑的出發點又本出自於;農村青年出走打工後與家庭聯繫與關係的逐漸薄弱,情感與信任上的瓦解才造成了電影中一句棺材換三家,死了沒人知,沒死也沒人知的荒謬。

忻鈺坤不刻意賣弄鄉土民俗,在上述脈絡下寫實的反映了中國快速經濟發展後嚴重的城鄉差距與人口流動等問題。


觀眾也因全知觀點,在深入故事真相後,得以抽絲剝繭的冷眼檢視荒謬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看著年輕人的漂泊彷徨,看著村民間的權力展演(比如夫妻、父子),看著所有人為生活壓製得喘不過氣,而命案只是串起了這一切,並放大了所有人的無法逃脫。

可以埋葬的是秘密,無處安放的是心事,電影如是說

而殯棺巧妙地成為電影中心事的外化表現,除了棺材,導演也善用多個物件作為每個角色心中深層秘密的隱喻。

比如大壯的手鐲、村長的獎章、麗琴先生的拐杖與骨等,但相比這幾樣到最後都被埋入土堆,唯獨真正做為掩埋用的棺材無處埋放,象徵著父子或許因彼此永不得知真相而難解之結,殯棺重重的壓在大家的心頭上。


整體而言,看得出忻鈺坤在敘事結構與劇本上相當的野心。

但可惜的是,演員賣力的想展現出農民的樸素真實,反倒有些格格不入

樣板化的表演減低了電影感,使得這樣一個精彩的故事稍淪為電視劇質感。

這或許也可以反思近年中國電影對外地市井小民寫實的拿捏;有導演為了兜起全貌,維持統一性,戰戰兢兢留意錯誤,故事越走下去,卻只覺被敘事邏輯綁架得死死的,線索、關係都太龐雜細微,部分甚至沒有意義。

導演過度花心思在眾細節的鋪陳,也就無心留意其他更宏觀的探討,流於表面,不痛不癢,真相大白後的回馬槍以回歸善惡也就顯得不深刻。

《心迷宮》的成功,的確再次開啟中國影評界對於這類所謂「抄襲」電影的正反辯證。

部分專業人士認為是一個電影產業健全的起步;另一派則批評一味抄襲、移植國外電影只見中國電影人原創之低落,且山寨版品質參差不齊。


而本片為求較佳商業能見度而更改片名一例,更可見中國電影人上至導演製片,下至影評觀眾,無不渴盼這樣較具品質的電影可取得龍標,取得市場話語權。

對此,我們亦常見所謂的獨立藝術電影在爭取過審、上映、排片、票房表現等一環環過程中,總是引發諸多討論,導演也常親上火線回應或開炮。


像寧浩的《無人區》2009年殺青到2013年上映,經歷多次送審,銷毀電子劇本,四年時間卻遲遲無法上映,對於原因外界知之甚少。

2010年審片委員會的趙葆華痛批《無人區》的寧浩因自戀而迷失,影片太多負面人物,「為了好看,為了藝術極致,不惜違背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最主要的失誤是丟失了藝術家的一份社會責任」。

這或許都印證了新一代導演是真心希望豐富娛樂性的類型電影,可以如好萊塢或韓國類型片,成為中國商業電影的一劑良藥。

甚至第六代導演也紛紛開始嘗試結合類型講述現實題材,比如這幾年皆有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幾部:《天註定》(賈樟柯,2013)的暴力、《闖入者》(王小帥,2014)的驚悚懸疑、《白日焰火》(刁亦男,2014)的黑色等。


與此同時,《心迷宮》的缺陷也忠實呈現了這一批中國獨立新導演在如是嘗試後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即如何不被類型局限,又在社會現實批判與類型敘事之間,取得更好的結合與平衡。

本文由不肯媚俗原創,歡迎留言關注。

相關焦點

  • 現實主義題材 第六代導演的迷茫 從《心迷宮》看獨立電影的兩難
    《心迷宮》以原片名《殯棺》徵戰各影展,可說是先在華語影壇繞了一圈,最開始在第八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大放異彩,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值得一提的是,FIRST青年電影展歷經多年磨練後,在推廣優秀的中國獨立青年導演上已愈發有份量,比如兩次獲獎的郝傑或更之前的《到阜陽六百裡》。
  • 「第六代」導演作品的新現實主義論
    摘 要:現實主義理論誕生在19世紀的英、法等國,新現實主義電影則誕生於二戰後的義大利。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則是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本文從現實主義的相關理論、義大利與中國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現此電影流派的歷史環境以及「第六代」作品的本體角度,對整個「第六代」作品從新現實主義角度進行分析討論。
  • 五六代導演已被拍死在沙灘上!文牧野、忻鈺坤、郭帆一批80後上位
    王小帥曾在坎城直言,「中國電影不可能有第七代導演。他認為「沒有拍過嚴肅電影的導演,就不能稱之為『代』。」王小帥這話其實沒毛病,王小帥作為第六代導演,拍過很多揭示社會深層次問題的好電影,例如那部挺好看的電影《十七歲的單車
  • 第六代導演王小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給了我做獨立電影的勇氣
    很早就開始觀看第六代導演王小帥的電影作品了,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國際大獎,徐崢的《囧媽》也算得上「家庭題材」的電影,但是它和前面所提到的幾部電影在藝術水準上相差甚遠。的提問下面,王小帥導演給出了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或者說是對這部電影的主題方面的一些解釋,在文章末尾,他寫道:拍《十七歲的單車》也讓我重新找到做獨立電影的勇氣,我有了一種回到從前拍我的第一部電影《冬春的日子》的感覺
  • 第六代導演:獵奇中國,迎合西方?
    中國有太多的電影導演與電影編劇受到了《黃土地》的影響,且表現在他們的作品之中,但85級地這篇文章則唱出了反調——正如,過去第五代導演把批判地鋒芒對準第四代導演一樣,第五代導演也成為了第六代導演們集體批判地對象。
  • 聚焦中國第六代導演電影的主人公,揭示底層小人物的悲劇
    真實地展現他們身處困境中的無助與迷茫,以及他們為了生活不斷掙扎與頑強拼搏的堅強意志,從而使人們感受到悲劇藝術所帶給我們的震撼與力量。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能夠更多的關注現實,關注平凡的小人物,給予其精神安慰。那麼第六代導演電影中小人物的悲劇性具體體現在哪呢?這需要我們深入去了解那些電影才能更好地了解。本文將從小人物形象的分類、小人物的悲劇性矛盾衝突以及悲劇性情境的創設等三方面來具體闡述。
  • 專訪 《心迷宮》導演忻鈺坤:「我有一張精密的圖紙」
    《心迷宮》(原名「殯棺」)絕對是2014年中國電影裡的驚豔之作,先是在FIRST青年影展初露鋒芒,然後獲得金馬獎的兩項提名,在這一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中又獲得了「特別表揚獎」。那時候可能給我最大的幫助是臨場的創作經驗會很多,那時候雖然人少但是突發問題很多,你就會想在現場怎麼解決問題,二就是作為一個剛學出來的學生,它給你比較相對比較高的一個平臺去創作一些你想創作的東西。當時在類型題材上沒有太多限制,那個節目本來是希望拍戲民生的故事,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事兒。但我們很多年輕導演出去就會拍很多比較類型化的故事。
  • 賈樟柯王小帥婁燁寧浩:第六代導演的二十年
    「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大多題材特殊,審美各異,但不可否認,這批導演的身上確實具有許多明顯相似的元素。與「第五代」導演沉溺龐大敘事和時代寫意不同,以賈樟柯、婁燁為代表的「第六代」更熱衷將鏡頭聚焦在時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比起宏大的史詩級場面,具有鮮明獨立意識的「第六代」們明顯更偏愛個體表達。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個人自由的關注貫穿了這一代導演作品的始終。
  • 編導藝考常識:第六代導演簡介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在第六代導演中,張元是最早的幾個探索者之一。他1991的作品《媽媽》展現了非同於主旋律電影、"新民俗"電影與"新體驗"電影的風貌,早期作品《北京雜種》《東宮西宮》都體現出創作上的邊緣性和先鋒性;搖滾和同性等題材都是在中國電影中的最早嘗試,都具備一種粗糙的、迷離的、破碎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媽媽》《綠茶》《看上去很美》《過年回家》王小帥最早的作品《冬春的日子
  • 《心迷宮》破獨立電影票房紀錄 片尾彩蛋揭秘劇情
    白虎到底死沒死在片尾已揭秘  搜狐娛樂訊 電影《心迷宮》以首周末435萬的票房成績創下了國內獨立電影在院線上畫的最高票房紀錄。近日,片方首度曝出影片中極其隱秘的彩蛋,另網友大呼意外。  如何成就獨立電影最高票房? 好故事觀眾願買帳  文藝片在市場上沒有生存空間、票房慘澹一日遊幾乎是中國電影每年都要討論數次的話題,而獨立電影更是連在影院上映的機會都微乎其微。
  • 電影《心迷宮》,小成本大製作,值得看的國產懸疑電影
    這部上映於2015年的新《心迷宮》,是八零後新銳導演忻鈺坤的處女作,根據發生在河南某個偏遠村莊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電影的原名閉棺,因為種種原因,後來改成心迷宮,還增加了最後自首的字幕,作為結局,從導演到劇本,這部電影包攬了十多項海內外大獎。
  • 小樂推薦「三無」電影《心迷宮》口碑炸裂!!!
    無大明星、無大導演、無大製作的「三無」電影《心迷宮》上映以來,口碑好到驚人,堪稱今年電影圈最大的驚喜之作。
  • 處女作就一鳴驚人的導演們,中國電影的未來呀
    我們總是抱怨國內爛片多,但是看看現在有名的導演們:第五代導演,不能說江郎才盡吧,但確實是有些固步自封了;第六代導演,票房他們根本就不care好嗎?不過還好,我們還有他們,這些還年輕,並且處女作就一鳴驚人的導演們。
  • 電影不應只看票房 行業成長需要更多的現實主義
    在《路過未來》的導演李睿珺看來,這樣的變化給電影市場帶來了很多可能性,因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不僅需要規模與速度,還需要更多不同類型的內容來支撐。《路過未來》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與其說在呈現小人物的生活,不如說是在挖掘他們的心理。在導演李睿珺看來,進城的第一代農民工,已經開始遭遇生活上的瓶頸,他們在城市還是鄉村的進退維谷之間,呈現出了不同的狀態和心態。
  • 我們不需要「第七代」導演,只需要一個個自由拍電影的人
    除了關注和支持業內同行的新片,文牧野現在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自2018年年底就開始打磨的劇本上,現在已經大致成型,和成名作《我不是藥神》 一樣,新的劇本也是現實主義題材。四年之後,他又憑藉延續前者風格的電影《瘋狂的賽車》,成為繼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之後,第四位進入億元票房俱樂部的電影導演。寧浩將「第六代」導演視為「理想主義的一代」,在自己之後,他認為已經不能以「第幾代」來區分,而是在很多流派之後,走向個體化。
  •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成長之殤——兩次「七君子事件」(下)
    同時,電影管理部門對題材管控、主題導向和具體製作環節仍然限制太多,也越來越束縛了年輕導演的創作熱情。到了2003年,形勢的變化越來越微妙,媒體和業內人士對電影分級的討論越來越頻繁。電影節也開始主動約談了一些著名的獨立導演,態度也有了明顯的轉變。
  • 《心迷宮》破獨立電影票房紀錄 片尾彩蛋首曝光
    結尾驚爆隱藏彩蛋!九成觀眾驚呼大意   《心迷宮》自上映起已然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除了感嘆影片類型的獨特性和敘事功力強之外,更多的是對劇設、人物動機以及結局的解讀。對於影片結尾字幕和白虎的再次出現,觀眾們也是眾說紛紜,更有人提問白虎到底死沒死,沒死的話屍體又是誰?導演到底在玩什麼花樣?
  • 《心迷宮》導演最新作品《暴裂無聲》中店主兒子奧特曼面具的由來
    文/廿水北又2014年的一部電影《心迷宮》,讓我記住了導演忻鈺坤。這部電影編劇之巧妙,讓大家僅僅樂道。4年後,忻鈺坤再次為大家奉上了一部偏遠農村題材的懸疑劇《暴裂無聲》,懷著很高的期望看了這部新作,卻發現有些失望。
  • 賈樟柯:我希望沒有「第七代」電影導演
    歷史地看,繼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北京電影學院77級、78級創作集體爆發十年之後,按照中國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傳統,隨著北京電影學院85級、87級作品的集束出現,迅速形成了「第六代」電影導演代際圈,包括路學長、王小帥、胡雪楊、劉冰鑑、唐大年、婁燁、張元,以及後來的管虎、李欣、王全安等人。弔詭的是,歷史的變化從來都不以時間的線性邏輯為準則,更何況對於「第六代」這個「逆推式的斷代與命名法」。
  • 從「被禁」到「解禁」,中國第六代導演與他們的禁片
    例如,20年前看《蘇州河》的觀眾,可能先是看了「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的作品,再接著看「第六代導演」諸如賈樟柯、王小帥、王全安、張元與婁燁等人的作品。多年之後,中國電影「第〇代」的說法是否繼續?第六代導演們20年來又是什麼樣的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