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無常 修行在當下

2021-12-24 光明佛壇

《法句經》:人命危脆。朝夕有變。無常宿對。卒至無期。

註:人的生命很脆弱,朝夕之間都可能有大變故,無常無時無刻不如影隨形,死亡隨時可能到來。生命無常,修行從當下開始,沒有明天可以期待。

一輩子真的好短,有多少人說好要過一輩子,可走著走著就剩下了曾經。又有多少人說好要做一輩子的朋友,可轉身就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有的明明說好明天見,可醒來就是天各一方。

若干年後,我們都將無法選擇地離去,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們徹底變成了虛無。我們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生,帶不走一分虛榮愛慕。今生,無論貴賤貧富,總有一天都要走到這最後一步。

蓮花生大士在教言作過比喻:有個人不慎墜落懸崖,慌亂中抓住了崖壁的一把草,身下是萬丈深淵。這時出現一隻白老鼠和一隻黑老鼠,兩隻老鼠輪番叼走一棵草,他手中的草越來越少。正在這時,他看到旁邊有棵果樹長滿了水果,他津津有味品嘗著水果的甜美,完全忘記了自己身處險境。

我們的壽命就像是那把草;黑白兩隻老鼠比喻白天和黑夜,它讓我們的壽命不斷減少;身邊的水果,比喻世間的名聞利養;身下的萬丈懸崖,比喻死後的三惡趣。簡單來說,我們的壽命眼看就要走到盡頭,若還一味沉迷在妙欲的點滴快樂中,那麼一旦生命徹底結束,等待自己的就只有一條路——墮入惡趣。

世間人對「死」字特別忌諱,平時連想都不敢想、連提都不願提,一旦無常落到了頭上,只能哭哭啼啼、萬般不舍地撒手而去。

如果你害怕死亡,明白人生裡裡外外的事無一不是無常,無常就會變成動力,你也會覺得餘下的人生不能白白浪費,必須好好用來修行,最後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獲得了無生無死的把握,縱然死亡來臨也絲毫無懼。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做為一個修行人要把死字寫在額頭上。」不是祖師不慈悲嚇唬我們,而是一般眾生對無常二字很難生起深切的感受!尤其是福報大、名利雙收又處在順境中的人,覺得無常好像和他們沒有什麼關係,而往往等無常到來時才有所觸動卻為時已晚!現值末法時期,天災人禍日益增長,想佛、憶佛、念佛、是永遠最美好的話題、是念佛行人永遠不變的課題,是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大願、投向眾生出離苦海永恆的救生圈。 

《因緣品》中云:「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意思是:今天死,還是明天死,誰知道呢?也許明天我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明天不死,你有什麼把握?你和閻羅王和閻羅獄卒們是不是親戚啊?是不是已經商量好了?是不是他們跟你說「你放心,今天你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等你退休了,老了,到八九十歲的時候,我們再來接你」?如果不是這樣,那你有什麼把握?你憑什麼知道今天不會死,明天也不會死?我們隨時都有死亡的可能,所以應該將每一剎那、每一時刻都當作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這樣才能精進學修,不生懈怠。

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既是解脫的機會,也是墮落的機會。若是把握好了,我們就會解脫;若是把握不好,我們就會墮落。因此我們不應該總往後推,推到下個月、明年,推到三年、四年甚至幾十年以後再修行,而要在當下的每一剎那中去把握生命,精進修行。如果我們總是考慮幾十年以後的事,我們就會忽略眼前的每一剎那。若是我們在解脫成就之前死去,就永遠失去解脫成佛的機會了。

無常修好了,它能指引你進入佛門,能使你斷惡行善,直至明心見性。

相關焦點

  • 人生無常,把握當下最可靠
    有一對兄弟,從小一起長大,卻各有不同的理想;當父母往生後,弟弟為了探求人生真理,於是離開家鄉,選擇修行的生活,把父母留下來的事業完全讓予哥哥經營。經過幾後的苦修,弟弟終於了悟人生的無常,深覺一切名利均屬空幻,不論行善、造福皆要及時。所以,他希望哥哥也能領悟這一番道理。
  • 人生無常,行在當下
    感 悟:無常人生,無常變化,思在未來,卻要行在當下。 九歲的親鸞,說出的話卻令成年的我們震撼不已。想想看,我們是不是曾經動搖過N個決心?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生就像一場沒有彩排的戲,誰也料不到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今天你腰纏萬貫,一夜之間就可能負債纍纍;今天你高居廟堂,明朝就有可能遠走他鄉;今天你合家歡樂,明朝就有可能妻離子散。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並不是危言聳聽。
  • 人生無常,活在當下
    在人生旅途上,我們總以為會一帆風順,可是,當我們前進的時候,不是遇到這樣就是碰到那樣,使我們的工作或者是生活受到阻礙或遇到困難,讓我們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或順利完成任務。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看來,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僅會遇到挫折和坎坷,甚至還會遇到各種危險的事情。
  • 人生無常,珍惜當下!
    複雜的社會,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牽掛,經歷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過的無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後不知道會消失在哪一天,這就是人生。人生如天氣,可預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聚散無常,一份好心情,是人生唯一不能被剝奪的財富。把握好每天的生活,照顧好獨一無二的身體,就是最好的珍惜。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隨性而往,隨遇而安,一切隨緣,是最豁達而明智的人生態度。
  • 人生無常,心安即是歸處,隨緣方得自在
    有人驚嘆人生無常,一切發生得太突然;有人感慨珍惜生命,健康最為重要;也有人回憶往昔,訴說自己與逝者交集的點滴…… 詩人北島說:人生就是個接送
  • 無常是人生常態!
    人生,上車下車,有太多的不可控,緣分很奇妙,你遇見的也許是他人窮極一生都遇不到的。擁有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常態。世事無常,無常才是人生常態,除了生死,其他都是過眼雲煙。是啊,除了生命,其他的真的都只是擦傷而已,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前行,路上的風雨,是給自己的鍛鍊。生活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身邊的人來來往往,有的時候真的不能想太遠,未知的路,不知道會遇到什麼,誰也陪不了誰走到最後,總有一個人會先走,珍惜眼前人,享受當下。
  • 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
    人生有兩大哀嘆:一嘆知己難求,二嘆世事無常。我們明白,這一生會接觸許多人、會經歷許多事,唯獨有一樣東西不想觸碰,那便是——無常。作家田維在《花田半畝》中曾這樣寫道:遺憾是常常的、孤獨是常常的,生來是品嘗苦味、生來是看盡無常變幻。
  • 如何面對人生的無常
    現代人的人生真是滄桑、悲涼;「無常」真是無解、無奈。總之——人生無常,無所不在。那該如何面對?心靈雞湯告訴我們:人生無常,一切隨緣。這話聽起來不錯,但不解決實際問題。一是「隨緣」如何操作?是我們自己「隨」呢,還是被人生逼著「隨」?;二是「隨緣」的程度是什麼?
  • 人生無常之下,誰能逃脫死亡?
    編者按:「無常」二字,讓人不由聯想到世事無常,生命無常,變化無常,黑白無常等等。在歷史的長河裡,人的生命如孤獨的葉子,瞬間飄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在老,物在衰,花開花落,鬥轉星移……無常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呢?一起來體會作者視角的「無常」。
  • 一首《空》, 人生無常
    成敗聚散,都是人生中的一種成長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價值,各有各的理念,各有各的世界觀,各有各的人生觀,各有各的價值觀。得與失,成和敗,聚或散,都是人生的一種成長,看淡,心情才好,看開,日子才美。胸襟決定器量,境界決定高下,活著就是一種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得一顆平常心,無時不是快樂;修得一顆滿足心,無處不是幸福。
  • 花開次第,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佛法,讓你的人生充滿修行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以煩惱為契機領悟世間的紛雜萬象,從煩惱入手實現終止煩惱的目的,那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面對的是苦惱與困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反應,無法解脫的困境,往往讓我們走上不歸之路。而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讓人對修行產生了親切感。
  • 佛教:人生無常,牢記四句話,掌控因果報應,趨吉避兇
    人生無常,請珍惜當下,一切事物皆是因緣而生,緣滅則散。你能看到這篇文章,讀著這些文字,我相信絕非巧合。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會因為意外落在錯的地方。人生中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其實都是理所當然。確實如此,每個人的福報都有定數,前世的緣分是固定的福報,後天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增加福報,趨吉避兇,創造自己完美的人生。所以說今生福報的大小,除了命中定數之外,更需要自身的努力。關於改變命運,趨吉避兇,在《了凡四訓》中講得非常透徹,了凡先生開始不相信因果報應,後來遇到孔先生給他算命,每件事全部應驗。
  • 每顆星星的軌跡都不一樣,無常的人生善待自己與他人
    無常不管你跟這個小孩多親密,總有一天,他都有他自己的人生,他有他的生活,就是這種離別。如果你是父母的話,你肯定有這種經歷,以及體會。只要小孩長大了,再孝順也好,不孝順也好,他自己去承受。沒有人去幫我們去承受衰老啊!我們都要自己去承受。總有一天。這種陪伴都要分開,長時間的陪伴都斷了,就是再長時間的這種。
  • 成功人生為什麼要修行,修行三部曲
    很多時候心裡頭明明就想去某件正事,而當下卻選擇做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而荒廢了一天;而當做著某一件事的時候,心中卻想著別的事情,心猿意馬、悔吝不安無法專注當下所做的事情。通常別人都認為這種人心神不寧,做事不專心的表現;其實不然,這種缺乏一種心靈主宰的修養。
  • 人生無常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瘟疫讓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家破人亡,可能,那些遭遇災難的人從未想到人生的結局會是這樣。 其實,人生無常,命運無常,有好多時候,我們的命運並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 沒人知道,災難會在哪個時刻降臨,也沒人能預料,末日會在哪刻突然出現。
  • 「世間無常 把握當下」 災難催人參透人生意義與生命真諦
    本文作者全國政協委員、香港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近日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人生意義與災難的省思》為題,以佛教的角度來說明災難與變遷是五濁惡世的必然現象,而各種災變的突然來臨,正喚起人們不得不對人生價值與意義作深刻的省思。  人類自我約束,可以改變災難頻仍的宿命  佛教裡有所謂「大三災」與「小三災」。
  • 情感|無常君,別來無恙?
    《佛法修學基礎導讀》中,(釋尊的修持)這一篇章,才知道原來釋尊是依無常法則出家修行,釋尊看了苦樂的無常不堅固,而出家解決生老病死的苦,釋尊的出家的目的是滅苦,而後釋尊學了當時最高的禪定發現不能了生死,還是依的無常法則,當時釋尊死心了,死心後在菩提樹下發誓:我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然後經過七七之日睹明星而悟道,「緣起性空」。
  • 真正在修行的,並非是那個「夢中人」
    大師們常說覺醒於「當下」,其實這個當下根本和時間沒有關係,更準確一點的說法是:覺醒於時間之外。大家可以回憶自己離開夜裡夢境時的情況,夢境本身並沒有一個結局。我們可以在夢境的任何一個情況下醒過來。小我不需要覺醒,覺醒的也不是小我,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自己所扮演的小我角色,如果修行修的是小我的覺醒,就是在演出一場覺悟的戲劇。 很多人修行的動機都是為了改善角色的劇本,這樣的修行是修夢而不是修靈。同樣,任何法門如果立足點是任何可以定義和描繪的境界,那也是在修夢。
  • 苦諦的四種行相-無常【四聖諦】
    第一、無常。無常可分為宏觀的無常和微觀的無常。宏觀的無常,是指我們都能感受到的無常;微觀的無常,是指所有的東西每一剎那都在變化。雖然釋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就宣說了微觀的無常。佛教徒的活在當下,就是在自己心理狀態比較好,身體也比較健康的情況下,努力創造好的因素,不受無常的支配。當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切煩惱,當所有的無為法、有為法都不復存在的時候,就是四諦當中的滅諦。在沒有達到滅諦的時候,一切都是無常的,都是靠不住的。無常是修行的動力,修無常的人一定會好好修行。佛經裡面講,雖然燒香拜佛也有功德,但這些功德不如修一分鐘、五分鐘無常的功德。
  • 球星科比去世:擁有的都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常態
    無常人生作家白先勇說過一句話:擁有的從來都是僥倖,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的。人生無常,生命有時就在轉瞬之間。它很脆弱,甚至來不及一聲告別。宮崎駿在《螢火蟲之慕》中也提到過: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