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生於1932年,是加拿大維真學院靈修神學教授,與傅士德牧師並列為北美兩大最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有「牧者中的牧者」之稱。近日,畢德生結束了在世的旅途,歸回永恆的家鄉。享年85歲。他的靈修類著作,深深影響並塑造著海內外的牧者和基督徒。畢德生在自己書中所強調的靈修、禱告和傾聽,無疑是這個忙碌時代的鎮定劑。他認為,真實是我們活在上帝面前的第一步。
尤金·畢德生:一生的旅行
畢德生牧師,對中國基督徒來說並不陌生。他的許多著作已在國內出版,如《莫測樹下》《清晨的甘露》《跳過牆垣》《與馬同跑》等,深刻影響著中國教會和基督徒。
據媒體報導,畢德生家人說他在接近死亡時欣喜地望向天堂,說:「我們走吧。」
尤金畢德生已經完成了「朝同一方向的長期服侍」。
他的這些話,值得深思
畢德生作為一位影響深遠的牧師,他的基於聖經的牧養又是透過文字傳遞給千千萬萬個讀者,使我們得到靈魂的滋養。他的這些話,值得我們反覆思想。
我們時代的牧師職業變革(如果真有其事的話),則是重新發掘靈魂醫治(cure of souls)的工作。這一說法緊扣並調和了兩個要點:與罪惡和苦難永無止境的爭戰,並在會眾中間殷勤做工,培植恩典和信心——每一個時代的牧師都是藉此將自己分別為聖。
靈魂乃人性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靈魂醫治乃是在宗教和世俗的環境中,以個人或團體為對象,基於聖經原則並由禱告所塑造的關愛。
節選自:《返璞歸真的牧養藝術》
當我們想知道什麼是生,我們就必須要花很多工夫去思想什麼是死。如果我們不注意死亡一事,只是一味用委婉的託辭去避免談這個話題,我們反而令我們的生命貧乏。
當我們能面對自己的極限,了解人性的範圍,那麼對於死和一個垂死的病人,我們就能接受,而且能擁抱他卻沒有懼怕。
接受自己的限制,尊重死亡,叫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那些以禱告的心,堅定地活在限制中的人,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當我們想甩掉那些似乎妨礙我們生活的生活,結果會發現生命不是更豐富,卻是更貧乏。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尊重死亡,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死亡,尊重死亡是人的限制、人的界線。當我們不越過這個範圍,活在這範圍內,我們才是真正的人。
節選自:《跳過牆垣》
其他語錄:
這就是整個屬靈生命。整個過程就是學習死(舍己)的過程。當你學習如何舍己,你就開始剝去所有對信仰虛幻的理解,而開始體驗與上帝真正的親密與愛。
我相信上帝使用我們生命中的許多事成為祂對我們的呼召:家庭,背景,教育...這份呼召也許不是成為一名牧師。但我認為,上帝不會浪費我們生命中的任何事情。
我認為牧師是最差勁的傾聽者。我們太習慣於傳道、授業、解惑。我們必須要學會安靜,少說教,學著去關注他人身上正發生的事,並且傾聽。
人不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他們是需要被探尋的奧秘。
我永遠不能在這些事上失敗,就是號召會眾去敬拜神,去聽神的話,並將他們自己奉獻給神。
宗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牧師的職位是帶有權柄的。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使用這個權柄,你將會毀掉別人的生命,這也會毀掉你自己的生命。
(以下內容,來自「今日佳音」-畢德生的顛覆性思考:當「牧師」成為一種職業)
調皮、顛覆和不滿的牧師
1970年代,一位三十多歲的牧師,一直面對一些困擾的問題:如何使耶穌基督的信仰,真正地落實在他自己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這些會友的生活當中。
每個月,他還要向宗派寫一些工作報告。在這些繁瑣和無聊的例行公事中,他甚至懷疑沒有人會看這些報告,因為每一次得到的回覆都是千篇一律的「已閱」。上帝的呼召慢慢地都變成了一種現代的職業操守。
他說現代的牧師似乎變成一個商店的店主,教會就是他們維持的商店,他們被店主所關心的那些事情所佔據著內心——如何讓他們的消費者感到快樂,如何引誘他們的消費者從他們隔壁街區的競爭者那邊來到自己這裡,如何包裝商品讓消費者留下更多的錢。
而教會的會友也越來越多更像是一位消費者,他們期待牧師能夠滿足他們所期待的,如出色的講道,美好的口才,社會的聲望。最好是讓大家感到,這是一位為著福音整日忙碌不能停歇的牧師……
總之,無論是在教會的體制裡還是在現代,我們普遍都相信有一個好牧師的職業規劃藍圖,是能夠被我們用外在的標準衡量出來的。而這卻常常忽視了牧師和每一個人一樣,內在的生命才是最為重要的。
於是,畢德生有些調皮地想要給這個陳腐無聊的牧師職業化傾向,開一個小小的玩笑。就在例行的定期報告中編造了一位年輕的牧師,其道德和職業生涯均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每一次他都更進一步用生動的語言,栩栩如生地編造出自己是如何如何走向職業墮落的邊緣,甚至道德上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然而,讓他失望的卻是,每一次他收到的回饋,依舊是慣例的「已閱」的套話——似乎沒有人真正關心一位牧師真實的生命狀況如何。只要他能夠完成工作的任務,讓宗派和會友滿意,一切似乎就都平安無事!
這讓畢德生不禁思考,如果一位受過教育的人,如果口才再好一點,一兩個月的強化訓練學會一套屬靈的話語就可以勝任牧會這樣的一份工作,那麼牧師這個呼召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這是他的問題,也是今天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的問題。畢德生牧師編了一個惡作劇,卻揭示出一個真實的狀況。就是在今日,我們對於信仰的期待,對於基督徒和牧師的期待,對於教會的期待都出現了偏差。
我們把這些都當成了沒有生命連接,按部就班的機器。因為虛榮心和自我的偶像化,我們傾向於將教會裝扮成聖徒美好的團契向外人展現。但是畢德生卻指出,我們必須坦誠教會是真正罪人的聚會。他說「這是看起來最為荒謬的地方」。
一群人莫名其妙地在一起,周日排排坐,漫不經心地唱幾首大部分都不喜歡的詩歌。隨著個人理解力,和牧師音量的高低聽幾句講道。認信時渾身不自在,禱告時結結巴巴……然而也正是這些人,同時也在深深地受苦,並且在痛苦中尋求著神。
這群人與神立下愛的盟約,在試煉引誘中信守不移,並結出良善的果子,而他們屬靈的果子又成為身邊人的祝福。
然而作為基督徒,特別是傳道人,即便很清楚這種悖論真正的答案在哪裡,卻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虛榮和衝動,將我們的呼召變成了職業偶像,將我們的服侍變成了操控,一定是什麼出現了問題?
生命中的三角
曾經在神學院讀道學碩士的時候,我和身邊的很多同學也都面臨與畢德生牧師同樣的問題。
似乎,在現代社會中,牧師已經漸漸失去了呼召原本的意義,更多的成為了一種職業。上一個知名的神學院,獲得良好的學術訓練,依舊像其他的學科一樣有衡量的考試標準。
訓練講道,枯燥費時的希臘文、希伯來文甚至可以再加上拉丁文,解經,教牧輔導,關懷,領導力,行政管理……按部就班,拿到道學碩士、按立為牧師。
正如畢德生牧師說的,
「牧者大多數會在口頭上提一提神聖的呼召,但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多半是在追求職業生涯。我們真正的工作是在市場壓力下形成的,並不是在神學的真理或屬靈的智慧中形成的。」
直到有一天,在屬靈操練的團契中,和團契中其他即將成為牧者的同學一起讀到畢德生牧師的Working the Angles,成為我們生命中很寶貴的提醒,對每一位基督徒都很寶貴。
生命和屬靈成熟的指標是無法用考試和職業標準來衡量的。它是一個內在屬靈操練的三角,外人甚至都無法看見,那就是:禱告、閱讀聖經和靈修指導。
正如人每日需要操練身體才能得到健康,而這些屬靈的操練儘管不能被外人所看見,卻是上帝用來引導我們生命成長的關鍵。
畢德生牧師是這樣提醒的:
「我要培養和神之間的關係,我要一生(有時自覺,有時不自覺)都和那位創造我、引領我、又愛我的神親密相交。我要喚起其他人注意禱告的本質與核心。
我要成為在這社區中,一個讓人可以毫不猶豫、考慮是否妥當,就直接去找他禱告以尋求指引的人。我想要去作成那位從起初就把自己啟示給我、並呼喚我名字的神所賦予我的工作,就是與他更深的交談。
我不想去散發有關神的事的傳單,而想用自己的經歷來作見證;我不想在其他人第一手的屬靈生活上過著寄生蟲般的生活,而想要親自以我的每個感官,去親嘗並看到主的美善。
我知道培養禱告生活需要花時間:分別出來的、有規律的、從容不迫的時間。禱告生活不是在匆忙之間完成,也不是在講臺上或醫院病床前獻上禱告就算數。
我知道我不能一邊忙,一邊禱告。我可以既活躍又同時禱告、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禱告,但是忙碌起來時就不能禱告了。我不能內裡急躁、煩擾或渙散。
為了要禱告,我必須把更多注意力擺在神身上,而不是注意別人對我說了什麼;我必須更留心神而不是喧嚷的自我。為此之故,我通常必須刻意離開白天的嘈雜,和不知足的自我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個時代有太多的紛紛擾擾,教會追求名氣,牧師渴望得到認可,基督徒常聰明地學會教會中屬靈的套話。
然而,這是多麼寶貴的提醒,我們需要的卻只是放下自己忙碌的腳步,靜默在主的面前,聆聽上帝自己的聲音……
這是一種活在真實中的品質,我吃驚地發現畢德生牧師講到,作為牧者要學會談論家常之事,而不是將自己偽裝成聖徒,他說:
「在我讀大學和神學院時期所敬重的人中間,普遍流行著這種掌控談話內容的習慣,而我深受影響。這些人的信念是,倘若自己夠敏銳,每個談話都可以轉變為見證,在飛機上的閒聊,可以轉化為針對靈魂追尋永恆的談話;和加油站服務人員的短暫交談,可使對方的心向『基督的話語』敞開。」
仿佛只有無時無刻談論重大的議題:耶穌、救恩、靈魂的狀況才是一位屬靈的人。
然而,他卻鼓勵基督徒不要僅僅學會屬靈的術語,而是要真實地活在日常的小事中。在彼此的家常談論中才有真實的生命相交,信仰是在真實中流露出來的。
今日,我們習慣了偽裝和消費包裝。然而諷刺的是,在這種信仰正確的話語體系下,我們卻逐漸失去了真實。
例如寫婚姻輔導的告訴你,他們的婚姻多麼美滿;帶領家庭敬拜的告訴你,按照這個教導孩子如何順服……真實是,婚姻輔導的作者自己的婚姻早已危機四伏;倡導家庭敬拜的家庭,也許並不是那麼美滿。
然而他們都成為了吸引消費者的店主,忘記了自己是罪人,忘記了一個真實的世界,忘記了那位依舊在說話的上帝。人習慣了扮演上帝,就會活在虛幻中。
畢德生牧師說:
「屬靈操練的意義就是:認識我們的處境——生活中所面臨的情況,並覺察到神的恩典,而能夠說:『神與我同在的方式並非透過改變或擺脫我的配偶、孩子,而是透過改變我,並在我生命中作一件或許沒有經過這樣的折磨和痛苦就不可能經驗到的事。』
身為牧師,我所要作的,就是在一個神未被提及的情況下,在一個人們未曾察覺到他存在的地方,提到『神』的名字。
喜樂正是人聽到神的名字並感受到他同在時,所帶出的能力。他們會因為明白神正在作的事而興奮,即便是件很小的事,但對當時的情況來說卻是再適時、合宜不過的了。」
恆久專一的順服
在這些牧會的經歷中,這位曾經寫惡作劇報告的牧師,在十多年後,想要為自己的會友,這些最為熟悉的人寫一本書,和他們一起活出所信的。
他始終相信,凡是信仰中的一切都是可以活出來的。而我們的工作就是真正活出信仰,單單宣講福音,解釋福音。
畢德生認為,激發人們對於福音的熱情是不夠的,
「我要使福音活出來——每一個部分逐一活出來,在日常生活的工作中活出來,在臥室和廚房裡活出來,在癌症和離婚的陰影下活出來,在婚姻和孩子們一起活出福音」。
如果要和別人一起活出信仰,首先是自己要活出來。他想到了「恆久專一的順服」這句原本是尼採的話,卻恰恰概括了一位行在屬靈成長道路上的天路客。
畢德生牧師又調皮地猜想,如果尼採知道,可能會吹鬍子瞪眼的生氣。
儘管我們期待他人改變,事實上,沒有人能夠讓人有基督的樣式。而我們人卻常常想要通過自己去改造他人,卻忘記了禱告和讀經,讓上帝自己說話。
將我們的腳步放慢,讓上帝自己先去行動。這就是恆久專一的順服在上帝的話語引導下,緊緊跟隨基督。
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這本恆久專一順服的書,曾被17個出版社拒絕出版,理由是不會受歡迎,卻不想成為了一本受到廣泛歡迎的屬靈書籍。
因為它告訴人們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不是觀光遊覽的旅客,而是背負著沉重行囊的天路客。
每一步都不是紀念碑,紀念我們走了多遠,而是一串串的腳印,一直激勵我們向前……今天,畢德生牧師已經走完了,我們也當穩步,帶著盼望向前。
(作者簡介:李晉,現為加爾文神學院博士研究生。)
轉載聲明:本文文字均轉載自「今日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