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敢創.科勒亞太藝術展】亮相【設計中國北京】
(2018年9月20日,北京)北京是中國最大的設計力量聚集地,匯聚了超過25萬家國際性和本土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工作室。首屆「設計中國北京」作為「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給首都設計界奉上了一場世界級的設計盛宴。2018年9月20日至9月25日,全球廚衛領先品牌科勒KOHLER聯袂「設計中國北京」,於全國農業展覽中心展開了一場為期6天的【敢創.科勒亞太藝術展】,以經典產品及當代藝術作品演繹了老北京與新藝術交匯的別樣風情。
以探索多元文化為主題,【敢創.科勒亞太藝術展】攜手13位來自亞太和中東地區的藝術家,採用科勒工廠原材料創作出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通過發人深思的全面視角,詮釋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家們的獨特見解和感受。
展廳呈現了融入京城文化的中國風,中央正紅色背景牆上勾勒著白牆大宅院,得名於埃及豔后克萊奧帕特拉的科勒經典之作歌萊(CLEO)浴缸,以尊貴雅致的配色詮釋高貴典雅的皇家氣質,金色的鳥籠中擺放著的藝廷系列龍頭無疑是對現代衛浴的設計藝術最好的詮釋:拆解、重構、再創造,細細品味那一份雅致脫俗。現場所陳列的科勒精選藝術系列臺盆,也最佳地體現了科勒將設計與藝術完美融合的理念。
此次展會上,由品牌冠名的「科勒·設計中國北京論壇」,邀請40逾位國內外設計大師以「靈感、自然、工藝與科技」為主題進行分享。9月20日下午舉辦了一場科勒專屬設計論壇,3位設計大咖先後為現場觀眾帶來精彩演講。
中國臺灣著名設計師、中國室內設計界領軍人物邱德光先生
新加坡LTW DESIGNWORKS設計公司負責人、亞太酒店設計協會會長林豐年先生
國際著名設計師、中國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梁建國先生
邱德光先生的「新裝飾主義」實踐、林豐年先生關於「林氏設計」的幾大主張、梁建國先生的「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理念,3位設計大咖分享了他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對於設計概念的全新思考。在厚積薄發的演講和熱烈互動的討論後,讓現場觀眾對於未來設計發展方向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回顧科勒一路走來的藝術之路,從1920年代科勒藝術系列被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到1974年,科勒在美國邀請「駐廠藝術家」們參觀工廠,並用科勒的原材料製作藝術品;再到科勒從2013年就一直堅持做到現在的藝術展項目,這每一步都體現了科勒對於藝術二字的探索、執著與堅持。
【觀展指南】
本次參展的年輕藝術家們分別來自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日本、中國臺灣、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越南和阿聯。歷史上,這些地區和國家已有不同族群共享一方,如今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更多的新族群匯入其中,不同的族群融合又分離,彼此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多元性最終清晰。如何面臨這樣的挑戰與機遇,每位藝術家通過作品給出了自己獨特的答案,也詮釋了多元文化對各自國家的影響。
玻璃的無盡想像
韓國藝術家Serim Lee的作品【若無其事】,使用玻璃纖維、瓷磚、木材和樹脂等材料,不同材料均代表不同文化,乍一看它們在一個整體中和諧共存,細看之下卻發現作品一側有個洞,一棵黑樹從中長出,象徵多元文化給當代韓國社會帶來的挑戰。
力與美交融之鐵
越南藝術家Lap Phuong帶來鐵板作品【寧靜新生】,靈感源於海洋和章魚的關係,探討了「天圓地方」的概念,表現越南人對天地的敬重。作品包含了形狀、顏色、現代材料和傳統鍍金漆的種種對比元素,代表了越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身份認同問題。
瓷中見日常
新加坡藝術家Tan Shao Qi的彩色陶瓷作品【整合】,將「多元」的主題追溯到新加坡的早期歷史,以牡丹圖案代表中國文化,蠟染畫代表馬來西亞,指甲花代表印度,碎花圖案代表歐亞混血,河流的隱喻則體現了新加坡社會的凝聚力所在。
對細節有狂熱追求的泰國藝術家Eiair,以自己名字命名作品【Eilian】。這件組合陶瓷與螺紋、螺母、螺栓的作品,將日常用品進行功能重組,表示自身的一部分包含新文化,並受到主體文化身體的影響。
印度尼西亞有多樣的文化、語言和信仰。藝術家Uji Handoko Eko Saputro的作品【色彩的繁榮】,以陶瓷鍍銅體現不同人物之間的關聯,構成一個整體並呈現集體的力量,而傳統文化在吸收不同文化和民族智慧後,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
千揉百捶是陶土
中國香港藝術家姚俊樺將當地泥土和廢棄陶泥混合在一起,泥漿在乾涸過程中形成龜裂,象徵既有文化在交融中被打破。泥牆中間拳頭砸下的印跡,來自他個人的多元文化故事:作品名稱【直勾直】,是姚俊樺修習泰拳第一課時學到的招式。學習中他發現,跟泰國師傅之間雖然語言不通,但肢體互動可以打破語言障礙,打破不同文化的隔膜。
中東地區素以文化大融爐著稱,來自阿聯的藝術家Taqwa Al Naqbi在她的作品【種族淵源】中,用不同設計模塊代表從北非傳到遠東的多樣文化,這些文化經過不斷融合已然成為一體。
中國臺灣藝術家吳育霈則以作品【圓】來傳達多元文化的概念。圓在中華文化中,常常象徵的是一種圓滿、完整的意涵,因此在造型設計上,以圓來表現,整體是一個大圓,大圓裡頭包含著不同大小的圓。此設計的靈感來自於臺灣在過去的歷史中,包含著多樣的文化,彼此間獨立卻又互相融合。
來自日本衝繩的藝術家坂爪康太郎與本地的一位陶工合作,倆人使用一整塊黏土創造作品【雙螺旋】,在溝通與合作中理解衝繩地區複雜的歷史與現實問題,希望能夠將兩種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融為一體。
至柔至剛在青銅
來自中國杭州的藝術家大川以青銅和不鏽鋼打造的藝術作品【若水】,源於「至柔至剛」的理念,與中國古代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相似,他表示:「面對多元文化的衝擊,中國文化像水一樣去包容它,像詩一樣與其共生」,
生活在澳大利亞雪梨的Oliver Tanner用鋼和銅作為材料,探索有機形態的塑造。作品【交織】描述了四種對等又不同的空間運動軌跡,象徵不同社會群體通過運轉、成長、交織,最終形成獨立又互相聯繫的關係,這也是多元文化和社區的現狀。
質樸之木
馬來西亞藝術家Anniketyni Madian的作品【Limba Sukang】,靈感源於婆羅洲的伊班傳統紡織,富有個性美和現代感,體現了馬來西亞各民族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文化身體,而這個國家一直從不同人群中汲取不同文化的滋養。
菲律賓體現了另一種多元,這個國家由許多小島組成,島嶼中生活著種類繁多的民族。藝術家Genavee Lazaro的作品【群生】是一個向外輻射的水晶簇,主晶體群由菲律賓國樹紫檀木製作而成,旁邊的小晶體群則由彩繪粗陶製成,象徵菲律賓不同民族求同存異、和諧共存。
「設計中國北京」不僅是一個展會,更是思維碰撞的平臺,為設計之路探索新的發展方向。正如展會的主題「靈感、自然、工藝和科技」所昭示的,【敢創.科勒亞太藝術展】以自己的方式,詮釋了這些相互交織的想法,展示了科勒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敢創.科勒亞太藝術展 —— 北京站
展期:2018年9月20日(周四)-9月25日(周二)(6天)
地點: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11號館 E16
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