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戶戶種上「金果果」(傾聽·算算脫貧帳)

2020-12-23 人民網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製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曾經產煤炭,現在賣芒果轉型發展,這筆帳划算嗎?實踐給出了答案。雲南麗江華坪縣龍井村抓住縣裡淘汰落後產能的機遇,90%的貧困戶都發展了芒果種植業。去年全村芒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人均純收入1.6萬元,實現脫貧。

金沙江沿岸起伏的山巒深處,一條河流穿村而過,雲南麗江華坪縣的龍井村臨河而建。賣完了今年的芒果,村民們都在忙著修剪芒果樹。「搞了提質增效後,我們村的芒果產量比去年高了一倍,村民們都幹勁十足!」龍井村黨支部書記李向陽說。

依託金沙江畔豐富的光熱水資源,近年來,龍井村大力發展芒果產業。2019年,龍井村全村的芒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人均純收入1.6萬元,正式脫貧出列。截至今年10月,龍井村已經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無霜期300天以上,種植芒果有優勢

過去,整個華坪縣都以煤炭工業為主,煤炭業產值一度佔到縣裡工業總產值的七成。龍井村的村民大部分靠去礦上打工維持生活。

然而,華坪是雲南省最大的優質晚熟芒果主產區。為了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綠色轉型,華坪縣開始積極打造「金沙江百裡芒果走廊」。而位於「走廊」核心區域的龍井村,把芒果變成了村裡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龍井村海拔最高處有1980米,海拔最低的龍井河入江口1050米,相對高差900多米,年均氣溫21.9攝氏度。「村裡的無霜期能達到300天以上,為我們發展立體農業種植提供了優勢條件。」李向陽說。

「風味濃鬱、優質晚熟、綠色有機,我們村的芒果不愁賣。」龍井村9組村民李元貴說。2014年,李元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看著別人家種植芒果紅紅火火,李元貴也學著種了起來。在村裡的幫扶下,李元貴種了30多畝芒果,現在一年僅芒果就能收入10多萬元。

李向陽介紹,村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植了芒果,全村236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41戶,在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的引導下,村裡90%的貧困戶都種上了芒果。

幫扶貧困戶,建立產業互助金

轉型發展新產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開始,缺資金、缺技術成為制約龍井村產業發展的瓶頸。為了補齊短板,龍井村一方面建立村級產業互助金,另一方面開展芒果種植技術培訓,不斷夯實產業基礎。

龍井村10組村民陳清明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裡經濟十分困難。2017年,陳清明向村裡申請了5000元產業互助金,也開始了芒果種植。從2015年開始,村裡通過整合民族團結示範創建項目資金,設立專門的產業扶持資金,用於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無息借款,幫助他們發展產業。「建檔立卡貧困戶可以根據需要提交申請,每戶5000—7000元不等,具體額度根據貧困戶的種植規模確定。」駐村工作隊隊長梁傑說,「這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缺少資金的問題。」

有了啟動資金,只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步。

貧困戶丁順福從2015年開始種植芒果,但因為缺少種植技術,幾畝芒果掛果失敗,幾乎沒有收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龍井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促進芒果種植提質增效。

每年,龍井村至少舉辦兩次技術培訓,一次50—60人,主要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這些村民缺技術、缺經驗,如果僅僅只靠傳統的種植模式和管理思維,效益就會大打折扣。」梁傑說,「現在我們推廣綠色有機種植,產品品質更好,也更受歡迎。」

經過技術培訓後的丁順福,芒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從最初的三四畝,發展到現在的30多畝。

改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後勁足

從村莊山腳下往上看,一條嶄新的硬化公路直接通往雲盤山,那裡有龍井村的三個村民小組。

李元貴的家就在這裡,「過去這段路是土路,一到雨天基本就沒法走了。芒果收穫的時候,遇上雨季,交通一中斷,農產品很難運出去。」

芒果運不出去,收購的車子又進不來,李元貴和村裡的果農只能騎著摩託車或者用馬匹運輸芒果。「路況不好,一路顛簸下來,芒果品相也受到了影響,辛辛苦苦一趟,也賣不上什麼好價錢。」李元貴說。

在各方的爭取和幫扶下,近年來,龍井村的通村公路得到建設與完善。全長10餘公裡的雲盤山公路硬化完成,於2018年11月通車。龍井村的硬化道路全部通到了村小組,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

雲盤山公路硬化,村裡有80多戶300多人直接受益。交通條件改善,村民出行方便了,進村收購芒果的果商也多了。「陰天雨天都不怕,什麼時候都有老闆來收。」李元貴說。

儘管靠著金沙江邊,村子的產業種植卻十分缺水。為了保障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去年村裡投入500多萬元建設芒果提灌項目,後續的太陽能提灌項目也在籌備當中。一個個提灌站建起來了,一個個蓄水池保障了每一塊芒果地用水。

李向陽介紹,村裡投資建設了一個村級芒果交易場地,投入近100萬元修建冷庫和改進產品包裝,收購商由村裡合作社直接對接。不僅如此,龍井村的網絡寬帶也已經覆蓋到半數以上的村民小組,「下一步龍井村還要接入電商,讓我們村的芒果賣得更遠。」李向陽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0日 13 版)

相關焦點

  • 家家戶戶種上「金果果」!《人民日報》聚焦麗江華坪發展芒果種植業...
    12月10日《人民日報》聚焦麗江市華坪縣龍井村通過發展芒果種植業實現脫貧金沙江畔龍井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家家戶戶種上「金果果」(傾聽·算算脫貧帳)核心閱讀曾經產煤炭,現在賣芒果轉型發展,這筆帳划算嗎?
  • ...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傾聽·算算脫貧帳)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帳」。算帳是檢驗脫貧攻堅成效的好方法:既算收入帳、也算支出帳,既算眼前帳、也算長遠帳,既算貧困地區的大帳、也算家家戶戶的小帳。掰開了揉碎了一筆筆算仔細,哪條路啥經驗一件件理清楚,脫貧了的是怎麼脫的貧?脫貧以後該怎麼防返貧?
  • 細算「脫貧帳」《人民日報》關注貴州「納威赫」三縣
    11月28日,《人民日報》推出「傾聽·算算脫貧帳」系列報導,首篇刊發《這家貧困戶,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關注貴州畢節納雍、威寧、赫章3縣,「數」說脫貧攻堅成果。這家貧困戶,搬出大山有奔頭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傾聽·算算脫貧帳)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帳」。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三個小故事算算銀田「脫貧帳」
    (曾藝 攝)湘潭在線12月2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翁靈娜)比較其他偏遠地區,韶山市銀田鎮不能算經濟貧困鄉(鎮),但是鎮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生活困難群眾不在少數。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297戶980人,邊緣戶12戶37人,脫貧監測戶10戶20人。
  • 山裡人吃上文旅飯(傾聽·算算脫貧帳)
    然而,近年來靠文旅產業帶動,全縣貧困人口降低到2019年底的4797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0.44%,今年年初實現脫貧摘帽。目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宣漢縣成了四川減貧人口最多的縣。  擺脫貧困,立足資源稟賦  42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偌大的宣漢縣裡絕大部分都是山。  交通不便,老百姓們大多只能從土裡刨食。
  • 這筆帳,可算明白了!
    「魯隊長,我遇到個難題,在辦公會上,有人提出加大環保投入,但是有人反對,現在經濟競爭激烈,投入意味著增加成本,也將降低產品的競爭力,你說我該怎麼算這筆帳?」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揚州市儀徵雄偉科技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向開發區中隊中隊長魯曉策提出了這個問題。
  • 算好五筆帳 打好增收牌 黑龍江省致廣大農民一封信
    東北網3月15日訊(嚴璐璐 記者 王亮)15日,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立足疫情防控下的備耕生產,發出致廣大農民的一封信,提醒大家要在防護安全的前提下,不等不靠全力投入春耕生產,兜牢兜實家庭經營性收入,算好經濟帳、效益帳,持續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快實現增產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下扎村是安龍縣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村,地處仙鶴坪自然保護區,部分自然村寨可耕種面積少,道路交通不便,為實現部分群眾的可持續發展得把視線放易地扶貧搬遷上。  搬遷動員之初,大部分群眾對搬遷一事表示抗拒,一是受故土情節和先天觀念的影響;二是由於文化水平不高對新生活存在恐懼心理。
  • 算好「五筆帳」 把好「五道關」
    算好「五筆帳」 把好「五道關」 2014-03-13 11:20:16   來源:安青網
  • 葛竹坪鎮開展「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脫貧攻堅主題...
    12月17日以來,漵浦葛竹坪鎮組織各村開展了「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脫貧攻堅主題懇談會,群眾積極參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說豐收,話變化,談體會,感恩情,紛紛感慨脫貧致富來之不易,紛紛感恩黨的脫貧攻堅戰略。一句句、一聲聲無不道出了老百姓的幸福美好生活,進一步樹立了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
  • 楊金秀:種下「金果果」,品嘗「開心」果
    11月10日,迎著暖陽,記者來到金豬塘柑橘園,眼前一片綠意盎然,漫山的「金果果」掛滿枝頭,三五遊客採摘遊玩,歡笑陣陣…… 楊金秀是金豬塘柑橘園主人,55歲。手提蛇皮袋,麻溜地穿梭於橘樹間,早上6點到晚上6點,楊金秀不停地採摘、裝箱、銷貨……
  • 市政建設要算好大帳
    例如,被市民戲稱為「巨型甜甜圈」的昆明小花園人行天橋,2020年1月投入試運行,截至目前剛滿半年,可近期天橋上的8部電梯,出現了7部停運,給不少行動不便或者拎著大包小包的市民都帶來了不便,市民只能「望橋興嘆」。此外,為解決行人幹擾機動車通行問題的大樹營王大橋人行天橋,從去年12月開始施工修建,如今進展緩慢,造成天天堵車的局面。
  • 一起來算算「免費教畫畫」這筆帳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算算這筆帳!先說說我們最熟悉的免費的義務教育吧!(跑題一下,作為80後的小編,沒趕上大學免費也沒趕上義務教育免費,這種痛,你懂得!)義務教育不花錢嗎?當然不是!只不過是國家稅收買單!據統計,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135億元。在各級教育經費投入中,義務教育投入最多,達20858億元!
  • 算好食堂「細帳」
    今年年初以來,機關服務中心普光項目部成立嚴防餐飲浪費工作小組,通過張貼禁止浪費糧食宣傳海報、開展菜品製作算「細帳」,教育引導員工愛惜糧食,文明就餐。在就餐員工和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食堂廚餘垃圾量明顯減少。 「昨天早餐901人,中餐968人,晚餐670人,今天周六,晚餐就餐人數可能會減少,要適當減少菜量,萬一菜不夠吃我們再及時做。」
  • 【紅樓緋聞】賈寶玉和秦鍾算的什麼帳
  • 算明白「免票遊」的「大帳」
    換言之,「免票遊」是筆「經濟帳」,門檻降低了,流動性提高了,有了規模效應,再加上良好的口碑,其實際效果和「薄利多銷」是一樣一樣的。免票給城市帶來了人氣、流量,給餐館、酒店、商場等行業帶來了規模效應,對吃、住、行、購、娛等行業帶來正向的外部性效應,城市整體受益。武漢市的實踐再次證明了這一點。值得關注的是,不獨武漢,也不獨湖北。
  • 【脫貧故事】那木一家告別貧困迎接新生活
    【脫貧故事】那木一家告別貧困迎接新生活 2020-10-14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民起早貪黑工作,還是富不起來,專家不理解,老農算了一筆帳
    雖然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很多農民都過上了好日子。但與城鎮人口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農民仍然低收入群體。我們都知道,在農村絕大多數農民都是非常勤勞的,他們常年都是早出晚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辛苦,那麼他們這麼辛苦,卻還是怎麼也富不起來呢?
  • 今天不聊文化,算算經濟帳
    最後是某個生產隊動用了隊裡的一個什麼自備資金才算堵上了這個窟窿。現在,祠堂裡一塊碑上還記著那個生產隊的名稱,好象叫「東風生產隊」。而那位族人至死都沒再回老家一趟。一算,這帳欠了40多年了!總起來說,修家譜的經費在族人的監督下是用得最透明的錢,但往往最後都成了一筆糊塗帳。所以,修譜的經濟帳要好好算,不僅要做到收支透明,還要做好預算。先說收的情況。
  • 「糖包子」變身「金果果」
    一家人種了3.2畝無花果樹,去年僅無花果一項,純收入就達15000元。加上兒子兒媳打工的收入,生活有了明顯改善,全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阿孜汗村被譽為「無花果之鄉」。這裡的無花果果實個大、汁濃、味甜,形狀似包子,村民都稱之為「糖包子」。正是這個「糖包子」,給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帶來了勃勃生機,成為脫貧攻堅不可替代的重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