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漫威在超級英雄電影系列獨領風騷,很多DC的粉絲都對華納怒其不爭。以至於大家都有一種印象,認為DC改編的電影都是不成功的。跟漫威比起來差太遠。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如說DC的電影在商業上不如漫威,那麼是沒毛病的。但是在其它領域比不上,那就不見得了。
2008年上映的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是諾蘭指導的,最文藝的超級英雄電影。這部作品顛覆了以往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的套路,這部作品冠上蝙蝠俠的名頭,還不如稱之為小丑外傳。以往的超級英雄對抗反派,都是在觀眾知道最終邪不勝正的結局欣賞過程。
一般的電影描寫都是圍繞正義方展開,觀眾的視角都是知道正義方的各種伏筆來對抗邪惡,過程雖然會居於下風。在曲折中最終能贏就行了。但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反其道而行,它重點描寫了最有魅力的反派。
蝙蝠俠作為超級英雄的一員,是最不像超級英雄的。他只是一個普通人,雖然體能和技術方面達到人類的極限,還屬於正常人的範疇。憑藉的是科技和高智慧來對抗邪惡。他藉助的科技還沒有對面的鐵人那麼先進和炫酷,還屬於可理解範疇。
而給蝙蝠俠安排的反派,就是一個天才般的犯罪者——小丑,由希斯·萊傑扮演。小丑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犯罪者,他的犯罪理念是為了改造哥譚鎮成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其他的什麼金錢,權力等都是無所謂的。
在病床上的小丑,問了一句:「你知道混沌的本質嗎?」這句話揭露了他的思想觀,為他的所有行為做了鋪墊。他認為只有極致的混亂,才能帶來的是極致的公平。正義是不存在的,但是公平存在,由他來創造。
電影裡的蝙蝠俠,他也遇到一個問題。他的行俠仗義是存在合法性爭議的。諾蘭借一個冒牌蝙蝠俠之口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誰給你的權力?你跟我有什麼區別?蝙蝠俠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無法回答。漫威的《美國隊長3》內戰也是基於這個問題,超級英雄行俠仗義的合法性。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主旨變成為了絕對公平vs絕對正義的問題,特別是它將小丑刻畫得入木三分。小丑在片子裡一直煽動著他的思想,他誘惑著那些黑幫人士,按著他的步伐施行犯罪。他將蝙蝠俠玩弄在股掌之間,讓他去自首。
觀眾應該感謝希斯·萊傑的演出,他為了演好小丑這個角色,一直在揣摩。拍完之後得了抑鬱症走不出來,最終大家都失去了他。在電影開場那場爆炸戲,當時是出了意外的。本來按照劇本,希斯·萊傑扮演的小丑按了起爆裝置,大樓馬上炸開然後上公交車離開。但是起爆裝置延遲了。導演沒有喊停,希斯·萊傑一開始懵了,然後自行發揮,就那麼幾秒他將小丑那種神經質表現得入木三分。
《蝙蝠俠:黑暗騎士》是一部好電影,但是對於DC來說不能算是一部好電影。每一部DC電影都互相割裂,超級英雄沒能互動,形成在宏大宇宙的故事吸引觀眾,這就很難在商業上抵抗漫威的電影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