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益益工坊:紫砂壺+茶文化 打造精緻茶生活

2020-12-19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國網6月4日訊 「茶有益,茶有大益」。大益的一句廣告語讓其茶品牌家喻戶曉,在讓更多國人認識雲南普洱茶的同時,「大益」前衛的品牌營銷理念讓它不止於做高品質的茶產品,還在中國人喝茶的理念上做足了文章。



本著這樣的理念,大益在江蘇宜興成立了大益宜興益工坊陶瓷有限公司,以茶文化和紫砂文化的深度融合,致力於演繹更多精彩豐富的「茶生活」。中國網記者在採訪益工坊高雲飛總經理的時候,了解到了大益最終選擇在宜興成立益工坊的原因。


(圖:益工坊高雲飛總經理


高雲飛說,大益茶主要的市場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並輻射東南亞市場。從飲茶群體的地域性來看,大益茶主要的銷量是以珠三角為核心區域,涵蓋江浙滬地區及福建等地,這些地方的茶友承包了大益90%左右的普洱茶銷量。而大益選擇在江蘇宜興打造益工坊,不僅是因為宜興是紫砂壺的搖籃,茶文化氛圍自古厚重,還因為宜興處於長三角的中心地區,交通便利又能輻射珠三角。


宜興航拍圖


選址在宜興,可以說既順應了紫砂茶器沏泡普洱能夠完美呈現茶之口感的特性,又順應了大益經營「茶生活「的理念。



目前,益工坊是大益集團旗下集設計、研發、生產、營銷為一體的專業茶器機構。公司成立以來,結合大益茶文化,以紫砂壺為主導,開發具有實用性的紫砂產品。



提到公司打造的紫砂產品,高雲飛解釋道:「益工坊目前多以模具壺為主,這在紫砂市場中多少有一些反對的聲音。但我個人認為模具壺是未來紫砂市場發展的大趨勢,因為合理地使用模具代替手工,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必然過程,模具壺也可以做的很好。」

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鬥"的顧景舟,一生中也藉助模具創作過很多紫砂壺藝術珍品。在顧景舟眼裡,模具本身就是被當做紫砂壺創作的新工藝來研發的,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創新。高雲飛說,如果一味堅持純手工,就時代特性來看,現在很少有人能做到終其一生打磨手藝。所以,模具壺的打造從當代的角度來看,依然是一種順應時代發展的手藝,並且它對技藝的要求也很高。也正是因為模具壺的出現,紫砂壺工藝才能得以延續。

但對於純手工製作的具有收藏性和藝術性的紫砂壺珍品,高雲飛同樣抱有崇敬和景仰之心。他認為,那同樣也是過去的時代賦予紫砂壺匠人們偉大藝術生命的根本。那些紫砂壺的驚世之作,確實讓人嘆為觀止,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座豐碑。


(圖:朱泥大師許士群純手工製作紫砂壺,這樣高超的技藝如今越來越少見了


關於未來益工坊的發展方向,高雲飛這樣憧憬:「未來,益工坊主要有兩個發展方向,第一,要做實用器的生產者和銷售者;第二,要做紫砂壺的交流平臺,那就是要不斷的以二手珍品紫砂壺的交流方式延續純手工紫砂壺曾經的輝煌。



高雲飛認為,未來益工坊的紫砂壺交流平臺,一方面是做好大師級收藏壺的交易,一方面是做好實用器紫砂壺的交易。如果這個平臺能夠遵循市場規律,結合茶文化,做精做專,大益或許能夠為世人更好地呈現「紫砂壺+茶」的生活理念。

(常跑跑)

相關焦點

  • 匠茶工坊入選2020版《勐海茶·百企名錄》
    而匠茶工坊吉祥茶廠以及匠茶工坊品牌則成功收錄在由勐海茶業協會編撰而成的《勐海茶·百企名錄》中,並成為勐海茶業協會副會長單位,這於匠茶工坊品牌的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情,能共同肩負傳承「勐海味」的使命,這與匠茶工坊的產業資源和品牌優勢息息相關。
  • 海洋底下的茶事——清代南海沉船中的紫砂壺
    【主要論文】〈由考古材料略談紫砂研究的新啟示〉〈晚明紫砂工藝最重要的百年〉〈晚明至清初紫砂壺題刻初探〉〈南海沉船中的茶事訊息〉〈17-18世紀外銷歐洲紫砂壺的風格與特徵〉〈茶文化視野下的宜興貿易壺〉〈孟臣壺在清代工夫茶區的地位考述〉〈荊溪惠孟臣及其作坊再探──兼論孟臣家族成員工藝風格與作品特徵〉等十餘篇。
  • 蘭州茶博會"匯集"萬種茗茶茶具 引眾享茶文化盛宴
    展館內集中亮相了近5萬件紫砂·陶瓷藝術作品及江西、廣東、福建、浙江、臺灣、日本等各地各類多種瓷器茶具產品、茶文化配套用品,引眾共享中國茶文化盛宴。  當天,包括甘肅隴南地區的名優綠茶「碧山玉葉」在內的眾多茶葉品牌廠商,向蘭州民眾展示了各產茶區的最佳茶品及特色茶文化,民眾免費品嘗了各地的茶品,並觀賞各地特色茶文化表演。圖為民眾展臺了解茗茶。
  • 茶文化是什麼,杜國楹的小罐茶帶你感受茶文化!
    大家對茶文化了解有多少呢,首先要明白的一點是什麼是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
  • 郵票、錢幣、門票、煙標、信封上的茶文化!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郵票、門票等物品上的茶文化。1、郵票上的茶文化網際網路使通信變得更簡單、快捷、方便,郵票與信封開始退出通信舞臺,逐漸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但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時,郵票很火。彼時經常會有以「茶」為主題的郵票發行,比如在1997年,發行了一套《茶》,裡面有雲南千年大茶樹、茶聖陸羽、鎏金銀茶碾、《惠山茶會圖》四種形式。
  • 京秋茶韻,華茶飄香|2020華巨臣北京茶博會盛大開幕
    品牌集結,鑄國茶盛宴   2020華巨臣北京茶博會由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中華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茶文化促進會、深圳市華巨臣實業有限公司主辦,並得到了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優質茶葉分會、北京茶業企業商會的大力支持。
  • 小罐茶如何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茶文化!
    提起小罐茶,大家會想到什麼呢,很多人會想到好看的包裝設計,優秀的產品力,但是今天說的並不只是上述的這些東西,今天給大家說的,是小罐茶如何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茶文化。杜國楹創始小罐茶那就得說說小罐茶的創始人杜國楹了,從2012到2015,三年間,杜國楹帶領團隊,行程數十萬公裡,遍訪了行業內無數的茶農、茶企、茶商、茶專家,燒掉7000萬資金之後,從8位制茶大師那裡找到了造就好茶葉的奧秘,也就導致了小罐茶是由8位制茶大師共同打造大師級的中國茶,有西湖龍井制茶大師戚國偉
  • 中國人的生活美學:清淡如水,溫暖如茶
    茶,凝聚著時光的質感。在以「宜居慢生活」為主要特色的成都,茶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成都人有多愛喝茶?盡興的快感當然好,但是生活漫長,路途曲折,我們還是需要用一些精緻細膩撫平生活的粗糙。茶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文人大夫才有閒情逸緻品一杯好茶。
  • 杜國楹的小罐茶,茶文化走向世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喝過小罐茶,就算沒有喝過,應該也聽過吧,小罐茶是由杜國楹打造的中國的一個全品類高端茶品牌,公司創立於2014年。小罐茶對外宣稱聯手了8位制茶大師共同打造大師級的中國茶,有西湖龍井制茶大師戚國偉、黃山毛峰傳統製作技藝第49代傳承人謝四十、中國普洱茶終身成就大師鄒炳良等,我們可以想像小罐茶究竟耗費了多少的心血。
  • 鈞瓷、紫砂壺,哪個茶具泡茶更好?品茶之間,鈞瓷壺、紫砂壺,哪個更好?
    而鈞瓷壺,是在提升鈞瓷藝術美的基礎上,回歸鈞瓷的實用性,目的是愉悅心情,裝點生活。也就是說,不但要美,而且要有實用性。我們設置一個場景,生活中有了煩惱,我們進入一個幽雅的環境,一杯好茶,一套好茶具,一盞香爐燃一支檀香,一尊梅瓶插一枝花,所有煩惱也許就會暫時忘卻。近年來,喜愛鈞瓷茶具者越來越多,分化了紫砂壺市場的一部分份額,且具上升趨勢,尤其在我國北方甚至超過了紫砂壺的市場佔有量。
  • 茶、茶文化源自於中國,那麼英國的茶好還是中國的茶好?
    在我國,稍微懂一些傳統文化的人都會知道,茶文化起源於中國,茶也是源自於我國。當前在很多的外國人眼中,似乎茶對他們的影響是認可的,但他們卻很難承認自己國家的茶文化受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小約問過許多的人,英國的茶與中國的茶,最大的區別在哪兒?
  • 盤點那些被清朝皇帝「寵幸」過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紫砂器具創始於明代弘治、正德年間,發展至清代名冠天下,文人墨客,情有獨鍾,就連皇帝也不例外,尤其是清朝帝王們尤其偏好紫砂壺,對於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也使宜興紫砂壺的發展進入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
  • 茶知識丨臺灣地區茶文化
    總結茶文化的傳播對現代臺灣社會的影響,可歸納出下列幾點:一、培養人民正當的休閒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把茶文化帶進了家庭之後,品茗、飲茶成為親子之間、夫妻之間交流、溝通的良好機會,化解了代溝問題,享受溫馨的茶藝生活。「以茶會友」的簡樸方式,也是拉近人與人之間友好關係的最佳媒介。
  • 歷史上的「茶都」紹興能否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
    紹興產茶歷史悠久,紹興茶有史料記載,始於漢,興於魏晉南北朝,盛於唐,旺於宋元,明清時期,更是越茶行天下。歷史上紹興曾被稱為中國的「茶都」。紹興茶葉歷史豐富,文化內涵深厚。多年來,一些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建一個茶文化博物館,讓紹興的茶文化成為生態、旅遊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 大型茶文化紀錄片《茶界中國》今晚開播
    中國網+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打造的國家網際網路服務平臺,茶毋庸置疑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符號之一,苗先生提到,他們將利用自身在網際網路+實踐方面的優勢能力和資源為巜茶界中國》進行lP孵化、展示、交易和跨界整合,助力推動中國茶產業轉型升級,為消費者提供茶文化品質生活服務,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 不僅是高級臉,還藏有108種茶…最近,深圳這家茶博物館很火
    ▲tea'stone平安金融中心店零售區 自創立以來,tea'stone一直倡導茶美學生活方式,致力於打造沉浸開放式的體驗售賣空間,
  • 原山の茶文化 | 平安夜,因茶而美!Merry Christmas!
    三五人圍爐而坐,待爐上水壺唱響,待壺中水氣沸騰,便開始了思想的碰撞……一杯茶,沉澱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一段高度發達的文明。從古時開始,品茶活動就是上層社會高雅的精緻文化,古人以茶修德、以茶怡情,茶文化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中悄然而生。
  • 茶具,既是泡茶和喝茶的器具,也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茶具在茶道和茶文化裡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茶具的演變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在歷史上,最早有茶具這一概念的是在西漢時期,在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中最早提到了茶具這一名詞。到了唐朝時,茶具開始廣泛地出現在唐詩之中,而在之後的宋、元、明、清幾個朝代中,茶具一詞也可以在不同的書籍中找到。並且,在宋朝時,茶具還被皇帝當作賞賜品賜給建功立業的臣子。
  • 中國茶文化,茶與文化的融合,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其精神內涵豐富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古代文人雅士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
  • 茶具: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具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具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漢王褒《僮約》中的「烹茶盡具」記載,意思是說烹茶前要將各種茶具洗淨備用。宋代飲茶多用茶盞,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釉5種茶盞,「把盞啜茗」已成為當時人們宴席的內容之一。明代時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出現了紫砂壺。清代,廣州織金彩瓷和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在現代,玻璃器皿有了較大發展,茶具不斷推陳出新,呈現出細化、新穎、多元等特點,形成獨特的茶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