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在大氣治理方面均重點圍繞PM2.5的管控展開,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隨著治理的深入,「十四五」期間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一次汙染物和二次汙染物並重是大勢所趨。
在近年來的治氣工作中,我國一些地區與臭氧汙染「短兵相接」,採取了多項有力措施,積累下一些經驗和教訓,有的地區還面臨新的問題,正在探索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來有效防控臭氧汙染。如香港在氮氧化物減排明顯的情況下,臭氧濃度仍不斷攀高,急需弄清汙染來源。成都較早意識到臭氧汙染問題,以聯防聯控為重點。廣州針對工業大區開展「一企一方案」綜合整治,大幅削減VOCs排放總量。
香港
調整電廠能源結構,進行移動源管控
香港在空氣汙染治理上啟動時間早,力度大,各項措施尤其是移動源管控方面值得學習。但近年臭氧濃度仍在上升,目前正在開展來源與傳輸研究,可見前期溯源排查的重要性。
圖為香港環境保護署正在開展飛行採樣工作▲
在6月的第一次試飛採樣中,香港環境保護署空氣科學組首席主任梁啟明的同事在飛機上預備了很多採樣罐和採樣管,飛行一圈後,他們看到儀器顯示不同位置的臭氧濃度變化很大。「未來會根據監測結果對飛行路線進行優化,讓飛行採樣更加科學,以進一步深入臭氧的來源研究。」在中國清潔空氣政策夥伴關係和能源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學術沙龍上,梁啟明介紹了香港針對臭氧汙染正在開展的最新工作。
在空中採樣之前,香港已經構建了一個全方位的陸上空氣監測網絡。「目前我們有15個『一般空氣質素監測站』、3個『路邊空氣質素監測站』、1個超級站。一般站設在4至6層高的大廈天台,監測大眾所接觸的空氣汙染情況。路邊站設置在繁忙街道旁,監測街道旁的汙染水平。」
從監測數據來看,香港氮氧化物的減排力度非常大,這首先得益於發電廠能源選擇的調整。「1997年開始,香港不允許新建燃煤發電廠,天然氣發電比例逐漸上升到50%。2008年頒布第一份技術備忘錄,到2017年已經是第七份,要求電力行業排放上限持續下降。」梁啟明回憶道。
其次是移動源的管控。去過香港的人都會被淺水灣的海風和維港的燈火吸引,殊不知穿梭於香港大街小巷的「清潔」機動車也是一道風景。據了解,目前香港小汽車執行的是歐Ⅵ標準,相當於國Ⅵb標準,且汽油質量把控也相當嚴格。此外,香港已經淘汰了8萬多輛歐Ⅳ之前的柴油車,並準備從明年開始逐步淘汰在用歐Ⅳ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也於2017年起分階段收緊至歐ⅢA標準。
前期的嚴格管束讓香港的各項空氣監測指標大幅下降,但臭氧濃度在過去3-4年仍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臭氧汙染防治方面將會加強合作,如在香港增加8個VOCs實時監測站點。同時,從今年開始到2022年底,每年開展一次大面積陸、海、空採樣監測,除了飛行採樣外,還使用監測船在海上抓取空氣品質數據,監測範圍從VOCs擴展到HONO、OVOCs等組分,做好大灣區臭氧汙染跨區域傳輸特徵研究。」梁啟明說。
成都
系統化開展VOCs觀測,實施可落地的區域聯防聯控政策
成都對於移動源管控重要性的認識稍晚,但在時空觀測、聯防聯控落地方面可圈可點,突破行政區劃尋求區域排放總量控制是解決臭氧汙染問題的重要手段。
圖為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正在用儀器進行VOCs監測▲
「2014年是成都市臭氧汙染防治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我們發現臭氧汙染可能會成為制約城市空氣品質改善的重難點。」成都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譚欽文說:「我們從2016年開始系統化開展VOCs觀測,包括網格化布點觀測和上下風向高時間解析度的在線監測,2017年政府制定了更有針對性的大氣汙染防控策略,明確冬季重點管控PM2.5,夏天突出臭氧及前體物管控。」
隨後成都夏季臭氧專項防治行動方案出臺,2018年圍繞大氣環境管理的五步閉環工作法,實現了從預測預報、科研觀測分析、方案制定、措施落地、後評估等各個環節的閉環,2019年實現聯防聯控的常態化、觀測常態化、臭氧汙染防治科技支撐的常態化。
與香港清潔的地面排放不同,移動源一直是困擾成都大氣汙染物減排的難題,也是未來成渝地區需要下大力氣的方向。成都市機動車保有量達580萬輛,且國Ⅳ、國Ⅴ車輛佔比非常高。「在前期數據分析中,我們擔心出現機動車減排使氮氧化物下降太快從而造成臭氧濃度反彈的風險。但後續研究又發現,移動源尤其是汽油車對中心城區VOCs排放貢獻也非常大,我們觀察到很多城市夏季PM2.5可以低到個位數,而成都通常在15-40微克/立方米,成都市夏季PM2.5濃度若不能控制好,全年PM2.5目標完成或未來實現達標的難度陡增。認識清楚後,成都市開始大力推動移動源的排放強度控制,包括提高新能源(電能和氫能源車)車的佔比,在公共運輸領域逐步完成新(氫)能源替代,同時加強存量燃油車的保養和維護,開展交通低排放區的研究工作等。」譚欽文告訴記者。
此外,可落地的區域聯防聯控政策尤為重要。「我們在PM2.5的源解析中,發現很多城市70%的PM2.5都是來自本地,但臭氧卻70%以上是外來的,這說明了臭氧有明顯的區域傳輸性。」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李莉表示。
「目前我們的聯防聯控機制包括成都平原八市市長聯席和局長聯席制度以及八市聯合會商制度。聯合會商每月召開一次,市(局)長聯席會議一年開1-2次,共同研討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和協同控制的問題。此外,力推區域防治政策和標準共享,針對加強科技支撐、防治區域連片汙染等單個城市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像成德眉資同城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從統一規劃、統一目標、統一政策等方面協同解決包括臭氧汙染在內的跨區域防治問題。」譚欽文說。
廣州
開展「一企一方案」綜合整治行動,大幅削減VOCs排放總量
廣州工業企業眾多,聚焦工業源如何取得治理成效?找準差異性,「一企一策」是個好辦法。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藝進行精準幫扶,能在排放總量控制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為專家正在企業現場指導,為VOCs治理提供解決方案▲
「臭氧是目前廣東省大氣治理的重點防控對象。」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坦言,由於今年氣溫偏高,廣東臭氧汙染比去年同期出現的偏早、偏多。截至目前,全省108城次汙染天數中有96城次是由於臭氧超標造成。
作為廣州市的「工業一哥」,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工業企業佔全市40%以上,區內石化、汽車和船舶製造、塗料、印刷等工業企業眾多,工業源成為其VOCs的主要來源。
廣州立邦塗料有限公司環保部經理林勇的桌上,擺放著一份已經通過專家評審的VOCs減排整治方案。「我們在收集、治理層面,將原先低效的活性炭設施升級為沸石轉輪+催化燃燒處理工藝。自公司引進這一治理設施後,VOCs處理效率提高到95%以上,減排總量達183噸/年。」林勇自信地說。
「使用水性塗料代替溶劑性塗料後,我們的揮發性有機物含量降低了50%。」廣汽本田有限公司黃埔工廠節能環保科科長區潤樺沒有止步於此,為進一步削減VOCs排放,公司將清漆廢氣由原先低效的水簾吸收升級為「沸石濃縮轉輪+RTO爐處理」技術,VOCs收集效率上升至90%、處理效率超過95%,僅這一項目綜合實施減排就接近70噸/年。
這是廣州市針對工業源開展的「一企一方案」綜合整治行動,黃埔區分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企業根據相關編制規範,可自行或委託第三方對本企業原輔料使用、VOCs收集和治理全鏈條情況進行梳理,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治方案。方案經初審專家同意後實施。最後我們會再次組織專家對方案實施後的效果進行核實。」
據了解,黃埔區「一企一方案」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整治從2017開始,截至目前已有79家企業完成整治,年可削減VOCs排放達4000噸(含關停搬遷),大幅削減了地區VOCs排放總量。
從以上各地的經驗做法來看,臭氧汙染不僅關乎一個城市本身,它在地域傳輸中相連相通,越來越多的城市選擇攜手對抗。
臭氧汙染也不僅是某家企業的責任,它在不同工藝、不同行業需要不同的處理技術,需要專家團隊提供智慧,需要生態環境部門加強監管,需要各方通力協作。
臭氧汙染更不僅是一個數字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它對城市千百萬居民身體健康的負面影響。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彤向記者分享了一個Meta分析最新結果。這一分析將中國的城市以及全球城市的研究結果匯總起來,得出一個結論。「在夏季,臭氧短期暴露已經成為危害我們人體健康的重要風險,應該給予高度重視。」朱彤強調。
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城市切實行動起來,不僅從意識上重視,而且拿出實際有效的措施出來,進行PM2.5和臭氧汙染的協同控制,打好夏季臭氧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入地改善空氣品質。
來源:中國環境報
原標題:《與臭氧汙染「短兵相接」需注重協同解決:我國香港、成都、廣州等地不斷探索,進一步加強防控和治理》
本報通訊員馮瑞傑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周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