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還是比較強悍的,德國的海軍元帥鄧尼茨是一個非常有戰略思想的海軍元帥。二戰後,德國的海軍一蹶不振,為什麼呢?這事要從四個方面來說。
一、二戰後對德國的處置,使他不可能發展海軍
一戰結束後,英法等國把德國收拾得夠夠的,看看他們怎麼幹的吧:
1、重新劃分德國疆界
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zd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
2、剝奪德國地緣利益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併;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3、限制德國軍備。
廢除專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3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屬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德國人氣得要死,恨得要命。德國一戰的軍人覺得自己被出賣了。後來法國又搞了個「魯爾事件」,明擺著欺負德國。這間接刺激了德國,後來二戰與此有關。
二戰後,英法也覺得一戰對德國的處置似乎過了些,而當時世界的主角是美、蘇兩國。在領土上,德國被美國和前蘇聯接管,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蘇聯控制東德;根據《克裡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西德本應是美、英、法共管,不過英法退出來了,形成了美、蘇在德國角力的形勢。軍事上,也明確提出限制:不能發展攻擊性武器、沒有交戰權等。此時的德國發展海軍是不可能的。
兩德合併後,德國也在發展自己,努力敉平東西之間的經濟差距,再加上世界和國內的政治現實,也沒法發展軍隊。所以,海軍更是沒法發展。
二、國內反戰,和平是政治正確
二戰後,德國承認失敗,也願意反省歷史,不允許悲劇重演成為主流社會的共識,反戰、和平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在教育上,通過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正視歷史、以史為鑑的人生觀。事實上,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的歷任總統和總理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從來沒有為納粹的侵略和屠殺行徑進行過辯解。
1949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統奧多爾·豪斯在談到納粹對猶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時說:「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1951年9月,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1970年,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表示「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這樣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國前總理科爾繼勃蘭特之後,雙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道歉。德國也藉此重新融入國際社會,著力發展自己的經濟。
二戰後的德國,著重取得國際社會的諒解,融入國際社會,發展本國經濟,再幫助東歐國家,推動兩德統一。他們思路清晰,方向明確,行動穩健。在這個大的環境裡,德國也不可能發展武裝力量。
三、美國希望看到的歐洲
自古以來,日耳曼人在歐洲都是戰鬥力爆棚的。歐洲各國對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充滿了恐懼。所以,德國一直處於一種分裂成許多小國的狀態。二戰後,英法等歐洲國家有兩個小心思:一是要分裂德國,對自己不形成威脅;二是要德國不能垮了,要德國在蘇聯邊上做他們的防火牆。
對美國來講,二戰確立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他希望歐洲既不團結,也不互毆;既不強大,也不弱小;既能和蘇聯有一拼的資本,又不致強大統一到威脅自己的地位。當時,歐洲大國就是老牌帝國英國和老牌強國法國,這兩個國家對美國也不是言聽計從。德國是在美國的幫助下發展經濟的,德國的工業基礎本來就很好,美國戰後的大量資金幫助了德國的發展和崛起。歐洲形成三國鼎立的形勢。
可以說德國也是美國在制衡歐洲的一個力量。後來德國發展太過迅速,還被美國踩了幾腳剎車。美國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當然不可能允許德國的軍事力量有大的發展。包括蘇聯也是一樣的,一個強大的德國不符合他的地緣利益。
德國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是想發展軍事力量,也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德國自己有自己的長遠考慮,也不想發展軍力。
現在的德國在歐洲基本是老大的角色,這是基於其強大製造業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德國製造業的工業產品需要世界市場,有賴於世界的全球化;德國的經濟發展是需要美國扶持的。所以德國要想保住自己在歐洲的領導位置,就要依靠美國,保持經濟增長,維持全球化市場。所以就是在現今,德國也不會有發展軍事力量的想法和衝動,他們只是想牢牢拉住美國,穩健發展經濟。倒是法國,時不時有驚人之語,包括現任總統馬克龍說:「歐洲是時候團結起來,自己保衛自己了。」他這句話很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