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德國基本是歐盟領頭羊,為什麼還要依賴美國,不發展海軍

2020-12-22 過河卒子and與非門

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還是比較強悍的,德國的海軍元帥鄧尼茨是一個非常有戰略思想的海軍元帥。二戰後,德國的海軍一蹶不振,為什麼呢?這事要從四個方面來說。

二戰時戰列艦俾斯麥號

一、二戰後對德國的處置,使他不可能發展海軍

一戰結束後,英法等國把德國收拾得夠夠的,看看他們怎麼幹的吧:

1、重新劃分德國疆界

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zd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

2、剝奪德國地緣利益

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併;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 承認盧森堡的獨立;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3、限制德國軍備。

廢除專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3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1921年賠償金額確定為屬49.9億英鎊,即1320億馬克;

德國人氣得要死,恨得要命。德國一戰的軍人覺得自己被出賣了。後來法國又搞了個「魯爾事件」,明擺著欺負德國。這間接刺激了德國,後來二戰與此有關。

二戰後,英法也覺得一戰對德國的處置似乎過了些,而當時世界的主角是美、蘇兩國。在領土上,德國被美國和前蘇聯接管,把德國分成了東德和西德,美國控制的是西德,蘇聯控制東德;根據《克裡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規定,西德本應是美、英、法共管,不過英法退出來了,形成了美、蘇在德國角力的形勢。軍事上,也明確提出限制:不能發展攻擊性武器、沒有交戰權等。此時的德國發展海軍是不可能的。

兩德合併後,德國也在發展自己,努力敉平東西之間的經濟差距,再加上世界和國內的政治現實,也沒法發展軍隊。所以,海軍更是沒法發展。

德國城堡
德國盛產哲學家

二、國內反戰,和平是政治正確

二戰後,德國承認失敗,也願意反省歷史,不允許悲劇重演成為主流社會的共識,反戰、和平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在教育上,通過歷史教育,培養學生正視歷史、以史為鑑的人生觀。事實上,自二戰結束以來,德國的歷任總統和總理都在不同的場合和時機代表德國人民進行了反思、道歉和懺悔,從來沒有為納粹的侵略和屠殺行徑進行過辯解。

1949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第一位總統奧多爾·豪斯在談到納粹對猶太人犯下的滔天罪行時說:「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1951年9月,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上任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敵」法國真誠道歉,為歐洲和平做出了貢獻。1970年,當時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跪倒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表示「替所有必須這樣做而沒這樣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國前總理科爾繼勃蘭特之後,雙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重申國家的道歉。德國也藉此重新融入國際社會,著力發展自己的經濟。

二戰後的德國,著重取得國際社會的諒解,融入國際社會,發展本國經濟,再幫助東歐國家,推動兩德統一。他們思路清晰,方向明確,行動穩健。在這個大的環境裡,德國也不可能發展武裝力量。

多瑙河
柏林

三、美國希望看到的歐洲

自古以來,日耳曼人在歐洲都是戰鬥力爆棚的。歐洲各國對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充滿了恐懼。所以,德國一直處於一種分裂成許多小國的狀態。二戰後,英法等歐洲國家有兩個小心思:一是要分裂德國,對自己不形成威脅;二是要德國不能垮了,要德國在蘇聯邊上做他們的防火牆。

對美國來講,二戰確立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他希望歐洲既不團結,也不互毆;既不強大,也不弱小;既能和蘇聯有一拼的資本,又不致強大統一到威脅自己的地位。當時,歐洲大國就是老牌帝國英國和老牌強國法國,這兩個國家對美國也不是言聽計從。德國是在美國的幫助下發展經濟的,德國的工業基礎本來就很好,美國戰後的大量資金幫助了德國的發展和崛起。歐洲形成三國鼎立的形勢。

可以說德國也是美國在制衡歐洲的一個力量。後來德國發展太過迅速,還被美國踩了幾腳剎車。美國在這樣的指導方針下,當然不可能允許德國的軍事力量有大的發展。包括蘇聯也是一樣的,一個強大的德國不符合他的地緣利益。

德國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是想發展軍事力量,也是不可能的,更何況德國自己有自己的長遠考慮,也不想發展軍力。

漢諾瓦工業展2019

現在的德國在歐洲基本是老大的角色,這是基於其強大製造業和快速發展的經濟。德國製造業的工業產品需要世界市場,有賴於世界的全球化;德國的經濟發展是需要美國扶持的。所以德國要想保住自己在歐洲的領導位置,就要依靠美國,保持經濟增長,維持全球化市場。所以就是在現今,德國也不會有發展軍事力量的想法和衝動,他們只是想牢牢拉住美國,穩健發展經濟。倒是法國,時不時有驚人之語,包括現任總統馬克龍說:「歐洲是時候團結起來,自己保衛自己了。」他這句話很有深意。

相關焦點

  • 中美貿易摩擦,歐盟和日本為什麼既依賴美國,又選擇靠近中國?
    特別是當前中美兩國在博弈的狀態下,亞太地區和歐盟國家就成了主要的爭取力量。那這些第三方國家是怎麼看待中美貿易摩擦的呢?日本的想法在這些第三方國家當中,最主要的國家有幾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
  • 李斯特關稅同盟能讓德國統一 歐盟為什麼不能讓歐洲統一?
    李斯特關稅同盟的成功案例歐盟在建立之初被視為世界上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聯盟,然而在英國退歐和新冠肺炎的無情打擊之後,歐盟呈現給人的是四分五裂的景象,在世人看來現在就分崩離析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歐盟根本沒有將歐洲統一在一起的可能性。
  • 德國死抱美國大腿不放?欲與法國爭奪歐盟主導權,對拜登給予厚望
    隨著美國大選的落幕,各國也開始紛紛表態。對於拜登看似溫和的對外政策,不少國家都有著相應的期許,或抱有依靠美國發展軍事的幻想,或希望藉助美國力量遏制對手。總而言之,就是各有各的小算盤。向美國示好的國家中,德國絕對算得上是最明顯的一個,甚至表現得有幾分"諂媚"……對此,我們要從德國最近的動向開始分析。首先,在英國大概率成功脫歐的情況下,過去歐盟內部英、法、德相互制衡"穩定三角形"局面將被打破,未來德國和法國也將為爭奪歐盟的主導權而進行鬥爭。而要想成為歐盟的核心,就必須擁有足夠讓他國信服的強大實力。
  • 德國高官:歐盟不應害怕與中國對抗,中國是重要夥伴也是主要對手
    據俄通社-塔斯社8月2日報導,德國外交部主管歐洲事務的國務部長麥可·羅斯在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歐盟不應該害怕與中國在安全和技術發展等問題上展開對抗。,我們歐盟不應該害怕與中國戰鬥。
  • 印度日本德國同樣是大國,美國為什麼不遏制他們?
    首先,德國我覺得沒必要說了,在二戰之後,軸心國首犯德國算是被世界廢了武功,從此不再具備搞大動作的能力,至今還被法律和駐軍這雙重緊箍咒束縛著,老實巴交的攀附在歐盟的庇護之下,只能靠玩點高端製造業改善一下民生福祉,對漂亮國構不上戰略威脅。
  • 德國擬協同歐盟以制裁反擊美國
    德國官員證實,默克爾政府正在考慮對美施壓方案,希望在歐盟層面展開協調一致的行動。德國經濟部門的文件稱,美國的新制裁或將衝擊更多的德國以及歐盟企業,乃至國家經營性機構。報導指出,德國聯邦議院相關委員會當地時間17日曾針對美國的制裁威脅召開閉門會議,而後宣布有必要對美國違反國際法之舉作出經過權衡的集體應對。
  • 鐵了心抱美國大腿?炮轟馬克龍後,德國又和俄羅斯吵起來了
    德國針對俄羅斯實際上今年也是德國跟俄羅斯發展更近一步的一年,北溪二號項目即將完工,該項目一旦竣工,俄羅斯跟歐盟各國油氣資源交往將會更密切,有利於俄羅斯改善跟歐盟各國關係,但是就目前來看德國對俄羅斯態度又有所轉變,直接跟俄羅斯吵起來了。
  • 從情比金堅到矛盾頻繁,美國和歐盟到底是什麼關係?
    BEI溪2號工程,還不擇手段地要挾歐盟各國多交保護費,這讓歐盟尤其是德國怒髮衝冠。和歐盟同樣悲催的還有日本跟韓國,而這兩個國家相比於歐盟,作為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它們連說「不」的資格都沒有,表面上與美國再強勢的討價還價,都難以掩蓋保護費猛增的尷尬事實。某種程度上說,自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以來,美國與盟友的關係就越來越惡劣。那麼,當前的歐盟與美國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 為何說德國和俄羅斯永遠不可能走到一起?
    作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以及名副其實的歐盟盟主,德國一直以來都是很多人趨之若鶩的存在,時至今日江湖上依然流傳著青島下水道中德國油紙包的動人傳說,這讓德國的形象更加高山仰止。但就是這樣一個強悍的歐洲大國,德國卻不得不長期處於美國的控制之下。
  • 為何說德國註定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作為戰敗國,美國的駐軍確保了防止德國法西斯死灰復燃的勝利果實,更是美國控制歐洲的重要戰略支點。在這樣的情況下,莫說美國在德國駐紮了3萬多美國大兵,就是駐紮一個人,都宣示了美國對德國無可爭議的「主權」。而這也意味著德國直到今天依然是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根本算不上一個正常國家。
  •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美國海軍第八,清末各國海軍實力排行榜
    北洋水師 排在第八名的是美國,別看美國海軍現在是穩坐第一寶座,但在19世紀時候,美國當時的海軍實力還沒法和傳統列強相提並論之所以美國現在那麼強,主要得益於二戰列強互相打仗,美國獨立發悶聲發大財,建立了雄厚的工業實力,提升了科研水平,使得美國海軍短時間內反超英國,成為世界第一。
  • 英國海軍奉命隨時出擊,歐盟提醒:我們是盟友
    英國表示如果不能儘快達成脫歐談判,英國可能單方面脫離歐盟。同時英國也會動用軍艦捍衛自己的權利。英國脫歐後有權利捍衛自己的漁業權力,此舉是在施壓歐盟儘快同意脫歐進程。目前談判的主要分歧點之一就是歐盟的漁船進入英國所屬海域捕撈的問題。歐盟希望能夠延長一年進入英國海域捕撈的時間,但是英國堅決不同意,並且表示會堅決捍衛自己的俄主權。
  • 川普不同意!歐盟其他國家都噤若寒蟬,這是美國針對俄羅斯!但德國...
    一方面,美國駐柏林代辦羅賓·昆維爾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督促德歐,稱「現在是德國以及歐盟凍結管道建設的時候了」,並希望德、歐以此向俄羅斯「持續不斷的惡劣行徑」發出信號。另一方面,牽頭項目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則在上月宣布,「北溪2號」在停滯一年之後,將於本月重新恢復施工。德國海事部門也已經發出施工通知。
  • 美國獨霸時代一去不復返,普京坦誠:中國德國已成為超級大國
    普京給出的理由是,在經濟和政治方面,中國和德國正積極地朝著超級大國的地位邁進,而在某個時期享有絕對統治地位的美國,現在已經沒有當初的影響力了。 普京並未就俄羅斯與新的潛在超級大國的關係發表看法,但他堅決反對關於俄羅斯逐漸衰落的觀點。
  • 為什麼美國造不出比大和號更大的戰艦,美國海軍:都怪運河窄了
    在二戰前戰列艦是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象徵,受到倫敦海軍條約的限制,各國戰列艦的噸位被限制在了35000噸以下。但隨著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的失效,各國海軍紛紛展開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在1936年到1938年間各國紛紛開工了超越以往噸位的超級戰艦,英國建造了喬治五世級,德國建造了俾斯麥級,法國建造了黎塞留級。英法由於對手實力不強新的戰艦噸位也就超過了4萬噸,德國則由於一戰戰敗多年沒有大型戰艦製造經驗,雖然工業實力夠強,5萬噸的俾斯麥級已經是德國的極限。
  • 【理論研究】脆弱相互依賴:以俄羅斯與歐盟關係為例|國政學人 第...
    相互依賴還意味著行為者效用的滿足是不獨立的」。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國家需要解決本體論上的不安全感或焦慮。學者們越來越多地研究這種更深層次的,或者可以說是最深層次的需求。這種需求,以及各國為滿足這些需求而發展的關係,也應被視為相互依賴,並被概念化。
  • 歐盟17國聯手狙擊美國壟斷 斥資1.1萬億加碼半導體...
    就在12月初,法國、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愛沙尼亞、希臘、克羅埃西亞、馬爾他、荷蘭、葡萄牙、斯洛維尼亞、芬蘭、羅馬尼亞、奧地利、斯洛伐克和賽普勒斯在內的歐盟17個國家的電信部長籤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
  • 歐盟和美國:幾乎同時制裁土耳其,但埃爾多安不會屈服
    對於土耳其來說,美國和歐盟(儘管土耳其也是歐盟成員國)決定幾乎在同一時間對其進行制裁,對於土耳其來說,這個影響力也是非常大的,畢竟全球霸主美國不好惹,歐盟單個成員國土耳其都不會鳥26個成員國抱團取暖一致對付土耳其則就成了不可小覷的重量級選手,但安卡拉手中也有反制手段,不會屈服與於美國和歐盟的制裁。
  • 歐盟防火牆即將上馬,欲扶植本土網際網路企業,防美國入侵網絡主權
    該法案的主要藍本和參考建議則來自於一份名為《數字服務新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由德國漢堡的諮詢公司Future Candy應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和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的要求而撰寫。在新的報告的建議當中,網絡防火牆是歐盟長期發展的關鍵之一,歐盟應當在2025年至2030年間建成這堵牆。
  • 鐵了心追隨美國?德國態度180度急轉,公開炮轟馬克龍
    德國不同意建立自主防禦體系近來,有諸多跡象證實,德國方面正在與美國尋求新的合作契機。此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拜登贏得美國2020大選後曾多次向其本人表示祝賀,並表示希望與拜登領導下的美國合作共同應對新時期下的全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