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大選的落幕,各國也開始紛紛表態。對於拜登看似溫和的對外政策,不少國家都有著相應的期許,或抱有依靠美國發展軍事的幻想,或希望藉助美國力量遏制對手。總而言之,就是各有各的小算盤。向美國示好的國家中,德國絕對算得上是最明顯的一個,甚至表現得有幾分"諂媚"……
對此,我們要從德國最近的動向開始分析。首先,在英國大概率成功脫歐的情況下,過去歐盟內部英、法、德相互制衡"穩定三角形"局面將被打破,未來德國和法國也將為爭奪歐盟的主導權而進行鬥爭。而要想成為歐盟的核心,就必須擁有足夠讓他國信服的強大實力。
在這方面,德國雖然在經濟上遠超法國,但法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社會上擁有的地位是德國無法比擬的。如此一來,德國或尋求藉助美國的力量,來幫助自己加強在國際地位上的話語權,從而登上歐盟的核心王座。
其次,德國防長卡倫鮑爾曾強調,"美國一直都是歐洲最重要盟友,如果沒有美國的軍事支持,德國和歐洲將無法保護自己"。從卡倫鮑爾話語中不難看出,其實德國看中的是美國的軍事支持。
長久以來,德國出於經濟考慮,一直把軍隊維持在很小的規模,在國土防衛領域主要依賴美國的庇護。前不久,德國因為沒有滿足川普政府提出的"軍費提高至國內生產總值的2%"的要求,而被撤走部分駐德美軍。在如此情況下,德國或只能通過示好來重新尋求美國的庇護。
再次,德國或撇清與俄羅斯關係,奔向美國懷抱。卡倫鮑爾不僅指責俄羅斯對改造現有軍隊投入大量軍費以及擁有核武器,讓德國受到的威脅加大,而且還要求俄羅斯裁軍。而莫斯科方面也給出強勢回應:德國以強硬態度要求俄羅斯裁軍,不利於歐洲地區安全。鑑於此,俄德兩國關係或將重新遇冷,但反過來等於是在促進德國與美國關係的進一步緊密。
綜合來看,德國如此向美國"陪笑臉",或寄希望於拜登此前對外宣稱的多邊主義政策,乃至希望美國能把德國扶上"領導歐盟"的寶座。而從美國角度來看,德國或許也確實有扶持的價值。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表示,就算可能對歐洲更加友好的拜登上任,歐洲仍需要獨立自主的防務戰略。歐洲要像中國和美國一樣,打造屬於自己的自主性。如此看來,法國強調自主,擺脫依賴,卻與把歐洲視作傳統勢力範圍的美國格格不入。如此一來,主動"獻身"的德國或是最佳選擇。
不過從拜登以往的經歷來看,其是一個善於權謀之術的人。面對德國如此主動的行為,不知道其會不會輕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