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用一部戲的篇幅回答:這世界要堂吉訶德何用

2021-12-22 澎湃有戲

編者按今年是北京人藝建院65周年,已經舉辦至第七年的「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邀請了四部世界級的國外作品,在院慶期間獻禮上演。這其中,以色列蓋謝爾劇院已經是第四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此前,這個劇院的《耶路撒冷之鴿》、《唐璜》和《鄉村》在中國的演出無一例外地贏得了各種好評。


這一次,蓋謝爾劇院帶來的新劇《我是堂吉訶德》再度引發轟動。在7月14-16日的演出結束後,幾乎引發了所有觀劇者的刷屏。不少觀眾表示,這部劇都是他們今年以來看過的最好戲劇作品。

《我是堂吉訶德》講述的是兩個獄友的奇幻冒險之旅,但卻把塞萬提斯年的名作巧妙地嫁接於劇情之作。在這部「監獄風雲」中主演堂吉訶德的,是被不少中國觀眾熟知的以色列表演「男神」薩沙。

而由於作品的多義性和豐富性,《我是堂吉訶德》讓不同的觀眾產生了不同的思考。此文也是對《我是堂吉訶德》的一種解讀。

撰文:張徵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本文圖片 李晏 攝 

在北京大學西門內,有一座塞萬提斯銅像,詩人右手執卷,左手扶劍,眺望遠方。學生時代,常去那裡閒逛消磨時光。

我時常盯著銅像的左手,想像年輕的塞萬提斯在與土耳其人的戰役中跳上敵艦,奮勇拼殺,受傷三處,左手終身殘廢;再看向銅像的右手,想像這位一生困頓的詩人手握禿頭鵝毛筆,在昏暗的燭光下,寫下那部至今仍在街談巷議中迴響的《堂吉訶德》。


這一部與莎士比亞的《李爾王》同年完成的巨著,自出版之日起便風靡了西班牙,四百年來早已被翻譯成各國文字,並給為數眾多的書籍、戲劇、音樂、舞蹈和電影作品帶來靈感。

那一位名喚作堂吉訶德的沒落小貴族,騎著一匹瘦馬,帶著一個侍從,足跡早已遍布全世界。根據作者塞萬提斯的戲語,他當初曾想把堂吉訶德送到中國來,卻因沒有路費而作罷。


2017年7月,「堂吉訶德」取道特拉維夫,以戲劇《我是堂吉訶德》的形式,來到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舞臺。

這一次,故事被搬到當代。堂吉訶德成了一位在獄服刑的罪犯,桑丘則是他的同牢獄友,一個理想,一個現實,一個瘋癲,一個痴傻。


「堂吉訶德」曾經是個圖書館管理員,一個神經脆弱精神潔癖的書呆子,他每天都和暗戀的姑娘一起讀「堂吉訶德」,姑娘和教授偷情了,他一把火燒了圖書館,也燒死了姑娘;

雙人牢房裡,朝夕相處五年的獄友「桑丘」,對他百般回護,卻被他嘲笑成不識字的蠢貨;

精神失常後,他在精神病院裡困居十年,照顧他十年的護士,他從不記得。每天一覺醒來,只是說些沒頭沒腦的瘋話,往復循環,日日如此。


他似乎未曾做過任何於人於己有益的事,這世界要他何用?


我想,以色列蓋謝爾劇院的《我是堂吉訶德》用一場戲的篇幅,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在桑丘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不太可愛但卻真實的自己:在現實中蠅營狗苟,用各種手段滿足自己小小的需求,一旦面臨理想與現實的艱難抉擇,往往膽怯地選擇後者。


在堂吉訶德身上,我們看到了那個內心嚮往卻不可及的自己:有著不可動搖的信仰,為了追求並捍衛這信仰,不辭艱苦不惜犧牲,哪怕被世人嘲笑為瘋子,也絕不改變。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五年牢獄時光,獄友桑丘最大的享受就是每晚如痴如醉聽他講讀《堂吉訶德》。在二人共同編織的夢境裡,他是堂吉訶德,而他是桑丘·潘沙。一人執矛,一人捧盾,一人跨馬,一人騎驢,結伴在傳奇世界中遊弋——風車化作巨人,綿羊幻作軍隊,旅店變身城堡,妓女化身聖女。


獄友是個大字不識的粗魯漢,卻被這個荒誕世界深深吸引,自甘成為追隨他穿梭夢境與現實的侍從桑丘,時刻忠心耿耿地保護脆弱的主人。


「桑丘」不辭而別地出獄,「堂吉訶德」也由此精神崩潰,在精神病院裡困居十年,只有一位女護士每天陪護左右。他沒有親朋,沒有財產,沒有自由,沒有未來。


就在這樣的歲月裡,他距離自己頭腦中的傳奇世界卻越來越近;他甚至等到了偉大的領主派來召喚他的騎士,只待他跨馬提槍而起,奔向女神杜茜妮亞守候的遠方。十年的時光,女護士竟開始嚮往這個病人描繪的世界,甚至對他追求的女神杜茜妮亞生出自我認同。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蓋謝爾劇院這一版《我是堂吉訶德》的舞臺上,有三面三層樓高的鐵鏽色景片環繞四周,高大而堅固。大多數時候,它們是關押「堂吉訶德」和「桑丘」的牢房牆壁,骯髒、粗糙、簡陋。凡人之心被歲月蹂躪後的樣子,大抵如此。


舞臺正中偏下場口一側,是一張兩位犯人共用的雙層牢床,床邊一椅,屋角一燈一凳一廁一洗手臺,僅此而已。


兩個被局限在此範圍之內的犯人,心中鬱悶無處發洩,平時免不了彼此口角,甚至拳腳相加。然而,每當夜幕降臨,書頁展開,雙層牢床便幻化成赳赳烈馬,載著主僕二人破牆而出。


繼而,這牢不可破的牆壁也會在各個不可思議的方位打開口子,漏進理想的光亮來:時而有一群雪白蓬鬆的綿羊從中縫突進舞臺中央,快樂地邊吃草邊載歌載舞;時而有一眾聖(低)潔(賤)的女(妓)士(女)在高低錯落的窗口現身,等待堂吉訶德做她們最忠實的護衛;時而有一隊被奴役的騎士從苦力船的舷窗裡探出頭來,手戴鐐銬,等待堂吉訶德賦予他們自由……


當然,這個奇幻的世界只存在於堂吉訶德的腦海裡。每當他不出現的時候,總會有第四面景片在舞臺正前方落下,化作一堵頂天立地的高牆,將這炫彩的世界遮蔽起來,只留下臺口處一長條逼仄狹窄的空間,供其他人物活動。
在這條逼仄的空間裡,男獄警和女獄警執行任務似地接吻,獄友和老婆倉促卑微地做愛,女護士百無聊賴地每天上下班。


他們的自由,不過如此。

《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所以,他們需要「堂吉訶德」。


為了生存,他們選擇用自己的天真和信仰去跟這個世界交換一份「營生」。於是他們欺騙,他們屈從,他們不再有無限的夢境,只能匍匐在地做一條命運的爬蟲。


然而,在爬蟲與爬蟲之間,還有一個他。在他的世界裡,有悠揚婉轉的「綿羊之歌」、「妓女之歌」和「奴隸之歌」,有咆哮的巨人,噴火的飛龍,高貴的女士和騎士的榮光。他就像長夜裡的燈盞,對所有爬蟲都有著致命的誘惑。


所以,獄友最大的享受就是每晚儀式般地聽他講《堂吉訶德》,哪怕出獄十年,仍舊對他講的故事念念不忘。


所以,原本是居高臨下監管他的護士,竟不由自主被吸引進了他描述的傳奇世界,期望自己成為他故事的女主角。


所以,獄警要對他百般折磨,這未嘗不是因為獄警對他充滿恐懼,害怕他心中那片瑰麗的世界打破自己統治的世界秩序。
那一天,女護士準備離開病房,一位手執長矛腳踩高蹺的騎士忽然穿牆而入,魁偉的身材佇立於天地之間。堂吉訶德見之,護士視而不見。也許,這就是堂吉訶德與這世界的不同之處吧。


昔者舜擊石拊石,而百獸率舞。無它,率真而矣。全劇結尾處,讀書無所得的桑丘回到堂吉訶德身邊,再次展卷慢讀,綿羊、奴隸、聖女、巨人、飛龍、騎士……一切都翩然而至。樂哉!


這世界要堂吉訶德何用?倘無堂吉訶德,要這世界何用?!

相關焦點

  • 用了三年時間,他們磨出了一個「武俠化」的堂吉訶德
    在一些人看來,這部劇有夢想催化劑的功效。過了三年,七幕人生才推出中文版。一方面,今年適逢《我,堂吉訶德》首演五十周年,全球都在復排各種語言版本,這是一個有意義的時間點。另一方面,不論製作、選角、翻譯還是市場推廣,《我,堂吉訶德》都是一部很難駕馭的作品,楊嘉敏希望準備充分了再推。三年下來,七幕人生有了一定劇目和資源積累,團隊得到了磨練,技術也成熟了,到了交答卷的時候。
  • 《殺死堂吉訶德的人》:一部被詛咒的電影,導演嘔心瀝血之作
    前言《殺死堂吉訶德的人》,這是一個幾經波折又非常傳奇的電影拍攝,這一部電影拍攝歷時了27年!在這其中有兩次開機,5次重組,並且在這期間一直有人經歷著災難!被網友稱之為被詛咒的電影,所以這也被稱為「最倒黴的影片」。拍攝困難奧遜威爾是第1個拍這一部小說的導演,他花了20年的時間,都沒有將這一部影片拍完電影,從上個世紀50年代拍到了70年代,宣布放棄。這9年的拍攝加上10年後期這麼長時間電影也沒有成功!
  • 堂吉訶德真的可笑嗎?讓人發笑的是其行為,讓人敬佩的是其品質
    塞萬提斯有點「腹黑」,他不滿於當時逐漸泛濫的「騎士小說」,於是就自己也寫了一部「騎士小說」,並且用自己的這部小說為這一題材的作品敲響了「喪鐘」。而這部作品的名字就是《堂吉訶德》,分為上下兩部。本來上部故事就已經講完了,下部的出現是一個意外。
  • 百老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中文版北上開票!
    一切的結局,仍懸在這黑暗的地牢之中……創 作 背 景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取材自西班牙名篇瑰寶《堂吉訶德》,及其作者塞萬提斯的生平,但又將原作中的劇情做了延伸和展開,採用「穿越」、「戲中戲」的亦真亦幻的形式,巧妙的將堂吉訶德的冒險經歷與塞萬提斯的思想歷程相結合。這一獨特的戲劇結構,使得這一基於經典文學的藝術演繹跳脫時代背景的限制,而擁有了豐富的現實意義。
  • 我要這歌詞有何用?
    最近,李榮浩老師一首《要我怎麼辦》又讓很多人驚掉下巴。全曲總共9個字,除了大篇幅的「呵呵」、「哈哈」,就是一遍一遍地詢問:「要我怎麼辦?」李榮浩說他本來寫了很多歌詞,後來又都刪掉了,發現最能體現人生無奈的,其實就是這些簡單至極的語氣詞。
  • 今天開始,請用中文來唱"The Impossible Dream"這首金曲
    P present堂吉訶德的扮演者劉陽,等這部戲等了五年。他說,這是一部值得觀眾去等五年得一見的好劇。它像是一份精心準備的禮物,它有極具娛樂性的喜劇色彩,也承載著一種能撥動你心弦的力量。 O one這是世界上第一首中文版《我,堂吉訶德》的單曲。也是這首單曲的中文版,第一次在劇場外跟大家見面,我們期待你聽到後的第一感受,也希望你能把它調成那首單曲循環,最近一直陪伴你。
  • 讀書《堂吉訶德》:誰才是瘋子?
    特別喜歡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在這個時代,按部就班的生活,波瀾不驚,已把大多數人的銳氣放在同一種模具裡。 缺少一種騎士精神是大多數人的遺憾,何為騎士精神呢?別林斯基以為騎士八大美德包括了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誠實、公正、靈魂。簡而言之就是極致完美的瘋子,臆想生來為了拯救這個世界的。
  • 楊絳譯《堂吉訶德》電子版{第二部11~15章}
    今天是基督聖體節的第八天,我們早上在山坡後面的村裡演了一出寓言戲《死神召開的會議》;今天下午還得上前面那個村裡去演。我們因為兩處很近,省得卸了裝再化裝,就穿著戲裝上路了。這小夥子扮死神;那個扮天使:那位是領班人的太太,她扮皇后;那人扮戰士;那一個扮皇帝;我扮魔鬼,是戲裡的一個主角——我是這班子裡扮主角的。您如果還要打聽什麼別的,問我就行,我會一一回答;我是魔鬼,什麼都知道。」
  • 豆瓣評分高達8.2的舞臺劇《我,堂吉訶德》:你還記得小時候的課文麼?
    一票難求,創造連演記錄 《我,堂吉訶德》取材自文豪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大多數人對這個瘋騎士的故事都不會陌生。自從1965年這部劇在百老匯首演之後,創造了持續2329場的連演紀錄。中文版首演以來,也已經在全國巡演近兩百場。
  • 希伯來人、以色列人、猶太人有何區別?
    中國史書《春秋》對此作了專門記錄,這是世界上最早最可靠的日食記錄。逃離的過程中,希伯來人開始用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的別名「以色列」來稱呼自己。據傳,雅各與一位天使角鬥了整整一個通宵之後,才得到了「以色列」這一稱號,意思是「神的勇士」。
  • 《堂吉訶德》:一位理想主義者的「意外」死亡
    這樣的話——要知道,這樣的豬群,比起前面的對他們毫無害處和攻擊性的風車和羊群來說要更貼切得成為敵人。再後來,在面對公爵一行人的再次戲耍,堂吉訶德也沒有再表現出激情與熱情。同樣的,善人、惡人、智者、愚者、有理想的人、碌碌無為的人,全被裝回袋子裡。這也正是「堂吉訶德之死」對《堂吉訶德》中情節的狂歡化的一種反照。《堂吉訶德》在當時之所以能夠風靡,就是因為它的情節使當時的每一個人狂笑不止,堂吉訶德的每一個舉動、每一出鬧劇和每一次經受的苦難都是令當時的讀者笑出眼淚的笑柄。這正是這本書的殘酷與無情之處。
  • 《誰殺死了堂吉訶德》有望引進 特瑞吉列姆神作
    而最近《星戰8》凱洛·倫的扮演者亞當·德賴弗(Adam Driver)主演的一部第71屆坎城閉幕神作《誰殺死了堂吉訶德》將有望引進中國上映,不少「堂吉訶德」迷們紛紛表示期待值滿滿。亞當·德賴弗是一位極具實力的美國影視演員。
  • 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比較
    在世界各國文學史上總不乏其人,在此,我以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和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的主人公阿Q這兩個典型的精神勝利法的代表者作如下的比較:名字的由來: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的真正名字在小說中有所提及,原名應為「哈羅那」,另一處叫「吉哈諾」
  • 《誰殺死了堂吉訶德》竟然拍了17年
    但這背後其實是有些雜亂的創作以及噱頭十足的拍攝周期。最終收穫的也是兩極評價。《鄉村之聲》認為「吉列姆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的瘋狂,把我們拉進了他創造的瘋狂又美好的世界。」《綜藝》則認為「這是導演粉絲最懼怕的東西,因為它笨拙、迷茫又混亂。」
  • 為什麼《堂吉訶德》值得一讀再讀?
    《堂吉訶德》曾經被認為是一部喜劇,卻是用小說寫成的人間喜劇。所有人看《堂吉訶德》都在笑,同時代的人瞧不起塞萬提斯,說他寫的東西不倫不類,說沒有比堂吉訶德更可笑的作品。這對塞萬提斯打擊非常之大。要到十九世紀,也就是說整整過去了兩個多世紀以後,他才被德國浪漫派發現: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鼎盛時期居然有過這麼一部偉大的悲劇作品!浪漫派作家之所以把他定位為悲劇,是因為浪漫派覺得所有的喜劇都是通俗的,都沒有什麼大的價值,唯有悲劇才是真正震撼人心的,讓人警醒,讓人對崇高肅然起敬的偉大作品。
  • 堂吉訶德與他的自由自在
    世界文學史的不朽LOGO,一望而知的形象:瘦骨嶙峋、衣著破爛、修長到誇張的老頭騎士舉著長矛,騎著他的馬兒洛西南特;矮墩墩的僕人桑丘-潘沙在一旁。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煞有介事,絲毫不覺得自己可笑的,在溜達著。很少人能背出堂吉訶德所有的事跡,但每個人都認得出這個形象:這對永遠在路上的形象。納博科夫曾經很不喜歡《堂吉訶德》這本書,但他喜歡堂吉訶德這個形象。
  • 紐約大學《我,堂吉訶德》中文版正式開票!
    紐約大學中文版《我,堂吉訶德》排練照這是一次華語群體對文化多樣性的求索,一部由華語演繹的西方經典在音樂劇盛行之地的新鮮嘗試,一場由學生主導的音樂劇祛魅化的劇場實驗。紐約大學版《我,堂吉訶德》所承載的意義在製作過程中不斷深刻,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慢慢成長為對北美華語文化發聲可能性的探索。這場戲裡戲外都十分「堂吉訶德」的徵途,現在邀請大家一同前往。
  • 回憶錄:讀《堂吉訶德》後有感
    《堂吉訶德》是我最愛的一本書, 塞萬提斯是我最敬佩的作家。我記憶深處裡的塞萬提斯是樂觀堅強的代名詞。他歷盡了世間的惆悵與他的筆下人物堂吉訶德共譜成世界名著《堂吉訶德》。這位樂觀令人肅然起敬的塞萬提斯是我心裡的英雄,堂吉訶德正是延續塞萬提斯的樂觀正義才被我喜愛的。
  • 趙麗穎戲裡戲外有何不同?馮紹峰的回答簡直甜死人了,好幸福
    說起趙麗穎,大家應該最早知道的是她在《新還珠格格》中飾演的晴兒一角,當時她飾演溫文爾雅的晴兒,一出場瞬間就吸引了觀眾的眼球,簡直比和她同劇組的海陸和其他演員等都要受歡迎。但是真正讓她大火的還不是這兩部劇,而是在2015年電視劇《花千骨》的播出,趙麗穎憑藉堅強樂觀、善良倔強的花千骨瞬間收穫了一大波迷妹,而且更誇張的是,因為花千骨的造型好看,竟讓網友們也跟風畫起了和花千骨一樣的眉毛。
  • 【走進以色列】以色列,世界的時鐘
    ):1、耶路撒冷24-7萬國敬拜大衛豎琴恩膏專輯;2、美國IHOP24-7恩膏敬拜專輯;3另一支長針就是列國的針,這支針在短針達到12以前還需要完成一些啟示。 馬太福音24章被人們稱為聖經預言的基礎,從這一章可以連接但以理書、以西結書和啟示錄,這一章的重要性在於耶穌回答了門徒有關末世的預兆,戰爭、饑荒、地震就是末期的起頭。在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耶穌呼召門徒將福音傳遍天下每一個地方,那時,他才會自東回到橄欖山上,末期才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