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殺好人救壞人」這是什麼鬼道理?恐怕很多成年人也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概念,為了救壞人而將好人殺掉。看似荒唐的道理背後,到底作者葫蘆裡賣什麼藥?想要觀眾探討一種怎樣的人生大道理?
文/二次元葉羅麗
隨著電影行業復甦疫情,一部國產原創動漫電影《妙先生》出現在筆者面前,從影片的開頭,就打出「殺好人救壞人」的鬼道理。從電影的宣傳海報來看,這是一部13歲以上成年人觀看的動漫作品,該作品有意衝擊國內少見的深度動畫市場,欲以動畫的形式,向觀眾傳達一種獨特人生價值觀,引起觀眾的共鳴,獲得觀眾認可。然而這部作品卻以豆瓣6.6的低分收場,令人大跌眼鏡。
何謂深度的動畫市場?國內的動漫市場大部分被子供益智向和全年齡向動漫作品佔據,這些作品大多只是具備簡單積極的價值導向。而深度的動畫,大多包涵著對人類、環境、社會、時代等深度問題的思考,這類的動畫不容易看懂,讀者需具有一種較高的觀影理解能力,能夠反思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發展和時代的矛盾。
這類動畫市場的觀影群體並不大,但是獲得評價相比其他簡單價值觀的動畫要高,越是有深度的動畫,就越能夠獲得價值的獎項。觀影群體不大,影響票房收入;深度的電影內容,能夠衝擊各項電影獎項,兩個本來就是很難兼得。在國內涉及的深度電影市場的作品並不多,獲得好評如潮的作品更加少之又少。
縱觀國內深度動畫,唯獨《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國外市場卻早已經形成成熟產業鏈,例如以宮崎駿為代表出品的動畫作品,經久不衰,集萬千榮譽於一身,影響後人創作,作品表達的哲理髮人深省。
《妙先生》不「妙」
同樣是講述人生哲理,挖掘人性善與惡的《妙先生》卻沒有得到大部分觀眾的認同,以豆瓣6.6評分來評估這部作品,作品算是衝擊獎項「失敗」了。《妙先生》不「妙」了。
《妙先生》改編自不思凡的同名短片,由李凌霄執導,這部作品據說是《大護法》的姐妹電影,這裡所謂的姐妹電影,其實是將兩者的都是同出一轍,同屬黑暗系列的成人電影,去剖析人生的善與惡。當然《大護法》取得8700多萬的票房成績,而《妙先生》的票房卻不堪入目。《秒先生》的劇情真有如此之差嗎?
《妙先生》由三個小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無父無母的笑人和貪婪的養父的故事,受盡各種惡意對待,最終被惡意吞噬。第二個故事,養子為了拯救全村和養父,自我犧牲,但是換來的卻是更多無止境的貪婪。第三個故事,雲香為了喚醒賭徒丈夫,甘願用盡方法攢錢,然而後果可想而知,又是一個悲催的結局。而這一切的因果,都是因為這些可憐而善良的人體內生長著一種叫彼岸花的東西,善良的人體內有金色的彼岸花,但是這些的身邊必定帶來無數的墮落和黑暗的欲望。而主角丁果正是為了殺掉這些善良的人,搜集12多彼岸花,揭開真相,砍斷因果,拯救世界墮落的人們。
原來所謂的「殺好人救壞人」,意思就是為了集齊彼岸花,拯救世界處於危難的人們。
《妙先生》的核心思想和畫風
作者灌輸在這部作品的靈魂就是用一個人的生命拯救一群人,看似很划算的選擇,但是有沒有考慮到被金色彼岸花寄生的人的價值,到底要多大的勇氣,才會選擇犧牲自己,去拯救一群墮落的人們?當然作者將這種殺生成仁的抉擇權回歸到彼岸花的主人手上,救還是不救?如果不救,估計丁果擁有也集齊不了12奪彼岸花。
但是事實上,彼岸花的主人都被設定為善良的人,被周圍墮落的人們迫害到無路可走的人。當然他們最終會選擇拯救身邊的人,也就有了被迫犧牲小我,拯救大我的可歌可泣精神。
作品定位於成人作品,足足籌備了五年時間,在畫風上繼承了《大護法》一樣的國漫水墨風格,東方式的漫畫風格已經非常成熟,無論背景色彩和人物構造,都極具視覺效果,特別是對一些小動物也看到了一些新鮮的構思,例如鴕鳥般的坐騎,透明的螞蟻,奇怪的青蛙,這種奇思妙想般的創造讓這部作品有一種「宮崎駿式」的奇怪生物。
《妙先生》的畫風必須給予認可,而「殺好人救壞人」其實也挺新鮮的觀點,但是這部作品充滿了「成人化」的性質,通過對男主丁果的橫眉冷對世人的墮落,到最後不得不走上自我犧牲的道路,其實映射出好人的善良和壞人的黑暗,更加彰顯主角內心的矛盾和思想的複雜,要有多大的堅毅才能夠看著善良的人死亡而不流露出半點的憐憫。故事其中的蘊含的人生哲理和犧牲精神,善與惡的博弈,並非是人人都能夠看懂,即使是成熟的成年人觀眾也要不斷地揣測作者要傳輸的價值觀。
觀點新鮮卻存在架構缺憾
丁果最後選擇犧牲拯救世人,其實也是作者對於人生探討,其實彼岸花並沒有善惡好壞之分,造成人們墮落的根源就是人們的無止境的欲望。可怕的不是彼岸花,而是人心,人心險惡。人類自身的痛苦都是由自己的欲望而誕生的,人類最終陷入痛苦和墮落的循環之中,即使毀掉了彼岸花,人心依然會有醜惡一面的。
導演關於這種「殺壞人救好人」的道理其實是標新立異,值得讚許,但是為何整體票房不佳?從影片的構思順序來看,作品一開頭就拋出這樣的鬼道理,高調鋪開故事,其實也挺有吸引力的,但事實上後續劇情並不緊湊,整體在趕劇情。可能劇情的架構在三個小故事來引導彼岸花的真相,「趕鴨子方式」的敘事方法讓人無法去深思和感受故事的魅力。
而且這種敘事方式卻以一種非常人的語言劇本來說話,讓人整體感覺到這部作品的人物,仿佛被作者灌輸一種大道理來影響觀眾,觀眾最真實的感受就是被角色「說教和講道理」,走馬觀花般的劇情其實是影響觀眾的觀影效果。
電影的另一個不足之處,就是過於深沉。
這部電影從開始到結束就一直充斥著生與死、墮落等等限制級的內容,這也許是作品為了達到效果,不得不將「黑暗」進行到底,正為這部作品定位13R系列,其實也是阻擋了大部分觀影群體,造成部分觀眾的流失。動漫給人的印象都是熱血和正能量的,然而《秒先生》卻一直以一種自我犧牲也拯救不了整個世界的,救贖不了醜惡的人心,作品給人一種非常壓抑的感覺。
其實裡面的大道理,很多人都很難理解,甚至本身邏輯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例如善良本來就是一種犧牲,為何任何一種善良都不會被辜負?這種反人類的的哲理,讓人很不舒服,正因為這部作品太多的過於深沉的道理,已經超越我們的理解範圍,或者只是作者構思劇情的道理而已,讓觀眾根本無法找到代入感,從而造成這部作品的好感度並不高。
對於這類涉足的深度哲理的動漫市場的作品,其實沒有必要營造這種黑暗的氣氛,反而像宮崎駿那樣,既讓人看起來輕鬆和奇幻,又能讓人深思故事的蘊含哲理,不是更好嗎?
作品的意義被肯定
最後的話:《妙先生》雖然評分較低票房撲街,但是卻打開了國產原創動漫的成人動畫市場,本來動畫就不是低齡兒童專屬的,像日本、法國,類似這樣富含哲理的動漫作品比比皆是,這些作品都是為了向人類傳達一種人性的思考、生存的思考、成長的勵志等等,縱觀國漫市場,是缺少這樣的作品,前有《大世界》用黑色荒誕風格刻畫了社會眾生,後有《妙先生》用黑暗抑鬱的畫風帶出另類的人性思考,《妙先生》代表的是國產原創動畫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