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參與了《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他們也留下了青春的影像

2021-01-08 北京日報客戶端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每當耳邊響起這首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時,依然感覺到激動和振奮。

前段時間,筆者整理一本老相冊,根據照片中的文字,得知相冊的主人公是位女性,叫陳璧。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她是1938年初成立的「抗演三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戰演劇隊第三隊」)的一員,這本相冊記錄了她與隊員們當時的生活狀況。

▍老相冊的主人陳璧(左)

「抗演三隊」與《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渡黃河時,寫下了組詩《黃河吟》,冼星海讀後,決定將此譜成曲;音樂組組長鄔析零還向冼星海講述了渡黃河的場景;在延安,「抗演三隊」首次演出了《黃河大合唱》,鄔析零就是當時的指揮。

因為陳璧的這些照片,讓後人得以了解「抗演三隊」隊員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大家閨秀投身抗日救亡宣傳

1937年8月13日,日寇進攻上海,處於全國抗戰中心的武漢,湧現出很多抗日救亡宣傳團體。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光年(筆名光未然)與何偉、周德佑、胡丹沸、趙辛生(趙尋)等十幾位好友在「拓荒劇團」(1935年成立於漢口)的基礎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學生,於1938年初組成了「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

當時,周德佑準備排演一個新劇:《大興館》,劇本初稿受到大家歡迎。但缺少女演員,於是吸收了武昌群眾歌詠隊的陳璧、嚴立宇、黎琅等女隊員參加。因為排演場地緊張,陳璧把家裡一所大房子借給「拓荒劇團」作為排演場和宿舍。自此,「拓荒劇團」不僅有了排戲場地,而在武漢沒有家的團員也有了棲身之所。他們以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在鄂中、鄂北的農村,展開政治動員,宣傳抗日救國。

1938年初春,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勢下,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同抗日。中共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部,周恩來應邀擔任政治部副主任,負責領導第三廳,主管抗日宣傳工作,郭沫若擔任第三廳廳長。周恩來決定收編抗日救亡團體成立演劇隊和宣傳隊,其中張光年組織的「話劇移動第七隊」被改編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戰演劇隊第三隊」,即「抗演三隊」(1941年改為抗敵演劇宣傳第二隊,簡稱「劇宣二隊」)。鑑於張光年共產黨員身份已公開,不適合擔任隊長職務,周恩來任命張光年為三廳特派員,同時擔任抗演三隊地下黨的「特別支部書記」,徐世津被任命為隊長,彭後嶸、趙辛生為副隊長。主要隊員有田衝、鄔析零、胡宗溫、藍光、陳璧、史民(戴再民)、胡丹沸、嚴立宇等數十人。這時的陳璧,已從一個大家閨秀的千金小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陳璧的父親陳裕時(1877-1940),字符伯,湖北宜昌三鬥坪人,年輕時在漢陽兵工廠工防營當兵,後被送到武備學堂讀書。因讀書刻苦聰慧過人,受到張之洞的重視,被送往日本深造。在日本學習期間,陳裕時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回國後,陳裕時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北洋政府時期,陳裕時面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想以實業救民於水火之中,先後創辦了織布、雪茄菸、玻璃三個工廠。但因洋布、洋菸大量傾銷中國,陳裕時的織布廠和雪茄菸廠,連同還沒有建立起來的玻璃廠一同倒閉了。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國府委員名單中,「欽定」有陳裕時的名字。可陳裕時根本沒有到南京報到,更沒有領取分文的工資和津貼。此後,陳裕時潛心研究佛學。日本侵華開始後,陳裕時積極號召全國佛教徒一致抗日。

受父親的影響,陳璧也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中。可惜的是,關於她的個人生平,資料並不多,筆者只查閱到,陳璧與史民(戴再民)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結婚,1956年,陳璧因病去世。

張光年帶領隊員渡黃河 寫下《黃河吟》

在相冊中有一張三人合影照十分搶眼,女者居中,兩位男士分立兩側,三人一身戎裝。照片背後已顯陳舊的鋼筆字跡寫著:「徐世津、陳璧、鄔析零,攝於一九三八年三月」的字樣。

三人照片中的左側,正是「抗演三隊」的隊長徐世津。從早期「拓荒劇團」到「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徐世津一直都積極投身其中,他和隊員們奔赴鄂中鄂北,宣傳抗日救國。同時,他還和其他隊員用繪畫的方式進行美術宣傳。在擔任「抗演三隊」的隊長之後,徐世津為整個隊伍操勞備至。可惜的是,後來在晉東南艱苦工作的環境裡,徐世津因不幸感染肺癆而病逝。

▍陳璧(中)與鄔析零(右)、徐世津(左)的合影

照片右側是鄔析零,他是《黃河大合唱》首演指揮者。根據照片背後的時間來看,此時還未完成《黃河大合唱》。

鄔析零原名鄔雪鈴,1920年5月13日出生於上海,少年酷愛音樂,但他最初立志做一名數學家,因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析零。然而「九一八」之後,國難日益深重,年僅15歲的鄔析零隻好參加了「上海業餘合唱隊」。1936年,冼星海到該合唱隊擔任指揮,教唱新譜寫的「救國軍歌」。從這時起,鄔析零師從冼星海,學習指揮,走上了以音樂為武器的抗日救亡之路。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鄔析零隨「上海業餘合唱隊」來到武漢。在武漢,他再次與冼星海相遇,並和冼星海到多個新成立的救亡歌詠團體指導工作,他成為冼星海的得力助手。

前文提到,1938年元月,「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在武漢成立,鄔析零當時便加入該隊,任音樂組組長。「劇協七隊」被改編為「抗演三隊」後,鄔析零仍擔任音樂組組長。9月9日,「抗演三隊」在張光年的帶領下,從武漢出發,奔赴西北。9月16日到達西安後,「抗演三隊」立即投入陝西各界紀念「九一八」七周年的活動中,舉行戲劇演出、講演;舉辦歌詠研究班、漫畫木刻展等,所到之處引起轟動。經過戰火洗禮的「抗演三隊」,這時已經成為一支全能型的宣傳隊。

1939年初,「抗演三隊」渡過黃河,並在這一年的2月來到延安。張光年受黃河洶湧澎湃氣勢的感染,創作出組詩《黃河吟》。先期到達延安後,出任魯藝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隊」的新年晚會上,聽到張光年朗誦的組詩《黃河吟》後,決定將它譜成歌曲,並請鄔析零為他講述渡過黃河時的所見所聞。鄔析零向冼星海描繪了黃河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以及船夫呼著號子與驚濤駭浪搏鬥的場面。這次交流後,冼星海僅用六天便創作出了《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晚,「抗演三隊」的《黃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正式演出,禮堂擠滿了聽眾,盛況空前。鄔析零出任指揮,澎湃激昂的《黃河大合唱》為抗戰發出了最強勁的號角。1939年5月11日晚,「抗演三隊」在延安舉行告別演出。由冼星海親自指揮,「抗演三隊」、魯藝、抗大、陝北公學等師生共五百多人組成的強大陣容,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毛澤東觀看後,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單獨接見了冼星海,送給他一支派克鋼筆和一瓶墨水,勉勵他為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

力群贈送照片作為留念

相冊中的另一幅照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兩位年輕人一上一下坐在臺階上。男士面帶微笑,女士溫婉地倚牆而坐。整個畫面輕鬆活潑,充滿著青春的朝氣。照片背後寫著:「給陳壁(註:應為「璧」)同志留念,力群。」時間是1939年5月12日。這張照片又引出另一個重要人物:力群(1912-2012)。

▍力群贈送給陳璧的照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歲的力群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3年,在魯迅先生「提倡新興版畫」的思想影響下,年輕的力群拿起了木刻刀,並將原名郝麗春改為力群,意為為群眾出力。

1936年初,力群與曹白、葉乃芬等進步同學組織成立了「木鈴木刻研究會」,力群還加入了「左翼美術家聯盟」,成為當時左翼藝術的活躍分子。其間,力群創作了《病》《拾垃圾的孩子》《三個受難的青年》等反映民眾疾苦的作品。就在「木鈴木刻研究會」成立的當年,因為他們宣傳進步思想的作品,力群和同學曹白被指為「共黨嫌疑犯」而被捕。最後,一位向力群要過畫的未曾謀面的鄉黨出面保釋,才結束了他一年多的監獄生活。

1938年4月13日,力群輾轉來到武漢,在郭沫若領導的第三廳做宣傳工作。當年9月,力群加入「抗敵演劇隊第三隊」,他隨「抗演三隊」奔走在山西、陝西的烽火大地上。1939年春,力群來到延安,被分配到魯迅藝術文學院擔任美術系教員。

這張圖片上的時間為1939年5月12日,聯繫前文提到的5月11日晚「抗演三隊」全體隊員在延安舉行告別演出,5月12日或許是力群與「抗演三隊」的戰友們分別的時間。

青少年時期,力群與在杭州一同入獄的同學曹白結為至交,後者將表妹劉萍杜介紹給力群,成為與力群相守一生的人。照片上那位倚牆而坐的女性是否就是劉萍杜呢?

相冊中不少照片背後有籤名和日期,這為筆者查閱資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過,有一些並不是那麼詳細,其中有一張這樣寫道:「端:這張黑洞洞的像也給你吧!給你一個深刻永久的印象!希望我們現在是短暫的離別,將來我們還是會在一起的!溫。」字跡中沒有時間,名字也只留下一個「溫」字。相冊中很多照片都是送給「端」的,「端」指的是陳璧,侄女送給她的照片上,稱她為「端姑媽」。那麼,這個「溫」是不是同為「抗演三隊」的隊員胡宗溫呢?

▍署名為「溫」的女子送給陳璧的照片

胡宗溫,1922年生於湖北武漢,1935年在哥哥的帶領下,加入「拓荒劇團」,從此踏上了抗敵話劇的舞臺。1939年不到17歲的她,加入「抗演三隊」,輾轉在戰爭前線和大後方。1949年後,胡宗溫被分配到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1952年隨團併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50年,她在電影《劉胡蘭》中飾演的劉胡蘭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另外,她在人藝話劇《雷雨》中,將「四鳳」刻畫得極為細膩,使觀眾印象深刻,她也被觀眾稱為「永遠的四鳳」。

相關焦點

  • 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 詞作者光未然之子講述創作背景
    留下盪氣迴腸、奮發昂揚的《黃河大合唱》。80年過去了,它依然在中華兒女心中迴響。在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之際,我們探尋它的誕生,重拾它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精神如黃河之水澎湃不息。  《黃河大合唱》這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最偉大雄壯的合唱作品,從1939年春天在陝北唱起,如燎原烽火,燃遍全中國,鼓舞著中華民族浴血奮戰,趕走日本侵略者,重建美麗家園。
  • 為什麼《黃河大合唱》能傳唱80多年?
    20多年前,《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的夫人、原《人民音樂》高級編輯黃葉綠女士主編了《<黃河大合唱>縱橫談》一書,給人們留下了絕無僅有的第一手史料,奠定了《黃河大合唱》的研究基礎。經歷《黃河大合唱》創作與首演的前輩們都已不在人世,但後輩一直在薪火相傳接力傳承。這本新著,收錄了近20年來有關《黃河大合唱》重要的研究稿件。
  • 80年後《黃河大合唱》再次響徹延安
    在《黃河大合唱》誕生 80 周年之際,他們齊聚延安,在這片誕生民族經典的熱土上再度將其完整演繹。光未然參與《黃河大合唱》首演時的經典朗誦80年後再次迴響,震撼眾人。92歲老人郭淑珍63年如一日演唱《黃河怨》,如今唱起這首難度頗高的曲子依然情感飽滿。
  • 高中音樂《黃河大合唱》說課稿
    三、說教學目標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了解,我設計的三維目標如下:1.通過欣賞《黃河大合唱》,體驗慷慨激昂的氣勢,感受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2.通過聆聽、比較、哼唱,提升音樂欣賞能力。3.了解《黃河大合唱》創作的背景與表演形式,能夠哼唱歌曲。
  • 萬人《黃河大合唱》,太震撼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創作於
  • 《黃河大合唱》與《列寧格勒交響曲》
    前蘇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所作《第七交響曲》(即《列寧格勒交響曲》)無疑是「二戰」期間全球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作品(這個「全球範圍」在當時似乎並不包括同盟國陣營中的中國,因為中國素無交響樂傳統);對於抗日戰爭中的中國人而言,則首推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 《黃河大合唱》: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新華社發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成就這首不朽讚歌的是詩人光未然和音樂家冼星海。
  • 黃河岸上,他們戀愛他們飆車他們直播
    尤其是黃河沿岸。童年時代,那裡寄託了他對於遼闊和自由的想像,如今,這裡豐富了他的中年生活。大多數時候,黃河是波瀾不驚的,早已褪去年輕時的狂怒和躁動。原先橫跨兩岸的木質浮橋,變成了一座座高大的剛架橋。汽車來往飛馳,人們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覺間被加速。漁民不再以捕魚為生,靠網絡直播撈魚,也能把流量轉化成收益。
  • 羅雅琳 │ 《黃河大合唱》:從「舊符碼」到「新風格」
    冼星海1935年自巴黎歸國後,參與了由呂驥、李凌、趙渢等一批愛國音樂家組織的「新音樂運動」。「新音樂運動」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音樂和以黎錦暉為代表的商業流行樂,倡導一種面向大眾、鼓舞抗戰並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創作。這種「新」既是形式上的更新,更是內容上的進步。《黃河大合唱》的成功,與其滿足了這種對於「新」的渴望有著密切關係。
  • 《黃河大合唱》80周年成都唱響92歲原唱郭淑珍親臨現場
    1938年,武漢淪陷,光未然跟隨抗日部門行至黃河,雄奇的山川以及戰士們英勇深深感染著他,一腔熱血化為詩篇,創作了《黃河吟》,後改為《黃河大合唱》歌詞。10月27日晚,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怒吼吧!黃河》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四川大劇院舉行。
  • 《黃河大合唱》被「惡搞」,冼星海後人:忘本!網友怒斥:噁心!
    近日,一段某團體演繹的《黃河大合唱》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這首抗戰歌曲,被表演者以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全程「惡搞」,引得臺下鬨笑不斷。這幾年,以另類形式表演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公司年會或晚會的熱門節目,甚至還曾被搬上電視熒幕,有網友調侃,這首歌被「玩壞了」。
  • 《永遠的〈黃河大合唱〉縱橫談續編》:講述經典創造傳播的歷程
    二十幾年前,《黃河大合唱》早已成為中國文藝的經典,但相比之下,對於作品的研究,還缺少一個專集。喜愛這部作品的人們,包括指揮、獨唱演員和合唱隊員,找譜子都很難,更不要說了解作品創作的真實過程,研究分析其傳承發展和藝術成就。為了讓有興趣了解這部作品和這段歷史的人們有真實和專業的文字可以查閱了解,《〈黃河大合唱〉縱橫談》應運而生。
  • 《黃河大合唱》80年,依舊能讓我們淚流滿面!
    黃河的驚濤駭浪和船工們搏風擊浪的精神以及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和熱情1939年初回到延安不久他就順利完成了朗誦詩《黃河吟》的創作 四百多行的《黃河大合唱》全部詩句「怒吼」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一首《黃河大合唱》讓每一位中國人聽見像黃河一般的咆哮愈加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 92歲郭淑珍與《黃河怨》半個多世紀的不解情緣|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
    1985年,郭淑珍在香港演唱《黃河怨》在郭淑珍的演出版本中,影響最大、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75年版。郭淑珍還認真閱讀了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札記,其中寫道:「《黃河怨》代表被壓迫的聲音,被侮辱的聲音,音調是悲慘的,是含著眼淚唱的一首悲歌。假如唱的人沒有這種感情,聽眾必然沒有同感的反應。」
  • 一曲《黃河大合唱》盪氣迴腸,電影《音樂家》揭秘冼星海生命中的...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義偉 北京報導「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如果說中華民族有一個抵禦外侮、強壯自身的強大的民族魂,那麼毫無疑問,誕生於硝煙瀰漫的抗日戰場上的《黃河大合唱》,就是這個民族魂中最激越的音符。
  • 《黃河大合唱》等紅色經典頻遭惡搞 涉嫌違法
    《黃河大合唱》惡搞視頻。視頻截圖近日,一段惡搞《黃河大合唱》的視頻出現在各大視頻網站和社交平臺,視頻裡誇張的表演、被篡改的歌詞引得臺下觀眾捧腹。但是,在更多網友看來,這些惡搞不僅不好笑,而且褻瀆了歷史、傷害了民族情感。目前,這些惡搞紅色經典的視頻正從各網站平臺紛紛下架。
  • 這是人數最多、最震撼的《黃河大合唱》!看完不信你不轉!
    大型網絡眾籌節目《黃河大合唱》在遵循《黃河大合唱》原作的基礎上,邀請國內頂尖音樂家,將《黃河船夫曲》、《黃河頌》及《保衛黃河》三個樂章的精華部分,進行重新編曲、配樂,將古琴、琵琶、阮、二胡、編鐘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和鋼琴、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樂器,以及廣為青少年喜愛的電吉他等現代流行樂器完美融合,實現了音樂編配演奏的「中西結合」。
  • 《黃河大合唱》屢被惡搞很幽默?理解那段歷史後,我再也笑不出來
    對此,《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後人通過中國之聲表達他們的憤怒和不滿,認為惡搞歌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呼籲有關單位停止這樣的演出,並要求限制相關視頻的傳播。《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戰時期的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一共分為八個樂章,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遭到惡搞的部分是第七樂章的《保衛黃河》。
  • 不止《黃河大合唱》!連國歌都中槍,網友們憤怒了…
    同時有媒體報導,被惡搞的不僅僅是《黃河大合唱》,連國歌都「中槍」了……一段名為「精神病醫院合唱團演繹黃河大合唱」的2分多鐘視頻,近日在網絡流傳。視頻中,四男八女站在舞臺中央,他們對著音樂的口型,唱得搖頭晃腦,時而瞪大眼,時而張大嘴,女指揮隨著音樂節奏扭動屁股,揮舞手臂。這是某單位年會上的場景。
  • 《黃河大合唱》被惡搞視頻瘋傳!網友看後怒斥:噁心!
    視頻中,四男八女站在舞臺中央,他們對著音樂的口型,唱得搖頭晃腦,時而瞪大眼時而張大嘴,女指揮隨著音樂節奏扭動屁股,揮舞手臂。如果沒有聲音,這樣的現場會給人「群魔亂舞」的感覺。看到《黃河大合唱》被這樣惡搞,網友憤慨留言:記載了那麼多血淚的歌曲,怎容你們如此惡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