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每當耳邊響起這首氣勢磅礴的《黃河大合唱》時,依然感覺到激動和振奮。
前段時間,筆者整理一本老相冊,根據照片中的文字,得知相冊的主人公是位女性,叫陳璧。查閱資料後才知道,她是1938年初成立的「抗演三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戰演劇隊第三隊」)的一員,這本相冊記錄了她與隊員們當時的生活狀況。
▍老相冊的主人陳璧(左)
「抗演三隊」與《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渡黃河時,寫下了組詩《黃河吟》,冼星海讀後,決定將此譜成曲;音樂組組長鄔析零還向冼星海講述了渡黃河的場景;在延安,「抗演三隊」首次演出了《黃河大合唱》,鄔析零就是當時的指揮。
因為陳璧的這些照片,讓後人得以了解「抗演三隊」隊員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大家閨秀投身抗日救亡宣傳
1937年8月13日,日寇進攻上海,處於全國抗戰中心的武漢,湧現出很多抗日救亡宣傳團體。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光年(筆名光未然)與何偉、周德佑、胡丹沸、趙辛生(趙尋)等十幾位好友在「拓荒劇團」(1935年成立於漢口)的基礎上,吸收了上海、北平等地的部分流亡學生,於1938年初組成了「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
當時,周德佑準備排演一個新劇:《大興館》,劇本初稿受到大家歡迎。但缺少女演員,於是吸收了武昌群眾歌詠隊的陳璧、嚴立宇、黎琅等女隊員參加。因為排演場地緊張,陳璧把家裡一所大房子借給「拓荒劇團」作為排演場和宿舍。自此,「拓荒劇團」不僅有了排戲場地,而在武漢沒有家的團員也有了棲身之所。他們以戲劇、音樂等藝術形式在鄂中、鄂北的農村,展開政治動員,宣傳抗日救國。
1938年初春,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勢下,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同抗日。中共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設政治部,周恩來應邀擔任政治部副主任,負責領導第三廳,主管抗日宣傳工作,郭沫若擔任第三廳廳長。周恩來決定收編抗日救亡團體成立演劇隊和宣傳隊,其中張光年組織的「話劇移動第七隊」被改編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戰演劇隊第三隊」,即「抗演三隊」(1941年改為抗敵演劇宣傳第二隊,簡稱「劇宣二隊」)。鑑於張光年共產黨員身份已公開,不適合擔任隊長職務,周恩來任命張光年為三廳特派員,同時擔任抗演三隊地下黨的「特別支部書記」,徐世津被任命為隊長,彭後嶸、趙辛生為副隊長。主要隊員有田衝、鄔析零、胡宗溫、藍光、陳璧、史民(戴再民)、胡丹沸、嚴立宇等數十人。這時的陳璧,已從一個大家閨秀的千金小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陳璧的父親陳裕時(1877-1940),字符伯,湖北宜昌三鬥坪人,年輕時在漢陽兵工廠工防營當兵,後被送到武備學堂讀書。因讀書刻苦聰慧過人,受到張之洞的重視,被送往日本深造。在日本學習期間,陳裕時接受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回國後,陳裕時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北洋政府時期,陳裕時面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想以實業救民於水火之中,先後創辦了織布、雪茄菸、玻璃三個工廠。但因洋布、洋菸大量傾銷中國,陳裕時的織布廠和雪茄菸廠,連同還沒有建立起來的玻璃廠一同倒閉了。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政府,國府委員名單中,「欽定」有陳裕時的名字。可陳裕時根本沒有到南京報到,更沒有領取分文的工資和津貼。此後,陳裕時潛心研究佛學。日本侵華開始後,陳裕時積極號召全國佛教徒一致抗日。
受父親的影響,陳璧也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中。可惜的是,關於她的個人生平,資料並不多,筆者只查閱到,陳璧與史民(戴再民)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結婚,1956年,陳璧因病去世。
張光年帶領隊員渡黃河 寫下《黃河吟》
在相冊中有一張三人合影照十分搶眼,女者居中,兩位男士分立兩側,三人一身戎裝。照片背後已顯陳舊的鋼筆字跡寫著:「徐世津、陳璧、鄔析零,攝於一九三八年三月」的字樣。
三人照片中的左側,正是「抗演三隊」的隊長徐世津。從早期「拓荒劇團」到「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徐世津一直都積極投身其中,他和隊員們奔赴鄂中鄂北,宣傳抗日救國。同時,他還和其他隊員用繪畫的方式進行美術宣傳。在擔任「抗演三隊」的隊長之後,徐世津為整個隊伍操勞備至。可惜的是,後來在晉東南艱苦工作的環境裡,徐世津因不幸感染肺癆而病逝。
▍陳璧(中)與鄔析零(右)、徐世津(左)的合影
照片右側是鄔析零,他是《黃河大合唱》首演指揮者。根據照片背後的時間來看,此時還未完成《黃河大合唱》。
鄔析零原名鄔雪鈴,1920年5月13日出生於上海,少年酷愛音樂,但他最初立志做一名數學家,因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析零。然而「九一八」之後,國難日益深重,年僅15歲的鄔析零隻好參加了「上海業餘合唱隊」。1936年,冼星海到該合唱隊擔任指揮,教唱新譜寫的「救國軍歌」。從這時起,鄔析零師從冼星海,學習指揮,走上了以音樂為武器的抗日救亡之路。
1937年「七七事變」後,鄔析零隨「上海業餘合唱隊」來到武漢。在武漢,他再次與冼星海相遇,並和冼星海到多個新成立的救亡歌詠團體指導工作,他成為冼星海的得力助手。
前文提到,1938年元月,「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在武漢成立,鄔析零當時便加入該隊,任音樂組組長。「劇協七隊」被改編為「抗演三隊」後,鄔析零仍擔任音樂組組長。9月9日,「抗演三隊」在張光年的帶領下,從武漢出發,奔赴西北。9月16日到達西安後,「抗演三隊」立即投入陝西各界紀念「九一八」七周年的活動中,舉行戲劇演出、講演;舉辦歌詠研究班、漫畫木刻展等,所到之處引起轟動。經過戰火洗禮的「抗演三隊」,這時已經成為一支全能型的宣傳隊。
1939年初,「抗演三隊」渡過黃河,並在這一年的2月來到延安。張光年受黃河洶湧澎湃氣勢的感染,創作出組詩《黃河吟》。先期到達延安後,出任魯藝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隊」的新年晚會上,聽到張光年朗誦的組詩《黃河吟》後,決定將它譜成歌曲,並請鄔析零為他講述渡過黃河時的所見所聞。鄔析零向冼星海描繪了黃河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以及船夫呼著號子與驚濤駭浪搏鬥的場面。這次交流後,冼星海僅用六天便創作出了《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晚,「抗演三隊」的《黃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正式演出,禮堂擠滿了聽眾,盛況空前。鄔析零出任指揮,澎湃激昂的《黃河大合唱》為抗戰發出了最強勁的號角。1939年5月11日晚,「抗演三隊」在延安舉行告別演出。由冼星海親自指揮,「抗演三隊」、魯藝、抗大、陝北公學等師生共五百多人組成的強大陣容,再次唱響《黃河大合唱》。毛澤東觀看後,非常喜歡這部作品,單獨接見了冼星海,送給他一支派克鋼筆和一瓶墨水,勉勵他為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
力群贈送照片作為留念
相冊中的另一幅照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兩位年輕人一上一下坐在臺階上。男士面帶微笑,女士溫婉地倚牆而坐。整個畫面輕鬆活潑,充滿著青春的朝氣。照片背後寫著:「給陳壁(註:應為「璧」)同志留念,力群。」時間是1939年5月12日。這張照片又引出另一個重要人物:力群(1912-2012)。
▍力群贈送給陳璧的照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9歲的力群考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3年,在魯迅先生「提倡新興版畫」的思想影響下,年輕的力群拿起了木刻刀,並將原名郝麗春改為力群,意為為群眾出力。
1936年初,力群與曹白、葉乃芬等進步同學組織成立了「木鈴木刻研究會」,力群還加入了「左翼美術家聯盟」,成為當時左翼藝術的活躍分子。其間,力群創作了《病》《拾垃圾的孩子》《三個受難的青年》等反映民眾疾苦的作品。就在「木鈴木刻研究會」成立的當年,因為他們宣傳進步思想的作品,力群和同學曹白被指為「共黨嫌疑犯」而被捕。最後,一位向力群要過畫的未曾謀面的鄉黨出面保釋,才結束了他一年多的監獄生活。
1938年4月13日,力群輾轉來到武漢,在郭沫若領導的第三廳做宣傳工作。當年9月,力群加入「抗敵演劇隊第三隊」,他隨「抗演三隊」奔走在山西、陝西的烽火大地上。1939年春,力群來到延安,被分配到魯迅藝術文學院擔任美術系教員。
這張圖片上的時間為1939年5月12日,聯繫前文提到的5月11日晚「抗演三隊」全體隊員在延安舉行告別演出,5月12日或許是力群與「抗演三隊」的戰友們分別的時間。
青少年時期,力群與在杭州一同入獄的同學曹白結為至交,後者將表妹劉萍杜介紹給力群,成為與力群相守一生的人。照片上那位倚牆而坐的女性是否就是劉萍杜呢?
相冊中不少照片背後有籤名和日期,這為筆者查閱資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不過,有一些並不是那麼詳細,其中有一張這樣寫道:「端:這張黑洞洞的像也給你吧!給你一個深刻永久的印象!希望我們現在是短暫的離別,將來我們還是會在一起的!溫。」字跡中沒有時間,名字也只留下一個「溫」字。相冊中很多照片都是送給「端」的,「端」指的是陳璧,侄女送給她的照片上,稱她為「端姑媽」。那麼,這個「溫」是不是同為「抗演三隊」的隊員胡宗溫呢?
▍署名為「溫」的女子送給陳璧的照片
胡宗溫,1922年生於湖北武漢,1935年在哥哥的帶領下,加入「拓荒劇團」,從此踏上了抗敵話劇的舞臺。1939年不到17歲的她,加入「抗演三隊」,輾轉在戰爭前線和大後方。1949年後,胡宗溫被分配到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1952年隨團併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50年,她在電影《劉胡蘭》中飾演的劉胡蘭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另外,她在人藝話劇《雷雨》中,將「四鳳」刻畫得極為細膩,使觀眾印象深刻,她也被觀眾稱為「永遠的四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