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 詞作者光未然之子講述創作背景

2021-01-09 華商網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傳唱八十載

  振奮人心的不朽力作

  經典永流傳

  激情澎湃的時代強音

  黃河大合唱

  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

  1939年4月13日

  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

  在首演80周年之際

  詞作者光未然之子

  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

  講述創作背景

  我們是黃河的兒女,黃河的波濤攜帶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崢嶸歲月一瀉千裡,深情撫摸中華大地曾經傷痕累累的肌膚,滋養著哺育中華兒女的黃土地。留下盪氣迴腸、奮發昂揚的《黃河大合唱》。80年過去了,它依然在中華兒女心中迴響。在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之際,我們探尋它的誕生,重拾它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精神如黃河之水澎湃不息。

  《黃河大合唱》這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最偉大雄壯的合唱作品,從1939年春天在陝北唱起,如燎原烽火,燃遍全中國,鼓舞著中華民族浴血奮戰,趕走日本侵略者,重建美麗家園。80年後,《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的兒子張安東、女兒張安迪,與當年曾經經歷過那段硝煙歲月的抗敵演劇第三隊的後人組成黃河尋訪團,重溫《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之路。華商報記者採訪到張安東,在父親敘述的點滴,以及這些年的搜集資料、研究親歷者和他本人回憶文章中,了解到《黃河大合唱》誕生前後的歷史故事。

  往昔的崢嶸歲月

  誕生在硝煙中的《黃河大合唱》

  張安東介紹,父親創作《黃河大合唱》時,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父親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抗敵演劇第三隊。當時南京陷落以後,1938年初在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當時兩黨都認為宣傳鼓動全民抗戰有多麼重要。當時政治部部長是陳誠,副部長是周恩來,下設第三廳主任是郭沫若,第六處處長是田漢,下設的戲劇音樂科科長是戲劇家洪深,兩個年輕的科員之一就是光未然。第三廳的前沿陣地設立了共產黨的「特支」,三個公開的共產黨員是黨支部書記馮乃超、組織委員劉季平、宣傳委員光未然。他們在與國民政府溝通、整編抗戰文藝戰士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文化人抗戰的隊伍分別開赴全國各大戰區來做文藝鼓動工作,當時也犧牲了很多人。

  1939年1月,光未然在艱難抵達延安後,創作了朗誦詩《黃河吟》,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此作,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裡,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於3月31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作曲。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迅速如星火燎原般傳遍全國,成為抗日救亡的號角。

  張安東說:「我父親曾告訴我:『我根本不期望自己能夠看到抗戰勝利。』因為當時敵人太強大,一年兩年、五年六年,什麼時候能夠抗戰勝利,沒有人能知道。但是大家就是想著:我要跟你拼到底了。但是我絕對不退卻,我死了還有別的人。」

  《黃河大合唱》中《保衛黃河》的朗誦詞有一句:「我們抱定必勝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張安東告訴華商報記者,光未然創作的原詩句不是「必勝的決心」,而是「必死的決心」,「這一個字的分量重如泰山,我們經過尋訪之後,演出都是用的原朗誦詞,我跟我父親聊過這一段……」說到這裡,張安東哽咽了。

  特殊的尋訪道路

  重走抗日救亡的保衛黃河之路

  重走《黃河大合唱》創作之路,張安東表示緣於2015年一位名為黃平的朋友邀約,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的時候,「黃平約我做這樣的自駕遊,但是我當時工作太忙沒有去成,但是這促使我和他一起做了一些案頭功課。我們倆對怎樣去探尋父輩走過的道路一無所知。然後圍繞《黃河大合唱》創作的方方面面就查得比較深,於是我們一行四人照著資料中提到的地點就去了。2017年我們想在《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的日子組織一場尋根的活動,去看看《黃河大合唱》到底怎麼來的,用雙腳走一下父輩走過的道路,親眼看一看它的誕生之地,對這部作品的誕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籌備重走《黃河大合唱》音樂之路時,張安東與朋友們都希望能由五大洲的華人合唱團,能夠在2019年不斷地、此起彼伏地、互相呼應地去演唱《黃河大合唱》,「這是我們的初衷和夢想。」於是,張安東帶著海內外的朋友,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美國、新加坡的海外華人,還有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朋友,其中有鋼琴家、歌唱家、媒體人,大家沿著當年「演劇三隊」的行程,去他們第一次渡黃河的地方圪針灘古渡口,看他們怎麼就受到黃河船夫號子激發;到壺口瀑布感受他們曾經感受到的震撼;到第二戰區,河東日戰區遊擊戰怎樣艱難地進行……「我們沿途也認識英雄,了解到當時百姓遭受苦難的狀況。每個團員都對這次尋訪特別感動。腳踩著先輩們的足跡,看到他們看過的壺口瀑布,與我們平時看到黃河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現在活動走到延安,感覺到真是回家了,因為《黃河大合唱》在這裡誕生的。我們是帶著海內外華人對《黃河大合唱》的熱愛和激情回來的,所以感覺特別深刻,激情洋溢。」

  特別的紀念演出

  80年前的原版音樂再現

  張安東提到的「五洲同唱《黃河大合唱》」,也因為這次特殊的黃河尋訪,而帶來了特別的設計。他介紹說:「從2018年12月24日西北民族大學交響樂團新年音樂會開始,五洲同唱《黃河大合唱》已經做了四場演出,從今年4月9日開始,結合我們的黃河尋訪團的足跡,在黃河壺口瀑布、延安大劇院、魯藝文化園區等地繼續演出四場,每次都是全版8段的合唱,聲勢、規模非常宏達。」

  當年演唱《黃河大合唱》中《黃河怨》的郭淑珍也收到這次演唱活動的邀請,她指定了兩個男女聲的得意門生來支援兩場演出。12日、13日的兩場演出,邀請到瞿玄和來朗誦,並且是延安的原版的三弦獨奏來伴奏。西安音樂學院的三弦演奏大師高偉來還原當年冼星海創作的樂曲,這段樂曲有五六十年沒有被演出過。

  4月12日的這場演出,西北民族大學合唱團組成了220人的演出陣容,其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師生來演唱,加上來自世界各地黃河尋訪團的團員,體現了中華民族、全世界華人團結奮進的精神。

  張安東說:「這是一次極為特殊的演出。原汁原味的《黃河大合唱》在它的誕生地來演出,帶大家重新體驗《黃河大合唱》當年的風採。」 華商報記者 路潔 攝影 賀秋平

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何媛

相關焦點

  • 80年後《黃河大合唱》再次響徹延安
    在《黃河大合唱》誕生 80 周年之際,他們齊聚延安,在這片誕生民族經典的熱土上再度將其完整演繹。光未然參與《黃河大合唱》首演時的經典朗誦80年後再次迴響,震撼眾人。92歲老人郭淑珍63年如一日演唱《黃河怨》,如今唱起這首難度頗高的曲子依然情感飽滿。
  • 《黃河大合唱》80周年成都唱響92歲原唱郭淑珍親臨現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交流會上,詞作者、詩人光未然的兒子張安東分享道,當年他問父親:「您在當時是怎麼想的?光未然回答:「沒有,我從未想過活著回來。」1938年,武漢淪陷,光未然跟隨抗日部門行至黃河,雄奇的山川以及戰士們英勇深深感染著他,一腔熱血化為詩篇,創作了《黃河吟》,後改為《黃河大合唱》歌詞。10月27日晚,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怒吼吧!黃河》交響合唱音樂會在四川大劇院舉行。
  • 為什麼《黃河大合唱》能傳唱80多年?
    20多年前,《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光未然的夫人、原《人民音樂》高級編輯黃葉綠女士主編了《<黃河大合唱>縱橫談》一書,給人們留下了絕無僅有的第一手史料,奠定了《黃河大合唱》的研究基礎。經歷《黃河大合唱》創作與首演的前輩們都已不在人世,但後輩一直在薪火相傳接力傳承。這本新著,收錄了近20年來有關《黃河大合唱》重要的研究稿件。
  • 《黃河大合唱》80年,依舊能讓我們淚流滿面!
    來源 | CCTV經典詠流傳(ID:cctvmxhct)4月13日,央視一套《經典詠流傳》節目播出了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特別節目。>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鬥警號《黃河大合唱》從延安窯洞唱響迅即傳遍全國成為全民族奪取抗戰勝利的號角 節目中光未然先生的兒子張安東講述了那段崢嶸歲月——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從西安東渡黃河
  • 《黃河大合唱》: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新華社發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黃河大合唱》第二樂章《黃河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成就這首不朽讚歌的是詩人光未然和音樂家冼星海。
  • 這首80年前的歌,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五月的鮮花》詞作者正是日後寫出《黃河大合唱》詩篇的光未然。2019年4月,為了紀念《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黃河大合唱》的愛好者共同組成了尋訪團,重走《黃河大合唱》誕生之路。光未然之子 張安東: 我們誰認識光未然,因為我認識的我爸是張光年,他從來沒有以一個「光未然」的身份在我面前出現過
  • 92歲郭淑珍與《黃河怨》半個多世紀的不解情緣|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
    今年是大型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
  • 羅雅琳 │ 《黃河大合唱》:從「舊符碼」到「新風格」
    《黃河大合唱》被稱為「新型歌曲」,這一點或許並不令人意外。在前些年研究界對延安文藝進行的「再解讀」中,延安時期文藝創作的目標被視為通過新的文化生產方式普及新文化、新政治,因而被稱為一場「反現代的現代先鋒派文化運動」[5]。不過,作為《黃河大合唱》之核心意象的黃河並不是「新生事物」,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舊符碼」。
  • 【CCTV-7講武堂】《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延安之光》
    9月6日本周日晚17:54,《講武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特別節目《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延安之光》,敬請關注!這些在延安的藝術家們又留下了哪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呢?著名的《黃河大合唱》誕生於延安的沃土之中。
  • 八十年後再聽黃河咆哮,這依然是時代最強音!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
  • 歌聲嘹亮丨《義勇軍進行曲》誕生83周年
    下面就為大家盤點那個時代《義勇軍進行曲》在內的六首抒發人民報國之情的歌曲。一、《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田漢曲作者:聶耳簡介:《義勇軍進行曲》最早是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1934年秋,田漢為該片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最後一節詩稿被選為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但是歌詞寫完後不久,田漢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
  • 高中音樂《黃河大合唱》說課稿
    《黃河大合唱》是人教版高中音樂全一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的一節欣賞課;作品分樂章包含F調、D調等作品,節拍包含4/2拍、4/3拍等,情緒慷慨激昂,旋律婉轉動情,在中國抗日戰爭時起到鼓舞作用。《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原名張光年)作詞,冼星海作曲,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首演,共八個樂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感受作品中熱愛祖國、堅強不息的民族思想,提升音樂鑑賞能力。
  • 不止《黃河大合唱》!連國歌都中槍,網友們憤怒了…
    同時有媒體報導,被惡搞的不僅僅是《黃河大合唱》,連國歌都「中槍」了……一段名為「精神病醫院合唱團演繹黃河大合唱」的2分多鐘視頻,近日在網絡流傳。視頻中,四男八女站在舞臺中央,他們對著音樂的口型,唱得搖頭晃腦,時而瞪大眼,時而張大嘴,女指揮隨著音樂節奏扭動屁股,揮舞手臂。這是某單位年會上的場景。
  • 萬人《黃河大合唱》,太震撼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創作於
  • 《黃河大合唱》被「惡搞」,冼星海後人:忘本!網友怒斥:噁心!
    近日,一段某團體演繹的《黃河大合唱》視頻在網絡流傳。視頻中,這首抗戰歌曲,被表演者以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全程「惡搞」,引得臺下鬨笑不斷。這幾年,以另類形式表演的《黃河大合唱》,已經成為公司年會或晚會的熱門節目,甚至還曾被搬上電視熒幕,有網友調侃,這首歌被「玩壞了」。
  • 他們參與了《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他們也留下了青春的影像
    ▍老相冊的主人陳璧(左)「抗演三隊」與《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在渡黃河時,寫下了組詩《黃河吟》,冼星海讀後,決定將此譜成曲;音樂組組長鄔析零還向冼星海講述了渡黃河的場景;在延安,「抗演三隊」首次演出了《黃河大合唱》,鄔析零就是當時的指揮。因為陳璧的這些照片,讓後人得以了解「抗演三隊」隊員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 《黃河大合唱》屢被惡搞很幽默?理解那段歷史後,我再也笑不出來
    對此,《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者冼星海、光未然的後人通過中國之聲表達他們的憤怒和不滿,認為惡搞歌曲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呼籲有關單位停止這樣的演出,並要求限制相關視頻的傳播。《黃河大合唱》創作於抗戰時期的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一共分為八個樂章,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遭到惡搞的部分是第七樂章的《保衛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