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後再聽黃河咆哮,這依然是時代最強音!

2021-02-07 央視新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也是《黃河大合唱》誕生80周年。

近日,《黃河大合唱》不同時代的

演唱者、朗誦者、參與者等齊聚陝西延安,

在寶塔山下再度演繹經典,

在黃河之畔唱響黃河!

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是鮐背之年,

但當旋律響起,每個人依然慷慨激昂

.


「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回到延安,回到寶塔山下,

91歲的中國表演藝術家田華

謝絕節目組為她準備座椅,

堅持全程站立,盡心盡力地朗誦

著名詩人和劇作家賀敬之的作品

《回延安》。

全程十幾分鐘的表演振聾發聵,

朗誦結束後,田華轉身向樂團表以謝意

並莊嚴地說道,

我將永遠永遠不封頂地

為中國夢繼續活躍在銀幕上、舞臺上」。

回到延安,91歲的田華說

今天,我回家了!

在《黃河大合唱》誕生八十周年之際,

聽著熟悉的旋律,回想起曾經的歲月,

她數次哽咽。

當年,她唱著《黃河大合唱》

走進革命隊伍,

她塑造的「白毛女」喜兒、李玉梅、尚勤等

熒幕人物形象,

激勵一代代人

熱愛生活、辛勤工作、勇敢戰鬥。

△電影《白毛女》劇照 田華飾演喜兒

而當主持人撒貝寧問起,

是什麼令她心懷感慨

她說:「她的思緒飄過80年,

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感到讚嘆」。

她揮舞著拳頭擲地有聲地吶喊:

《黃河大合唱》是民族的,

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它是世界上的一個偉大作品

什麼叫文化自信?

這就是文化自信!

「在《黃河大合唱》八十周年的今天

它仍能給我們一種力量、一種動力

把世界人類的和平之路

永遠走下去不停步!


舞臺上一抹亮眼的「中國紅」,

讓所有人印象深刻。

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92歲的郭淑珍老人,

站在年輕的合唱團裡,

身姿筆挺,歌聲嘹亮。

從 1956 開始演唱

《黃河大合唱》第六樂章《黃河怨》,

到現在她已經唱了63年。

這首歌如泣如訴,情緒跌宕起伏,

需要歌者真正把握其中情感

才能將其娓娓道來。

而在天津淪陷區度過童年的郭淑珍,

親身見證民族的水深火熱。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

她才用一生堅持唱好這首民族經典。

1927年,郭淑珍出生在天津一個貧寒家庭。

她從小就喜歡唱歌,

最先進入耳畔的音樂,

是從街道兩邊店鋪人家的話匣子裡

傳出來的戲曲唱段。

1975年,中國音樂界決定恢復

停演多年的《黃河大合唱》,

開始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唱者。

郭淑珍精心準備,反覆地觀看電影,

思索著如何把情感表達出來,

整整三天三夜沒有睡覺。

《黃河怨》所要表達的,

並非一個人的哀怨,

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咆哮』」

帶著這種情緒,郭淑珍走上舞臺,

整首曲目唱下來,評委被她唱哭了。

當年48歲的郭淑珍,已不是聲音的黃金年齡,

卻將感情二字,

深深印刻在《黃河怨》裡,

成為後來人的範本。

最終,郭淑珍成為眾望所歸的人選。

《黃河大合唱》接連演出上百場,

而演唱者的名字與《黃河怨》

一起被每一位聽觀眾所認識。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

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

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

目睹黃河的驚濤駭浪,

被船工們搏風擊浪的精神所感染。

次年,他抵達延安後用五天的時間

創作《黃河大合唱》組詩。

這部壯美詩篇打動了冼星海,

他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裡,

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六夜,

終於完成《黃河大合唱》的作曲。

五天成稿、六天成曲,

光未然、冼星海將對民族危亡的痛

化作中華兒女的「怒吼」。

1939年4月13日,

《黃河大合唱》

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

臺下觀眾有千人以上。

這場用木魚、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

令「臺下發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

轟動延安。

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晚會上

《黃河大合唱》再次公演。

樂曲結束後,

毛主席連聲稱讚:「好!好!好!」

周恩來聽過《黃河大合唱》後十分振奮,

親筆題詞:

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一曲大合唱,可頂十萬毛瑟槍。

這個令人熱血沸騰的音樂作品,

在抗戰時期是一面旗幟,

更是吹響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號角。

八十年前,革命先輩

在延安創作出偉大的經典作品,

抵禦外敵的入侵,舉起精神大旗。

八十年後的今天,

這些與《黃河大合唱》結緣的藝術家們

再度將其完整演繹。

△《黃河大合唱》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 指揮:俞峰 朗誦:徐濤 領唱:解冰 丁靜 向延生 李大康 陳蓮 鄔楓 張安迪 馬海瑩

90歲老人丁靜從9歲起,

就作為孩子劇團的成員

在重慶郊區演唱《黃河大合唱》。

當時的重慶是轟炸區,

不時有敵機從頭頂上飛過,

孩子們卻在轟鳴聲中越唱越起勁。

97歲的解冰是抗敵演劇二隊的老隊員,

從1942年開始唱《黃河大合唱》,

一直唱到今天。

《黃河大合唱》第一代指揮

鄔析零之女鄔楓表示,

父親受到冼星海的教導,非常注意記錄民歌,

在東渡黃河時聽到黃河船夫曲,

就完全銘記在腦海中;

李大康的父親李煥之是冼星海的學生,

曾親眼見證冼星海的創作過程。

當時條件艱苦,

無法完成標準的打擊樂配置,

冼星海看中李煥之腰裡拴著的大茶缸,

將合唱隊員們吃飯的勺子放進瓷缸裡,

最終完成首演。

.


八十年前,

從延安的窯洞走出的先驅者,

發出救亡圖存的最強音!

八十年後再聽黃河咆哮,

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信念,

永遠流淌在我們的血脈裡。

無論身在何方,

黃河之水必將滾滾向前,

中華民族必將滾滾向前。

▌本文來源:央視《經典詠流傳》

監製/唐怡  主編/王興棟

編輯/馬瑋璐

©央視新


相關焦點

  • 這是中華民族的「咆哮」!八十年後再聽,這首歌依然令人慷慨激昂!
    近日,《黃河大合唱》不同時代的演唱者、朗誦者、參與者等齊聚陝西延安,在寶塔山下再度演繹經典,在黃河之畔唱響黃河!他們當中許多人已是鮐背之年,但當旋律響起,每個人依然慷慨激昂.在《黃河大合唱》誕生八十周年之際,聽著熟悉的旋律,回想起曾經的歲月,她數次哽咽。
  • 《黃河大合唱》80年,依舊能讓我們淚流滿面!
    詩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時代、人民共命運發出了振聾發聵的時代最強音 「怒吼」在內外交迫的情況下一首《黃河大合唱》讓每一位中國人聽見像黃河一般的咆哮愈加百折不撓奮勇向前緬甸的首都仰光街頭,光未然率領華僑戰工隊) 抗戰勝利後《黃河大合唱》在歷史的每個關鍵時刻還會因其慷慨激昂的氣勢成為中華兒女心目中的最強音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在慶祝會上美國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用英語演唱了
  •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你知道這首歌唱的是哪裡嗎?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流經陝西許多地市,留下了不少波瀾壯闊的美景。要感受母親河的博大、深厚,壺口瀑布是必須走一趟的。因為這裡不僅有著壯美的風光,還留下了一首我們耳熟能詳的《黃河大合唱》,以及一段讓令人記憶猶新的紅色歷史。
  • 《黃河大合唱》:自強不息的民族讚歌
    冼星海去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聽他朗誦《黃河吟》,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深受感染,引起共鳴,決定全力為這首長詩配樂。冼星海在簡陋的土窯裡連續創作6天6夜,完成了《黃河大合唱》的譜曲。
  • 「槿汐姑姑」孫茜領銜《黃河在咆哮》再掀抗戰風潮!
    孫茜在《黃河在咆哮》中飾演宋雨田孫茜領銜主演的抗戰大戲《黃河在咆哮》明天20:05登陸廣西衛視美麗劇場。在《黃河在咆哮》中,孫茜飾演的宋雨田是老艄公宋老爹的女兒,原本的「萌妹子」在認識八路軍129師獨立團團長鄭川後,不僅對抗戰英雄產生了欽慕之情,更不顧一切的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抗日。
  • 遇見《黃河》|翻騰咆哮的苦難,孕育未來的升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輝 攝影 王鑫「 一隻漂泊在河上近萬年的老船」,下面流淌著咆哮流淌的黃河。如河流的原始一般,完全不藉助高科技,讓舞者用肢體語言,去描繪奔騰咆哮的黃河、去擁抱高空懸蕩的瀑布,竭盡全力與黃河展開搏鬥……越是原始的,越是充滿力量的,越是能直抵人心的。正如張繼鋼導演起初所期待的那樣,「我想讓每個人都能走近黃河。」黃河,曾經是滿目荒涼的,流淌是奔騰不息的,河水並不清澈,是渾濁的。
  •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當然是《梁祝》、《黃河》這個答案可能大部分人都會脫口而出,因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和鋼琴協奏曲《黃河》幾乎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民族交響樂曲目。「有華人的地方便有《梁祝》和《黃河》」這句話便可見一斑。這兩首交響樂既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一剛一柔,各自精彩;同時它們又如摯友般識於微時共沉浮,從歲月的深處攜手而來,共同構成了民族交響樂的有機體,交相輝映。
  • 80年後《黃河大合唱》再次響徹延安
    在《黃河大合唱》誕生 80 周年之際,他們齊聚延安,在這片誕生民族經典的熱土上再度將其完整演繹。光未然參與《黃河大合唱》首演時的經典朗誦80年後再次迴響,震撼眾人。92歲老人郭淑珍63年如一日演唱《黃河怨》,如今唱起這首難度頗高的曲子依然情感飽滿。
  • 「雙核時代」奏響鐵路貨運發展最強音
    據齊魯網報導,由山東高速集團統籌運營的「齊魯號」歐亞班列董家貨運集結中心首班順利開行,標誌著「齊魯號」歐亞班列在濟南市的運營,由過去濟南南站的「單核時代」,正式邁入濟南南站和董家鎮站共同發運的「雙核時代」。
  • 十二首描寫黃河的古詩詞,怒卷高浪,咆哮萬裡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記錄了炎黃子孫曾經的苦難,承載著華夏兒女的期望,也鐫刻著世世代代不屈不撓的精神。從小讀著讚美黃河的文章,唱著歌頌黃河的歌曲,一首我的中國心,曾使我們熱血沸騰,豪情滿懷。黃河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扭著她柔軟的腰肢,踏著輕盈的舞步,從西部遙遠的白雲間,從黛青色的大山中風擺楊柳般逶迤而來,路過高山草甸,在翠綠色的青草中緩緩流淌。我們愛黃河,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古人也熱情地謳歌過黃河。
  • 不止《黃河大合唱》!連國歌都中槍,網友們憤怒了…
    比如2017年12月29日,山東曲阜某街道中學的元旦晚會;2018年1月22日,銀川某酒店的新春聯歡會……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4月某衛視的一期節目:參賽選手以《黃河大合唱》為背景音樂,做出一些誇張另類的肢體動作,引得四位評委大笑,並獲得全票通過。
  • 軍歌嘹亮八十年
    新華社長春8月1日電 題:軍歌嘹亮八十年新華社記者郎秋紅、孟含琪「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當雄壯旋律響起,94歲的吳翔眼神變得清澈明亮。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誕生八十年。
  • 這8首耳熟能詳的歌,我聽出了濃濃的戰友情!
    今天是天空與您相伴的【第4年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再回首《奔跑吧》黃河大合唱
    寫在前面:2020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再看《奔跑吧》第一季第五期,跑男團與嘉賓賈玲、景甜一起現身延安,不僅上演了驚險的橫渡黃河一幕,更有令人震撼的《黃河大合唱》。在音樂家李雲迪的伴奏下,跑男團跟80位西安合唱團的成員們在黃河邊為全國觀眾獻唱了振奮人心的紅色歌曲《保衛黃河》。
  • 你好,這是我的八十年代!
    沒有攀比,沒有虛榮,大家都吃著一樣的飯菜,捧著一樣的搪瓷碗、鐵飯盆。「戰鬥!這就是我存在的意義。」喜歡看《鐵臂阿童木》,這個黑頭髮的男孩,告訴我們,做真正的自己,勝利屬於我們!「格嘰格嘰格嘰格嘰格嘰格嘰……」《聰明的一休》也是童年的記憶。每次遇到難題,一休就在他的圓腦袋上畫圈圈,叮的一聲,福到心靈。誰不希望自己也有那麼聰明的腦袋瓜!在學校裡,最煩的就是要做課間操、眼保健操。
  • 黃河「最早」的鐵橋,建成至今已有110年,歷經滄桑依然能通行
    自古以來就有黃河天險的說法, 黃河水把兩岸分成兩個世界,在技術達不到要求的古代,中華民族無論多麼有智慧,也不能建設堅固的黃河橋, 其中不僅包括技術要求,還包括材料等要求, 對古人來說,建設堅固的黃河鐵橋和夢想一樣,但古人另闢蹊徑,建設能拆卸的浮橋,這也算是古代能達到的最高建橋水平了
  • 黃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 詞作者光未然之子講述創作背景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傳唱八十載  振奮人心的不朽力作  經典永流傳  激情澎湃的時代強音  黃河大合唱留下盪氣迴腸、奮發昂揚的《黃河大合唱》。80年過去了,它依然在中華兒女心中迴響。在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之際,我們探尋它的誕生,重拾它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精神如黃河之水澎湃不息。  《黃河大合唱》這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最偉大雄壯的合唱作品,從1939年春天在陝北唱起,如燎原烽火,燃遍全中國,鼓舞著中華民族浴血奮戰,趕走日本侵略者,重建美麗家園。
  • 《蘭江水》MV|奏響蘭溪「擔當追趕 再創輝煌」最強音
    2000年的一次偶然機會,著名詞曲作家,音樂製作人陳越來到蘭江邊。看著江面上的點點漁火,聽著江中的陣陣浪聲,陳越有感而發,作品《蘭江水》應運而生。一幅如夢似幻的優美江景隨著歌聲緩緩展開。20年後,當陳越重新演唱並錄製了這首思鄉曲,曾經歌聲中迴蕩著的那種青春勃發、靈動飛揚的精神活力,已經在時間的河流中沉澱、凝聚為今天歌聲中的那種深情舒緩、低迴婉轉的回望、追尋與眺望了。
  • 「歌詞是時代發出的最強音」
    1993年初,當時20出頭的劉一瀾第一次踏上了西藏這片熱土。劉一瀾回憶起第一次站在布達拉宮腳下的感覺,「那感覺很微妙,那明明是我第一次看見布達拉宮,但我仿佛已經向它朝拜過千萬遍。」  劉一瀾出生在甘肅省一個小縣城,自1993年來到拉薩,如今已經快30年了。
  • 初心不忘·獻禮八一建軍節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八十年交響音樂會!
    2019年8月1日是我國的第92個建軍節,八一建軍節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每年的八月一日舉行,由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設立,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的節日。值此建軍節來臨之際,湖南省演藝集團與長沙交響樂團於2019年8月1日在長沙音樂廳共同推出「初心不忘·獻禮八一建軍節暨紀念《黃河大合唱》首演八十年交響音樂會」,送給「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