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基因的說法,是由美國生物學家迪恩•哈默於1993年提出來的。
自上世紀60年代,伴隨著權利解放運動,同性戀運動也逐步登上西方的社會舞臺,並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不但經常組織遊行集會,而且還在一些大學開設相關研究課程,甚至還演化出了全球性組織。
同性戀運動之所以能夠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與西方社會戰後,廣泛而深入的權利解放運動有關。
英國的一次LGBTQ聚會(圖片來源:Nature)
科學證據成為同性戀者捍衛自己權利最堅實的武器。半個世紀來,大量科學論文從生物角度得出結論:同性戀不是疾病,也不是一種病態;它是由遺傳引起的,而且後天無法改變。這種尋找科學證據的潮流,終於在1993年產生了裡程碑式的結論。這一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遺傳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在《科學》發表了題為「在X染色體上的DNA標記與男性性取向之間的聯繫」的文章。文中迪恩宣布,通過對40名男同性戀者的基因分析,發現30多人X染色體中具有相同的Xq28基因。這個Xq28就是大名鼎鼎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因為迪恩認定它與男同性戀行為和傾向有密切關係。Dean Hamer(圖源:tumblr)
但是這一結論從發表那一天起,科學界的爭爭吵吵就一直沒停過,從堅決支持到堅決反對的都有。支持者興奮異常,不斷加強研究以強化結論。2014年美國西北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對《華盛頓郵報》說「性取向與後天選擇沒有任何關係」。反對者則一直質疑實驗設計和技術路線,能否支持那麼強的結論。以往的研究總是遊擊戰規模,僅對幾十或上百人進行測試,樣本數偏小一直是雙方指責的理由之一。得益於大數據和先進的計算計算,這次來自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昆士蘭大學、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 等機構構成的龐大課題組,對來自英美的近50萬人的基因組展開調查,拉開了大兵團作戰的架勢。進一步分析表明,有5個基因位點可能和同性性行為存在聯繫。但是這5個位點都沒有位於以前認定的X染色體上;並且這5個位點共同解釋了不到1%的性行為變異。這表明有很多基因會影響性行為,不過這些位點不能用於可靠地預測任何個體的性偏好,因為沒有一個基因對性行為有顯著的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在8月29日《科學》雜誌上。根據這一結果,麻省理工學院的遺傳學家Andrea Ganna直接聲明:「沒有同性戀基因!」如果把這個報告的結論看作是決定性的,那麼對同性戀的影響真可謂「八月飛雪」。過去信誓旦旦的先天遺傳基因沒了,這可怎麼抵禦保守人士的寒雨冷風?
如果同性戀行為是後天習得的,那麼社會文化的不寬容就是合理的,畢竟誰都怕自己家的孩子被帶歪了。沒有基因的同性戀,就像沒有盾牌的美國隊長。
其實也沒有那麼尷尬,估計目前反對文章已經在發往編輯信箱的路上了。這篇報告自己也提到,研究中有許多不確定狀況。
比如報告提到的女性和男性的同性性行為有不同遺傳影響,研究者並不確定這究竟是基於生物性差異,還是社會文化包容性的不平等所致,甚至也可能是統計口徑導致的。況且對英美50萬人的調查怎麼能代表我們全部地球人呢?所以這次研究結果仍然是階段性,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爭論恐怕還要繼續下去。報告中男女同性戀生孩子的數量與人口比率關係(圖源:Science)
回到《斷背山》中的傑克,話說他1981年去世之後,聽說1993年「同性戀基因」發表,高興地活了過來,重回斷背山和好友恩尼斯過上了美好的生活。然後來到2019年看到這篇文章,尋思著:這些科學家是要鬧哪樣?怎麼翻過來覆過去的折騰人!還有個譜沒?
參考文獻:
No 『gay gene』: Massive study homes in on genetic basis of human sexuality. Nature. 29 AUGUST 2019.
Ganna, A. et al. Science 365, eaat769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