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最後的名將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2021-01-13 不明山人

上回提到匈奴,是匈奴大混戰,呼韓邪單于降漢。

呼韓邪降漢,基本上可以認為匈奴對西漢帝國的威脅暫時解除,但並不代表匈奴退出歷史舞臺。

漢宣帝對呼韓邪的安置,是作為盟國、而非臣屬國來安置的。

呼韓邪單于代表的匈奴,要定時拜見盟主,國君更替要報備,僅此而已。

與之對應的,西域諸國、漢帝國國內的諸侯,重要官員要接受漢帝國任命,國君更替要由漢帝國承認,並由漢帝國頒發的印綬作為憑證。

而西域諸國單一國君的影響力遠遠不能跟西域都護比,漢帝國國內的大小諸侯,如果沒有官職加成,漢武帝之後,見郡太守如見親爹。

總而言之,可以這麼認為:呼韓邪單于降漢時,西域諸國是漢帝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匈奴不是。

漢帝國是郡縣制與封國制並行,西域諸國臣服等同於做漢帝國的封國,而匈奴依舊是外國。

另外,呼韓邪單于之外,還有個郅支單于,是匈奴大混戰的贏家。

呼韓邪單于佔據了匈奴的東部,而郅支單于佔據了匈奴的西部。

郅支單于及其部眾的戰鬥力,要略強於呼韓邪單于,如果呼韓邪單于沒有降漢,郅支單于或有可能重新統一匈奴。

但呼韓邪單于既然徹底投靠了漢帝國,那呼韓邪部就是漢帝國的小弟了。

郅支單于看著沒有他壯、也沒有他高的呼韓邪,很想揍呼韓邪一頓,但看了看站在呼韓邪身邊的帶頭大哥漢帝國,想了想,還是扭頭走了。

郅支單于回到家後,擔心呼韓邪帶著漢軍摸到家裡堵他,就率部西遷,跑去和烏孫做了鄰居。

郅支單于向周圍一看:呵,遠離了漢帝國,周邊我個頭最大,這還不得混個地區霸主噹噹!

他還想跟呼韓邪爭一爭,所以,先找找烏孫小昆彌烏就屠,看能不能結個盟。

小昆彌烏就屠雖然不如大昆彌親漢,但也懂得審時度勢:你家弟弟呼韓邪都傍上漢朝了,你郅支骨都侯就一喪家之犬,我跟你結盟?

烏就屠二話不說,把郅支單于使者的頭給砍了,連夜送去西域都護所在,順手賣漢朝個人情,同時派八千騎兵迎向郅支單于。

烏就屠倒不想跟郅支單于打架,僅僅為了防止郅支單于順道打個劫啥的;另外,也可以讓郅支知難而退。

但出來混,面子很重要。郅支單于的臉就這麼被烏就屠當屁股打了,如果不有所回應,那西域諸國怎麼看,胡揭、丁令、堅昆這些部落怎麼看?

於是,郅支單于一聲令下,整兵作戰,五萬對八千,就把烏就屠派出的騎兵大隊給吃了。

但郅支單于也沒敢深入烏孫作戰。

烏就屠大概也就四五萬的軍隊,真要死磕,郅支單于的老本估計要全賠了。

柿子先挑軟的捏,郅支單于接下來分別降服了胡揭,又北進吞併了堅昆和丁令。

之後,郅支單于就在堅昆這安了家。

堅昆離早期單于庭直線距離,我大概量了量,大概三千華裡,到西域都護的距離,大概兩千五百華裡,離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地方,也超過兩千華裡。

而且大軍要想到堅昆,無論從單于庭出發還是從西域都護出發,都得跨越阿爾泰山脈和薩彥嶺,這在當時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因此,郅支單于也很過了一段安生日子。秋天膘肥體壯時,去烏孫打個秋風,過得挺巴適。

但到元帝時,形勢發生了新變化。

呼韓邪單于在漢帝國的保護下,國力漸漸強大,率部北歸,重新佔據了單于庭。

堅昆這地兒,漢帝國大軍很難到達,但堅昆同時又是匈奴傳統勢力範圍,往前推五十年,本來就是匈奴的小弟,呼韓邪單于並不陌生。

郅支單于又陷入了沉思。

思前想後,郅支單于覺得這都是漢帝國使的壞,於是他派出使者,請求漢朝方面送還他在長安的侍子。

侍子,顧名思義,就是侍奉漢朝皇帝的兒子,由從屬國或者羈縻國派出,一方面作為雙方交好的保證,類似人質,一方面又是在外辦事機構,類似外交使節。

因此,送還侍子是外交大事,按照慣例,應該由漢帝國派使者送歸故國。

但現在的問題是,郅支單于明顯對漢懷有巨大敵意,使者的安全很難得到保證。

所以,龔禹、匡衡們的建議是,送到邊境,讓他自己回去拉倒。

而當時的衛司馬谷吉認為,不能白養這小子十年,還得跟郅支單于掰扯掰扯信義恩德這些事。

於是谷吉自告奮勇請求出使,他跟漢元帝說:「我能活著回來最好,不能活著回來,也能給漢帝國一個暴力制裁郅支單于的理由。」

谷吉並非僅僅想製造郅支單于開第一槍的局面,他想的是,郅支單于如果因為殺他得罪漢朝,一定會逃得遠遠的,這樣甚至不能為害西域了。

結果,郅支單于還真就把谷吉殺了。

這裡套用毛主席的話,我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想明白為啥郅支單于要殺谷吉,好好活著不香嗎?

而郅支單于上頭之後,冷靜下來,也知道闖禍了,沒辦法,逃吧!

郅支單于帶領部眾,向西南遷徙,一口氣又跑了三千華裡,跑到了高老莊地界。哦,不,康居地界。

康居倒是頗歡迎郅支單于。

一方面,康居遠在蔥嶺以西,山高皇帝遠,素來不臣服漢朝。

另一方面,最近,烏孫欺負他們有點過分。而且烏孫打康居,康居不太敢還手,烏孫背後站著西域都護呢。

所以,康居王決定接納郅支單于,讓他在康居西邊,替康居防守烏孫。

這個算盤打得挺精,一開始也有效。

郅支單于初來乍到,長途跋涉,路上要草沒草,要水缺水,牲畜人口大量死亡,據史料記載,到康居時,郅支單于部下才三千人。

康居國巔峰時勝兵二十萬,郅支單于的三千人一時半會兒掀不起什麼風浪。

但郅支單于這種戰爭狂人,自有他的辦法。

他多次向康居借兵攻打烏孫。打一次,手下的兵多一點,地盤也大一點。

最後,他生生在康居和烏孫之間佔據了很大的一塊地盤,漸漸地康居也奈何不了他了。

他又徵發康居人民為他修建郅支城作為堡壘,又脅迫周邊的闔蘇、大宛等國,每年向他進貢,西西伯利亞平原一霸,轉眼之間又成了蔥嶺西部一霸。

但就在這時候,西域都護換人了。

公元前36年,甘延壽接任西域都護,他還帶了個副手,副校尉陳湯!

陳湯是個有心人,喜歡遊歷,看山川地理水文,喜歡讀兵書,研究奇謀妙計,又長期負責對外事務,所以對西域很熟悉。

但這之前,陳湯的官職一直不大,而且有過失業經歷,很不得志。

這一次,領兵在外,陳湯認識到,自己的機會到了。

他先是鼓動甘延壽和他一起去打郅支單于,甘延壽有所猶豫,想先報請皇帝再出兵。

陳湯認為,這樣來回耽擱一年,貽誤戰機,同時,那幫官老爺不一定會同意,所以乾脆先斬後奏。

但甘延壽沒有這個膽,堅持不同意。

陳湯就趁甘延壽生病,假傳都護令發諸國兵、屯田兵合計四萬人,集結完畢後,再次向甘延壽請命。

但這實際上是逼宮了,甘延壽剛想說話,陳湯一聲大喝:「說點我想聽的,不然小心你腦袋!」

甘延壽看這架勢,敢說一個不字,腦袋立馬落地,矯詔的話,起碼還能多活兩年,就同意了。

隨後,二人以共同名義向漢元帝上書說明出兵理由,並先行檢討擅自出兵的罪狀。

大軍就這麼出徵了。

甘延壽與陳湯把六校尉分成兩路,每路三校尉。

一路走北道,從溫宿國出發,過烏孫赤谷城,進入康居東界,抵達闐池。北道敵情複雜,由甘延壽與陳湯帶領。

一路走南道,越過蔥嶺,抵達大宛。

然後在康居東境會合。

北道路上遇到了點麻煩。康居副王抱闐剛好去打劫烏孫大昆彌部,回來的時候,在闐池附近碰到了北路軍後隊,就順道攻擊了輜重部隊。

損失倒不大,但陳湯二話不說,帶一隊人馬,追上去就砍,殺了近五百人,還活捉了抱闐手下的一個貴族,而抱闐的搶劫所得全部吐了出來。

陳湯就把屬於烏孫的,還給烏孫,之後繼續挺進康居。

到了康居東界,與南路軍會合後,嚴令將士不得劫掠康居人,同時派出使者向康居國王表明此行只為懲罰郅支單于。

這一手是整個戰爭計劃中最狠的,陳湯直接孤立了郅支單于。

那麼,兵力上,甘延壽、陳湯帶領的聯合國軍就佔據了絕對優勢。

漢軍初來乍到,將士遠徵辛苦,需要休整一下,也需要防止嚇跑單于。

陳湯先來了一手「強而視之弱」。

結果,郅支單于真的就沒有逃,反而派出了一支百人騎兵隊,要試探性攻擊。

這支騎兵隊咋咋呼呼衝到漢軍陣前,揉了揉眼,看清了漢軍的強弩兵,轉頭就跑,漢軍順勢追擊,一舉迫近郅支城下,四面圍住。

這時候,郅支單于回過神來了,又想三十六計逃為上,但仔細一琢磨:「康居都不幫忙了,蔥嶺東西還有地方可逃嗎?」

郅支單于無奈,只好硬著頭皮迎戰。

依託城池優勢,郅支單于倒也堅持了數日,但論攻城戰,當時的東亞大陸,誰能比漢軍擅長攻城?

儘管打得慘烈,但郅支城終於攻破了,郅支單于戰死,城中匈奴部眾99%被擊斃,其餘全部被俘虜。

康居國中途實在看不下去,派了一萬多人來支援,但最終只是遠遠看著,並不敢真的下場。

失道寡助,赳赳獨夫郅支單于終於為他斬殺漢使谷吉付出了代價。

而陳湯也賭贏了,打出了西漢帝國史上第二強的遠徵作戰,第一強的遠徵攻城戰,一舉奠定名將地位。

而帶著這輝煌戰績,他也可以給矯詔一個交代,他在給漢元帝的匯報裡,這樣說道: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擲地有聲,讓人熱血沸騰。

而最現實的意義是,當他說出這句話時,他就安然無恙了,漢朝是血氣方剛的漢朝,不只有蕭望之。

戰後,甘延壽封義成侯,陳湯封關內侯。

當然了,當元帝時,儒家已成為主流,還有石顯當朝,匡衡、石顯從中作梗,二位最後在封邑上被大大削減,只有三百戶。

而陳湯遠徵,也成了西漢帝國武功的最後一抹餘輝,陳湯之後,西漢再無名將!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寫簡明中國政治史,每早六點,廁上一觀,可通天地之氣。

相關焦點

  •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電影《戰狼1》裡邊的臺詞迅速燃爆大江南北,點燃人們的愛國熱情。 其實「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也不是編劇的憑空想像,而是確有其歷史出處,而且故事情節之精彩亦不輸於《戰狼》。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最早出自誰之口?
    而說起其中最燃的臺詞,無疑是吳京從《戰狼1》帶到《戰狼2》的這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本文圖片採自網絡看到這句話,讓人下意識地聯想起一句古人的名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其實,以上兩句都是「翻版」,原版應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此句出於《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是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上書中的一句話。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喊出這句名言的戰神,卻因貪汙而晚景悽涼
    說起西漢的名將們。首屈一指的必然是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戰神。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名將,兩人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從而名留青史。其實,在西漢的名將中,還有一人也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建立了十分顯赫的功勳,並喊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最強音。
  • 漢代名將陳湯為人貪婪,官場起起落落,「雖遠必誅」正是出自他口
    引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隨一些影視劇的播出被大眾所熟知,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字,但無比的大氣磅礴,令人熱血沸騰。其實,這句話的原型出自《漢書》,正是由漢朝破胡候陳湯所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軍奔襲匈奴腹地兩千裡,殺敵9萬
    ,雖遠必誅」在網絡間熱度有增無減,每一位愛國青年無不被這句話激蕩起熱血鬥志,但這句話絕非新詞,而是跨越千年,銘刻在史冊的豪情壯語,其最早原句的出處是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節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立誓者陳湯,卻是一個有才無德之人
    駐守西域的陳湯勇敢出擊北匈奴,斬殺匈奴單于,並喊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然而這樣一位英雄,他的仕途之路卻異常坎坷。 公元前47年,漢元帝即位的第二年下令舉薦賢才,張勃推薦了陳湯,陳湯卻因母喪不歸,被人舉報不孝,失去了機會。 後來又有人大力推薦陳湯,陳湯才做了皇帝的侍從官,陳湯非常勇敢,他主動請纓出使西域。漢元帝便任命陳湯為西域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陳湯是甘延壽的助手,但是他的才能遠遠超過甘延壽。
  • 陳湯:高喊「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漢名將,下場為何如此悽慘?
    有人推薦陳湯出使,以他的才華定會和匈奴修復友好關係。朝廷也顧不上當年那「不道德」的事了,派甘延壽帶著陳湯出使西域。此戰,陳湯斬殺貴族一千五百多人,俘虜近兩千人。悲催的郅支單于剛治好鼻子,就被剁了腦袋。陳湯給朝廷發電報,其中有句話是:「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此,呼韓邪單于當了大漢女婿(見秦嶺一白.昭君出塞),郅支單于的腦袋在西域巡迴展出。
  • 【漲知識】「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2》超燃臺詞背後的故事
    《戰狼》系列的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迅速走紅網絡,滿滿的熱血與撲面而來的男子氣概,燃起了大家強烈的愛國熱情。於是,漢元帝派出甘延壽、陳湯二人出使西域。郅支的軍隊很快被漢軍消滅,他自己也被漢軍射殺。而甘延壽、陳湯贏得戰爭以後,為了顯示朝廷威望、震懾諸夷,高調地宣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2》中的這句臺詞居然源自2000年前
    而說起其中最燃的臺詞,那無疑是吳京從《戰狼1》帶到《戰狼2》的這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當時,這句話叫做: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正是出自這封上疏。陳湯等是提著敵酋的首級放出這句「狠話」的,「槀街」是長安城中的使館區,意思就是將郅支單于等北匈奴貴族頭顱掛在使館門口,以儆效尤,讓各國都明白,侵犯強大漢朝的人,不管離得多遠,也一定會誅殺!此言一直傳承下來,並泛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成為最熟悉的一句壯志豪言。
  • 西藏軍區邊防戰士哨點宣誓畫面曝光,「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視頻中,邊防戰士身著新式星空迷彩,威武帥氣;身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高原戰士微博視頻截圖「銘記偉大勝利,弘揚戰鬥精神,艱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做不辱使命的高原戰士!」邊防官兵背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視頻截圖演兵場發現,視頻中,除了鮮紅的國旗,篆刻著「戍邊衛國」四個大字的碑石,以及全身穿著新式星空迷彩的邊防戰士,在畫面中還出現了一處掩體上懸掛著「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引人注意。
  • 如何正確的雖遠必誅?
    作者:鴻鵠之志 亂轟嘴炮,「按鍵」傷人要不得;雖遠必誅,幹好本職就是「誅」。
  • 他偽造詔書攻打匈奴,了單于大勝,三百年來無人敢犯華夏
    在古往今來,在長河的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將領,如西漢時期將領衛青,霍去病等,他們拼命保衛祖國和人民。 讓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個男人,他不像衛青和其他著名的將軍,他的軍事成就在歷史上是眾所周知的,他一生中只贏過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給他帶來了三百年的生命,沒有人敢侵犯他,即使過了一千年,他的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雖遠必誅:陳湯遠徵匈奴的背後,是普通士卒的種種心酸
    現在有很多戰狼鍵盤的信心來源,就是陳湯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而且這句話還因為某癌鍋電影而被濫用,成了無數人釋放廉價高潮的排洩口。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郅支城之戰究竟如何呢?真實歷史上的西域遠徵遠遠比文人們意淫的要慘烈很多。我們不妨回到郅支城之戰的歷史現場,體驗一下雖遠必誅背後,普通人的艱辛歷程。
  • 《天將雄獅》影評——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三十六國分裂交戰,為了利益互相攻伐,最後在霍安的努力下,團結一心,抵抗羅馬,共治絲綢之路。而三十六國也化敵為友,不分種族,維和共存。這部影片,演員陣容也堪稱豪華。西域都護府更是群星閃耀,成龍大哥自然不必說,《金剛王死亡救贖》中的第一高手蒼生大介--劉承俊。《木棉袈裟》中融匯少林武當兩派絕學的少林高手慧能--徐向東。
  • 中國人應該銘記的四大王朝,明朝:最具骨氣,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能夠滿足上面諸多標準的王朝,縱觀華夏歷史,只有以下四個王朝能夠入選:第四位:大明王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是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大一統王朝。明朝能夠榜上有名,在乎一個「硬」字。縱觀大明王朝276年的歷史中,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代亡國之君朱由檢,從沒發生過外戚專權、武將擁兵叛亂、對外稱臣納貢之事,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四句話:雖遠必誅只排第二,第一是毛主席說的
    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就是網絡上十分流行的那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原型,這句話讓國人感到無比自豪。這句話其實出自漢朝名將陳湯的上書中,全句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白話意思就是應該把砍下的敵人頭顱懸掛在蠻夷居住的地方,要讓他們明白,只要是侵犯我大漢帝國的人,哪怕再遠也要誅殺他們。
  • 【國藩詩社•南海風雲專輯】犯我中華,雖遠必誅
    「若有戰,召必回」。我軍將士上下一心,誓死捍衛領土的決心響徹雲霄。此令但存,無人可魚肉我華夏。挑釁者的陰謀終將落空!       我土我海,以歌以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七絕文/吳雁程烏合無知思黷武,附夷助桀得奸名。
  •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故事彰顯了大漢朝「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與「凡我大漢子民,雖遠必救」的精神。電影也有一些「bug」和人設方面的問題,尤其是車師國公主的人設,她在電影中起的作用完全就是個醋瓶,強行三角戀,女主最後也戰死了,難道是為了這位公主成功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