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喊出這句名言的戰神,卻因貪汙而晚景悽涼

2020-12-22 執筆談古今

說起西漢的名將們。首屈一指的必然是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戰神。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名將,兩人在與匈奴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從而名留青史。

其實,在西漢的名將中,還有一人也在與匈奴的作戰中,建立了十分顯赫的功勳,並喊出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最強音。

但是與其戰績相比,他在後世的名望卻並不那麼高。大家聽說過他的喊出的口號,卻對他的名字和事跡知之甚少。他就是陳湯。

陳湯生年不詳,卒年約為公元前 6 年,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人。陳湯年輕時喜歡讀書,是一個博學的學霸,寫得一手好文章。

但是他家中非常貧窮,一直靠乞討和借貸為生,並且經常借錢不還。導致其在家鄉裡的名聲非常不堪,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沒有節操的無賴。

在家鄉混不下去的陳湯,為了改變命運,便跑到都城長安求取官職,當上了一個小官 :太官獻食丞,主要負責各地進獻食物的事務。

陳湯在這個崗位幹了好幾年,並不滿意。史書評價陳湯「為人沉勇, 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總體來說,這是一個很有才能又不太安分的人。

所以,其不安於在這樣職位上耗費一生。這時,他人生遇到的第一位伯樂出現了,富平侯張勃與他交往甚密,十分欣賞他的才華。

於是,張勃推薦陳湯為茂材,漢代實行察舉制,主要科目是孝廉,其次是茂材,被推薦為茂材後,就算是踏入了做官的門檻。

但是,就在陳湯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命運卻跟陳湯開了個玩笑。他的父親死了。漢代以孝治國,父母去世後官員要辭官回到家鄉守喪三年。

而立功心切的陳湯,為了不失去升遷的機會,就把這件事隱瞞了下來,沒有回家鄉奔喪。可這件事很快敗露,陳湯被人舉報而下獄。

欣賞陳湯的張勃也因這個原因,被陳湯坑了一把,漢元帝下令將其封地削去二百戶食邑。

雖然經過這個挫折,陳湯在朝堂上已經沒有了好名聲。但是因為陳湯確實才能出眾,在其出獄後,仍然有人覺得他是個人才 ,就此埋沒可惜了,又推薦他擔任郎官。

漢代的郎官相當於一個人才儲備中心,大多數人在這個崗位上鍛鍊一段時間後,就會被安排到中央各官署或地方任職。

但是,喜歡建立奇功的陳湯,不想就這樣的按部就班的生活。因此他「數求使外國」,希望自己能立功邊疆。

最後總算如願以償,被任命為西域副校尉和正校尉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陳湯之所以一再要求到邊疆去,這與當時西部邊疆的形勢有關。漢朝中期,匈奴內部矛盾激化,有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的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都想依靠漢朝。

他們都送兒子到長安做人質,而呼韓邪單于為表忠心,還親自到長安朝拜漢宣帝。後來,郅支單于認為漢朝偏袒呼韓邪單于,逐漸與漢朝的關係疏遠。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郅支單于派人到長安進貢,提出要帶兒子回去。漢朝經過商議,決定由衛司馬谷吉護送郅支單于的兒子回去。

可是,到達郅支王庭後,郅支單于竟然殺害了谷吉等人,正式跟漢朝決裂,此後郅支經過不斷擴張,在西域一帶欺凌心向漢朝的西域諸國。

陳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遠赴西域上任的,一上任 ,陳湯就對自己的上司、西域都護甘延壽說,郅支在西域屢戰屢勝,若是坐視不顧將來必成大患,不如先發制敵。

而且,陳湯分析道:「郅支雖然剽悍好戰,但沒有堅固的城壘和精良的武器,如若調集屯田吏士以及烏孫等西域國眾兵,直逼郅支城下,他要逃跑將無處可去,他要堅守卻無可憑藉,這是我們建立千古功業的好機會!」

甘延壽贊同陳湯的意見,決定馬上上奏朝廷,請求批准他們實施遠徵郅支的行動。

但是,陳湯認為,目前朝廷上當權的都是儒家士子,這些人清談論經在行,讓他們決定軍事戰略,無異於緣木求魚,必然會被他們否決,不如先行動再匯報。

但是對這樣的擅自行動,甘延壽有些猶猶豫不定。恰在此時甘延壽又生病了,讓陳湯暫代其職位做主。

於是膽大包天的陳湯,直接假傳聖旨,徵發烏孫等西域諸國的士兵以及漢朝在車師的屯田士兵共計四萬餘人,準備出兵討伐匈奴。

甘延壽聞訊大驚,從病床上爬起來,想去阻止。陳湯按住劍厲聲說:「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事已至此,甘延壽只好帶病掛起帥印一起出徵。

陳湯將徵集起來的人馬分為六部,其中三部從南道越過蔥嶺,由小路到達大宛,另外三部從溫宿國出發,經北道進入赤谷,過烏孫,到達郅支所在的康居邊界。

這是一次冒險遠徵,但陳湯分析得沒錯,郅支單于自身存在很多弱點,經過幾次激烈的戰鬥,陳湯指揮的軍隊最終攻克郅支藏身的土城。

將郅支斬首,還斬殺了閼氏、太子、名王以下1500多人,另有1000多人投降。

就這樣,在漢武帝駕崩 50 年後,陳湯、甘延壽在今天哈薩克斯坦塔拉斯河畔的塔拉茲,殲滅了北匈奴郅支單于,完成了漢武帝生前未能實現的願望。

陳湯和甘延壽上書朝廷,自我彈劾矯詔發兵之罪,並陳述了用兵的情況。這就是史上那份有名的奏報。

奏報中寫著這樣的字句 :「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與奏報一道上送長安的,是郅支單于的頭顱。

陳湯攻殺郅支後,呼韓邪單于在漢朝幫助下重新統一了匈奴,表示向漢朝永遠效忠。

漢元帝趁機把王昭君嫁給了呼韓邪單于,從而結束了100多年來漢匈之間的頻繁戰爭,這種和平局面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

雖然此戰大獲全勝,但是陳湯出兵前並沒有得到漢朝中央政府的授權,無論結果如何,「無詔出兵」的先例都不能開。

而且在攻擊北匈奴單于的戰役中,他貪佔了很多戰利品。這一行為與他矯詔的行為一道,成為日後他倒黴的緣由。

陳湯班師回京後,沒有因功受獎,反而被朝中大臣石顯和匡衡彈劾,鋃鐺入獄。後經別的大臣進言,皇帝才將他釋放,封他為關內侯,食邑三百戶,任職射聲校尉。

這樣的封賞,與他所立下的功勳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與他矯詔這樣的彌天大罪相比,沒有掉腦袋,還算是幸運的了。

陳湯的黴還沒有倒完。漢成帝上位後,匡衡再次上奏皇帝,說陳湯假行皇帝命令,貪佔財物,不配當官。於是,成帝免了陳湯的官職。

縱觀陳湯的一生,雖有自私貪財的一面,但是他多謀善斷,建奇功於絕域之中,揚威名於萬裡之外,最終消除了匈奴對西漢和西域各國的威脅。

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功大於過,瑕不掩瑜。

相關焦點

  •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電影《戰狼1》裡邊的臺詞迅速燃爆大江南北,點燃人們的愛國熱情。 其實「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也不是編劇的憑空想像,而是確有其歷史出處,而且故事情節之精彩亦不輸於《戰狼》。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軍奔襲匈奴腹地兩千裡,殺敵9萬
    ,雖遠必誅」在網絡間熱度有增無減,每一位愛國青年無不被這句話激蕩起熱血鬥志,但這句話絕非新詞,而是跨越千年,銘刻在史冊的豪情壯語,其最早原句的出處是西漢名將陳湯給漢元帝的上書節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最早出自誰之口?
    而說起其中最燃的臺詞,無疑是吳京從《戰狼1》帶到《戰狼2》的這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本文圖片採自網絡看到這句話,讓人下意識地聯想起一句古人的名言:「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其實,以上兩句都是「翻版」,原版應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2》中的這句臺詞居然源自2000年前
    而說起其中最燃的臺詞,那無疑是吳京從《戰狼1》帶到《戰狼2》的這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這句霸氣外露的豪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這句話叫做: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正是出自這封上疏。陳湯等是提著敵酋的首級放出這句「狠話」的,「槀街」是長安城中的使館區,意思就是將郅支單于等北匈奴貴族頭顱掛在使館門口,以儆效尤,讓各國都明白,侵犯強大漢朝的人,不管離得多遠,也一定會誅殺!此言一直傳承下來,並泛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成為最熟悉的一句壯志豪言。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立誓者陳湯,卻是一個有才無德之人
    駐守西域的陳湯勇敢出擊北匈奴,斬殺匈奴單于,並喊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然而這樣一位英雄,他的仕途之路卻異常坎坷。 公元前47年,漢元帝即位的第二年下令舉薦賢才,張勃推薦了陳湯,陳湯卻因母喪不歸,被人舉報不孝,失去了機會。 後來又有人大力推薦陳湯,陳湯才做了皇帝的侍從官,陳湯非常勇敢,他主動請纓出使西域。漢元帝便任命陳湯為西域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陳湯是甘延壽的助手,但是他的才能遠遠超過甘延壽。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之後,郅支單于就在堅昆這安了家。堅昆離早期單于庭直線距離,我大概量了量,大概三千華裡,到西域都護的距離,大概兩千五百華裡,離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地方,也超過兩千華裡。而且大軍要想到堅昆,無論從單于庭出發還是從西域都護出發,都得跨越阿爾泰山脈和薩彥嶺,這在當時是絕無可能的事情。因此,郅支單于也很過了一段安生日子。
  • 【漲知識】「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戰狼2》超燃臺詞背後的故事
    《戰狼》系列的臺詞——「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迅速走紅網絡,滿滿的熱血與撲面而來的男子氣概,燃起了大家強烈的愛國熱情。而甘延壽、陳湯贏得戰爭以後,為了顯示朝廷威望、震懾諸夷,高調地宣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不是還不過癮?
  • 漢代名將陳湯為人貪婪,官場起起落落,「雖遠必誅」正是出自他口
    引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隨一些影視劇的播出被大眾所熟知,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個字,但無比的大氣磅礴,令人熱血沸騰。其實,這句話的原型出自《漢書》,正是由漢朝破胡候陳湯所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如何正確的雖遠必誅?
    作者:鴻鵠之志 亂轟嘴炮,「按鍵」傷人要不得;雖遠必誅,幹好本職就是「誅」。
  • 西藏軍區邊防戰士哨點宣誓畫面曝光,「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視頻中,邊防戰士身著新式星空迷彩,威武帥氣;身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高原戰士微博視頻截圖「銘記偉大勝利,弘揚戰鬥精神,艱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做不辱使命的高原戰士!」邊防官兵背後掩體懸掛的「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搶眼 視頻截圖演兵場發現,視頻中,除了鮮紅的國旗,篆刻著「戍邊衛國」四個大字的碑石,以及全身穿著新式星空迷彩的邊防戰士,在畫面中還出現了一處掩體上懸掛著「雖遠必誅」標語牌,格外引人注意。
  • 陳湯:高喊「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漢名將,下場為何如此悽慘?
    陳湯給朝廷發電報,其中有句話是:「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此,呼韓邪單于當了大漢女婿(見秦嶺一白.昭君出塞),郅支單于的腦袋在西域巡迴展出。結果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起來卻把這事給忘了,陳湯還在大牢裡修改他的發言稿。劉向給皇帝說:「這兩人出生入死滅絕匈奴,讓大漢威名重振西域。他們如此大的功業,不但沒封賞還被關入大牢,大漢還有公義嗎?」甘延壽和陳湯這才被放了出來。
  • 《天將雄獅》影評——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馮紹峰、吳建豪、林嘉欣雖為客串,卻令人眼前一亮。成龍的紅顏知己,由林鵬出演,她也在多部成龍電影中飾演角色。洪金寶的兒子洪天照,飾演成龍大舅子紅日。《血薦軒轅》中天下第一劍司馬義,化身紅日與冷月的父親。此外,還有筷子兄弟肖央、王太利的加盟,大家可還記得那一首魔性的《小蘋果》。我泱泱華夏,能人輩出,縱然面對羅馬軍神克拉蘇之子,但是依舊無懼。
  • 《大漢十三將之血戰疏勒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疏勒城守將戰神耿恭憑其智慧、膽略,救下被圍困的百姓與將士,眾人在疏勒城歷經重重磨難中,展現出人性光輝和至情至性的一面。最終等來大漢援軍,粉碎了外番侵略圖謀,而歸返入關將士僅餘十三人。故事彰顯了大漢朝「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與「凡我大漢子民,雖遠必救」的精神。
  • 中國人應該銘記的四大王朝,明朝:最具骨氣,漢朝: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在清朝人編寫的《明史》中,評價明朝:「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雖說有些誇張,但也不無道理。明朝實力最強盛時期,國土面積約一千萬平方公裡。第三位:大秦王朝威武,是對大秦王朝最好的形容。黃仁宇先生曾經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一書中寫到:單說中國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誕生前約兩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統一;並且此後以統一為常情,分裂為變態(縱使長期分裂,人心仍趨向統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統一為職志),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現象。
  •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當初第一次看到這個鏡頭時,就感覺內心突然有一腔熱血在上湧。在電影中,僱傭兵說中國是僱傭兵的禁地,當然,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現實就是如此,看到這,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中國從
  • 【國藩詩社•南海風雲專輯】犯我中華,雖遠必誅
    「若有戰,召必回」。我軍將士上下一心,誓死捍衛領土的決心響徹雲霄。此令但存,無人可魚肉我華夏。挑釁者的陰謀終將落空!       我土我海,以歌以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七絕文/吳雁程烏合無知思黷武,附夷助桀得奸名。
  •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漢使臣只帶36人徵服55國,千古唯一
    大漢時,有一句特別霸氣的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讀來,仍然霸氣暢快,泱泱大漢帝國,雄霸於天下,誰敢放肆!在今天的歷史裡,西漢的強盛人所共知,而東漢似乎是個衰弱的代名詞。其實不然,東漢前期,漢明帝時,國力強盛,比之西漢,疆域更廣大。
  • 雖遠必誅拉什迪
    今天,我要說的這個人叫薩爾曼•拉什迪,他只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印度人,定居在英國。但是,1989年情人節當日,我還在省屬地直的編制上講課,他卻被霍梅首領頒下「雖遠必誅令」。該號令,授權全球M斯林人人盡可送拉什迪去地獄,是有償的!
  •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四句話:雖遠必誅只排第二,第一是毛主席說的
    一說到這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許多人都能侃侃而談,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經典語錄」,千年時光流轉,至今讓人感到熱血沸騰。以下就是小編所認為的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四句話:四、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初中歷史課本上講「秦的暴政」講述陳勝吳廣起義事件時就引用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