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最新作品,也是她最豐富、最完美的「集大成之作」。
故事是虛的,再美也假;生活是實的,再平淡也真。故事可以改寫,生活卻沒有回頭路。
小說講述了別離與開始、意外與危險、離家與返鄉的故事,被認為是門羅最豐富、最完美、最具個性的「集大成之作」。
這是關於生活,關於生活的旅途。在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會像我們希望的那樣發生。但到最後,這些都不要緊。
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直以如此善意對待的生活,終將以善意回饋你我。親愛的,生活。
生活的柔軟雖常伴著迷茫遺憾,歧路蹉跎,卻也不會忘記呈現其中的溫暖與情義,那就是真實的生活,親愛的生活。對所有的相遇都將熱淚盈眶地離開!生活的美好,總是短暫、局限、單一。生活的不完美,卻是長久、多變、古怪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帶著希望迎接明天,相信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堅持對生活憧憬希望,雖然其中夾雜著憤怒和不安!
小說主題圍繞別離和開始,意外和危險,這是關於生活關於生活的旅途,在這個旅途中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發生,但到最後這些都不重要,我們終將原諒這個世界原諒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一如既往地善意對待生活,生活也將以善意回饋你我,親愛的生活!
書中每個故事裡的人們,都背負著不同的傷痛,在人生裡艱難穿行,略顯殘酷,卻又如此真實。
十四個故事,病痛與逃避、忘卻與前行、離別與重聚、往事與寬容,還有不可預知的偶遇和突變。這就是生活。
《漂流到日本》:格麗塔將自己從死水般的婚姻生活中放逐漂流,奔向激情。固執的尋覓關注對象,卻沒有關注孩子。最後,她的秘密被孩子撞破了,只剩滿意蒼夷。
《亞孟森》:和愛有關的那一切,從一開始就是冰涼的,根本沒有發生,自然更不可能改變。每個人都在面臨著生活的巨大深淵。偏見絞殺希望,既有他人的,也有自己的。
《離開馬裡弗》:失去,不論是幸運的痴情的男女愛人,還是出身怪誕宗教家庭、靠一次次私奔私通尋求愛意的女人,都不得不面對。
《砂礫》:一個悲劇。一位母親離開了古板的保險員丈夫,投入了「不想要閱讀,只想要生活」的激情又貧簡的生活。
《庇護所》:一個女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為她的男人提供一個庇護所。
《驕傲》:一個因兔唇而自卑 、一個因家道敗落喪失了上流社會的自信 。驕傲並不是驕傲 而是驕傲不起來 ,應該說是各自所守的尊嚴。
《科莉》:一個有事業和家庭的男人,多年以情人關係騙取一個有腿疾的富商遺女的錢財。
《火車》:一個逃離、 逃離 ,再逃離的故事 。
《湖景在望》:這是一個夢,夢到了曾經的自己。失憶的夢,拷問生命的意義:那種愛和自由的追尋。
《多莉》:走向暮年的兩個人,因為一個不速之客的到來打破了平靜。
《眼睛》:講述了一個失去的故事。這樣的離去總會帶來傷痛。兒時接觸的離去和長大後接觸到的是不一樣的。
《夜晚》:生活從不缺乏艱辛,就難免有人失眠。
《聲音》:母親喜歡跳舞而且每次都會帶上我,盛裝前往...
《親愛的生活》: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儘量努力,不留遺憾吧!珍惜擁有的一切,讓每時每刻都變得更有意義吧!
人生在世總要經歷一些,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
故事簡單樸素,但飽含對生活的睿智觀察與思考,所以讀來感到真實真切,流溢著真情……
我與生活一起,樂在其中;我與生活一樣,言不由衷。生活以痛吻我,我願報之以歌。
每個故事的主角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渺小卑微,平凡且各有瑕疵。或身有殘疾,或謹懦保守。身體或精神的各種局限,懾於權勢和世俗的擠迫,被迫因循守舊,苟且求存。門羅對待他們一視同仁,憐憫而不鄙夷,幽默而不嘲諷,深剖之後嘆息一聲,然後微笑地縫合,熄燈離場,任閱讀者猶自回味。
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一個焦點:生活是由無數痛點組成的,很多人,不是活在自欺中,就是活在欺人中。一個人應該怎樣活著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生活就是這樣,有清風明月、遍地黃花,也有電閃雷鳴、雨雪飛霜。不管你願不願意,生活都會給你一個決定或者一個結果,愛也好,恨也好,懼也好,避也好,最終都是歲月說了算。
很多時候,境遇就像拋入湖面的一塊石頭,激起層層漣漪,但終將歸於平靜。就像門羅最後說的,那些無法被原諒的事,但我們原諒了,我們每次都原諒了。
無論如何,最終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讓人們更加認識、懂得生活,然後每個人再按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去對待生活,善待生活,也許這就是親愛的生活的意義所在。
這就是生活啊,努力生活吧,把它變成,親愛的生活。生活似苦而甜,人生的故事不是固定的,守靜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