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讀書筆記1001:仲景微旨(上).

2021-02-07 感悟黃元御

很多人說《「四聖心源」讀書筆記》講解太多遍了,我們不再連載,我們從《「傷寒懸解」讀書筆記》開始連載吧。


要點1:傷寒是一個多義詞,《難經》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

《難經懸解·五十八難》原文: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難經懸解·五十八難》懸解: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溼溫,中溼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

《素問懸解·熱論三十八》原文:岐伯對曰: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素問懸解·熱論三十八》懸解:外感之病,統曰傷寒,《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是也。溫熱之病,本非傷寒,曰傷寒者,感病之總名如是。

大家好,我是學徒11,接下來我們要一起學習《傷寒懸解》。在學習《傷寒懸解》之前,為了更好理解我闡述問題的方式,為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理論框架基礎,我強烈建議你先仔細聽完學徒11的《「四聖心源」讀書筆記》的天人解與六氣解、勞傷解這三部分內容,為了更快地理解藥方,也強烈建議你先仔細參考著聽取學徒11的《「長沙藥解」讀書筆記》的課程。我們正式開始學習《傷寒懸解》,首先我們學習卷首「仲景微旨」。「仲景微旨」的字面上理解就是,這個是黃元御老師總結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體現出來的理論框架總結。在進入具體的內容學習之前,我們首先來解讀「傷寒」這個詞的概念與含義。我們看《難經懸解·五十八難》原文: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這裡說的就是廣義的傷寒有五種情況。對此黃元御老師的懸解是: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溼溫,中溼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於夏月者。所以綜合起來就是,最廣義的「傷寒」概念實際上有五種含義。第一種叫中風,是風邪傷衛氣。第二種叫傷寒,是寒邪傷營血。第三種叫溼溫,是人之一氣中了溼邪而人發熱的情況。第四種是溫病,是春天的時候人之一氣本來就有熱在裡面,這個時候又因為外感而被外面的邪氣所傷。第五種叫熱病,就是夏天的時候人之一氣本來就有熱在裡面,這個時候又因為外感而被外面的邪氣所傷。第五種的熱病實際上與第四種的溫病是一樣的原理,只是一個發病在春天,一個發病在夏天。

我們看黃元御老師在《素問懸解》中的解讀是一樣的。我們看《素問懸解·熱論三十八》懸解:外感之病,統曰傷寒,《難經》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是也;溫熱之病,本非傷寒,曰傷寒者,感病之總名如是。這裡說的傷寒是外感病的總名稱。當然,我們在仔細閱讀《傷寒雜病論》的全文發現,《傷寒雜病論》的書名中包含的「傷寒」是包含了傷寒與中風兩類。這樣,我們就得到,分為這五種的時候,「傷寒」的含義是最小的,是「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中的傷寒。更大一點的範圍指的是《傷寒雜病論》中的「傷寒」,這時候實際上指的是「傷寒,中風」這兩種病的合稱。傷寒的含意最大範圍是「外感引起的病的總名」,這時候傷寒實際上是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溫病。這就是我們學習《傷寒懸解》的第一個要理解的意思,傷寒是一個多義詞。


(1月7日之前可以領取《「四聖心源」讀書筆記》完整版語音課程五折優惠券,拷貝下面的連結,通過微信聊天窗口發送給你朋友或者任何中醫學習群,然後再點擊該連結領取)

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send-coupon/channel-batch?channelId=2000003100151545&codeId=3000000050492497&liveId=2000000430598489

了解完整內容請點解(閱讀原文)進入千聊直播室「感悟黃元御」。

相關焦點

  • 讀《傷寒之道》學黃師《醫學全書》
    黃師的原著太經典了,仲景之後,沒有任何一個中醫人的著作能夠超越。你只有讀原著,才能有那種最深的體會,才能學到最接近黃師理論所表達的醫理。不讀原著,真不如不學,用網上的話說,就是別人嚼過的理論,都變味了。只有讀原著,你才能學到最原汁原味的古中醫。    用我的學習筆記,當作工具書,去學習黃師原著。
  • 《傷寒說意》 著述經過
    著述經過       《傷寒說意》自序中說:「戊辰之歲,成《傷寒懸解》。庚午年春,旅寓濟南,草《傷寒說意》數篇。
  • 《傷寒懸解》——霍亂
    時令則熱,而病因則寒,故仲景立法,則主理中。此與太陽陽明合病之嘔利,證同而氣異。其外有風寒,內有水邪,中氣紊亂,胃逆脾陷,則一也,而彼則熱鬱而莫洩,此則寒鬱而莫容,氣不同也。其與三陰之吐利,氣同而因異。其俱屬裡寒,則一也,而彼緣髒氣之自動,此緣飲食之鬱發,因不同也。究之飲食之寒冷,得傷其髒氣,總以其裡陽之虛,是又其不同而同者也。
  • 宋朝至清朝1000年內《傷寒論》的主要著作
    故治法上多用寒涼藥,並創製了不少治療傷寒病的方劑,對後世溫病學說有所啟發。為中醫學各學派的創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是當時名聲顯赫的醫家,是中醫歷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涼派"的創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強調"火熱"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後世稱其學說為"火熱論";治療上,他主張用清涼解毒的方劑,故後世也稱他作"寒涼派"。
  • 《傷寒懸解》經期外感——熱入血室症
    1 婦人中風,外感血熱也,發熱惡寒,熱多寒少也;《傷寒》太陽二,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師解,中風非無外寒,究竟內熱多而外寒少。  中風者,營鬱裡熱,婦人中風,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脈遲者,是遲緩之義,遲緩不數之變文;熱除脈緩身涼和,此是表解病癒之象。而胸脅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自退休後遂孜孜不倦鑽研胡老學術,十餘年來,思索不斷,筆耕不輟,寫下數十萬字的學術筆記,名之《《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系統研究胡老學術,發掘仲景之學的深諦,直至近年心臟支架術後仍不斷精思修訂。我們擇要刊發,冀能啟發新知,促進對胡老學術研習討論。感恩這位老前輩,感恩在學術之途一路互勵同行的學友們!
  • 《傷寒懸解》小柴胡湯——虛證之象
    脾與胃腑,以膜相連,一被木邪,則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脾氣既陷,則肝氣不升,而克脾土,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則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濁氣湧翻,於是心煩,而喜嘔吐。邪高者,外寒之侵,少陽痞結也,痛下者,本氣之虛,乙木賊克也。小柴胡湯,人參、甘草、大棗,補半裡之虛,升乙木之陷,外發二陽之經寒,柴胡黃芩,清外感之經熱,瀉胃逆之相火,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 《傷寒懸解》撥亂反正的太陽傳經病理
    傷寒唯傳經一事,訛傳百出,道理未為難解,自是醫法不明耳。太陽四十八,大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大凡病,發汗吐下亡血亡津,不無損傷,而邪退正復,陰陽調和,不至偏勝,必自愈也。病非陰勝,則陽勝,和而不偏,所以自愈。
  • 傷寒學派|宋金以前傷寒八大家
    漢晉時期傷寒隨戰亂流行,仲景本人就說自己家族二百來人不到十年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傷寒十居其七,可見其危害性。兩漢兩晉及唐宋(金元)研究傷寒的人不少,比如華佗、王叔和、孫思邈,巢元方、葛洪、張文仲、陳延之等等,唯有張仲景成就最大,而後世研究多從傷寒集大成者張仲景一家而已。仲景《傷寒論》一直為後世醫家所珍視,歷代治傷寒之學者為數甚多,王燾《外臺秘要》就匯集了唐以前21家的經驗,共305條。
  • 仲景書院講座(三)
    第三篇(上)第一張圖片本篇以《論大柴胡湯無通裡攻下之用》為引子、為線索。關於仲景《傷寒論》,為什麼編排順序:太陽-陽明-少陽,表-裡-半表半裡;而不是太陽-少陽-陽明,表-半表半裡-裡。仲景《傷寒論》這個編排順序,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外邪入侵-病由表入裡」不是《傷寒論》行文的順序線索。關於《傷寒論》行文的順序線索,我們先留下這麼一個伏筆。我們先講解仲景大柴胡湯的功效特點:這篇文章指出仲景大柴胡湯無通裡攻下之用。
  • 何紹奇:我對仲景「六經」實質與傳經的看法
    導讀:關於仲景的六經實質,歷代醫家均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和闡述。今日一起來看看何紹奇先生對六經的認識,望有助於臨床。「六經」二字,早見於《內經》,皆指經脈。人體有手足十二經脈,合而言之,即為「六經」,亦即三陰三陽經脈。仲景《傷寒論》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名,而無「六經」字樣。
  • 傷寒論學習筆記6
    傷寒論裡的「溫病」與後世的溫病不同,屬於廣義傷寒的一類。《難經》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傷寒例》第2條「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這個與仲景的序言是一致的,《內經》雲「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也。
  • 【傷寒論】第261條,【每日醫案】高熱痿嬖,【金匱懸解】紅藍花酒,【方劑歌訣】磁朱丸,【咽喉病】酸漿滑石湯.【古詩詞】詩經.
    關注↗「傷寒論論傷寒」,遇見健康生活。不讀傷寒不知辯證;不讀金匱不知病源。
  • 【岐黃·醫史】仲景爺爺的成聖之路
    所以暫時放下浩如煙海的史書,拿起汗牛充棟的醫書,我們欣喜地看到—歷史上第一次提到「仲景」,已是西晉名醫皇甫謐於其《針灸甲乙經》序中論及,並記載一則傳奇故事,隨後王叔和的《脈經》序,再次講述這一故事,同時,《脈經》也對當時已經散佚的《傷寒論》做了第一次整理。張仲景的著作,也第一次出現在《隋書》中。
  • 《傷寒論》讀書筆記110--大柴胡湯證,如果錯誤的瀉下.需要用柴胡加芒硝湯.
    條文110: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
    周岐隱與古本《傷寒論》關鍵詞:周岐隱 古本傷寒 傷寒十二稿概論——附桂林古本《傷寒十二稿·概論》浙江名醫周利川(1897~1968年),字薇泉,號岐隱,鄞縣(今寧波)人。當時醫家張山雷、劉瑞?等為之序。該書分為三卷,共佚文一百六十五條,訂誤七十九條,佚方八十有方,較湘本97方少9方,實際就是湘本的摘錄,除備載佚文佚方外,主要是藉以訂正宋本傷寒條文之誤。此時劉仲邁方詮次師傳,撰《傷寒雜病論義疏》一書,於《傷寒汲古》問世之後一年,1933年刊布。周氏認為「傷寒原本,在叔和時已經散佚,林億校本非仲景之原書,人莫不知之。
  • 《傷寒懸解》小青龍湯——治療肺脹(附;肺脹的病理)
    太陽傷寒小青龍證二章1 大青龍之證,是表有寒裡有熱;小青龍之證,是表寒裡有水
  • 傷寒論,鐵桿中醫微信群!手慢無的!
    根據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所言:張仲景就是論廣了《湯液經法》,而王叔和則是撰次了「仲景遺論」;至南北朝時,梁·阮孝緒在《七錄》中稱王叔和撰次的「仲景遺論」為:《王叔和·張仲景辨傷寒》;同朝代的陶弘景在《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中,不僅記載了西漢《湯液經法》的二旦、四神大小等湯,而且還稱張仲景依此諸方撰《傷寒論》一部。可見,張仲景的「論廣《湯液》」,經王叔和撰次後,已頹變為一本專治傷寒的《傷寒論》了。
  • 《傷寒懸解》太陰病身黃症——茵陳蒿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梔子柏皮湯,
    2 本條接上條,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對比本條,小便不利,身黃如橘子色。上條暴煩自利,日十餘行,胃中腐穢下洩也,對比本條,胃中腐穢不能自利,溼熱外蒸而身黃也。上條脾陽復而漸實,本條脾陽不復而漸虛,胃腑溼熱而漸實,溼熱外蒸,身黃如橘子色。3 《金匱》黃疸十,黃家所得,從溼得之,一定之理。本條在太陰,太陰以溼土主令,故溼盛而外寒,則發黃色。
  • 《傷寒懸解》陽明壞病,梔子鼓湯、豬苓湯,白虎加人參湯
    1 傷寒是為表閉,嘔逆是為有陽明證。當解表閉,不可攻嘔。  傷寒表閉,經迫腑鬱,不能容受,是以作嘔,嘔緣土虛胃逆,但表閉之嘔,雖有嘔證,不可攻嘔。此傷寒嘔多,太陽表閉,表解則嘔止,不可以吳茱萸湯,治其嘔也。2 太陽十九,太陽病,惡寒體疼,嘔逆,脈陰陽俱緊,名曰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