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嘉懿 編輯袁暢。
張清華,可能是易方達基金在外界最有影響力的基金經理之一。在業內他被認為是股債混合投資領域的強者。但現在的他更像一個「全職高手」。
《全職高手》的主角葉修有一把「千機傘」,擁有盾、戰矛、步槍、太刀、戰鐮、法杖、忍刀、東方棍、騎士劍等多種形態,可根據不同場合做出相應變化。
這就像張清華,熟稔各大類資產配置的規律、有應對不同市場環境的能力。不同形態的資產在他的手上都有法度,有模樣,而且會混合組織、融會貫通。
張清華相信一線調研的力量,也理解認知的價值,更信奉投資本來就要不停學習和進化的原則。「投資沒有終極的模式,不會因為學了獨門秘籍,就能行走天下」。
而他對於不同資產類別投資本質的概括能力、對各類資產配置策略的掌握,業內也少人能及。這是他的「老本行」,也是看家的本領。
01
「無形的手」正在熨平「周期」
張清華反覆強調,做投資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人要不停學習和進化」。投資沒有終極模式,市場也不會長期停留在某一狀態中。更不存在靠一門獨門秘籍,能夠永遠戰勝市場,橫行天下的情況。
投資只能不停的演化。所以往往需要不斷的「反思」與「回頭看」。為什麼越資深的投資人會越謹慎、越「膽小」、越低調?是因為認識到了這點!
張清華認為,5年以前中國的經濟周期是比較明顯的,圍繞著周期起伏金融、經濟數據的起落也比較明顯,也帶動了市場的漲跌。因此,根據宏觀做大類資產配置的勝率很高。
但最近幾年,不光是中國,全球來看都是如此:「無形的手」在熨平周期。國內也是如此,決策層通過政策的精準調整,使得經濟的「波浪」變小,這就會使得這幾年自上而下的投資人效率有所回落。
「當自上而下比較好賺錢的時候,那就自上而下;但是當自上而下不好賺錢的時候,就要做調整和應對。」這是張清華的應對思維。
張清華如今率領的團隊,是易方達混合投資團隊,特長就是「多策略」。通俗點說,對於機會的廣度有充分認識,在各大類資產間做有效配置。
02
疫情是一個「期權函數」
張清華不否認,今年做投資會有「迷茫感」,史所未見的「疫情」,前所未有之市場變局,該如何應對?
就要臨場決定、當斷即斷。
比如四五月份的時候,如果冷靜就會發現,宏觀的局面已經相對清楚,經濟復甦的斜率已經成為投資裡相對次要問題。
這意味著,政策「收」的趨勢日益明顯,這時候固收類資產可以「撤」!此時,靜態估值高低的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整個市場的邏輯。
那張清華對疫情的未來影響如何看待?
張清華認為,如果疫情影響算一個函數的話,它就是個期權,期權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演歸零。
「疫情是一個會不斷衰竭並最終在某個點歸零的因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越往後越在衰減,越往後疫情對整個經濟、對整個社會的邊際遞減。當然這個對債券市場當期是不利的。」
經濟一定會復甦,是V型還是L型已經不重要了,增長70%、80%還是90%也都是細節,大趨勢最關鍵。後來果然債市大幅調整。
這個就是多資產配置的「智慧」吧。
03
關注時間價值
如果問股票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做時間的朋友」可能是最常聽到的話。
而對於張清華來說,不僅是股票,很多類資產都是時間的朋友,都有時間的價值。當然也要仔細去做區分,也有很多資產沒有。
比如,他認為,票息是有時間價值的,久期沒有時間價值。
這句話的含義是,票息會隨著時間積累,但久期以及與它相配的債券收益水平會隨著時間而衰竭。
類似的好企業(的股票投資)是有時間價值的,而壞企業則沒有。
在他的策略世界裡,有時間價值的可以長持,而沒有時間價值的東西則須更多的考慮均值回歸的機會,周期性的機會。
而對有周期的東西,他會非常注重它的賠率和勝率。
賠率下降,應該止盈。那個時候不要再講基本面數據,因為當市場熱的時候,永遠看不到負面的東西。這就有點像A股的估值漲到100倍的時候,看的都是利好的消息。
如果有長期價值的東西,可以放心大膽做,可以長期持有。但是很多如果只有階段性價值的東西,不能夠過於樂觀。
04
大類資產配置的本質不是「擇時」
據choice的統計,截至三季度,張清華管理資產超過700億,對於這樣大量的資產,他管理的核心理念之一,順風時務必滿舵——通俗的說法是,有機會賺錢的時候要多賺一點。
張清華認為,公募基金大的投資本質上說,要把客戶錢當做自己的錢去管,有機會就去做,沒有機會就要收。沒有機會硬找機會,那就會「出錯」或虧錢。
而他的優勢在於,他不是做單一資產的。而不同資產類別的機會發生的時點往往不同,給了他空間、時間上配置的發揮餘地。
「往往會發現股票沒機會的時候,債有機會。債沒機會的時候,股票有機會。其實,大類資產的本質不是擇時(而是比較),是觀察哪些市場更有機會的時候,更多的參與那些市場。」
張清華透露,他每個產品的收益來源都是非常多元化的,今年在定增、大宗交易,包括新股申購等收益較往年更為豐厚。他希望收益越來越多元化,保證每一塊客戶資產都能多掙點錢。
而這種多元化其實會讓組合更均衡,或者說看起來表現起來更穩定,單一的策略對組合的影響就會儘量小。
05
不同的資產承擔不同的責任
張清華對資產類別的認知與眾不同,這點之前很少人了解。
比如,對於金融地產這樣的高分紅、低估值的股票,他認為,本質上可以把它當成股票和債券之間的中間類別資產來看。
如果把這些股票完全當成股票,那它們佔用的權益敞口,會降低你配置風險資產的收益率水平。
比如,過去幾年,消費醫藥是80%以上時間是跑贏市場的,只有百分之二三十時間跑輸的。但是金融地產是80%的時間是跑輸的,只有10~20%是跑贏的。
但作為一類中間資產,比較其分紅與風險收益率與其他資產的關係,可能更為關鍵。
很多人會討論,巴菲特為什麼買銀行股,張清華的解讀是,可能老巴也在把這類資產當中間資產,定位清晰以後,也不糾結、不難受,可以拿的長期一點。
在更大的投資譜系裡,張清華會把每一類資產歸類,包括債券,轉債,股票。哪個行業、哪些公司、哪些適合做防禦、哪些適合做底倉,等等。歸完類以後,會比較明白,每一類資產承擔什麼樣的任務,什麼樣的職責。
這個職責不是市場公認的,標籤化的,而是根據其資產特性來分的,來組織的。
06
好公司不要太在意估值
張清華也涉及一部分股票投資,他的總結是,好的公司不要太在意估值的問題。很多東西短期估值不合理,可能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投資人還沒有理解它的長期意義。
比如,在2017、2018年的時候,某醫藥公司定增,公司很好、壁壘很強,業內當時多數人報價是93折參與定增,結果某機構一把以97折的價格全拿走。後面這家公司股價基本一年每年翻一倍。
雖然那個時候100倍很少人理解,但是後來市場普遍接受它的商業模式,慢慢接受高估值。所以如果覺得真的好的公司,估值短期貴一點點,不是問題。
貴和便宜其實是一個結果,這個結果是不是合適,可能不同人看法不同。
有些人視野更遠。有人看的可能就看一個季度,有些人看的是一年,有些看三年,有些看五年。在不同的維度下,一個公司同時買或賣都是合理的。
很多時候基金經理在不同的維度考慮這個問題。可能站在半年、一年角度,覺得賣掉公司合理;有人站在三到五年角度覺得應該買入。這本質不矛盾。大家賺不同的錢。
07
和優秀的人交流
張清華其實很享受參與路演的過程。
他認為,投資經常陷在一個圈子裡面思維會固化,能夠跟各行各業的優秀的人交流,本質上也在提升對社會認知的層次。
在研究前瞻性方面,張清華用他比較喜歡下的中國象棋舉例,初學者可能只看當前這一步;稍微厲害的人,這一步就知道下一步應該走哪一步;更厲害的看兩步;再往下就三步,水平是和看到的未來是掛鈎的。
08
未來會加入更多資產
金融學裡面,市場類別越多,綜合在一起,所獲得的風險收益比就越好,單位風險所能夠收穫的收益越高。
所以混合資產未來可能加入的資產類別會越來越多,比如黃金、商品,甚至海外資產、匯率,都應該去做。
但是,張清華認為,應該這麼做和短期要不要這麼做,不一樣。路要一步步走。
做投資,他希望是自己搞懂了,不再是「韭菜」了,再進入。要避免什麼都不懂就直接進去了。每一類資產、每一個策略還是自己要有適當的信心,才能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把它納進來。
09
團隊作戰
張清華的變化也來源於團隊的構建趨於成熟,現在易方達的混合資產團隊已經成為有實力、有能力、能打大仗的團隊了。
張清華坦誠他剛開始做基金經理的時候,個人為主,規模也相對較小,一心一意靠個人去做自上而下,包括做轉債、交易等是可以的。
但如今的管理規模決定了,需要整個團隊團結一致、分工把口的把投資做好。
他認為,團隊構建的核心本質是希望回饋給基金更好的表現。表面上,一支優秀的公募基金背後是某一個基金經理,其實真實的背後是一個團隊的能力。
如今易方達成立了一個混合資產板塊團隊大概有30多人,不僅能夠繼續深入研究宏觀和資產配置,還能發展自下而上的能力。整個團隊不光是會考慮股票自下而上,可能在純債,包括多策略,增強收益都在做。
此外,團隊站在整個平臺其他人的肩膀之上。底層研究由公司層面的研究部提供。此外易方達基金也有價值型的、成長型、風格均衡的各個團隊,每個團隊的專長會不斷交流,也能互相取長補短。
在混合資產板塊裡,也有和權益相關的研究人員,但他們更多的是在易方達的肩膀上做權益的策略研究。在買方團隊之上的買方研究,類似於行業裡的基助這樣的位置,幫助消化其他平臺提供的信息,做研究員和投資經理之間的紐帶,去進行信息篩選、加工和提煉,同時又把一些問題、想法、反饋的觀點貫徹下去做一些跟蹤研究。這樣的循環,可以給基金經理解放更多的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