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導稱,目前全球高端半導體有50%在臺灣地區生產,其餘在則在美國、韓國和以色列生產,而從晶片代工來看,臺灣地區拿下了全球60%+的訂單。
所以外媒體表示,未來誰能夠掌控住臺灣的晶片產業,誰就能把握住晶片的未來,因為臺灣對晶片產業的影響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雖然外媒說的是臺灣地區,但實際上我認為主要是指臺積電,畢竟臺積電一家就拿下了全球50%+的代工訂單,目前是全球最先進的晶片生產廠商。
那麼問題就來了,真的掌控住了臺積電,就能夠把握住晶片的未來?我覺得其實並不是特別正確的。
因為晶片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產業,有上遊的EDA軟體,各種材料、設備,再到晶片本身的設計、製造、封測,這個晶片的產業鏈非常長,牽涉的企業眾多,從來沒有一家企業能夠搞定所有。
臺積電也不例外,臺積電也需要美國的EDA軟體,需要日本的材料,需要美國的半導體設備,還需要ASML的UEV光刻機,然後才能製造晶片。
所以單純的掌控住了臺積電,如果上遊的EDA軟體、材料,設備等等被卡,臺積電一樣也就停留在當前的技術上,無法再進步了。
所以嚴格的來說,晶片生產不完全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項複雜的社交運動,需要整合全球的供應鏈,單純的掌控幾家企業,是解決不了所有問題的。
所以對於中國芯而言,覺得依賴臺積電,就可以搞定所有,其實也是不現實的,因為臺積電也只是在製造方面比較突出,其它的還是需我們一一去突破的,沒有僥倖,沒有捷徑,唯有紮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