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嬤嬤」為什麼讀作mómo?

2022-01-02 漢典文化傳播

有位朋友來信問我:「『嬤嬤』的『嬤』應當怎麼讀?查《新華字典》(1990年重排本)讀mó,查《辭海》(1989年修訂版)則讀mā,一個是全國銷量最大的小字典,一個是全國影響很大的大辭典,究竟該聽誰的?」

為了回答朋友的問題,我查了建國以後出版的幾部有影響的大中小型字詞典,除上述兩部以外,其注音情況如下:

《新華詞典》(1988年修訂版)、《現代漢語通用字典》(1987年版)、《漢語大詞典》(1989年版)「嬤」讀mó;《四角號碼新詞典》、《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古今漢語實用詞典》(1992年版)、修訂版《辭源》、《漢語大字典》(1987年版)和《中華字海》(1994年版)「嬤」讀mā。

以上九部字詞典中,注mó音的有三家,注mā音的則有六部。這兩種讀音的分歧,可能來自國家有關職能部門前後兩次不同的規定。我查了1963年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編印的《普通話異讀詞三次審音總表初稿》(以下簡稱《初稿》)和1985年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廣電部聯合發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下簡稱《審音表》),前者將「嬤嬤」定音為māmɑ,後者則將「嬤」統讀為mó。這種修改,在《初稿》和《審音表》中是屢見不鮮的,當然應以後者為準。如果說,1985年以前編撰出版的字詞典注「嬤」為mā是有道理的話,那麼,在1985年以後編撰出版的字詞典再這樣注音就不符合規範了。因為這時的「嬤」已經由國家規定統讀為mó。然而,1989年版《辭海》和1994年版《中華字海》等字詞典卻仍然我行我素,沒有改mā為mó。這是什麼原因呢?要說這些字詞典的編撰者不知道已經公布了幾年的《審音表》規定,恐怕不可能。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們認為根據歷史上的注音資料,「嬤」應當讀mā,因而不願採納《審音表》規定的mó音。

現在我們就來看看,根據歷史上的注音資料,「嬤」字究竟應該讀什麼音才更加合理?《審音表》和《初稿》到底哪一個正確?

先看「嬤」字的古代音切資料。《辭源》《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記錄的古音都是:「《字彙》:忙果切。」《字彙》為明人梅膺祚所撰,「忙果切」折成今音讀mǒ。這是「嬤」字最早的音據嗎?不是。「嬤」字不見於宋代官修的韻書《廣韻》《集韻》和字書《類篇》,說明它在北宋時尚未出現,但到了元朝初年,「嬤嬤」一詞就已頻頻出現在俗文學的雜劇中。例如:

關漢卿《金線池》三折:「妾身張嬤嬤。」

白樸《牆頭馬上》二折:「嬤嬤云:『夫人處有我在此,你自放心去罷。』」

吳昌齡《張天師》二折:「老身是這陳太守家中嬤嬤。」

賈仲名《蕭淑蘭》二折:「老身是蕭公家管家的嬤嬤。」

武漢臣《生金閣》二折:「老身是龐衙內家的嬤嬤。」

以上五例中的「嬤嬤」,其詞義不完全相同,大致可釋為老年女管家、女僕或乳母,有的也可理解為老婦自稱,但沒有一個能解作「母親」或「媽媽」的。換言之,這裡的「嬤嬤」是不能用「媽媽」去替換的。在當時,「嬤嬤」是作為一個新詞或新的概念被雜劇的作家們創造出來的。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收有「嬤」字,歸在「歌戈」韻上聲中,這是元代留下的「嬤」字的唯一注音資料。當代音韻學家楊耐思的《中原音韻音系》擬其音為mǒ。明人臧懋循編印的《元曲選》在《張天師》一劇的音釋中注道:「嬤,魔上聲。」稍後於臧氏的梅膺祚在《字彙·女部》中說:「嬤,忙果切,音麼。俗呼母為嬤嬤。」「魔上聲」和「忙果切」折成今音均讀mǒ。明代的這兩個音切,顯然都來自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韻》。

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元代的「嬤」讀上聲(mǒ),現代的《漢語大詞典》怎麼注成了陽平(mó)?其古今聲調變化的原因何在呢?

懂一點現代語音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同一個上聲字重疊連讀時,前一字的實際讀音會由上聲變為陽平,這種現象叫「連讀變調」,例如:

好好(學習) 苦苦(思索) 冷冷(清清) 祖祖(輩輩)

「嬤」字基本上不單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以疊音詞「嬤嬤」的形式出現。按照「連讀變調」的規律,前一「嬤」字的實際讀音由mǒ變成mó,而後一「嬤」字則轉成了輕聲(大多數上聲「連讀變調」的後一個字仍然保持原調,如前舉的「好好」、「苦苦」、「冷冷」、「祖祖」)。由於前一「嬤」字的音變帶有規律性,因而其實際讀音mó就逐漸被固定了下來。比較一下《字彙》的兩種注音資料「嬤,忙果切,音麼」是很有意思的:前面的「忙果切」應是上聲mǒ,但後面注的直音字「麼」卻是陽平聲mó。這種一字兩讀的現象,本身就顯示了「嬤」字讀音由mǒ向mó演變的軌跡。所以,清光緒十六年刊行的《考正字彙》,在「嬤」字下就只注「音麼」,而不再標出上聲的音切。《漢語大詞典》將「嬤」的今音定為mó,其根據就在這裡。

那麼,《辭海》(1989年修訂版)等幾部字詞典將「嬤」字的讀音注為mā,又是怎麼回事呢?我看問題就出在《字彙》注音後面的那句釋文上:「俗呼母為嬤嬤。」在中國北方的許多方言口語中,母親確實是俗稱為māmɑ或者省稱為mā的。有不少不求甚解的人,就據此將「嬤嬤」和「媽媽」等同了起來,「嬤」字也就平添了一個新的讀音mā。到了民國八年(1919),由舊教育部審定出版的《國音字典》便將「嬤」字注為「ㄇㄚ,音麼」。ㄇㄚ音即mā,而「麼」則音mó,這又是一個兩可的讀音,但ㄇㄚ已被放在了正音的地位。以後,1947年出版的《國語辭典》乾脆刪去了「麼」音,將「嬤」直接注為「(ㄇㄚ,媽),同『媽』」。其影響所及,使建國以後出版的大部分字詞典都採用了這個於古無徵的後起讀音。

現在我們要問的是:這種人為的取捨是合理的嗎?它是否符合今天仍然活在北方許多方言口語中的「嬤嬤」的實際讀音呢?

首先,「嬤嬤」是元代出現的新造詞。新造的原因是口語中有意義為「老年女管家、女僕或乳母」而讀音為mǒmǒ(連讀變調為mómo)的雙音詞,書面語中本義為「母親」而讀音為māmɑ的「媽媽」無法表達它,於是雜劇的作家們就創製了「嬤嬤」這個詞。新造的「嬤」顯然是個形聲字。形聲字的造字原則是半為義符,半為聲符。聲符的讀音必然與形聲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嬤」之所以以「麼」為聲符,而不以「麻」為聲符去造個「嫲」字,或者直接借用「媽」字,就是因為其讀音與「麼」相同或相近。因此,「嬤」字從產生之日起就只能讀mǒ或mó而不可能讀mā。

其次,《辭海》和《漢語大詞典》雖然在「嬤嬤」條下立了「同『媽媽』。俗呼母為『嬤嬤』」、「『母親』的俗稱」等義項,但它們舉不出一條古代或現代的「嬤嬤」用作「母親」的書證。這說明自「嬤嬤」一詞產生以後,除了《字彙》那句「俗呼母為嬤嬤」的想當然的解說以外,歷代的作家從來沒有將「嬤嬤」當作「母親」的同義詞使用的。既然如此,「嬤嬤」又怎麼能讀成「媽媽」(māmɑ)呢?

再次,由周定一先生主編、商務印書館於1995年出版的《紅樓夢語言詞典》,其中分別收錄了「嬤嬤」和「媽媽」條,「嬤嬤」條共立三個義項:①乳母;②侍候主子日常生活的年長僕婦;③雜使的婆子。可見《紅樓夢》中「嬤嬤」沒有「母親」的意義,表示「生母」「乾娘」等的義項都歸在「媽媽」條中。而「嬤嬤」的讀音正注作「mómo」。周先生和其他的編纂人員都是長期研究北京話的專家,他們這樣定音,不但參考了古代的文獻資料,而且還是以現代北方方言的口語音作為依據的,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審音表》將1963年《初稿》規定的「嬤」字讀音mā統讀為mó,無論從歷史的探源,還是從當代語言的實際運用來看,都是正確合理的。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最新的修訂版中,也已將「嬤」音mā改為「嬤mó(舊讀mā)[嬤嬤](mó·mo)」。這種有利於漢字讀音規範化的積極態度,是應予肯定的。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

相關焦點

  • 嬤嬤
    姑媽是我爸的姐姐,我們這裡叫做「嬤嬤」。我從小沒見過爺爺奶奶外婆,都早早去世了,唯有一個外公,也是遠在武漢,幾年難得一見。在我的記憶裡,嬤嬤就是一個類似奶奶或外婆的存在。小時候去嬤嬤家,她都會緊緊地跟我抱一下,大聲地說:「哎呀囡呀!」給我吃很多她平日裡攢的好東西,奶糖啦橘子啦,有一次還很奢侈地送了我一瓶類似芬達那樣的橘子汽水。
  • 《知否》:常嬤嬤為什麼一眼看出曼娘是綠茶?
    那是常嬤嬤和曼娘的第一次見面,之前顧廷燁鋪墊過很多,說曼娘如何溫柔,如何對他好,如何可憐。見面時,曼娘也是極盡討好,專門給常嬤嬤做了糕點,還要幫嬤嬤捏背。常嬤嬤無數次說過,不在乎她出身,只要她是個人品好的就行。按理說,這時的曼娘也挑不出什麼錯來,可為什麼常嬤嬤就是看她不順眼呢?
  • 【推文】偽骨科文《尋歡作惡》/殭屍嬤嬤兩部文《未絮》《假如讓你說下去》/校園小甜餅《不討喜》0211
    《尋歡作惡》作者:甜芽2.《不討喜》作者:遠山黛3.《假如讓你說下去》作者:殭屍嬤嬤4.《未絮》作者:殭屍嬤嬤5.《尋歡作惡》作者:甜芽簡介:餘歡是無恥的,江尋是下流的。如何尋歡?儘管作惡。人間風涼,你得抱緊我。兩個小朋友互相救贖順便一起釀釀醬醬的故事。喜歡叫弟弟「哥哥」的s話王姐姐x自己哄自己的卑微醋王弟弟偽骨科。1v1。
  • 紅樓與音韻:嬤嬤(1)
    今天要說的是,「嬤嬤」到底讀什麼?是「mó」,「mǒ」,還是「mā」?《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等的注音是「mó」。可是,翻查舊版《辭海》(1990年12月版,第1248頁),其注音是「mā」,同「媽」。見「嬤嬤」。而第六版《辭海》(2009年9月)的注音仍然相同。「嬤嬤」就是「媽媽」?
  • 黃梅方言 | 董永嬤嬤誇天話 嘰哩哇啦講這話那
    董永嬤嬤誇天話。永yong,黃梅讀永run\yun\en。紅安讀rong.黃梅方言口語「誇」,乃「話」做動詞重讀。意聊。嘮嗑,聊話。樹丫挎一下、挎火柴,劃也。括kuo號,黃梅方言「gua號」。多音字。話括刮皆從舌得音吧?
  • 《知否》原著常嬤嬤:底層人物的逆襲,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讀《知否》原著更是對此話有了清晰的認識。 盛家的盛老太太,賀家的賀老太太,餘家的餘閣老,他們都是支撐家族的靈魂人物,他們的人生智慧,看後讓人受益匪淺。 只是,這些人都是起點較高的人,所以常嬤嬤底層人物的逆襲,對普通的你我來說,更具有借鑑意義。
  • 作品集 || 殭屍嬤嬤
    《百草集》《朝夕承歡》——————————————————————————————————————————♡ 文案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刪 《一夢清平》作者:殭屍嬤嬤novelid=4893089《霓虹熄滅》作者:殭屍嬤嬤從不良少女成為良家少婦以後。哦,梁sir,你不喜歡,那我變壞咯。
  • 《使女的故事》:莉迪亞嬤嬤有著什麼樣的過往?她為何會變成這樣
    基列國忠實的支持者就在眾多角色對自己的各種矛盾產生激烈的碰撞的時候,《使女的故事》裡唯有莉迪亞嬤嬤一直都是基列國最堅定的支持者。在本劇中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卻不是莉迪亞嬤嬤對使女們的殘忍行為,而是她對使女表現出柔情以及關愛的一面。在回憶裡我們發現莉迪亞嬤嬤其實是一名學校教師,無論是在吉列之後還是在吉列之後,我們都看到了一個真心喜歡孩子的莉迪亞嬤嬤。
  • 殭屍嬤嬤——入手就是坑
    殭屍嬤嬤——嬤嬤真是個坑,一直遊走在邊緣禁忌戀中不可自拔,雖然好多人從popo認識她,但像什麼《百草集》《朝夕承歡》《舅舅》等,其實也在晉江上寫的,當然,重口的可以選擇重口的來看<<<<<目錄:1、流光驚夢            2、浮沙            3、清寥記
  • 《知否》原著:厭惡朱曼娘的常嬤嬤,為何肯讓寶貝孫子娶蓉姐!
    在顧廷燁還未求娶盛明蘭之前,曾經有過一個外室朱曼娘,這人本就是個戲子身份,為人低賤還總想著飛上枝頭,她先是賣可憐讓顧廷燁收了自己,還和他生下兩個孩子,這樣一來,常嬤嬤著急了,直接跪在顧廷燁跟前求他不要在糊塗。
  • 陪伴無數廣東人長大的「TVB嬤嬤」,以後唔喺大廳了...
    《溏心風暴2家好月圓》李香琴飾嬤嬤這是一部被一代人公認為李香琴的「巔峰之作」的代表作——琴姐在劇中飾演一位為人不分是非黑白,對前媳婦處處針對,懷恨在心的婆婆;雖然嬤嬤怨氣深重,但是對孫子孫女的寵愛,觀眾們也是看在眼裡。
  • 《知否》原著敢於痛罵康姨母的常嬤嬤:她最妙之處,在於以惡制惡
    她的一生,都在與命鬥,白家厚道,常嬤嬤踏踏實實做事,在白家也可混的個好日子。她有一子一女,女兒不幸夭折,留下一個不學無術的兒子,讀書不好好讀,學著人家做生意,卻被人打個半死,留下一個媳婦和一雙兒女。這是常嬤嬤的拖累,但也是她的希望,因著孫子孫女在世,她還算有一些眷戀,對著兒媳雖然惡語相向,但還算良善。
  • 父母當如常嬤嬤:目光長遠,為子思量,世上得少多少被捨棄的孩子
    《知否》劇照:常嬤嬤!說起《知否》,就不得不說起常嬤嬤。不過,相較於電視劇來說,我更喜歡小說中對常嬤嬤的描寫。因為在電視劇中,常嬤嬤的形象更貼近於忠僕,然而在小說中,常嬤嬤有忠有義,卻不是僕婦,而是良民的身份。也正是這個身份,讓常嬤嬤這個人物形象變得更加立體。《知否》劇照:常嬤嬤深思熟慮!
  • 【行政嬤嬤小講堂24】行政車輛及會議室使用虛擬收費啦
    另外還有行政車輛租賃也要虛擬收費。你給我上SOA總部通知公告好好看看相關價格,別瞎定!——————————————————小主們如果想查詢往期嬤嬤小講堂-辦公應知應會,可回復行政嬤嬤小講堂1-23自行查詢,當然啦,回覆你想了解的內容的關鍵詞也可以查詢到,如回復「行政嬤嬤小講堂1」以及「車輛出險」,我們將會為你自動連結到《行政嬤嬤小講堂1:您知道車輛出險該如何處理嗎?》。往期行政嬤嬤小講堂如下:行政嬤嬤小講堂1:您知道車輛出險該如何處理嗎?
  • 《使女的故事4》:是莉迪亞嬤嬤救了女主?還有什麼辦法能救瓊?
    出人意料的是,曾經有人認為其實莉迪亞嬤嬤會救瓊,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樣的設定成立嗎?莉迪亞和瓊的關係首先,莉迪亞嬤嬤其實知道瓊是一個極具反抗意識的使女,所以莉迪亞嬤嬤才會對瓊留有心眼,也會莫名其妙地對瓊來上一腳。這就是典型的我解決不了你,但是我就要折磨你出氣的感覺。
  • 《糰子大家族 第二季》我大概有點稍微理解為什麼讀作人生了
    通過一個小細節,我稍微理解為什麼 CLANNAD 讀作人生了檢討一下,我看文藝作品向來是懷有偏見的,即使我知道這只是文藝青年的通病。這種病的壞處是很難容得下相反的意見,和看不慣的東西,雖然這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它確實偶爾像刺一樣時不時要扎你一下。這部日常向的作品必然伴隨著很多彈幕,這麼多彈幕裡,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寫作 CLANNAD 讀作人生」。
  • 《知否》嬤嬤一招試出真心假意,曼娘真面目被揭露!
    無奈曼娘遭顧廷燁和嬤嬤藏的深,侯府的人不認曼娘,於是曼娘使出連環計讓侯府大娘子找到她這個「外室」。這一切都被嬤嬤看在眼裡。嬤嬤從一開始就對曼娘心懷芥蒂,認為此女子心懷邪惡,非真心。在下一集預告之中,顧廷燁求親失敗,而嬤嬤對顧廷燁提出最後一個要求。只要顧廷燁答應,曼娘也通過考驗,那麼嬤嬤就以後閉上嘴全心全意照顧曼娘和兩個孩子。
  • 讀好書 | 4-100歲都能看的入門級藝術大書:《溫迪嬤嬤講述1000幅世界名畫》(含多部英文電子書+BBC同名紀錄片)
    《溫迪嬤嬤講述1000幅世界名畫》英國藝術史家溫迪嬤嬤的傾力之作《溫迪嬤嬤講述1000幅世界名畫》,以專業的眼光、清新的視角、簡潔的文字解讀西方約500位作家的1000幅世界名畫,是DK力推的一本「親子閱讀、審美啟迪、藝術入門」的讀物。
  • 《知否》原著,常嬤嬤不讓孫女嫁顧廷燁,後讓蓉姐當孫媳婦
    常嬤嬤命很苦,父親、丈夫和兒子都早逝,常嬤嬤一個人撐著整個常家。幸虧她的孫子——常年比較爭氣。她的兒媳婦是一個目光短見,見識粗鄙的人。常嬤嬤一開始怕顧廷燁沒人照顧,娶的媳婦不可心,原想著讓自己的孫女——常豔給顧廷燁當個小妾。
  • 為什麼「陰陽師」讀作 おんみょうじ?
    宋代及以後由禪宗僧侶和商人傳入日本的漢字讀音叫做唐宋音,比如「饅頭」讀作「まんじゅう」,「鈴」讀作「りん」。「茶」一般讀作「ちゃ」,讀作「さ」時是唐宋音。二、「陰陽師」的讀音「陰」的音讀有兩種:イン(漢音)、オン(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