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裡那個郭建光,走了!他曾多次來福州

2021-02-13 福州晚報

10月9日下午

@北京京劇院官方微博 發布訃告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

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2歲

 譚元壽先生 

著名表演藝術家

京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譚派藝術第五代傳人

他對於譚門本派的經典劇目《定軍山》《南陽關》《戰太平》《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駕輕就熟,還擅長《打金磚》《野豬林》《連環套》等亦文亦武極見功夫的劇目。

在繼承傳統戲的同時,他在現代戲排演也頗有成就,《沙家浜》中郭建光一角最為觀眾所熟知。

他生前多次到過福州

16年前,晚報君曾對他進行過獨家專訪

閩劇界多位名家

年輕時跟他學過戲

他在81歲時

還曾來榕跪拜百歲的「師叔」

……

憶起這位京劇大師

榕城文藝圈不少人有話要說

2004年10月中旬,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舉辦「梨園百花春」戲曲晚會,當時譚元壽率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一起到福州,合演了折子戲《定軍山》和《沙家浜》選段《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2004年,譚元壽(左二)與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在福州

演出當天

晚報君來到譚元壽居住的酒店

他向記者介紹:「我出生在梨園世家,從我的太曾祖父譚志道算起,到我的孫子譚正巖,一共是七代人,都從事京劇這一行。說是梨園行的第一家族,一點不為過。譚派始終被認定為京劇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當初一家可生幾個孩子,子傳父業容易,現在提倡獨生子女,你既要保證家族裡代代有男孩,還要讓男孩愛上戲劇,不是件容易的事。」

與譚元壽聊天過程中,記者發現譚家家人端坐在飯桌邊,誰都沒拿筷子,靜靜地等候。

記者問:「他們為啥不先吃?」譚元壽解釋:「他們不敢!我們譚家家教是很嚴的,輩份高者在飯桌上不拿筷子,小輩子是不能動筷的。」

1963年,北京京劇團

將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

譚元壽接下了指導員郭建光這一角色

1971年《沙家浜》被拍攝成彩色電影

富有韻味的唱腔

英俊的扮相,和別出心裁的表演

「郭建光」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他的《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聽對岸響數槍聲震蘆蕩》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等唱段

在全國傳唱,至今膾炙人口

閩劇表演藝術家、閩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瑛昨天回憶說:「1971年年底,北京組織《沙家浜》表演培訓班,當時22歲的我和詹劍峰作為閩劇界代表被推薦參加。記得我們坐了兩天兩夜火車才到北京,譚元壽、洪雪飛等《沙家浜》主演到場為我們授課。詹劍峰學的是郭建光,我學的是阿慶嫂。學成歸來,省實驗閩劇團將京劇《沙家浜》改成閩劇版,對白是京腔,唱段是閩劇方言。1972年我們在東街口的省人民劇場連演50多場,場場爆滿。」

閩劇界首位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乃春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二團宣傳隊擔任隊長,曾跟著銀幕上的譚元壽,學過郭建光的唱段。」

林瑛還記得

譚元壽和梅葆玖兩位京劇大師

2004年在五四路閩劇藝術中心表演時的情景

那場演出一票難求

後來閩劇《貶官記》赴京展演

年近八旬的譚元壽

到劇場看了全本《貶官記》

對該劇做出充分肯定

2009年3月

福建省文化廳舉辦

「紀念李盛斌先生百年誕辰」活動

特邀81歲的譚元壽先生來榕

李盛斌8歲入富連成坐科

18歲出科演戲蜚聲南北

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是李盛斌的師哥

譚元壽一直叫李盛斌為「師叔」

李盛斌兒子、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幼斌還記得,那回譚元壽一到福州就到李幼斌家,見到李盛斌照片,二話沒說,就為「師叔」雙膝下跪,將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譚元壽當時說過:「梨園界是講輩份的,無論你多老、多有成就,輩份不能丟。」

▲譚元壽為福州「師叔」題詞

當時譚元壽為「師叔」李盛斌百年誕辰題詞——「梨園武生之功臣」。還寫了一篇「真摯地祝賀,深切地緬懷」懷念文章。

李幼斌告訴記者:「由於有富連成這層關係,京劇譚家與李家有70多年的交情,每次我父親或我從福州去北京,譚家人得知,必會邀我們到譚家吃頓飯。」

▲譚元壽為福州「師叔「寫的文章

圈內人說:「如果要以譚門七代為線索寫京劇史,譚元壽這一章,肯定是最長,也最曲折多姿的。」今年7月,譚正巖的孩子出生了,譚元壽親眼看到了譚門第八代,如今譚家傳奇還在延續……

願譚元壽先生一路走好!


相關焦點

  • 譚元壽講述樣板戲《沙家浜》:要演好郭建光,很困難
    這是我在《沙家浜》裡扮演指導員郭建光前後的一點比較深刻的體會。 從《蘆蕩火種》到現在的《沙家浜》,劇本和演出上的一個重要變化,是突出了武裝鬥爭,作為新四軍代表人物的指導員郭建光的英雄形象,開始顯露了應有的光彩。
  • 當今譚派掌門、《沙家浜》裡的「郭建光」譚元壽離世,享年92歲
    當今譚派掌門譚元壽更是如今京劇界輩分最高的藝術家之一,10月9日12時許,這位曾經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紅遍大江南北的譚門第五代傳人在京離世,生命定格在92歲,梨園傳奇的故事也將由後輩續寫……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設靈堂。
  • 蘆蕩火種沙家浜
    如今,抗戰泣血的歲月已經遠去,硝煙帶不走的蘆葦蕩依然滿目青翠,訴說著那段「染上戰鬥的火光」的歲月。今年,我再次走進沙家浜,去追尋抗戰的紅色印記,重溫那段不屈的崢嶸歷史。眼前的蘆葦蕩正是「沙家浜」的原型,河浜縱橫,蘆葦密布。站在這方綠葦遍布的土地上,放眼望去,蘆蕩浩浩,葦草青青,一望無際。
  • 「沙家浜」中的閩東子弟兵
    現代京劇《沙家浜》劇照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蒼穹八千裡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俺十八個傷病員福安市蘇堤村以沙家浜故事創作的壁畫 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媒體的挖掘報導人們才知道《沙家浜》中郭建光的原型之一就在福州  2001
  • 京劇《沙家浜》裡被刪去的一段!誰聽過?
    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和「交響音樂」《沙家浜》並稱「革命現代樣板作品」。《沙家浜》它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滬劇《蘆蕩火種》的任務。創作組由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組成,汪曾祺為主要執筆者。改編成京劇的《蘆蕩火種》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趙燕俠飾阿慶嫂,譚元壽飾郭建光。後經國家領導人審看,提出了修改意見,劇名由毛澤東主席定為《沙家浜》。
  • 2003年「風流版」《沙家浜》案:我們對了還是錯了?
    阿慶開著春來茶館,他身材矮小,唯唯諾諾,阿慶嫂沒有生育能力,故而阿慶在高家村還有一個女人和一個名叫金貴的孩子。 而阿慶嫂風流成性,胡傳魁與郭建光二人都是她的情人,阿慶對此沒有一點脾氣。阿慶嫂給郭建光和胡傳魁牽線搭橋,達成了以軍火作報償請胡傳魁出兵救新四軍傷員的交易。
  • 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前世今生:毛主席觀看後,親自起了劇名
    汪曾祺汪曾祺對這部戲傾注了大量心血,後曾因參與京劇《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貢獻郭建光「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郭建光與沙奶奶「你待同志親如一家」,阿慶嫂「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沙奶奶「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像當今的流行歌曲一樣,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很快流行開來。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的「智鬥」, 引人入深,精彩不斷,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侯亮平就是唱的這一段。京劇《蘆蕩火種》一連演出一百多場,盛況空前。
  • 蘆葦蕩中的歷史回聲 ——探尋《沙家浜》中經典角色的生活原型 | 袁念琪
    ——《沙家浜》指導員郭建光是《沙家浜》主角。文牧說,起這名是「為了紀念一些健在的或已犧牲的同志,儘可能把他們和劇中人名字聯繫在一起。如郭建光就用了夏光同志的『光』字」。
  • 永遠的「郭建光」、文武老生:譚元壽
    因樣板戲《沙家浜》的「郭建光」走紅。
  • 《沙家浜》49年:4個主演去世了3個,但它依舊是一部經典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留在那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不在少數,在那個時代,最能讓人民感同身受的無非是一個個抗日傳奇。若是要從那些經典傳奇中選出一部經典,那就49年前那部《沙家浜》,這是無數革命先輩的故事,這也是無數華夏子弟無比推崇的精神。
  • 沙沙帶您遊蘆蕩丨這樣的《沙家浜》,讓我再看一萬遍
    裡,你想了解她嗎?Q:什麼是沙家浜實景劇呢?《沙家浜》講述的是抗戰時期,江南新四軍浴血抗日,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忠義救國軍」胡傳魁、刁德一假意抗戰暗投日寇,地下共產黨員阿慶嫂依靠以沙奶奶為代表的進步抗日群眾,巧妙掩護了新四軍安全傷愈,歸隊,最終消滅了盤踞在沙家浜的敵頑武裝,解放了江南大好河山。
  • 看故事贏話費丨沙家浜革命小故事第四期開講了(附中獎名單)
    《沙家浜》中郭建光原型之一夏光同志,就像泰山頂上一青松,「八千裡風暴吹不倒,九千個雷霆也難轟」。京劇《沙家浜》上世紀60年代,《蘆蕩火種》被改編為京劇《沙家浜》,男主角郭建光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京劇《沙家浜》的故事就取材於常熟陽澄湖畔蘆葦蕩中,36名傷病員英勇抗敵的真實歷史。
  • 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有群眾支持掩護,敵人掃蕩圍剿也沒用
    隨後,毛澤東也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並提議把劇名改為《沙家浜》。  《沙家浜》主要講述,抗戰時期,我江南新四軍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十八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在地下共產黨員阿慶嫂和以沙奶奶為代表的抗日群眾的掩護下,新四軍傷病員安全傷愈歸隊,最終消滅了盤踞在沙家浜假意抗戰,暗投日寇的「忠義救國軍」。
  • 55年前,《沙家浜》中的反派刁德一扮演者馬長禮,後來怎麼樣了?
    晚年的馬長禮老師慈祥和藹、溫厚和煦,讓人很難聯想到「智鬥」場景中的那個一手夾煙,不陰不陽的刁德一扮演者是他。馬長禮老師唱腔委婉細膩,感情深刻,悅耳動人,在劉老先生門下,他的藝術天分得到了更好的發揮。這一學,馬老師就學到了風華正茂的年紀。那個年代的「老戲骨」們,似乎不急著出道。
  • 江蘇一市,破山寺是江南名剎,沙家浜名聞遐邇,一方塔佇立800年
    「《沙家浜》講的是抗戰時期江南新四軍某部指導員郭建光帶領18名新四軍傷病員在沙家浜養傷,地下共產黨員阿慶嫂依靠進步抗日群眾,巧妙掩護新四軍傷病員安全傷愈歸隊,並最終消滅當地日偽武裝的故事。那麼小夥伴們知道沙家浜在哪嗎?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到沙家浜所在地——蘇州常熟去看一看。
  • 劉飛:胸口一顆子彈45年未取出,帶領36名傷員創造沙家浜傳奇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某部指導員郭建光,負傷後帶領十八名傷員,來到沙家浜養傷。日偽軍得到情報,對沙家浜展開了瘋狂大掃蕩。為避敵鋒芒,保存鬥爭的火種,在當地群眾的掩護下,十八名傷員秘密轉移進陽澄湖的蘆葦蕩中,敵人到處搜尋,一無所獲。撲了空的日偽軍不甘心,隨後忠義救國軍司令胡傳魁、參謀長刁德一帶領敵兵進駐沙家浜,展開大搜捕。
  • 京劇《沙家浜》獻演「九棵樹」~驚了!沙四龍原型曾生活在奉賢
    10月15日晚上,由上海京劇院獻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在九棵樹開啟疫情後的首場演出。
  • 你也許不知其名,但一定記得他那些歌——張世明
    多次參加「上海之春」音樂會的演出。1968年至1974年分別演唱過交響樂《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交響樂《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並參加過廣交會的演出,任獨唱。1975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獨唱、重唱調演。1976年為電影《難忘的戰鬥》主題歌配唱,同年參加上海藝術團赴西歐、希臘、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等國的巡迴演出。1977年在香港鳳凰電影公司拍攝的大型紀錄片《上海》中演唱《遠航》(朱踐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