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
@北京京劇院官方微博 發布訃告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
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2歲
譚元壽先生
著名表演藝術家
京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譚派藝術第五代傳人
他對於譚門本派的經典劇目《定軍山》《南陽關》《戰太平》《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駕輕就熟,還擅長《打金磚》《野豬林》《連環套》等亦文亦武極見功夫的劇目。
在繼承傳統戲的同時,他在現代戲排演也頗有成就,《沙家浜》中郭建光一角最為觀眾所熟知。
他生前多次到過福州
16年前,晚報君曾對他進行過獨家專訪
閩劇界多位名家
年輕時跟他學過戲
他在81歲時
還曾來榕跪拜百歲的「師叔」
……
憶起這位京劇大師
榕城文藝圈不少人有話要說
2004年10月中旬,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舉辦「梨園百花春」戲曲晚會,當時譚元壽率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一起到福州,合演了折子戲《定軍山》和《沙家浜》選段《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2004年,譚元壽(左二)與兒子譚孝曾、兒媳閻桂祥、孫子譚正巖在福州
演出當天
晚報君來到譚元壽居住的酒店
他向記者介紹:「我出生在梨園世家,從我的太曾祖父譚志道算起,到我的孫子譚正巖,一共是七代人,都從事京劇這一行。說是梨園行的第一家族,一點不為過。譚派始終被認定為京劇老生行當中的主流派。當初一家可生幾個孩子,子傳父業容易,現在提倡獨生子女,你既要保證家族裡代代有男孩,還要讓男孩愛上戲劇,不是件容易的事。」與譚元壽聊天過程中,記者發現譚家家人端坐在飯桌邊,誰都沒拿筷子,靜靜地等候。
記者問:「他們為啥不先吃?」譚元壽解釋:「他們不敢!我們譚家家教是很嚴的,輩份高者在飯桌上不拿筷子,小輩子是不能動筷的。」
1963年,北京京劇團
將滬劇《蘆蕩火種》改編成京劇
譚元壽接下了指導員郭建光這一角色
1971年《沙家浜》被拍攝成彩色電影
富有韻味的唱腔
英俊的扮相,和別出心裁的表演
「郭建光」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他的《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聽對岸響數槍聲震蘆蕩》
《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等唱段
在全國傳唱,至今膾炙人口
閩劇表演藝術家、閩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林瑛昨天回憶說:「1971年年底,北京組織《沙家浜》表演培訓班,當時22歲的我和詹劍峰作為閩劇界代表被推薦參加。記得我們坐了兩天兩夜火車才到北京,譚元壽、洪雪飛等《沙家浜》主演到場為我們授課。詹劍峰學的是郭建光,我學的是阿慶嫂。學成歸來,省實驗閩劇團將京劇《沙家浜》改成閩劇版,對白是京腔,唱段是閩劇方言。1972年我們在東街口的省人民劇場連演50多場,場場爆滿。」
閩劇界首位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陳乃春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福州軍區福建生產建設兵團二團宣傳隊擔任隊長,曾跟著銀幕上的譚元壽,學過郭建光的唱段。」
林瑛還記得
譚元壽和梅葆玖兩位京劇大師
2004年在五四路閩劇藝術中心表演時的情景
那場演出一票難求
後來閩劇《貶官記》赴京展演
年近八旬的譚元壽
到劇場看了全本《貶官記》
對該劇做出充分肯定
2009年3月
福建省文化廳舉辦
「紀念李盛斌先生百年誕辰」活動
特邀81歲的譚元壽先生來榕
李盛斌8歲入富連成坐科
18歲出科演戲蜚聲南北
譚元壽的父親譚富英是李盛斌的師哥
譚元壽一直叫李盛斌為「師叔」
李盛斌兒子、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幼斌還記得,那回譚元壽一到福州就到李幼斌家,見到李盛斌照片,二話沒說,就為「師叔」雙膝下跪,將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譚元壽當時說過:「梨園界是講輩份的,無論你多老、多有成就,輩份不能丟。」
▲譚元壽為福州「師叔」題詞
當時譚元壽為「師叔」李盛斌百年誕辰題詞——「梨園武生之功臣」。還寫了一篇「真摯地祝賀,深切地緬懷」懷念文章。
李幼斌告訴記者:「由於有富連成這層關係,京劇譚家與李家有70多年的交情,每次我父親或我從福州去北京,譚家人得知,必會邀我們到譚家吃頓飯。」
▲譚元壽為福州「師叔「寫的文章
圈內人說:「如果要以譚門七代為線索寫京劇史,譚元壽這一章,肯定是最長,也最曲折多姿的。」今年7月,譚正巖的孩子出生了,譚元壽親眼看到了譚門第八代,如今譚家傳奇還在延續……
願譚元壽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