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前世今生:毛主席觀看後,親自起了劇名

2020-11-15 鹿鹿哥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的文章,每天都有快樂分享。完全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您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每天進步一點點,分享彼此的歡樂!

幾年前,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熱播,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一個貫穿全劇的情節,侯亮平「智鬥」一段再現,再次勾起了人們對於現代京劇樣板戲《沙家浜》的回憶,更有年輕觀眾開始喜歡《沙家浜》

「智鬥」是樣板戲《沙家浜》中的一場戲,表現了地下黨阿慶嫂臨危不亂,智鬥敵人,智慧超群。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劇照

多少年來,很多京劇演員演唱過「智鬥」這場戲,甚至歌手、小品演員反串,趙本山反串過阿慶嫂,田震反串過刁德一,黃媽反串過胡傳魁。

樣板戲《沙家浜》的影響力那麼深遠,這部戲到底是怎麼誕生的呢?據說這部戲還是毛主席親自起的劇名。

1

1959年,上海市人民滬劇團,計劃寫一部反映新四軍在江南艱苦奮鬥的現代滬劇。

崔左夫的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36個傷病員的鬥爭紀實》,描寫了譚震林部隊屬下的36個新四軍傷病員,在敵佔區進行革命鬥爭的故事,受到劇團的關注。

滬劇《蘆蕩火種》劇照

編劇文牧和團長陳榮蘭兩人閱讀後頗受啟發,一致認為,如果加上劉飛將軍的回憶錄《火種》,兩部作品素材整合一起,可以創作出一臺抗日傳奇的戲劇。

兩人採訪了劉飛將軍,文牧執筆,劇團集體創作。

劇本根據出場需要把36個傷病員,改成18個,融進大量真實事件,以沙家浜為發生地,精心塑造了郭建光、阿慶嫂、沙奶奶、胡傳魁、刁德一等正反面鮮明的人物。

現代滬劇《碧水紅旗》誕生,一年後,文牧把劇名改為《蘆蕩火種》,正式公演。

滬劇《蘆蕩火種》由著名滬劇演員丁是娥扮演女主角阿慶嫂,邵濱孫扮演男主角郭建光。上演後,在戲劇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觀眾引起了廣泛興趣。

《沙家浜》郭建光劇照

2

當時,戲曲界劇種的移植是一種常態,很多京劇現代戲都在全國被移植成各種地方戲,經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會有這個記憶。

《蘆蕩火種》的成功,僅上海一地,不同劇種的9個劇團對此進行了移植,而在全國演出竟有31個劇團移植演出了《蘆蕩火種》。

滬劇《蘆蕩火種》的成功,引起了北京方面的注意。北京京劇團不僅看中了《蘆蕩火種》,而且決定把《蘆蕩火種》改編為京劇。

北京京劇團不是單純的移植,簡單的把原來的唱段換上京劇曲牌,而是要進行改編,二度創作。由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組成了創作組,以作家汪曾祺為主。

汪曾祺

汪曾祺對這部戲傾注了大量心血,後曾因參與京劇《沙家浜》的修改加工有貢獻,而被邀請登上過天安門城樓。

《蘆蕩火種》改成京劇後,取名《地下聯絡員》,趙燕俠扮演阿慶嫂,高寶賢扮演郭建光,萬一英扮演沙奶奶,周和桐扮演胡傳魁,蔣元榮扮演刁德一。

3

京劇《地下聯絡員》進行第一次審查,北京市長彭真、羅瑞卿、江青一起觀看了彩排。

時間太過倉促,突擊排練周期又短,大家深感不足,被認為沒有脫離傳統戲的框架。

江青大失所望,上臺接見演員時,緊繃著臉,一言不發,隨後離開北京去南方療養。

《沙家浜》劇照

彭真認為,這部戲基礎很好,丟棄實在可惜,不想放棄,鼓勵大家不要洩氣,「十年磨一劍」。

編導們重整旗鼓,重新加工劇本,演員陣容加強調整,由譚元壽扮演郭建光,馬長禮扮演刁德一,王夢雲則參加沙奶奶的排練。

彭真還要求文化部再次請來上海市人民滬劇團的《蘆蕩火種》劇組,進行了專場演出。

待《蘆蕩火種》演出完,再和京劇《地下聯絡員》進行比較,進行一對一的經驗交流。

修改後的《地下聯絡員》,重新改成原來的名字《蘆蕩火種》,第二次審查通過後,隨後進行正式公演。

《沙家浜》劇照

4

1964年4月2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一起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全國各大報刊詳細報導,引起很大的關注。

郭建光「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郭建光與沙奶奶「你待同志親如一家」,阿慶嫂「定能戰勝頑敵渡難關」,沙奶奶「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像當今的流行歌曲一樣,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很快流行開來。

阿慶嫂、胡傳魁、刁德一的「智鬥」, 引人入深,精彩不斷,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侯亮平就是唱的這一段。

京劇《蘆蕩火種》一連演出一百多場,盛況空前。

《沙家浜》劇照

7月23日,毛主席觀看了《蘆蕩火種》。

毛主席觀看後,接見了主創人員,並提出了三點意見:

第一,新四軍音樂形象不飽滿,要鮮明地突出音樂形象。

第二,軍民魚水關係不夠突出,要加強軍民關係。

第三,結尾處新四軍利用胡傳魁結婚,化妝成吹鼓手、橋夫,搞出其不意的襲擊。應該改為新四軍正面打進去,突出武裝鬥爭的作用,強調用武裝的革命消滅武裝的反革命。

毛主席說:蘆蕩裡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麼能燎原呢?那時抗日隊伍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既然故事發生在沙家浜,中國有許多戲曲用地名為戲名,這齣戲就叫《沙家浜》 吧。

《沙家浜》劇照

劇組人員立即根據毛主席的意見,加強了郭建光的戲,結尾改成郭建光率隊伍連夜奔襲,攻進胡傳魁的老宅。

根據毛主席的建議,《蘆蕩火種》正式改名為現代京劇《沙家浜》。

5

趙燕俠基本功紮實,最早扮演阿慶嫂,一直參與當初的演出排練和演出,但她是性格比較簡單的一個人,不太圓滑,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後終被替換。

第二任阿慶嫂劉秀榮,後因為「黑尖子」「毒苗子」受到衝擊,不再適合扮演英雄人物。

《沙家浜》劇照

第三任阿慶嫂洪雪飛,從北方崑曲劇團借調而來的青年演員,京崑曲種一脈相承。洪雪飛的阿慶嫂聲音高亢,充滿智慧,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樣板戲電影《沙家浜》阿慶嫂延續由洪雪飛扮演,「智鬥」一場成了經典。

1994年9月14日凌晨4點,洪雪飛專程去克拉瑪依油廠,參加建廠40周年紀念慶祝活動,準備演出兩場"智鬥"。

從北京飛抵新疆烏魯木齊,再乘麵包車開往300公裡以外的油廠,迎接的中型麵包車共六輛,洪雪飛坐在第三輛,司機由於過度疲勞,途中遇一土包閃避不及,時速110公裡的車子一下子跌進3米深的深溝,玻璃全部震碎。

《沙家浜》劇照

洪雪飛還在睡夢中,再也沒有醒來,一生輝煌,就此遺憾謝幕,《沙家浜》阿慶嫂成了永恆的經典。

京劇樣板戲《沙家浜》雄霸舞臺很多年,給觀眾留下的印象和記憶,從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褪色。

沙家浜一個江南小鎮,揚名海內外,陽澄湖大閘蟹已經名聲在外,《沙家浜》影響久遠,永遠在我們的人生記憶裡,不會忘記,經典永恆。

原創不易,抄襲、洗稿、搬運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 侵權聯繫刪除】

我是,講述身邊你我他情感故事,不要忘了關注,有故事可以私信我。歡迎點讚,評論,私信必回!

《沙家浜》劇照

相關焦點

  • 京劇《沙家浜》裡被刪去的一段!誰聽過?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一文,首次將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
  • 京劇「樣板戲」的功過是非
    江青的藝術實踐「樣板戲」的發展是江青在藝術實踐上極端推進的結果。反過來也要看到,「樣板戲」的風生水起、輝煌一時也是它選擇了江青的結果。江青是怎麼抓「樣板戲」的1964年7月1日,彭真在《在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第四點「內容和形式問題」時說:「革命的內容應該和京劇獨特的藝術風格統一起來。改革的困難也在這裡。京劇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演古代有它的一套了,演現代的工農兵還沒有形成一套。
  • 「樣板戲」當年的「模樣」
    多指現代京劇,國外稱「中國歌劇」。【《沙家浜》】:現代滬劇《蘆蕩火種》→ 京劇現代戲《蘆蕩火種》→ 現代京劇《沙家浜》→ 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 現代粵劇《沙家浜》→ 電視劇《沙家浜》(陳道明版)等。
  • 盤點:樣板戲《沙家浜》中的阿慶嫂有哪四個人演過?
    作者:陸安 樣板戲《沙家浜》中,幹練潑辣的「春來茶館」老闆娘阿慶嫂,是為大眾所喜愛、熟知的角色,作為樣板戲中少有的性格多面的女性角色,阿慶嫂有血有肉的形象給每一代觀眾都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在舞臺和熒幕上,一共有四位演員特別引人注目,她們分別是丁是娥(滬劇《蘆蕩火種》)、趙燕俠、
  • 樣板戲的由來
    京劇基本功和表演形式京劇聲腔音樂、京劇行頭、京劇行當、一、樣板戲名稱的由來 1963年下半年,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京劇要不要演現代戲的大討論,1964年在北京舉辦了京劇現代戲匯演,京劇古裝戲徹底停演。為了從文藝舞臺走向政治舞臺,江青在這段時間裡,先是建議根據同名滬劇劇本創作京劇《紅燈記》和《蘆蕩火種》(即後來的《沙家浜》),繼而插手匯演中呈現的優秀劇目的修改,當時她只把這說成是「種實驗田」。1965年3月,北京京劇團在上海演出《紅燈記》後,上海某報評論員和當地藝術家先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稱之為「樣板」。
  • 毛主席聽戲愛挑錯!你知道這些毛主席修改過的戲詞嗎?
    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直到晚年時期依舊手不釋卷,這種習慣使他擁有了深厚的文史素養,故而在聽戲看戲的同時,嚴謹的他曾發現了很多錯誤,有些地方他還與演員商量後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體現了一個戲迷的認真勁兒。譚富英之後再演諸葛亮便不佩戴佛珠了,現在京劇演出中諸葛亮還是有佩戴佛珠的情況。2三國時沒有「凌煙閣」毛主席觀看譚富英、裘盛戎演的《捉放曹》時發現唱詞中間有一句是「休流淚來免悲傷,忠孝二字掛心旁,同心協力把業創,凌煙閣上把名揚。」
  • 樣板戲裡的經典動作,附經典唱段!
    」精彩片段▲溫馨提示: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于會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音樂家,造詣很深,對樣板戲配音方面的改革創新做出了一定成績。可惜粉碎「四人幫」以後,他自殺了。《紅燈記》也誕生於1970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導演成蔭。
  • 吳銘:也說「八個樣板戲」
    不過,這樣一算,樣板戲就不止八個了,大約有20多部。後來,有那個時代的過來人,一位將軍,給我講了權威的解釋,「八個樣板戲」的來源如下:1967年5月31日《人民日報》社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一文,正式提出了「樣板戲」一詞。並列出如下名單:「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音樂《沙家浜》」。
  • 革命樣板戲一個民族的集體回憶
    如何解讀這股「神聖的力量」,如何看待一代人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何用戲劇與文字的靈魂構築一本新的歷史,如何架構起跨越50年的對答?師永剛等人著述的《革命樣板戲——1960年代的紅色歌劇》帶給我們具有啟示意義的個性化解讀。
  • 【轉載】「樣板戲」的功過是非(資料來源於:國家人文歷史)
    江青的藝術實踐  「樣板戲」的發展是江青在藝術實踐上極端推進的結果。反過來也要看到,「樣板戲」的風生水起、輝煌一時也是它選擇了江青的結果。江青是怎麼抓「樣板戲」的  1964年7月1日,彭真在《在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的講話》中講到第四點「內容和形式問題」時說:「革命的內容應該和京劇獨特的藝術風格統一起來。改革的困難也在這裡。京劇的獨特的藝術風格,演古代有它的一套了,演現代的工農兵還沒有形成一套。
  • 京劇《沙家浜》獻演「九棵樹」~驚了!沙四龍原型曾生活在奉賢
    10月15日晚上,由上海京劇院獻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在九棵樹開啟疫情後的首場演出。
  • 沙沙帶您遊蘆蕩丨這樣的《沙家浜》,讓我再看一萬遍
    嘿嘿~兩場實景劇的背景內容都出自京劇《沙家浜》,關於沙家浜的故事,最早見於1957年6月發表的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36個傷病員鬥爭》,同年又發表了時任「江抗」政治部主任劉飛的回憶錄《陽澄湖畔》。1959年根據真實故事創作的滬劇《碧水紅旗》演出。1960年劇名改為《蘆蕩火種》,1964年1月進京演出。
  • 「文革」真的只有八個樣板戲嗎?
    按照資料的總結,八個樣板戲是如下:八個「樣板戲」,即是:京劇《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浜》。實際上就是七個劇目,有一個重複,那麼很顯然,其他也可以被稱為樣板戲,是指其藝術內容質量高而言,而所謂八個樣板戲,只是眾多文藝作品中的一部分。
  • 「樣板戲」中的名角今何在?太珍貴了!(附經典唱段)
    現代京劇《沙家浜》是八大樣板戲之一。它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滬劇《蘆蕩火種》的任務,創作組由汪曾祺、楊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組成,汪曾祺為主要執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劇本的文學性上。
  • 樣板戲:非常美、非常罪
    這為後來「革命現代京劇」提供了一些經驗,同時也為「文革」的發動提供了口實。第二階段則是以「大寫十三年」為標誌。這段歷史不長,性質上卻很容易被迷惑,對樣板戲的由來起著承上啟下作用。「大寫十三年」帶來了一場「京劇革命」。倡議提出後確實湧現出了一大批反映當代生活和意識形態的作品,也使上海成為「革命現代京劇」的重鎮,為樣板戲提供了廣泛基礎。後來的「八個樣板戲」,除《奇襲白虎團》和《紅色娘子軍》外,其餘者或基礎、或成品都來自上海。
  • 譚元壽講述樣板戲《沙家浜》:要演好郭建光,很困難
    沙家浜》時,我思想上還一時扭不過彎來。 將《蘆蕩火種》加工修改成《沙家浜》的本子出來了,從音樂到表演上都要加強郭建光英雄形象。這是我對京劇革命的再認識和再實踐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是兩種思想激劇鬥爭的過程,是較準確地去理解政治與藝術關係的過程。 《沙家浜》裡的郭建光的英雄形象,大量地從音樂上去樹立。但是在唱腔設計出來後,我唱起來仍未完全擺脫老調陳腔,一連兩個月過不了關,心裡很苦悶。
  • 那年的「樣板戲」電影
    由於當時電影拷貝(影片)較少,我們「匯映組」只分配到三部「樣板戲」影片,《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另外配了四部故事片《地道戰》、《戰洪圖》、《青松林》、《車輪滾滾》,這樣每個電影隊可以有一部故事片,但是「樣板戲」影片數量不夠,就需要跑片了。        「樣板戲」一詞源於《人民日報》1967年5月31日的評論「革命文藝的優秀樣板」。
  • 「樣板戲」電影:觀影人次或超30億,畸形發展下的神話
    、《白毛女》和交響樂《沙家浜》。在當時的戲劇文化領域,「樣板戲」幾乎成了群眾唯一可看的作品,可有機會到劇場欣賞的人畢竟是少數,於是從1970年起就開始著手讓全國人能看到「樣板戲」。京劇《沙家浜》京劇《奇襲白虎團》那麼,這一批「樣板戲」電影在群眾中的反應如何呢?
  • 歲月拾遺,重溫十幅經典革命樣板戲電影海報,你還能記得幾個
    興盛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樣板戲作為最具時代特徵的文化藝術在當代中國重重寫下了一筆,不光是戲劇,這些樣板戲也大都拍成了電影。重溫經典,現在來讓我們從一幅幅經典樣板戲電影海報中追尋共同的時代回憶吧。八大樣板戲之一,也被稱為八大樣板戲之首。
  • 「樣板戲」中的主要演員今何在?
    1947年加入焦菊隱主辦的北平藝術館演出新京劇《桃花扇》、《新蝴蝶夢》、《九件衣》等。1950年調入中國京劇院,演出劇目有《鳳凰二喬》、《彩樓記》、《呂布與貂蟬》等。1964年開始改工老旦,嗓音高亮,富有激情,在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扮演李奶奶,非常出色。